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時的注意事項?
現場採訪需要注意什麼事項?
現場採訪是節目主持人必備的素質和基本技能。要想把現場採訪做好,應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採訪前的準備 (一)瞭解和採訪有關的情況,掌握必要的資料。大到大政方針,小到新聞背景、事件的來龍去脈等等。(二)瞭解採訪對象。通過第二手材料,對採訪對象進行充分了解,並善於分析掌握其心理。對一些即興式的採訪,應根據現場的氣氛環境、人們對節目的反應,選擇有代表性的採訪對象,這對採訪的成功具有重要的作用。(三)設計採訪提綱。根據節目的主題,確定最佳的採訪角度,擬定一個與採訪對象談話的提綱。(四)精心設計採訪的第一句話。節目主持人現場採訪的第一句話是十分重要的,甚至關係到採訪能否順利地進行下去。採訪的第一句話,應儘量具體一些,提出的問題小一些,最好不提“有什麼感想”之類的“開放式”問題。要抓住採訪對象和受眾感興趣的“焦點”做突破口,引發開去,使採訪不斷深入、展開。 二、運用好提問的技巧和方法 (一)不同的環境與場合,不同的採訪對象,要求採訪者有不同的提問、語氣。在嚴肅、莊重的場合或採訪重要人物、外賓,提問言語要精煉、準確,儀態、語氣要莊重、嚴肅、認真,給人可信、可靠、願意溝通的感覺。在處理較輕鬆、明快的新聞時,就可以選用生動、活潑的話題,以親切、隨和的語調,讓觀眾在輕鬆、愉悅中瞭解人物和事件。而在突發事件的報道中,提問的節奏應加快,所提問題要直衝要害,以增強報道的時效性和現場感。(二)根據情況靈活運用提問方法。正問法:從正面提問,直截了當、開門見山提出問題。設問法:提出一些假設性的問題,以啟發引導採訪對象,談出其某方面的真實感受,並使採訪向深層發展。還有反問法、追問法、潛問法等等。(三)提問要儘量具體。只有具體的發問,才能得到具體、有意義的回答。(四)提問應該具有引導性。去年大慶市讓胡路改造工程剛剛結束,我們採訪了幾個有代表性的人物。在採訪出租車司機時,對話是這樣的:“師傅,您經常跑這條路嗎?”“是的。”“這條路以前是個什麼樣?”“以前啊不能提,到處是坑,晴天是灰,雨天是泥。以前我根本不想跑這條路。現在路修好了,在這條路上跑心情也舒暢多了。”把司機的真實感受直接傳達給觀眾,增強了新聞的可信性。(五)提問要有深度、有意義。主持人還應善於揣度採訪對象的心理,在採訪過程中發現更多更重要的新聞脈絡,及時掌握提問的方向,深入發掘新聞價值。(六)注意傾聽、及時反饋。主持人要聚精會神地傾聽。根據對方談話的內容、神態、語調、口氣等,作出各種合乎情理的反饋。這種反饋,或點頭示意,或眼神表情,都會給對方以積極影響,形成一個融洽的談話氣氛,使談話層層深入。 三、要重視現場採訪中的屏幕形象 (一)鏡頭前要有適當的表現欲。主持人在鏡頭前對新聞事件本身要有一種能動的反映,還要善於控制情緒,根據新聞的不同體裁,該高昂時高昂,該平緩時平緩。要使用口語和個性化的語言,以展現個性魅力。(二)要善於總結經驗。歷經不同的新聞事件、不同的環境、不同的採訪對象,都是一個新的挑戰,主持人要善於總結其中的成功經驗和失敗的教訓,為更好地樹立出鏡形象豐富自己。(三)加強文化知識和道德修養。包括一個人的知識水平、審美情趣、表達能力、思維方法、對問題的洞察力等,主持人的言行舉止要符合新聞工作者的道德規範。
做採訪需要注意什麼?
