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有哪些傳說
當秋分來臨,落葉飄零,春夏秋冬裡秋天是最涼爽的季節。太陽沒有夏天那麼熾熱,沒有春天潮溼的梅雨天氣,沒有冬天刺骨的寒冷,太陽的溫度照射得剛剛好,舒爽得讓人沒煩惱。那麼,你想知道秋分有什麼傳奇色彩的傳說嗎?就跟著小編一起看看吧!
秋分節氣,屬於二十四節氣的十六節氣;二十四節氣起源於我國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在古代,1年分為12個月紀,每個月紀有2個節氣。從24節氣的命名可以看出,節氣的劃分充分考慮了季節、氣候、物候等自然現象的變化。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來反映季節的開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從天文角度來劃分的,反映了太陽高度變化的轉折點。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5個節氣反映氣溫的變化。
雨水、穀雨、小雪、大雪4個節氣反映了降水現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時間和強度。白露、寒露、霜降3個節氣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結、凝華現象,但實質上反映出了氣溫逐漸下降的過程和程度。小滿、芒種則反映有關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況;驚蟄、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現象,尤其是驚蟄,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蟄蟲的復甦,來預示春天的迴歸。
我國古代將秋分分為三候:“一候雷始收聲;二候蟄蟲坯戶;三候水始涸”。古人認為雷是因為陽氣盛而發聲,秋分後陰氣開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第二候中的“坯”字是細土的意思,就是說由於天氣變冷,蟄居的小蟲開始藏人穴中,並且用細土將洞口封起來以防寒氣侵入。“水始涸”是說此時降雨量開始減少,由於天氣乾燥,水氣蒸發快,所以湖泊與河流中的水量變少,一些沼澤及水窪處便處於乾涸之中。
每年的9月22日或23日,太陽到達黃經180度時直射地球赤道,因此這一天24小時晝夜均分,各12小時;全球無極晝極夜現象。這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點,從這一天後,北半球日短夜長。“秋分”的意思有二:一是按我國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為四季開始劃分四季,秋分日居於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二是此時一天24小時晝夜均分,各12小時。
“秋分”日,陽光幾乎直射赤道,此日後,陽光直射位置南移,北半球晝短夜長。我國古代將秋分分為三候:“一候雷始收聲;二候蟄蟲坯戶;三候水始涸”。我國勞動人民對秋分節氣的禁忌總結成諺語,如“秋分只怕雷電閃,多來米價貴如何”。
秋分節氣各地流行的諺語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