如何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18日

  育兒知識是涵蓋孩子各年齡段在育兒時遇到的各方面問題所需要的知識,是對新生嬰兒更好的照顧,更好的呵護所需要學的一種知識。因為每個不同月齡的寶寶的生理及心理都有不同的特點需要不同的呵護及教育方式。從寶寶及母親雙方的角度關注育兒生活,涉及兒科疾病、幼兒保健、孕婦保健、孕期保健、育兒教育等方面。

  我們總是希望能培養一個優秀的孩子,但是優秀孩子的培養需要家長有先進的育兒理念,學會這七個大於號,對家長來說是最基本的知識。

  1.感受>道理

  當今許多父母很難忘卻自己高高在上的身份,他們把孩子當孩子看,是需要管束的物件;把孩子當學習機器看,是需要填鴨的物件,但絕不會把孩子當人看,是需要尊重的物件。他們不願意蹲下來,從孩子的角度分析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除了龐大的期望和沉重的愛心,父母根本就是蠻橫不講理,他們反而一天到晚都跟孩子講道理。

  一份調查顯示,孩子最最反感父母的就是嘮叨,"一天到晚就講些破道理""大事小事都要講一百遍""從幼兒園講到現在",這給孩子帶來什麼感受?

  人是情感動物,他只相信自己的感受,從心理學上說,並不是真理照亮了我們的成長,而是感受引導著我們前進,孩子尤其如此。

  當孩子說"我餓"時,父母說"才吃的,不餓";當孩子說"我熱"時,父母說"今天不熱"。除了否定孩子的感受,父母還會把更多負性情緒帶給孩子。當你問玩笑地問"是爸爸好,還是媽媽好?"孩子滿臉疑惑地看看爸爸又看看媽媽,他的感受是:爸爸還是媽媽做了什麼壞事嗎?當你說"我花那麼多錢供你上學,你知道嗎?"孩子的感受卻是:家裡的錢都被我用來讀書了,爸爸媽媽為此很痛苦,我可能就不應該讀書。當你說"這次考試那麼差,不許玩!"孩子的感受

  是:我學習學不好,玩也玩不好,我是無用的人。當父母天天吵架時,孩子的感受是他們不愛我。當父母隨意侵入孩子的個人空間時,他的感受是世界末日,這個世上沒有屬於我的東西,我是沒必要存在的!

  我們都說,"好的親子關係勝過一堆教育",親子關係不好是從哪裡開始的?不尊重孩子的感受!可以說它是親子障礙的第一殺手!當孩子的感受被否定時也就是他的情感流動被阻斷,他的沮喪、對成人的不理解、對世界的恐慌將長久地籠罩在心頭,不要說學習了,他對一切都沒有興致,像軟骨病一樣癱瘓了,父母把心掏出來,孩子無動於衷!

  不在於你說什麼,在於孩子聽到什麼,不在於你做什麼,在於孩子感受到什麼。注意孩子的感受,體驗孩子的感受,肯定孩子的感受,表達孩子的感受,你就是偉大的父母!

  2.習慣>神童

  我們對於奇蹟的盼望可以說烙在基因裡的,人類對自身奇蹟的盼望那就是神童,中國人的神童情結尤其重!在生命中能與生兒育女的酸甜苦辣相比的經歷實在不多,如果能生個神童的話,這一切似乎都免除了。可實際上神童的家庭可能遭遇更多的不幸,因為歸於平淡本身就是不幸。

  全世界各國的神童事蹟都證明了神童並不神奇。因《卡爾·威特的教育》一書而出名的德國奇才卡爾·威特8歲時運用6國語言,並通曉五門學問,尤其擅長數學。9歲進大學,16歲獲博士學位。至此他成功了嗎?23歲他發表了《但丁的失誤》一書,成為研究但丁的權威而不是人們期盼的大科學家,這樣一本學

  術著作奠定他是偉大人物嗎?充其量"小作"而已。韓國宇宙級神童金雄熔三歲多就入漢陽大學學習,四歲到日本電視臺表演,3分鐘解決了一道不定積分的大學試題,全世界為之驚駭!但17歲參加高考[微博],在錄取生中他名列倒數。神童為社會貢獻了什麼?只不過貢獻了一個奇蹟現象,說明人類大腦的潛力無限罷了。

  那麼真正的教育是什麼?葉聖陶先生說:"教育簡單地說只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一點也不錯,德育就是要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智育就是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體育就是要養成良好的鍛鍊身體的習慣。單在培養孩子良好習慣上,父母都做不好,談什麼培養神童?