記者在每次採訪之前,一定要有準備,準備得越充分,採訪成功的把握越大。 首先,你應當弄清楚採訪對象的事蹟特點是什麼,你報道的重點又是什麼。 其次,你需要掌握一些基本情況,也就是有關採訪對象的材料。 再次,你可以瞭解一下采訪對象的性格愛好,找出一些他(她)感興趣的話題。這樣,採訪的時候,他(她)會覺得你很理解他(她),就願意同你說心裡話,這是很重要的。 你不妨試試看。做好了採訪前的準備,就會有許多話問採訪對象的。沒有話問,那就是沒有做好採訪前的準備。 採訪任何一個人,第一件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取得對方的信任和好感。做不到這一點,你很難採訪到最有價值的材料。因為,這些材料都在採訪對象的心靈大門之內,他鎖著呢,鑰匙在他手裡,是打開還是鎖閉,要由他來決定,而他的決定往往是根據記者的態度做出的。
新聞採訪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和技巧
新聞採訪提問“五要”
新聞採訪是記者為收集新聞素材而進行的調查研究工作。當前媒體記者越來越重視與採訪對象的交流與溝通,講求採訪人性化,注重創造和諧自在的交談氣氛,從而為新聞寫作積累豐富的素材。提問是記者採訪中最主要的獲取信息的方式。記者的提問,決定其能否得到真實準確的新聞事實;能否將新聞事實挖深挖透,以及能否架起記者與採訪對象之間的橋樑,打開採訪對象的心扉。
那麼記者在採訪提問時應做到哪幾點才能與採訪對象進行良好交流?筆者在學習新聞前輩的經驗時,結合自己的一些體會,認為可以將之歸納為“五要”。在此與同行們共同探討。
一、要準備充分
記者基本功中有一項便是訪前準備。訪前準備是採訪中很重要的一環,被稱為“靜態採訪”。有人把採訪比作“面對面的短兵相接的戰鬥”,這意指採訪是記者與採訪對象在思維上的交鋒。要想取勝必須知已知彼。這種“戰鬥”往往在一兩小時,甚至幾十分鐘內結束,而為了這短暫的一瞬,記者往往準備了幾天、幾星期、幾個月,甚至更長。
意大利著名女記者、作家奧麗亞娜·法拉奇談到對鄧小平的採訪時說:“那次採訪很深入、很詳細,用了兩天時間,很有意思。對於記者來說,那是一次很成功的採訪,不太難。對方合作得很好,應該說是一次很成功的採訪。我想提的問題全都提了。”這次被法拉奇認為成功的採訪與她訪前的充分準備是分不開的。她在訪問鄧小平以前,看了好幾公斤的材料。從她的新聞稿中可以看到她對鄧小平、毛澤東、林彪、“四人幫”、中蘇、中越、中柬關係都有一定了解。
同樣的,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記者邁克·華萊士給自己定的規矩是在進行專訪前,至少準備好三十至四十個“紮實”的問題;而在通常情況下,他在紙上會記上一百個問題。
但有些記者採訪前根本不做任何準備,不對採訪對象進行了解,不對相關信息進行了解,也沒擬好問題,出門就向採訪單位要材料,然後匆忙上陣,往往不是提的問題沒擊中要害,就是所提問題有限,找不到話題,採訪中出現“冷場”。回來後只好抄材料了事,結果是寫出的新聞作品乾癟無味。
二、要問具體
新聞作品生動處的來源之一是細節。就是說記者在採訪時要挖出那些細微的閃耀點,積累豐富具體的素材。新聞是用事實說話的,有了具體的東西,才能深入認識事物。沒有一個個具體的事實,具體的數據,全是一般性的材料是難以寫出好新聞的。因此記者提問要具體,不能漫無邊際,也不能大而不當。那種不分場合、時機,動不動舉起話筒就問:“你現在感想如何?”的採訪提問是不可取的。因為這樣的問題太寬泛,對方往往不知從何答起,只能說“我太高興”“太激動”之類。
我國高校擴招的頭一年,湖南日報社的一位記者去某所大學採訪,談到該校為擴招進行的保障工作時,接待的工作人員大談特談,但所說的都是些大政策方面的東西,偶然說起新修的一座澡堂,記者馬上追問,澡堂有幾層?有多少間?可以同時容納多少人洗澡?每週的開放時間是多少?還有沒有其他的新設施?那位負責人很快就將一些數據提供出來。如果當時記者不問具體,對方很可能就一語帶過,那麼就得不到具體的材料了,而只有概括性的東西。
三、要有針對性
俗話說”一把鑰匙開一把鎖。”記者採訪提問也應根據不同的人提不同的問題。反過來說,就是根據不同的問題選擇不同的採訪對象,或同一類問題根據不同的人而採取不同的問法。一般規則是問全局性的問題就找負責這方面的領導或工作人員。要問點上的情況就找基層普通幹部、群眾。要問知識性的事情就找專家學者。
一次,筆者到部隊採訪,想了解官兵關係方面的一些情況,於是問一名戰士:“你認為當前新形勢下,該如何處理好乾群關係?”結果那位戰士立在那兒,囁嚅半天也沒說出......
