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責任分散責任分散的形成原因
責任分散即由於有他人在場,導致個體在面對緊急情境時所需承擔的責任相應減少。那麼你對責任分散瞭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小編整理關於什麼是責任分散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責任分散的形成原因
對於責任分散效應形成的原因,心理學家進行了大量的實驗和調查,結果發現:這種現象不能僅僅說是眾人的冷酷無情,或道德日益淪喪的表現。因為在不同的場合,人們的援助行為確實是不同的。當一個人遇到緊急情境時,如果只有他一個人能提供幫助,他會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責任,對受難者給予幫助。如果他見死不救會產生罪惡感、內疚感,這需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價。而如果有許多人在場的話,幫助求助者的責任就由大家來分擔,造成責任分散,每個人分擔的責任很少,旁觀者甚至可能連他自己的那一份責任也意識不到,從而產生一種“我不去救,由別人去救”的心理,造成“集體冷漠”的局面。如何打破這種局面,這是心理學家正在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在人力資源管理學上也存在此概念。
責任分散的用例
責任分散效應.這個定律的意思是說:一個人敷衍了事,兩個人互相推諉,三個人則永無成事之日。
因為當群體規範和內聚力失調時,人們可能覺得團體中的別人沒有盡力工作,為求公平,於是自己也就減少努力.人們也可能認為個人的努力對團體微不足道,或是團體成績很少一部分能歸於個人,個人的努力難以衡量,與團體績效之間沒有明確的關係,故而降低個人努力,或不能全力以赴地努力。
過去失實用例
1964年,基蒂珍諾維絲***Kitty Genovese***在美國紐約市郊被殺的案件常被引用為本形象經典例子。紐約時報在當年先後作出兩次報導。先是平實的報導,沒有受到很大的關注;後是誇張失實的報導,併成為廣為人知的版本。流傳的失實版本指「儘管她大聲呼救,她的鄰居中至少有38位到窗前觀看,但無一人來救她,甚至無一人打電話報警。」事實上,只有十多人聽到呼救聲或看到凶案的部分過程,沒有人知道凶殺案在發生。聽到呼救聲的人也只有數人能聽到明確的呼救聲,有的以為是情侶或醉客在吵架。凶手的兩次攻擊,也分別只有一人發現。分別有一人在初次攻擊和第二次攻擊時報了警,在第二次攻擊時報了警的70歲老婆婆還走到凶案現場。警察沒有在第一次收到報告後立即出動是因為他們誤以為是情侶或醉客在吵架。
2007年,美國心理學會出版的文章《The Kitty Genovese Murder and the Social.Psychology of Helping. The Parable of the 38 Witnesses》指出,儘管基蒂案是被媒體作誇張失實報導,但仍作為例子在心理學教科書誤傳,是因為它是簡明的寓言***parable***且引人注目***dramatic***。
2016年,原本作出誇張失實報導的紐約時報已經在凶手死後作出更正報導,指之前第二個的報導是錯誤的***flawed***。
責任分散的研究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津巴多***Philip Zimbardo***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景研究***被稱為匿名效應***。他們把兩輛外形搶眼的敞篷包車拉下敞篷、取下車牌。分別放到繁華的紐約和西海岸城市帕洛阿爾託***Palo Alto***。結果發現,在紐約這個繁華都市來來往往的行人就像展開了一場拆車大賽,紛紛停下來卸走車上之前的東西,甚至有的全家總動員,爸爸拆電瓶,媽媽清車廂,孩子負責後備箱。而在帕洛阿爾託這個人口稀疏的地區,實驗人員的攝像頭整整監視了一個星期都沒有人“下手”,有一天下雨,還有人將車蓋關上了。最後當津巴多不得不把車開回去時,竟然熱心人報警說有人偷車。於是我們不禁要問:難道經濟發達程度和道德發展水平真的是成反比麼?
研究者認為,其背後的深層原因並非是紐約的居民比帕洛阿爾託人更冷漠,而是其在長期生活情境下形成的固定行為模式。雖然當時的路人數量相當,但事實上,對於紐約這樣人口密度大的城市來說,其中的居民已經習慣了長期處於“責任”高度“分散”和匿名的情景中,形成了特有的行為習慣。即使在圍觀人群不多時,也會由於其長期身處的社會大環境,而更容易萌生“我不做也會有其他人做”的心態。
責任分散的形成原因
什麼是責任分擔責任分擔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