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古時候叫什麼?
福州古代叫什麼 5分
晉安城,郡治所在
福州古稱什麼
福州是一座歷史名城,1986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秦置閩中郡。福州歷為漢閩越國都,三國建晉安郡,南朝晉平郡、閩州、豐州,隋泉州、建安郡,唐泉州、閩州、福州、長樂郡,五代閩國都長樂府,宋福州、福建路、福安府,元福建行中書省、福州路,明、清福州府的治所。1913年為東路道(1914年改閩海道)駐地、福建省省會、閩侯縣治。1933年“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及所屬“閩海省”省會設此,為特別市,旋廢。1946年正式設福州市。1949年8月17日解放,為福建省省會、省轄市。
福建省 古時候叫做什麼?
唐上元元年設福建節度使,轄福、建、泉、漳、汀五州。福建因五州的前二州得名。明置福建省。因古時為閩越族居地,簡稱閩。
唐開元21年(733年)設“福建經略使”,始稱“福建”。南宋設有1府5州2軍,故又稱“八閩”。
《辭源》的說法是:“福建省在元代分福州、興化、建寧、延平、汀州 、邵武、泉州、漳州八路,明改為八府,所以有八閩之稱。”
誰能告訴我福州古時候叫什麼名稱?
我也想知道
福建為什麼叫福建以前古代叫什麼?
福建歷史文化 福建歷史悠久,原始社會就有人類活動,屬於古越族的一支,被稱為"東越"。戰國時期,越國為楚兵所敗;越國一些王族南逃至福建和浙江南部,其後裔與福建的閩族人融合,成為"閩越人"。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福建設閩中郡,第一次作為一個行政區劃單位出現在中國版圖上。唐朝中期設福、建、泉、漳、汀5州。唐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為加強邊防;設"福建經略使"。始有"福建"一詞。五代時期,閩王王審知據閩成立閩國基本上奠定了後來的省界。福建又有"八閩"之稱,南宋時福建設l府5州2軍,府、州、軍為同級行政機構,共計8個,故稱"八閩"。宋後基本延襲舊制。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增設臺灣府,光緒十二年(公元1886年)單獨設省。清末福建共有9府2州,58縣6廳。辛亥革命後,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廢除府、州制,設省、道、縣三級制,幾經調整,至解放時止,全省設2市、7個行政督察區,共有67縣。1949年福建解放後,全省設2市、8專區,共有67縣。1951年,增設泉州、漳州2市,委託專署領導。此後20多年間,行政區劃又曾數次調整。開革開放以來,福建根據自己的特點,調整了行政區劃,地區改為地級市,形成市帶縣體制。至2o00年底,全省設9個省轄市,伐有14個縣級市、25個市轄區、46個縣(含金門縣)。 福建歷史源遠流長,科學文化曾盛極一時。5000年前,先民們就在此生息繁衍,創造了可與仰韶又化、河姆渡文化相媲美的曇石山文化。三國時因造船業和航海技術發達,福建成為孫吳的一個水軍基地和對外通商口岸。南宋和元代,泉州成為世界上最大商港之一,與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通商關係,形成了著名的"海上絲綢之路"。明代鄭和七下西洋多次在福建駐泊,招募水手,修造船舶,從福建揚帆出海。清同治五年間,在馬尾創辦福州船政局和中國第一所海軍學校;成為中國近代海軍和造船工業的搖籃。福建歷史上人才薈萃,湧現出一批在中國歷史上有影響的傑出人物,如天文學家蘇頌,世界法醫學鼻祖宋慈,思想家、文學家李贄,音韻學家陳第,學者、書法家黃道周、蔡襄,文人嚴羽、楊億、柳永,史學家鄭樵、袁樞,民族英雄鄭成功、林則徐,思想家、翻譯家嚴復、林紓,鐵路建設專家詹天佑等。他們以自己的膽識和獻身精神,為中華民族的發展和繁榮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歷史上福建人民為反壓迫、反侵略進行了無數可歌可泣的英勇鬥爭,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為了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福建人民貢獻出萬千優秀兒女,作出了卓越貢獻。福建是全國重點老區省份之一,老區分佈遍及的62個縣(市);其中有46個老區縣(市)、518個老區鄉(鎮)、7772個老區行政村、2919個革命老區基點村。
福州的過去是什麼樣子的?福州的過去歷史古代是什麼樣子的?