訪談法的注意事項
為了接近被訪談者,使訪談順利進行,應該注意:1、穿著乾淨整潔,稱呼恰如其分;2、自我介紹簡潔明瞭,不卑不亢;3、發出邀請時應熱情,語氣應該肯定和正面;4、以適當方式消除被訪者的緊張、戒備心理,有時應主動出示身份證等文件。 1、應有耐心;2、不要輕易放棄;3、搞清拒絕的原因,做相應的對策。 1、使受訪人有輕鬆愉快的心情(訪員當然也應如此);2、創設恰當的談話情境;3、不使受訪人感到有社會壓力;4、應具備正確的預備知識;5、應具備細緻的洞察力、耐心和責任感;6、不對受訪人進行暗示和誘導;7、對相同的事情會從不同的角度提問;8、能如實準確地記錄訪談資料,不曲解受訪人的回答。 由於訪員技術水平低而使訪談的內容和結果不實,這稱為訪員偏差。產生訪員偏差的最直接原因是:1、訪員對受訪人有偏見;2、訪員想要受訪人作出某種回答而產生的期望效應;3、訪員進行暗示或誘導性提問。由訪員偏差所得到的資料,已失去了科學研究的價值。
採訪時要注意哪四項
一、確定採訪主題
一般報社在派記者進行採訪之前實際上已經確定好了採訪主題,而記者需要做的就是圍繞主題進行相關背景調查,快速翻閱資料,做到心中有底。
我記得自己在進行中國文化為什麼要走創新之路這個採訪主題時整整看了一個下午關於文化創新方面的報道。我始終認為,記者要採訪首先要比被採訪者在這方面還懂得要多,雖然你不可能是專家,但你可以藉著快速充電成為半個專家,不然去採訪,可能人就丟大了。
二、熟悉被採訪人資料
舉例來說,你採訪的是某個事件的某個人,那麼你需要了解圍繞這個人曾經發生過什麼樣的事情做個一個全面調查,比如有著自己的經歷、讀過什麼樣的學校、有著怎樣的性格、辦事風格是什麼?最近他發生了什麼樣的事情……需要說明的是,也許有些資料對記者來說可能根本就用不上,但我覺得這很難說,其實採訪的過程就跟上戰場一樣,也講究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三、深入瞭解採訪背景
如果採訪的是一個事件,那麼你同樣需要對事件先做一番調查。如何調查?你需要調閱大量的資料,你可以看電視上的事件回放、需要看其他媒體對它從各個角度進行的報道,媒體不一樣報道的角度也會有不同,同時,你要將各個媒體不同角度進行的採訪和報道做個總結,他們各表達出了什麼東西,有著怎樣的觀點,被採訪人又是怎樣回答這些問題的,他的回答是否一直都是統一的,也就是說從他的回答裡理解他的內心所想。把這個事件做到爛熟於心,而且需要將事件裡的這些人物之間的關係弄明白弄清楚,然後站近了看站遠了看,是不是還缺少一些東西?你是不是還有不明白的地方,而這些不明白的地方,就是你本次所要採訪時要提問的地方。
四、整理線索
通過對被採訪人和採訪事件的瞭解,整理出已經成型的一些觀點和看法,以及還未成型的觀點,尋找本次採訪線索,也即突破口。
五、設計問題
通過對人和事件的瞭解以及對線索的整理,進行問題的設計。需要說明的是,問題的設計是需要環環緊扣的,它們之間並不是分散的關係,採訪就是一條流水線,記者需要做的是沿著這條流水線向下走。什麼稱為向下,就是深入挖掘事件的本質,盡力想辦法讓事件的參與人告訴人們事件的本來面目是什麼,他本來想收到什麼樣的效果。讓讀者讀完之後也覺得還是有所收穫的,如果你的讀者看完之後覺得不知所云,好的證明你本次的採訪是失敗的,其實從源頭上已經失敗了,在於你的問題設計不合理。
