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與藝術的區別
設計與藝術,這兩者之間有著很多的相似之處,但本質上卻屬於不同的學科領域。下面就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設計和藝術有哪些本質的區別
不同的目標
藝術是關於自我表達的。它有著內在的獨立價值,其目標蘊含於自身。而設計則是關於產品和使用者的,它的價值依託於外在,目標完全取決於自身提供的服務型別以及使用者希望通過該服務所達到的目的。所以,設計是情境化的概念,實用情境決定著設計的存在意義。
藝術具有思辨性。它會使你思考,會為了挑戰規則而挑戰規則。它能喚起人們的情感,能激發爭論,能表現藝術家獨一無二的特質。它還會製造險阻,無論出於好的或是不好的目的。而設計則在於緩解摩擦,幫你更輕鬆的解決問題。挑起爭論絕不是設計的目標,它只為更好的執行中立性的功能而存在。它會面對現有的問題與挑戰,幫助人們提升效率,降低完成任務的成本。
藝術具有探索性。藝術家會將自己置身於險境,盲目卻勇往直前的探索著新的概念、風格或信念,有時讓人覺得難以捉摸。而設計則在於謹慎的觀察與迭代,在於對解決方案的驗證及持續改善。它會充分利用和優化已有的模式,以此為基礎進行選擇性的創新。
藝術用於欣賞。藝術作品可以供人們讚賞、思考或鄙視。好的作品都來自於藝術家的內心,能反映出藝術家自身的特質。設計則關乎功能性,用來幫助人們完成目標任務。好的設計來自於設計師對目標使用者的深刻洞察與理解,它能反映出使用者自身的現實需求。
所以:藝術是關於藝術家的,設計是關於產品和使用者的。
不同的內容來源
因為藝術是一種自我表達方式,所以創作內容可以完全來自於藝術家本人。而設計是面向使用的,其內容源自於產品目標及其所服務的物件,這些來源都是外在的。
儘管設計通常會被認為是一種主觀上的行為,但實際上,隨著我們對於目標、內容來源及實現方式的理解的日益成熟,設計實踐已經逐漸走上客觀行為的正軌。通常情況下,當設計以產品為載體提供到目標使用者手中,我們便可以通過一系列的客觀指標來判斷設計的成功與否。而對於藝術來說,這種邏輯並不成立,藝術永遠是主觀行為,一千個人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所以:藝術是主觀的,設計是客觀的。
創意所扮演的不同角色
創意在設計與藝術當中所扮演的角色是迥然不同的。對於設計而言,創意絕非目的,它只是解決問題、實現目標的手段。而藝術則可以為了追求創意而追求創意,因為獨特性就是它的價值之一。設計師們不該因為方案本身的創意性和獨特性而感到驕傲;真正值得驕傲的是你的創意能夠幫助人們更好的解決問題。而藝術家們則完全有權利因為作品所體現出的獨特創意而感到自豪。
一輛沒有設計門窗的汽車,夠獨特,夠創意,但人們不會去購買。人們買車是為了代步出行,沒有車門,人們便無法進去駕駛,目的便無法達到。在這種情況下,所謂的打破常規、創意四射一類便沒有任何意義。而對於藝術來說,則不存在這些邏輯的約束,突破和創新本身便可以成為終極目標,“受眾”與“實用價值”一類的概念在藝術家面前往往並不成立。
所以:藝術通過創意表達創意,設計通過創意解決問題。
藝術和設計的區別在哪
藝術追求儘量多的可能性
設計追求儘量少的可能性
一件好的藝術作品不同的觀眾會有不同的理解,對它的解讀是多角度的,絕對不是單一的。
舉個例子,奈良美智***Yoshitomo Nara***作品,踩高蹺的狗,觀眾對作品的解讀必然會投射自己的經歷。愛養寵物的人會覺得,寵物使用的東西需要越來越人性化,人類用的東西,寵物也要用!商人對這件作品的理解是,踩著高蹺是吃不到碗裡的食物的,有時候獲得利益就必須放低姿態!政治家理解是:即使身為一條狗,那也得站在高處!