福州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歷代以來它有十二個別稱:分別是“閩中”、“晉安”、“鳳城”、“三山”、“長樂”、“榕城”、“天興府”、“福安”、“閩海”、“閩州”、“泉州”、“左海”等。
“閩中”: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分全國為三十六個郡。七年後又增設四個郡,其中福建叫“閩中”,治所在福州,所以古人廣義上稱福建為“閩中”,而狹義上則稱福州為“閩中”。唐朝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杜荀鶴(846-904年)池州石埭人(今安徽太平),他旅居福州時留有一首描寫福州秋天的詩,題目就叫《閩中秋思》:“雨勻紫菊叢叢色,風弄紅蕉葉葉聲;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圖畫不堪行。”說明當時福州稱“閩中”,秋色如畫,但一千多年前交通不便,故詩的最後稱“不堪行”。
“晉安”:魏晉南北朝時,晉人紛紛避戰亂從中原入閩,始稱“八姓入閩”,不少望族定居於福州今東門晉安河兩岸,故此時福州別稱“晉安”。
“鳳城”:晉代地理學生郭璞為福州勘察新城,擴大範圍。他在《遷城記》中說,福州“其城形狀,如鸞如鳳”。於是福州被人視為“鳳城”,如今福州許多地名還都帶“鳳”,如西門的“鳳凰池”,工業路一帶的“大鳳山”、“小鳳山”,東街有“鳳凰坊”,東門有“鳳邱山”,宋代朱熹在福州書有“鳳邱鶴林”,清代三牧坊有“鳳池書院”等。如今在閩江二橋南端聳立著一座“鳳鳴三山”的雕塑,象徵福州的南大門。
“三山”:唐末五代,福州城範圍進一步擴大,把屏山、烏山、于山圈入城內,故此後福州便有“三山”之別稱。如今海外福州籍華僑聚集地行會組織仍稱“三山會館”。
“長樂”:公元933年,“開閩始祖”王審知死後,他的兒子王延鈞在福州稱帝,國號“閩”,改福州為“長樂”,所以這一歷史時期的“長樂”不是指今天的“長樂市”,而是指福州。
“榕城”:宋代治平年間,福州太守張伯玉發動居民“編戶植榕”,於是“綠蔭滿城,暑不張蓋”。從此福州開始有“榕城”的別稱。
“福安”:南宋末年,元兵揮戈南下,民族英雄文天祥護送益王趙昰入閩,在福州建立臨時“國都”,將福州改為“福安”。 “天興府”:明代末年,即弘光元年(1645年),明朝國都南京被清兵攻陷,明太祖朱元璋九世孫朱聿鍵從杭州入閩,在福州稱帝,改年號為“隆武”,稱福建為“福京”,福州為天興府。
“左海”:清代福州又有“左海”之別稱,因為我國古代地名以東西方位而定,以東為“左”,以西為“右”,福州位於東海之濱,故稱“左海”。清末福州城曾聳立有一座石牌坊,上書“左海流芳”四個大字,以示福州人才輩出。林則徐紀念館的大門左邊上書“左海偉人”,原北京市委書記處書記、《人民日報》社長拓是福州人,他常用“左海”筆名發表文章。
“閩州”與“泉州”:唐代初年福州曾叫過“泉州”,但時間很短,到了唐大業二年(公元606年)改“泉州”為“閩州”,把“泉州”這個名稱移給了現在閩南的泉州,直到唐代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才改“閩州”為“福州”。
“閩海”:辛亥革命後,廢除舊府建置,改福州為“閩海道”,於是出現了“閩海”之別稱,它包括福州話流行的長樂、福清、閩清、永泰、連江、古田、屏南、羅源、閩侯、平漂等十個縣市,故在飢外有“閩海十邑”之稱。
有誰知道福建在古代叫做什麼?