六、羅列你的問題
將問題設計之後你就可以在紙上羅列你的問題了,羅列完之後你需要再看一遍你的採訪提綱是否有什麼漏洞。
七、其他
以上都是採訪前的準備工作,關鍵在於採訪過程。在採訪過程中,你會發現有時候你的採訪對象並不像你想象的那樣沿著你的思路走下去,那怎麼辦?無所謂就沿他的思路好了,記者需要把握的是採訪主題不發生偏移,同時還要注意在採訪過程中發現線索,可能你在採訪前期的準備時並沒有發現這條線索,別的報紙也沒有提及,而此時你的採訪對象說了出來,你就需要緊追不放,在完成新聞採訪主題的同時你還拿到了別人之前所沒有注意到的新聞人生的道路曲折漫長,在人的一生中充滿著成功與失敗、順境與逆境、幸福與不幸等矛盾。如工作上失敗、生活的窮困、家庭的離散、身體的疾病傷殘等等。當今青年人所遇到的挫折如競爭失敗、戀愛失敗、家庭矛盾等。
對挫折我們不能消極地忍耐或迴避,而應直面正視人生挫折,積極尋求克服和戰勝挫折的有效途徑,撫平傷痕,向人生的成功目標奮鬥。古今中外一切傑出人物,沒有一個是一帆風順走向成功的。在失敗和不幸面前,他們無不是選擇了發憤圖強之路,一個個奮起與人生的逆境抗爭,緊緊扼住命運的咽喉,做生活的強者,通過自己的艱苦奮鬥,最......
小記者採訪時應該注意什麼
小記者去採訪前要做哪些準備工作呢?
採訪,就是了解情況,採集材料,調查訪問。怎樣做好採訪前的準備工作呢?
首先,要掌握採訪線索。要知道你去採訪的是什麼人,或什麼事。掌握採訪線索的方法很多;可以從學校或班級的黑板報和牆報上尋找;可以從同學、家長或社會一些人的閒談中發現;還可以從一些材料中獲得,等等。掌握了採訪線索,才能有目的地採訪。
其次,要熟悉有關材料。你有了採訪線索,知道採訪對象以後,就要儘可能地找些有關的參考材料。例如,你去採訪一位優秀學生,要儘可能知道這位學生的年齡、學習情況、思想情況,大概有些什麼事蹟等。有了這些材料,採訪時才能順利進行。
還有,要制訂採訪提綱。也就是要有一個採訪的計劃,包括;需要了解什麼情況,提些什麼問題,什麼地方要追問或詳細瞭解;先談什麼,後談什麼;還要找哪些人談話,等等。對這些問題,儘可能擬得細一點,到採訪時,可以不斷變動,隨機應變。
以上的準備工作做好了,採訪時就心中有數,採訪效率就會提高。
怎樣做採訪筆記
我們每次去採訪的內容都會很豐富,在沒有錄音機的情況下(就是有錄音機也要做簡要的筆記),光憑自己的腦子是不可能全記得住的。因此,採訪的主要內容必須當場用筆記下來。做採訪筆記要注意做到--
記具體
謂記具體,不是把採訪對象所說的話,原原本本像錄音機似的記下來,而是要記下他所說的具體內容。譬如人名、地名、數字和事實經過等等。有的內容要當場問清楚,如人名和地名不僅要問音而且要問字,避免寫出同音不同字來。有些數字,對方口頭談了,還要反覆核對準確。對有關的事情經過也儘可能記具體些。特別是對一些重要的事實千萬不要只記個概況,印象,要不,寫成文章就容易出問題。
記原話
採訪對象所說的能反映他思想的關鍵語言,要原原本本記錄下來,不要經過自己改造、概括後再寫上筆記本。因為人物的語言大都是有生活氣息、有個性的,比我們概括的要精彩得多。記下原話還有助於事後對人物談話內容的分析和判斷。人物談話時的姿態、口吻和氣氛也要注意觀察,必要的也可以記錄下來,以備寫作時參考。