而好的設計作品在儘量減少歧義,直接的傳達作者的主題思想。
概念自行車,大家都知道設計師在幹什麼——製造一輛從外表到功能都極度酷炫的車。
藝術走到極致能看懂的人越來越少
設計走到極致能看懂的人越來越多
藝術發展到最後很可能曲高和寡,必定有一批藝術家的作品是做給業內人看的,需要有一定的藝術經驗或者藝術史知識才能看懂。其實各個領域都一樣,就如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也只有業內高精尖人士才能深度理解。
這是馬列維奇***Kazimir Malevich*** 的著名畫作《白底上的黑色方塊》,這是至上主義的第一件作品,標誌著至上主義的誕生。馬列維奇在一張白紙上用直尺畫上一個正方形,再用鉛筆將之均勻塗黑。現在觀眾可能會說,這畫的是什麼,看不懂,我也能畫之類的話,但是要知道馬列維奇這麼畫絕對不是某天靈感一來亂畫出來的,在視覺效果上要經過多年研究和實驗才能做出這樣的作品,另外必須結合當時社會環境來看。
1914 年到 1918 年正在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這張作品 1915 年在彼得格勒的《0、10 畫展》展出,引起極大轟動。觀眾們在這幅畫前紛紛嘆息,“我們所鍾愛的一切都失去了。……我們面前,除了一個白底上的黑方塊以外一無所有!”要知道作者創作這張作品是在 1913 年,大戰爆發的前一年,馬列維奇已經敏銳地察覺到危機的到來,以及戰爭給人民帶來的傷害。所以當時的觀眾,看到這件作品時候自然聯絡起當時局勢,從而解讀它。
***PS:從馬列維奇創作這件作品到展出期間,俄國危機深重,東線忙著打一戰,國內國內經濟崩潰,工廠倒閉,工人罷工,十月革命的風暴正在醞釀,如此動盪的社會形勢下,藝術家堅守在自己的土地上,沒有絲毫逃避,依然握緊畫筆,發出自己的聲音。而俄國人民仍然會舉辦畫展,許多人會去觀看。這不僅僅是對藝術的熱愛,同時也是一種社會責任感。***
設計由於設計本身必須具有功能性,作品的受眾不會有學術門檻。所以,好的設計作品是非常受大眾喜歡的,比如 21 世紀改變人們生活方式的一件產品——iPad。
藝術讓人覺得世界多元
設計讓人覺得世界美好
藝術的主題可以是美好溫暖的,可以是尖銳痛苦的,也可以是鬱悶噁心的。讓觀眾感到不適的作品未必不是好作品。
這是行為藝術家 馬裡娜·阿布拉莫維奇 Marina Abramović 早期的行為藝術,她在房間貼出告示,准許觀眾隨意挑選桌上的 72 種物件與藝術家進行強迫性身體接觸。在這 72 件物品中,有玫瑰、蜂蜜等令人愉快的東西,也有剪刀、匕首、十字弓、灌腸器等危險性的器具。其中甚至有一把裝有一顆子彈的***。
在整個表演過程中, Abramović 把自己麻醉後靜坐,讓觀眾掌握所有權力。這個表演歷時 6 小時, 在這個過程中, 觀眾發現她真的對任何舉動都毫無抵抗時,便漸漸大膽行使起了他們被賦予的權力,藝術家的衣服被全部剪碎,有人在她身上劃下傷口,有人將玫瑰猛然刺入到她腹中,有位觀眾甚至拿起那上了一顆子彈的***,放入她的嘴裡,意欲扣下扳機。
這是藝術家最接近死亡的時刻,直到另一位觀眾驚恐不已地將***奪走。在被施暴的過程中,藝術家眼中漸漸充盈了淚水,心中充滿了恐懼,然而她的身體無法做出任何反應,她清醒地意識到:他們真的可以對我做任何事!麻醉結束後, Abramović 從椅子上站起,帶著累累傷痕,雙目含淚,她緩緩走向觀眾,用目光對他們進行無聲的控訴。面對藝術家那憤怒悲傷的眼睛,現場觀眾反倒恐懼了起來,他們紛紛後退,然後開始四散逃跑。
Abramović 在後來的訪談中說道:“這次經歷令我發現,如果你將全部決定權交諸公眾,那麼你離死也就不遠了。”***What I learned was that… if you leave it up to the audience, they can kill you.***對於“受害人”Abramović,這樣的表演比肉體的創痛更加痛苦,她用了僅僅 6 小時就體察到了人類的弱點和黑暗,這種心靈的傷痛很難用語言描述。
