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急救知識
為加強急救組織管理,提高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救治水平。以下是由小編整理關於,提供給大家參考和了解,希望大家喜歡!
一. ——中暑
中暑應立即將病人移至陰涼通風處或空調室,給予清涼含鹽飲料,可用清涼油、風油精塗擦太陽、合谷和風池等穴位。體溫高者給予冷敷或酒精擦浴。
二.——骨折
***1***骨折部位固定,避免骨折部位移位和損傷血管神經。
***2***伴有心跳停止者立即進行口對口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臟擠壓。
***3***有大血管損傷,立即用綁帶或止血帶結紮止血。
三.——燒傷
***1***消除燒傷的病因:不同的病因予以不同的措施。火焰燒傷的,要立即脫去著火的衣服,或就地慢慢打滾撲滅火焰,切勿奔跑、呼喊,以免加重燒傷或煙霧被吸入而引起呼吸道燒傷。強鹼類燒傷用大量清水沖洗。強酸類燒傷用大量清水沖洗創面後,用5%碳酸氫鈉溶液中和。
***2***保護創面:用消毒敷料包紮創面。
***3***鎮靜、止痛:可給予***藥片口服。
四.——電擊傷
***1***解脫電源:立即切斷總電源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2***心跳停止者立即進行口對口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臟擠壓。
***3***創面用碘酒、酒精消毒處理後,用消毒敷料包紮。
五.——呼吸窒息
應針對不同病因進行急救。如痰液阻塞,要儘快吸痰;異物吸入可採取體位引流、拍擊、用力壓腹部的方法,清除異物,迅速使呼吸道通暢。
六、——***1***小挫傷
問:什麼叫小挫傷?小挫傷後應作如何處理?
答:面板表面受鈍力撞擊後,面板完整無傷口,皮下小血管破裂出血形成青紫或者小包叫做挫傷。範圍小的又名為小挫傷。小挫傷應作如下處理:
1.用肥皂水、清水洗淨傷處。
2.區域性用冷水袋冷敷,達到區域性止血目的。
3.受傷後24小時後可改用熱敷,促進吸收。
4.發生關節附近的小挫傷宜請醫生診治。
***2***、小擦傷
問:什麼叫小擦傷、小擦傷後應作如何處理?
答:皮面受鈍力擦傷,傷處有滲出,無傷口,稱這種傷為擦傷,易感染,處理要注意:
1.特別要注意清潔傷處:處理者要洗淨自己的手,用棉球蘸肥皂水反覆擦乾淨傷處及傷處周圍後用消毒水或涼開水多次清洗後,再用酒精消毒傷處周圍,使周圍皮面上的細菌無法生長。
2.傷處處理好後包紮。
3.關節附近擦傷更應包紮,最好限制傷處活動3~4天。
***3***、銳器刺傷
問:銳器刺傷後應作如何處理?
答:一切尖銳的東西刺人皮肉,這種刺傷很複雜,因為傷口小,深度不定,如刺在胸、腹、腰、頭面等要害部位,還可能出現內臟損傷、血管破裂、臟器刺破,其危險性很大,故對刺傷切勿輕心。
1.對於刺在要害部位或可疑要害部位較深的刺傷,不能隨便拔掉刺入物,避免因拔出後引起大出血,應急送醫院搶救。
2.鐵釘刺傷,不能自己拔除就了事,應到醫院根據不同情況注射破傷風預防針。
3.小且淺的刺傷可自己處理:用2%碘酒消毒刺傷周圍,用酒精脫碘,鹽水或乾淨白開水棉球擦拭傷口後包紮即可。
4.刺傷在會陰部、眼皮、口脣等部位,可用紅汞消毒。
5.如有木刺、玻璃碎瑣刺傷,消毒畢,用火燒過涼後的針挑出木刺或玻璃碎瑣後包紮。
6.傷口不斷出血,消毒後緊緊加壓包紮即可。
七、——溺水
問:對溺水病人應作如何急救?
答:當您發現溺水病人,應爭分奪秒進行急救,其方法是:
1.儘快將溺水者救出水畫。
2.迅速清除口腔、鼻腔內的水和汙物,解開病人的緊身衣褲,胸罩或腰帶,用包裹紗布的手指將舌頭拉出口外,恢復和維持呼吸道通暢。
3.迅速倒出呼吸道及胃內積水。但切忌時間過長,而影響呼吸及心臟復甦。方法是:急救者取半跪位,將溺水者的腹部放在膝蓋上,使其頭部向下垂,並用手平壓背部。或急救者抱起溺水者的腰部,使腰背向上,頭部下垂,擺晃患者,促使水排出。
4.如心跳呼吸都已停止,則最好兩位急救者配合進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臟按壓***每分鐘72次***。如心臟還有規律的跳動,僅呼吸停止或呼吸次數明顯減少,可進行口對口人工呼吸。
5.以最快的速度請醫生來現場急救,在醫生未來到前不可隨便放鬆或中斷急救。
6.有條件的地方,可在持續的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臟按壓下,送附近醫院繼續搶救,切不可不經任何處理即送醫院,這樣往往因時間過久,失去搶救時機。
八、——觸電
問:如何搶救觸電病人?
答:在工作或生活中接觸電流或被雷電和高壓電擊中,可引起損傷,表現灼傷、昏迷、肌肉痙攣、呼吸心跳停止等。發現有人遭電擊應立即採取以下搶救措施:
1.立即脫離電源,切斷電源,如離電閘或開關很近,可立即關閉。亦可用竹杆、木棍等非導電體使患者脫離電源。
2.在觸電者脫離電源時,要注意防止其摔傷。
3.未切斷電源前,營救者切勿接觸病人,以免同時被電擊。
4.切斷電源後應迅速清除病人口腔的積物,以保持呼吸道通暢。
5.病人如心跳及呼吸停止,爭分奪秒進行胸外心臟按壓和口對口人工呼吸。心肺復甦術必須持續進行,不可輕易放棄。
6.心臟已復甦,或在持續的胸外心臟按壓及人工呼吸下,送醫院繼續搶救。
安全及消防知識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