·福建最早的名稱是"閩",其土著居民在歷史上稱為閩人。古代的七閩部落和楚國都是被稱為"蠻"的南方民族。七閩的分佈地域甚廣,包括今天的福建全部、廣東東部潮梅一帶、浙江舊溫、臺、處三府屬。古閩人是拜蛇為祖先的。這種民俗至今仍在一些地方保存著。
·周晉王卅五年(公元前334年),越王勾踐七世孫無疆與楚威王作戰,失敗被殺,國亡於楚。越王族於是航海入閩,越國國民徙居越遷山(今福建長樂縣)。越族人的體質特徵和生活習慣與中原華夏族有很大差別,越人身體矮小、短面、鬚髮少、鼻形廣、眼睛圓而大,習慣傍水而居、好水斗、善於駕舟行筏、還有"斷髮紋身"的習俗。但勾踐卻自稱為夏禹後裔,居然同北方的齊魯晉衛有了共同的民族意識。越國人善冶煉,福州市北的冶山和劍池,就是歐冶子鑄劍的地方。
·越族入閩之後就與七閩土著發生融合,並在閩中傳播吳越和中原文化,閩越族由此形成。
·無疆又七傳至無諸,自立為閩越王,成為閩越族的首領。與當時的越東海王搖同為越王勾踐的後裔。秦始皇佔領福建後,廢無諸、搖的王號,降為君長,但仍留在閩中,秦沒有像對南越那樣派守尉令長治閩。秦始皇在福建設立閩中郡,但只是名義而已,並沒有實施統治。閩中郡是福建最早的建制,轄地與七閩基本相同(實際上它還包括了今江西鉛山縣)。
·為了加強對閩中的控制,秦王朝一方面把大量閩越族人遷移到現在的浙江北部和安徽、江西境內等處;另一方面又把中原的罪犯流放到閩中來。這一政策客觀為各民族的互相融合和閩越族的漢化創造了條件。
·秦末暴發農民起義,無諸率兵由閩中北上,閩越軍隊跋涉關山,深入中原,參加中州的農民起義和楚漢戰爭達8年之久。作為傳播中原文化的工具的漢語,當時給閩越語言極大的影響。公元前202年,漢高祖因無諸有功,封其為閩越王。
·閩越國重新立國後,國勢日強,多次擴大領地,成為漢王朝勁敵。漢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漢武帝派朱買臣率領大軍,兵分四路進攻閩越,無諸的繼承者東越王餘善在閩中築城抵禦漢軍。餘善兵敗,閩越內部發生兵變,餘善被殺。漢武帝把閩越貴族官僚勢力階層、軍隊、部分人口集中的閩越人都遷到江淮一帶居住,閩越國92年的統治到此結束。
·前111年漢置揭陽縣,所轄包括整個潮汕、興梅和閩南、贛南一些地方。前85年,漢廷在福州設立冶縣,屬會稽郡,這是福建歷史上的第一個縣。冶縣建立之初,戶口不及1萬,主要集中在閩東和閩北山區,居民結構主要是閩越遺民,還有少數南下吳(漢)人。
·由於福建的閩越北遷,泉州一帶人去樓空,而因秦亡漢興而不得歸的秦人的後裔,則開始在泉州一帶建立屬於自己的、不受外界干擾的家園。這前後歷時300多年。這批漢人帶來的漢語在與少數閩越遺民交際中接受土著語言的一些影響,吸引了它的一些語言成分,但基本保留了上古漢語的主要面貌。潮汕、興梅一帶土著因未遭遷徙,仍不時作亂,波及漳州,而泉州一帶僅存失勢的閩越遺民,無法形成氣候,對漢人無從構成威脅。於是,分散於閩中郡各地的先秦遺民,無不紛紛尋找安靖之處,相聚到此時已人煙稀少且又富庶的泉州一帶。 閩越入北遷,漢人入泉州是泉州方言得以形成的關鍵。 但這個時期的漢人在當地仍屬少數,所以漢語在這之前還不可能取代閩越族語言。
·自西漢設立冶縣,到東漢末賀齊入閩(公元196年),歷300多年,閩中長期安靖,與外界少有戰事紛爭,這不僅使住在泉州的秦(漢)人得到相對獨立的發展,同時還促使不少中原和江東漢人進入閩東、閩北並與逃遁山林復出的閩越人交融。據朱維斡《福建史稿》統計,東漢末福......