“歡樂並不能教會我們什麼,然而,痛楚,苦難和障礙卻能轉化我們,使我們變得更好,更強大,同時讓我們認識到生活在當下時刻的重要性。”多年之後,Abramović曾這樣解讀自己對於痛苦身心經驗的探求。
設計作品如果是讓觀眾牴觸,那是挺失敗的。好的設計作品是讓人感到舒服的。
傳統插座——一個被廣泛運用的失敗設計。
自由的藝術是好藝術
合理的設計是好設計
一件打破傳統,發人深思的藝術品是好的藝術品。20 世紀各種流派紛紛湧現,在今天似乎每一派都有繼承者,當繼承者們逐漸完善這個流派的精神和技法,猶如鑄成了一個繭。技法越好思想體系越成熟這個繭就越堅硬,打破它就越困難。這時如果有誰能破開繭,那就是大師。
舉出最有說服力的例子,大神畢加索。在畢加索之前,古典寫實已經發展到了巔峰,在這個領域不論構圖,題材,各種礦物顏料的選擇,前人都已經探索到了極致。並且 20 世紀,照相術和電影都已經出現,人們不需要傳統寫實繪畫來記錄生活。這無疑把寫實繪畫逼到了絕路。畢加索從小被作為美術教師的父親逼迫學習古典寫實繪畫。14 歲時技法大成,造型很精準,下筆如有神。完成一幅作品後,每每提筆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他父親他的作品後,自嘆不如,把自己的全部畫具送給了 14 歲的畢加索,從此金盆洗手,封筆不畫了。
畫畫的朋友都知道,當你一種技法掌握得很熟練時,其實突破是很難的,技法的純熟是一個無形的禁錮,藝術家往往不敢去打破它,有的想不到去打破它。但是天才畢加索,在古典寫實繪畫日暮途窮之時,做了一個偉大的變革,從而開宗立派,影響至今。
這是畢加索立體主義時期的作品,整個畫面平面化,打破傳統的透視。仔細看畫中人物的臉,是兩個側臉拼成的正臉。傳統透視中,一個角度只能看見人臉的一個面,但是這張作品中同一個人出現了左臉,右臉,正臉!以前從沒有人這樣畫。說明畢加索畫畫的時候,一會跑到左邊畫,一會跑到右邊畫。
再看畫面人物身體上的圓形,如果理解為胸部,那似乎也不在正確的位置上。說明整個畫面就沒有透視點或者有多個透視點。畢加索不是站在一點去觀察物件的,而是全方位立體的觀察物件的!***但是立體主義名稱的由來不是因為他立體的觀察,而是畫面上有很多小方塊,有空我們再開個帖子講這個***畢加索打破了傳統寫實繪畫的繭,獲得了自由,併為後來的藝術家們打開了一個嶄新的世界!
但是設計不能和藝術一樣自由。就平面設計而言,必須構圖合理,色彩搭配要講究,使用的字型要推敲,圖案要取捨。各個方面要能達到一種“和諧的張力”那才能是好的平面設計作品。工業設計也一樣必須符合物理學規律。當然,也有很多設計師有著天馬行空的想象力,有的是目前科技水平還沒法達到的。
這是一個獲得太空能源的環保設計。將衛星發射到太空中,在那裡它將展開 1.5 英里長的太陽能吸收板,並且源源不斷地向地球輸送清潔的能源。日本早已在此領域進行了大量的研究。衛星可以發射上去,收集太陽能也沒有問題,但輸送的能源束不太好控制,在太陽能被轉化成能源束併發往地球時和地球上的接收器對接不好,經常偏離,從而把接收器附近的東西都烤焦了。研究人員正致力於解決這個潛在的災難,但目前為止,毫無頭緒。我們不能說這不是個好的設計,只有可能某些方面不太合理。
藝術趨向於和觀眾互動
設計一直是單向傳達
藝術品不能高高地放在象牙塔上,它要有公共性與互動性,觀眾對藝術品不同的解讀就是思維上的互動。藝術家在傳達個人思想的同時,也希望能引起觀眾的思考和反饋。請看下圖。
這是草間彌生***Yayoi Kusama***2013 年在上海展覽的現場。觀眾可以從工作人員那裡得到一些圓點貼紙,並且可以把它們貼在展廳的任何地方。這本身就是一件作品,觀眾也參與了創作。每個人都貼的很開心。這真的是讓人終生難忘的一個房間,從過程到效果有莫名其妙的歡樂氣氛。
對設計作品而言,觀眾或者使用者是不會參與到作品的創作過程中去的。設計師拿出什麼,觀眾就接著什麼。
迪拜的旋轉塔***Da Vinci tower***,這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偉大創舉。
