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是誰的作品?

General 更新 2025-01-24

史記作者和主要人物是誰?

《史記》的作者,是(漢朝)司馬遷。

《史記》的主要人物,是作者生前,在歷史上留下了名號的,帝、王、將、相、等“大人物”。

史記是誰寫的

但應該只是他整理歸納

《史記》: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從黃帝到漢武帝太初年間三千多年的歷史。最初稱為《太史公》,或《太史公記》、《太史記》。作者是西漢時期的司馬遷。司馬遷,字子長,父親司馬談任太史令,寫古今通史的願望沒有實現,臨終要司馬遷完成其夙願。後來,司馬遷繼任父親太史令之職,開始寫《史記》,歷十餘年。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可司馬遷仍舊堅持完成所著史籍。

史記作者是誰?

司馬遷

(前145—前90)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陝西韓城西南)人。生於漢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說生於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於公元前90年,55歲終。

司馬遷10歲開始學習古文書傳。約在漢武帝元光、元朔年間,向今文家董仲舒學《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國學《古文尚書》。20歲時,從京師長安南下漫遊,足跡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區,所到之處考察風俗,採集傳說。不久仕為郎中,成為漢武帝的侍衛和扈從,多次隨駕西巡,曾出使巴蜀。

元封三年(前108),司馬遷繼承其父司馬談之職,任太史令,掌管天文曆法及皇家圖籍,因而得讀史官所藏圖書。太初元年(前104),與唐都、落下閎等共訂《太初曆》,以代替由秦沿襲下來的《顓頊歷》,新曆適應了當時社會的需要。

此後,司馬遷開始撰寫史記。後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護,獲罪下獄,受腐刑。出獄後任中書令,繼續發憤著書,終於完成了史記的撰寫。人稱其書為《太史公書》。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對後世史學影響深遠,史記語言生動,形象鮮明,也是優秀的文學作品。司馬遷還撰有《報任安書》,記述了他下獄受刑的經過和著書的抱負,為歷代傳頌。

司馬遷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史學家"他因直言進諫而遭宮刑,卻因此更加發憤著書,創作了名震古今中外的史學臣著史記,為中國人民,世界人民流下了一筆珍貴的文化遺產。

一、繼父志,任史官

司馬遷,宇子長,漢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出生於龍門山下(在今天的陝西省韓城縣)。

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馬遷繼承父親司馬談的遺志,當上了太史令,開始從皇家藏書館中整理選錄歷史典籍。司馬遷的祖先並不十分顯要,其家族世代掌管太史的官職。但是司馬遷和他的父親都以此為榮,在他們的心目中,修史是一項崇高的事業。他們為此奉獻了自己一生的精力。

司馬談一直準備寫一部貫通古今的史書。在父親的直接教導下,司馬遷十歲時便開始學習當時的古文。後來,他又跟著董仲舒學習《春秋》,跟孔安國學習《尚書》。司馬遷學習刻苦,進步非常快,極有鑽研精神。

司馬遷的父親病危時,拉著兒子的手,流著眼淚對他說:"......我死了以後,你一定要接著做太史,千萬不要忘記我一生希望寫出一部通史的願望。你一定要繼承我的事業,不要忘記啊!"這一番諄諄囑託極大地震動了司馬遷,他看到了父親作為一名史學家難得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他也知道父親將自己畢生未竟的事業寄託在自己的身上。司馬遷低著頭,流著淚,悲痛而堅定地應允道:"兒子我雖然沒有什麼才能,但我一定完成您的志願。"

司馬遷做了太史令以後,就有了閱讀外面看不到的書籍和重要資料的機會。這為他以後著史記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可是,資料整理工作非常繁複。由於當時的那些藏書和國家檔案都雜亂無序,連一個可以查考的目錄也沒有,司馬遷必須從一大堆的木簡和絹書中找線索,去整理和考證史料。司馬遷幾年如一日,絞盡腦汁,費盡心血,幾乎天天都埋著頭整理和考證史料。

司馬遷一直記得父親的遺志,他決心效法孔子編纂《春秋》,寫出一部同樣能永垂不朽的史著。公元前104年,司馬遷在主持曆法修改工作的同時,正式動手寫他的偉大著作史記

二、直言受宮刑

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正當司馬遷全身心地撰寫史記之時,卻遇上了飛來橫禍,這就是李陵事件。

這年夏天,武帝派自己寵妃李夫人的哥哥、二師將軍李廣利領兵討伐匈奴,另派李廣的孫子、別將李陵隨從李廣利押運輜重。李廣帶領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孤軍深入浚稽山,與單于遭遇。匈奴以八萬騎兵圍攻李陵。經過八晝......

史記的作者是誰?為什麼把它稱為文學著作?

史記的作者是司馬遷。史記雖說是一部歷史著作,但它在文學手法上是獨樹一幟,有很高的文學價值,魯迅曾稱讚它是無韻之離騷。

史記是誰的著作

史記是西漢文學家司馬遷的著作。

司馬遷的作品

司馬遷(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

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陝西韓城西南靠近龍門。所以司馬遷自稱"遷生龍門"《太史公自序》龍門,龍門山,很有名氣。傳說大禹曾在龍門開山治水。龍門山的南面是黃河。司馬遷的家正好在黃河、龍門之間。當地名勝古蹟很多。司馬遷從小在飽覽山河名勝的同時,也有機會聽到許多歷史傳說和故事。)人。生於漢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一說生於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卒於公元前90年,55歲終。現司馬遷墓祠,在韓城市城南10公里芝川鎮南門外,位於黃河西岸的梁山東麓,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司馬遷10歲開始學習古文書傳。20歲時,從京師長安南下漫遊,足跡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區,所到之處考察風俗,採集傳說。元封三年(前108),司馬遷繼承其父司馬談之職,任太史令,此後,司馬遷開始撰寫《史記》。後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護,獲罪下獄,受腐刑。出獄後任中書令,繼續發憤著書,終於完成了《史記》的撰寫。人稱其書為《太史公書》。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對後世史學影響深遠.