福建省福州市裡有哪些縣、鎮?有什麼縣是古字開頭的?
福州市 :5區、2市、6縣
鼓樓區 臺江區 倉山區 馬尾區 晉安區 福清市 長樂市
閩侯縣 連江縣 羅源縣 閩清縣 永泰縣 平潭縣
廈門市:6區
思明區 海滄區 湖裡區 集美區 同安區 翔安區
莆田市 :4區、1縣
城廂區 涵江區 荔城區 秀嶼區 仙遊縣
三明市 :2區、1市、9縣
梅列區 三元區 永安市 明溪縣 清流縣 寧化縣
大田縣 尤溪縣 沙縣 將樂縣 泰寧縣 建寧縣
泉州市:4區、3市、5縣
鯉城區 豐澤區 洛江區 泉港區 石獅市 晉江市 南安市
惠安縣 安溪縣 永春縣 德化縣 金門縣
漳州市 :2區、1市、8縣
薌城區 龍文區 龍海市 雲霄縣 漳浦縣 詔安縣
長泰縣 東山縣 南靖縣 平和縣 華安縣
南平市 :1區、4市、5縣
延平區 邵武市 武夷山市 建甌市 建陽市
順昌縣 浦城縣 光澤縣 松溪縣 政和縣
龍巖市 :1區、1市、5縣
新羅區 漳平市 長汀縣 永定縣 上杭縣
武平縣 連城縣
寧德市 :1區、2市、6縣
蕉城區 福安市 福鼎市 霞浦縣 古田縣
屏南縣 壽寧縣 周寧縣 柘榮縣
說明:福建省的金門縣、馬祖列島、烏丘嶼等目前由臺灣當局管制,並且分別設立所謂的“福建省”,行政建制上分別為金門縣、“連江縣”、“烏丘鄉”(由金門縣代管)。
福州市有什麼名勝古蹟
下面是我整理的,還有的歡迎補充!!
1、三坊七巷。三坊七巷是福建省福州市歷史名城的重要標誌之一,至今還保存相當一部分自唐宋以來形成的坊巷。三坊七巷街區是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之一,約有40公頃。
2、金山寺。福州金山寺是閩江的一個著名景點,位於福州西郊洪塘村附近烏龍江上。
3、福州文廟。又稱“先師廟”,俗稱“聖人殿”,在福州市鼓樓區聖
廟路。
4、福州市林則徐紀念館(又稱“林則徐祠堂”),是中國歷史人物紀念館。為紀念清代民族英雄林則徐邙建。位於福建省福州市南后街澳門路。1982年成立。館址原為林則徐專祠,創建於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佔地面積約3000平方米,內有儀門廳、御碑亭、樹德堂、南北花廳、曲尺樓、竹柏軒等主要建築物,具有江南園林風格,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5、福州辛亥革命紀念館。位於福州市鼓樓區楊橋東路17號,郵編350001。該館成立於1991年11月,隸屬於福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館址為黃花崗烈士林覺民故居。坐西向東,原有二進廳堂、後花廳、北院南花廳(紫藤書屋)及樓房,居住著林覺民父輩七戶族人。
6、西禪寺名列福州五大禪林之一,為全國重點寺廟,位於西郊怡山之麓,工業路西邊南側。古剎大門坊柱上鐫刻一副楹聯:“荔樹四朝傳宋代,鐘聲千古響唐音。”這是清代周蓮撰寫的聯句,點明“西禪寺”是唐朝的古寺。
7、福州十邑摩崖石刻。《福州十邑摩崖石刻》收錄資料上限至史前,下限截至公元2000年,按“生不立傳”原則,題刻作者健在的不予收錄。