首先,這幢樓的每一個層樓都能獨立旋轉。你沒看錯,每一層都能自動旋轉!每層樓每分鐘最多旋轉 20 英尺***約合 6 米***的幅度,90 分鐘將旋轉一圈。這將使得整幢大樓不斷變換外形,而且不同時間、天氣下,會顯現出不同色彩。這是一座綜合大樓,包含酒店、辦公室及住宅。每戶都能擁有多角度,無與倫比的景觀。
其次,迪拜旋轉塔施工方式號稱全球首創,是第一座完全由預先定製部件建造的摩天大樓,這一建築方法被稱為“菲捨爾法”。方法就是在義大利南部阿爾塔穆拉市一間廠房內預先組裝好每一個單位,配備所有水電系統以及從地面到天花板、浴室、廚房、儲藏室、燈具和傢俱等全部裝修。再運到迪拜現場進行組裝,沿著中央的固定水泥主幹一層層組裝,可在極短時間內竣工。一般的高樓大廈現在平均每六個星期興建好一層,但這幢動感大樓每一個星期便建好一層,比普通建造方式減少五週,可以把建築成本降低 10%。
而且這座旋轉塔的電力來源也很特別,菲捨爾在每兩層樓之間的夾層都設計風渦輪機,等於全樓共有 79 套風力發電設施。風渦輪機的外形特別,由碳纖維製成,因此保證了安靜性。此外,在每層樓頂都設定太陽能集能電池,一共 80 層高建築就等於有 80 個屋頂,通過旋轉系統,光輻電池可以獲得最大的日照輻射量。只要每層樓有 20%的屋頂暴露在陽光下,能夠收集的能量就是一般大樓的 10 倍,建商宣稱旋轉塔的環保能源不僅能自給自足,還能多出來分給鄰近的建築物使用。換句話說,整座大樓所需的能源都是自給自足的。 此外,大樓的居民們可以通過電梯將自己的車停放在自己的公寓中。
如此夢幻的設計。人們只能歎為觀止,根本不可能參與到設計過程中去。
藝術多與文化有關
設計多與科技有關
藝術越往前發展經常和社會學,心理學互動作用,大部分藝術家都會主動去閱讀一些哲學類書籍,這樣藝術作品也會有一個方向性。舉個例子。
這是超現實主義旗手薩爾瓦多·達利***Salvador Dali***的著名畫作《記憶的永恆》。畫面中出現了藝術家標誌性的符號,軟表和螞蟻。這兩個形象在達利之後的畫作中一再出現。其實這是在達利的夢境中一再出現的場景。
說到超現實主義不得不提的一個人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20 世紀偉大的心理學家。我們經常說的“潛意識”一詞就是他提出來的。經弗洛伊德研究表明,潛意識在夢境中體現的尤為充分,夢中出現的東西都是有原因才出現的,這個原因就是人的某一種潛意識。
超現實主義繪畫在記錄夢境,也在探索夢境的意義。達利就經常夢見螞蟻從自己身體裡鑽出來。兒童時期的達利曾經養過一隻小蝙蝠,在這隻小蝙蝠身上,達利傾注了他所有的愛。但是有一天,不知什麼原因,他最愛的小蝙蝠被一大群瘋狂的螞蟻包圍著,遍體鱗傷,痛得發抖,已是奄奄一息。他跳起來拿起爬滿螞蟻的蝙蝠,併發瘋似的咯吱咯吱咬蝙蝠的腦袋,還把它扔進了水裡。從此,螞蟻就伴隨著達利。
後來的一些研究者對達利的作品中螞蟻的解釋是:忙碌的螞蟻通常是緊張、焦慮和衰老的象徵,暗示著達利潛意識裡的恐懼、無力、不安和性焦慮。達利應該並不明確夢中螞蟻是什麼意義,但是結合童年經歷來看,似乎能看出一些負面的情緒始終在他心底。
設計似乎和人文學科離得比較遠。但優秀的設計如果能得到科學的幫助,那效果絕對是炫目的。
這是別克的推出水陸兩棲概念車。上半部分是一個遊艇,下面是一個汽車底盤。極具現代感的造型,非常強大的功能性。但是這款還只是概念車。
概念車也分兩種,第一種是已經能跑的車,比較接近於批量生產,其先進技術已步入試驗並逐步走向實用化,一般在5年左右可成為公司投產的新產品。第二種汽車只是設計概念模型,雖然它有為超前的設計,但因環境、科研水平、成本等原因,只是未來發展的研究設想。這款別克水陸兩棲車是屬於第二種。可見如果設計少了科技的支援,那概念車永遠只是個”概念“。
不論藝術或者設計他們一般都是觀念先行的。先有了想法,然後慢慢克服技術障礙。很多情況下也是設計引領著科技向前發展。一個優秀的藝術家或者設計師應該是走在大眾前面的,能提出一些新的理念和觀點,如果一味做討好大眾的作品,那是走在了大眾的後面,那是很危險的,可能會淪為一個匠人。
猜你喜歡
純淨物與混合物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