  可以說,父母不在培養良好習慣就是培養惡劣習慣。許多父母為孩子做好一切:大到做飯、洗衣、接送上學,小到繫鞋帶、削鉛筆、剝蛋殼,孩子除了形成依賴的習慣,沒有其他行為的機會。有些父母想培養孩子預習、複習、作筆記、按時作業的習慣,但自身文化不高而力不從心。有些父母要求太高,有些父母一味說教,有些父母自身惡習太多,都導致習慣培養的失敗。

  習慣意味著意志力,意味著自我控制力,意味著效率,意味著一切是自然:優秀是一種習慣。如果你真心渴望孩子優秀的話,那麼就變"神童情結"為"習慣情結":一定要幫助孩子養成哪怕是一個良好習慣!

  3.空間>愛心

  盧勤總結現在的孩子有"三大三小":生活的空間越來越大,生長的空間越來越小;住房的面積越來越大,心靈的容積越來越小;學習的壓力越來越大,學習的動力越來越小。說到底"三小"是"一小":心靈空間的狹小。

  人生活在自然空間裡,我們的成長就是對空間的進軍,我們又生活在心靈空間裡,我們的成長還是精神體驗的擴大,這兩大空間的拓展才能支撐起一個人真正健康地成長。

  可憐天下父母心,哪個父母不愛孩子啊,可愛心帶來的卻是親子關係的一片緊張,不滿者有之,怨恨者有之,仇恨者有之,仇殺者有之,中國人的親子關係處在從含在嘴裡怕化了,到家破人亡的兩個極端階段。正是這個原因導致心理營養不良、心靈枯萎、心理夭折而離開正常的社會生活,在心理諮詢中遇到的太多太多了。

  司馬光說"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於知愛不知教也!"許多父母以各種理由把孩子捆在學習上,告訴孩子未來社會多麼多麼競爭,孩子幾乎沒有自由,除了疲憊的學習,任何體驗都被"愛心"斬斷,沒有體驗哪有思維的成長?哪有空間的擴充套件?當孩子最終對一切都無所謂時,父母無回天之力,心理諮詢也同樣異常艱難,一位十六歲的中學生說"我不知道什麼競爭,我現在就不想競爭了。"

  一個人的成長其實就是拓展空間和處理空間中的問題,如果孩子在這方面沒有得到足夠的鍛練,它靠什麼打未來?西方諺語"不要告訴我他有多少才能,只要告訴我他到過哪些地方""讀萬卷書,行千里路",正是對空間最深刻的認識。

  空間在人格心理學上也意義重大,人的素質多大來源於業餘活動,一個人可以自由支配時他的個性才能得到充分的發展。同時空間味著一個人的安全範圍,它帶來的問題是被動、束縛、控制,這種人長大了只能做機械的事,並對愛人有瘋狂的控制慾,傷害家庭傷害下一代。而和諧寬鬆的家庭其孩子則冒險、主動,並能與別人打成一片,很容易獲取成就與幸福人生。

  給孩子一個自由的空間,你就是偉大的父母!

  4.品德>分數

  當把教育的一切技巧和方法都撇開後,發現最核心的還是人為什麼會成為人的人格問題。能力、專業、學識主要是幫助我們解決做事的問題,但不解決做人的問題,你很難有做事的機會,或者是做不長。中國傳統的教育,"修身、養性、齊家、治國、平天下。"首當其衝就是成人,一切從修身開始,這是人生最低目標。

  人格中個體性的一面最重要的品德就是愛勞動,社會性的一面最重要的品德就是同情,引深為博愛。

  馬克思說"勞動是人的第一需要",真是天才的哲學論斷。人是活在意義中的動物,所謂意義就是價值,價值是如何誕生的?勞動中得來,任何有欣賞價值的或值得擁有的東西都是因為凝聚著勞動。只要勞動中我們才學會真正的感恩和責任,我們的孩子得到太多免費的東西了,於是什麼東西都沒有價值,最終人生沒了價值。

  從心理學上說,馬克思的話一樣是天才的論斷,勞動是內在需要,是人跟世界最原始的聯絡,被剝奪勞動的人失去的不將是價值而將失去人格,成為心理健康最低下的人。另外,剝奪勞動也就是阻止兒童社會化的程序,同樣造成心理健康低下或扭曲。

  美國的家庭教育可用一句話來表達:"給孩子制定一個家務勞動計劃"。父母每週一次貼出要孩子乾的家務勞動內容,檢查完成情況,給予家務報酬,使孩子因自己的勞動而產生一種完成任務的成就感。勞動是中國父母最看不到的地方,中國父母能看到的就是"作業做沒做""考了多少分"。被母親逼學習而殺死母親的少年犯徐力他只自豪兩件事,一是給一位孤寡老人做過飯,一是在母親生病時搬過煤氣罐。

  一切惡劣品德從好逸惡勞開始,如果父母正在培養這樣的人,那,這個家庭也就差不多了!