《史記》的作者是誰,是那個朝代的?

《史記》是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有誰知道史記是誰寫的?具體年代,講述內容?

西漢司馬遷所寫

寫作原因有三個1、司馬遷小時候的生活環境及父老鄉親的影響。(黃河養育) 2、司馬遷受父親的影響,努力讀書的影響(英雄啟迪) 3、父親臨終前的囑託。

(父親遺囑)寫的內容是先秦時期到漢武帝時期的歷史內容

《史記》的作者是誰?

是司馬遷哦 親

司馬遷(前145或前135—前87?),字子長,西漢夏陽(今陝西韓城,一說山西河津)人,中國古代偉大的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被後人尊稱為“史聖”。他最大的貢獻是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史記》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司馬遷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完成的《史記》,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對後世影響巨大。

史記是為了紀念誰寫的

不是為了紀念誰寫的,一、秉承先父遺志

司馬氏世代為太史,為繼承孔子撰述《春秋》的精神,整理和論述上代歷史.《隋書·經籍志》說:“談乃據《左氏春秋》、《國語》、《世本》、《戰國策》、《楚漢春秋》,接其後事,成一家之言.”可見司馬談有意繼續編訂《春秋》以後的史事.元封元年,漢武帝進行封禪大典,司馬談身為太史令,卻無緣參與當世盛事,引為終生之憾,憂憤而死.他死前囑咐兒子司馬遷說:“今天子接千歲之統,封泰山,而餘不得從行,是命也夫!餘死,汝必為太史,無忘吾所欲論著矣……”司馬遷則回答道:“小子不敏,請悉論先人所次舊聞.”可知司馬遷乃秉承父親的遺志完成史著.司馬遷幼年時就很刻苦,十歲開始學習當時的古文,後來跟著董仲舒、孔安國學過《公羊春秋》、《古文尚書》.漢武帝元朔三年,司馬遷二十歲,滿懷求知的慾望,遊遍了祖國的名山大川,到處考察古蹟,採集傳說.通過對歷史遺蹟和西漢建國前後的史實的實地調查,司馬遷開闊了胸襟,增長了知識,為後來編寫《史記》作了很好的準備.

而《史記[4]》以《封禪書》為其八書之一,亦見其秉先父之意.

二、繼承《春秋》精神

司馬遷為了繼承孔子編撰《春秋》的思想,在《太史公自序》中說:“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歲而有孔子.孔子卒後至於今五百歲,有能紹明世,正易傳,繼春秋,本詩書禮樂之際?’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讓焉.”此正暗示其有明道義,顯揚志業人物的使命.

《春秋》的下限,到魯哀公獲麟之年,此後的史事就沒有完整的史籍記載.司馬遷是紹繼《春秋》,並以漢武帝元狩元年“獲麟”,撰寫《史記》.

然而,司馬遷繼承《春秋》,不僅是要形式上承繼周公以來的道統,而且是重視《春秋》的性質,他在《太史公自序》說:“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紀,別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存亡國,繼絕世,補敝起廢,王道之大者也.易著天地陰陽四時五行,故長於變;禮經紀人倫,故長於行;書記先王之事,故長於政;詩記山川溪谷禽獸草木牝牡雌雄,故長於風;樂樂所以立,故長於和;春秋辯是非,故長於治人.是故禮以節人,樂以發和,書以道事,詩以達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義.撥亂世反之正,莫近於《春秋》.”

可見司馬遷對“春秋之義”和“春秋筆法”心儀已久,他要承孔子的真意,秉承《春秋》褒貶精神,撰述《史記》.

三、肩負史家職責

司馬談早有整理上代歷史的計劃,可惜卻“發憤而卒”,臨終前叮囑司馬遷,認為“自獲麟以來,史記放絕.今漢興,海內一統,明主、賢君、忠臣、死義之士甚多”,司馬遷身為太史公,有完成論載上代歷史的任務.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也指出身為太史的職責說:“且餘嘗掌其官,廢明聖盛德不載,滅功臣、世家、賢大夫之不述,隳先人之言,罪莫大焉.”因此,司馬遷一心秉承先人世傳及“述往事以思來者”的責任感,決意撰述《史記》.

在《報任安書》中也透露出著述《史記》的目的,他說“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可見他不但要完成太史令的責任,更要盡史學家的職責.

史記是誰寫的?魯迅稱它為什麼和什麼?

《史記》是由司馬遷和司馬談共同撰寫的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是二十四史書之首,全書分12本紀,10表,8書,30世家,70列傳,共130篇,五十二萬餘字,記載了中國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太初四年長達3000餘年間的歷史.《史記》是中國傳記文學的典範.《史記》最初沒有書名,世人稱之“太史公書”、“太史公傳”,省稱“太史公”.“史記”本是古代史書的通稱,從三國時期開始,“史記”由史書的通稱逐漸演變成“太史公書”的專稱.《史記》與《漢書》(班固)、《後漢書》(范曄、司馬彪)、《三國志》(陳壽)合稱“前四史”.劉向等人認為此書“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與宋代司馬光編撰的《資治通鑑》並稱“史學雙璧”.魯迅稱它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相關問題答案
史記是誰的作品?
側耳傾聽是誰的作品?
蘭亭集序是誰的作品?
床前明月光是誰的作品?
倩女離魂是誰的作品?
命運交響曲是誰的作品?
宮娥是誰的作品?
暴風雨是誰的作品?
雕塑思想者是誰的作品?
農民的舞蹈是誰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