8、福州華林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福州鼓樓區北隅、屏山南麓,福建省人民政府東側。北宋乾德二年(964年),吳越國王錢氏割據時,福州郡守為祈求國境安寧而建,初名“越山吉祥禪院”。
9、天王殿。天王殿殿前“湧泉寺“大金匾,系清康熙皇帝“御筆頒賜”。
10、湧泉寺。湧泉寺為閩剎之冠,是全國重點寺廟之一。湧泉寺始建於783年,初名華嚴寺。唐武宗滅佛時,華嚴寺被毀。908年,閩王王審知修建新寺“國師館”。915年,改名為鼓山白雲峰湧泉禪院。宋朝時,宋真宗賜額“湧泉禪院”。1407年改稱湧泉寺。明代該寺曾兩次毀於火災,相繼修復、擴建,形成今天的規模。1699年,康熙頒賜的御書“湧泉寺”泥金匾額,至今仍高懸於天王殿寺門之上。
11、衣錦坊。宋初改稱棣錦坊,宣和年間,又改名祿錦坊,宋淳熙年間,進士王益詳退歸故里後,改祿錦坊為衣錦坊。
12、雪峰寺。又名崇聖寺,全名雪峰崇聖禪寺,位於閩侯縣西北雪峰鳳凰山南麓。唐鹹通十一年(870)建,現存殿宇多為光緒年間重修。
13、羅星塔。為宋代柳七娘所建。閩江下游三水合匯處的福州馬尾港,有羅星山,舊時位在江心。羅星塔是國際公認的航標,是閩江門戶標誌,有“中國塔”之譽。
14、楊橋巷。福州古城,坐北朝南,是七巷中最北端的一條小巷,因巷子通楊橋而俗名楊橋巷,而真正的大名雅稱叫“登俊坊”。歷史上能五度為都,自有其宏規氣象。而城市的擴展是與時俱進的,不可能一步到位。
15、福州地藏寺。坐落在福州市東門外的金雞山麓,相傳建於南朝梁武帝大通元年(527年),是福建省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福州(平潭)什麼時候開始有人居住?古時候的平潭島又叫什麼?
平潭縣簡稱嵐,俗稱海壇,亦稱海山。郵編:350400;區號:0591;代碼:350128。
平潭縣素有“千礁島縣”之稱,是著名漁業基地。位於省境東部海上,由以海壇島為主的126個島嶼組成。陸地面積371.91平方公里,海域面積6064平方公里,戶籍人口39.2萬(2009年),縣政府駐潭城鎮,通行閩東方言福州話。其主島海壇島陸地面積267.13平方公里,是福建省第一大島,我國第五大島,地扼臺灣海峽要衝,距臺灣僅68海里,平潭是祖國大陸距臺灣最近的島縣,其形成屬於陸連島性質,地形以花崗岩丘陵為主。中南部有三十六腳湖,為福建省最大天然淡水湖。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
平潭古稱“海壇”,南壟村 “殼丘頭文化遺址”是福建省最早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7000多年前祖先們就在海壇島棲息繁衍。秦漢時屬閩中郡、會稽郡、侯官都尉,晉時屬晉安郡原豐縣,隋時屬閩縣,唐時屬長樂縣、萬安縣,五代以後屬福清縣(州),清嘉慶三年(1798年)二月改設平潭廳,屬福州府。民國三年(1912年)10月14日,廢廳置縣,屬福州府。1949年9月16日,平潭全境解放。9月23日,平潭縣人民政府成立,先後隸屬閩侯專區、晉江專區、莆田專區。1983年4月劃歸福州市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