  5.狀態>能力

  智力是許多父母腦海裡另一個根深蒂固的信仰,於是不惜一切手段造神童。高智商的人解決問題容易一些,但不等於成功就容易一些,世上有多少事非智商180不能做呢?只要智力正常,就足夠成功了。現在許多父母已經意識到最終還是能力重要,所以看重素質教育,並且接受了情商概念。我在這裡不用情商>智商,是因為這兩個概念太專業了,大部分人對它的理解都比較模糊,而"狀態"更形象,它比能力更重要。

  我們都有一種體驗,一旦衰弱或生病,你的眼神、聲音、動作、食慾全變了,而一旦恢復,又神清氣爽,理想的雲帆又高懸起來,這就是狀態。在體育運動中我們也看到,運動員不在狀態時,便出不了成績。能力不重要,如何出色地發揮能力才重要啊!

  許多兒童已經失去了應有的天真靈氣,活潑、浪漫、歡笑在他們身上已不復在在。作業本前磨蹭,奧數班上瞌睡,鋼琴課上發呆,現在的中小學生三分之一以上厭學,是他們智力不行嗎?不,是他們根本就不在學習的狀態!嘮叨、逼迫、打罵、諷刺、父母之間的爭吵早讓孩子蔫了,孩子既不能吸收,也不能發揮,完

  全是一種病態。不在狀態,奢談什麼成長,什麼未來!說真的,成人身心疲憊已經夠不幸了,如果從兒童開始就是身心疲憊的狀態,就是機械的狀態,父母把孩子帶到世上做什麼啊!

  孩子狀態好,比什麼都重要,一好百好。有父母說起孩子,"要他學習就死了,要是做怪事馬上就活了",找到狀態誰都會活的,哪裡讓他活哪裡就是他成長的方向!

  我們都渴望回到童年,不就是渴望童年的狀態嗎?請父母們相信,大凡一個能作出成就的人都是永葆童心的人!保護好孩子的童真狀態是父母的責任!

  6.興趣>知識

  由於缺乏最高理念,於是一些次要的東西便成了根深蒂固的理念,比如知識就是力量,許多父母都被這一巨人[微博]的聲音所蒙倒,現在行不通了,運用知識才是力量,知識也不會自動地改變命運,出色地使用知識才能改變命運,許多父母還在逼孩子走一條老路: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

  學習的最高境界是自己想學,而達到這個境界只有一條途徑:興趣。如何出色地使用知識,答案仍然是興趣。

  興趣是什麼,興趣就是求知的天然慾望,就是好奇心,知識不重要,求知才重要啊。從心理學上講沒有一個人不愛學習,關鍵在於學什麼怎樣學,如果把求知的慾望給培養沒了,那還唱什麼戲啊。

  求知途徑是:興趣――愛好――痴迷,父母的任務就是幫助和引導孩子走到這一步,孩子至此就有了脫穎而出的優勢,優勢就是人生大勢,沒有優勢那就等著平庸。

  7.理念>方法

  當今家庭教育的最大弊端,莫過於不論是年老的祖父母還是許多年輕父母,其教育思想還停留在憑感覺、擺權威或是隨大流、趕時髦的搖擺狀態,大多數人在頭腦中一直沒有一種穩定的教子思想和方法,對孩子的教育往往缺乏一貫性和長遠觀點。這是家庭教育中所有問題的核心,我們的父母最最缺乏的就是能夠支撐孩子一生的哲學理念,基本上都是在方法技巧上作文章,獲得的只是一鱗半爪的破碎的東西。

  從理念上,現代家長[微博]分為三種類型:第一類園丁型的,既懂教育,又有責任心,這種家庭的孩子特別容易成功,但父母最難,因為它要求父母掌握兒童心理髮展的規律,這是現代人本主義的;第二類是懶漢型的,不懂教育,也沒什麼責任心,不管不問,靠天收,這種家庭裡的孩子一樣有成功的可能,這是傳統自然主

  義的;第三類是倒幫忙型的,不懂教育卻特別有責任心,打著為你好的旗號,一分鐘也不停止對兒童的戕害,大量失敗的孩子都是由這類家長制造出來的,這是扼殺人性的專制主義。

  三種理念也就是三種思維方式,孩子優秀就優秀在思維方式上,成功從父母開始,就是從父母的理念開始。

家園育兒知識
春季花朵對孩子的影響
相關知識
如何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父母如何培養愛學習的孩子
父母如何做才能培養出聰明的孩子
如何培養單親家庭孩子良好的人際交往心態
如何培養引導教育孩子幫忙做家務
怎樣才能培養出一個優秀的孩子
如何培養出心理健康的孩子
如何寫一份優秀的企業計劃書
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良好的學習習慣
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語文學習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