記疑難點
採訪中,總會有疑難之處,這些疑難往往是問題的關鍵所在,也是要向讀者說明的重點,首先要問明白,然後記清楚,事後才能很好地表達出來。如果疑難問題一晃而過,待到寫稿時,才發現沒有弄清楚,不得不又要去補充採訪,這就費時費力了。
另外,採訪要做到口到、耳到、眼到、手到、腦到、邊問、邊聽、邊看、邊記、邊想。特別是要邊記邊思考,不能只顧記錄,不開動腦筋。一般在採訪時就要開始考慮寫作的問題。哪些材料要深挖?哪些細節要多問?哪些數字要核實?哪些觀點要反覆問證?這些都要在採訪時,邊記邊思考,才能心中有數。
採訪筆記要及時整理,時間久了,感覺和記憶就會打折扣,有些當場漏記的,及時通過回憶還可作補充。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採訪作用,寫好稿子。
記者蹲點採訪時需要注意什麼問題
很多時候,同事之間都會把自己稱作“導演”,這倒不是因為我們真有演戲的天分,很多方面指的是記者的編導意識。有時候,為了及時完成採訪任務,或者為了讓採訪對象的話語更加精煉,我們往往忽略了採訪對象自身的感覺,由此帶來了新聞作品“導”的痕跡,採訪對象的同期聲顯得生硬,畫面與同期聲遊離。參與新聞綜合頻道記者蹲點採訪行動以來,隨著採訪的進一步深入,這樣的情況正在改變。
從事記者工作後,我一直希望將“從觀眾中來,到觀眾中去”的想法融入新聞採訪中。但絕大多數的採訪,並不能好好貫徹,沒有沉下心來,認真傾聽基層老百姓最真實的想法。我一直把這個原因歸結到身在時政部的緣故,對於基層老百姓的真正意願,我沒有民生記者的敏銳和感知度。因此能參與到本次記者蹲點一線行動,能夠安安心心地與採訪對象暢聊一兩個小時是難得的。在這以前,我總是在與採訪對象剛接觸半個小時的時候就進入下一步的採訪,這樣的結果,不能真正走進他的內心,採集的信息、同期聲往往也是蜻蜓點水。偶爾在採訪前,自己就設計好了場景與對話,隨後從採訪對象口中說出,聽來就顯得生搬硬套。
這次的記者蹲點一線行動,對我最大的啟發是,之前很多的採訪,都把自己作為文稿的唯一主宰者,從策劃到採訪,會不自覺地將自己的“導演”身份亮在前,讓採訪對象一開始就受我的“擺佈”。這次從西塘蹲點回來,我開始意識到自己該停下“匆忙”而又“霸道”的腳步了,該換位思考了。我必須站在觀眾的角度回答我自己提出的問題,我必須以觀眾的身份,設計合理的問題,這樣採製的同期聲才能“悅耳動聽”,新聞講述也才能“娓娓道來”
政府人員面對記者採訪時應注意什麼
應對媒體需要哪些策略和方法?歸納起來就是兩句話,“事前熱,事後冷”。所謂事前熱,是指事前敏感,發佈在前,溝通在前。所謂事後冷,就是指遇到媒體炒作要冷處理,主動和媒體溝通,不要立足於爭是非,而是要注意降溫,把負面影響降低到最小程度。具體包括六種應對方法。
1.新聞議程:用議程計劃來主動引導記者。媒體在傳播中的顯性功能是通過“議程設置”實現的。它的提出者伯納德•科恩就認為:“在多數的時間,報界在告訴人民怎麼想時可能並不成功;但它在告訴它的讀者該想什麼時,卻是驚人的成功。”也就是說:媒體報道什麼,不報道什麼,著重報道什麼,簡單報道什麼,直接影響受眾。故此,媒體自己可以對報道取向進行“把關”。這樣,政府應對媒體,從一定程度上講就是政府引導媒體的議程設置。或者說,把媒體議程變為政府議程的一部分。因此,應對媒體的首要方略,就是設置“政府新聞議程”。社會控制論的創始人美國社會學家羅斯指出:社會控制就是指社會組織利用社會規範對其成員的社會行為實施約束的過程。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取決於整個社會如何在社會穩定和個人自由之間取得平衡,為達到社會性的和諧與穩定,社會必須有“控制”機制。由此可見,就本質而言,“政府新聞議程”可以說是生活控制的一種方式。
關於“政府新聞議程設置”的定義,應該包括下面幾點:(l)“政府新聞議程設置”的內容應為執政者所要向公眾說明的、需要引起公眾關注的政策、公共信息、影響公眾生活的政府行為、決策等。(2)“政府新聞議程設置”必須通過大眾媒體才能實現,沒有大眾傳媒這一傳播渠道,“政府新聞議程設置”不可能實現,只能是侷限於政府內部運作的“政府議程”,無法達到主導輿論、影響民意的目的。(3)“政府新聞議程設置”必須遵循大眾傳播規律和新聞規律,從而使其區別於政府行政機關內部運作的日常“政府議程”。(4)有效的“政府新聞議程設置’,應該是以下三者的有機結合:政府要說明的(政策議程)、媒體感興趣的(媒體議程)、公眾關心的(公共議程)。
政府要通過新聞議程設置,將政府的政策和工作“設置”成為公眾樂於關注的焦點,使政府決策的權威性與新聞報道的影響力相結合,在公眾當中形成廣泛的相關的討論議題,最終實現合力效應,達到主導輿論、引導輿論、影響輿論,形成有利於政府執政、樹立政府良好形象的目的。具體做法就是,每年或者定期組織新聞議程的規劃設計。比如,一個政府、一個部門,新聞發言人全年要發佈什麼,要達到什麼樣的目的,樹立什麼樣的政府或者部門形象;哪些政策可能需要事前預案;如何定期和媒體進行溝通聯誼等等。
2.新聞發佈:把信息主動“喂”給記者。近年來政府新聞發言人制度應運而生。它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重要手段,也是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建設服務型政府的重要舉措。新聞發言人的任務就是圍繞重大政策、突發公共事件、熱點難點問題組織發佈會,發佈信息,解讀政策,透明決策,引導輿論,起到溝通大眾、服務大局的作用。通過加強和完善新聞發言人制度,正確、有效、及時地藉助媒體實施議程設置,已經成為加強政府執政能力的突破點。新聞發佈實踐最大的效果就是:政府聲音在前,引領記者輿論,徹底改變了過去記者輿論在前,政府被動彌補在後,被輿論牽著鼻子走的狀況,真正使記者圍著政府轉。做好新聞發佈,要求政府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如果不可能公開全部的信息,那就儘可能儘早地公開那些能夠公佈的信息。
3.新聞預案:把周密的解釋留給記者。公共政策涉及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因此政策出臺是最敏感的,也是媒體最熱衷尋找的新聞來源。但是,同樣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