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禮的本質是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4-11-25

論語論禮

我寫過兩篇,給你參考吧:

《論語》林放問禮之本

【原文】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甯戚。”

【註釋】

(1)林放:魯國人。

(2)易:把事情治辦周全。

(3)戚:哀痛。

【譯文】

林放問禮的根本是什麼,孔子說:“你問的問題很大啊,很有意義!一般的禮儀,與期奢侈,不如節儉些;喪葬儀式,與其辦的周全、盡善盡美,不如心裡真誠悲痛。”

【評析】禮有一個形成及演變的過程。人與動物有一些本質上的區別,比如直立行走、語言,有人說禮也是根本區別之一。據考古發現,有的遠古時代遺骸旁邊有粉未,據估計這就是一種生者對逝者的感情表達,是喪禮的雛形。一個人這樣表達,就有更多的人效仿,於是禮就形成了風俗習慣,風俗日久就形成了文化。但是,禮一旦成為文化,在形式方面就可能喪失了最原本的情感表達,而是為了有禮而行禮,禮的制度也越來越繁雜。

面對春秋時期繁雜的禮,魯國人林放就提出了問題:禮的根本究竟是什麼?孔子馬上對他提出了表揚、讚歎,說他問的好!為什麼呢?這個林放沒有留下更多的生平資料,可見在歷史上並不是一個重要的人物,也不是什麼仁者賢人,只是一個普通的人,可能是一個普通官員,即使官比較大,也頂多是個省部級吧。然而,他就問出了這樣一個有深度的問題,現在哪一個省部級官員能問出這樣的問題呢?

孔子於是答了,說禮與其奢寧儉,喪與其易甯戚。朱子曾注:儉者物之質,戚者心之誠,故為禮之本。我們為什麼要有“禮”呢?是因為我們豐沛的情感、我們的心意需要一種方式來表達,“禮”就告訴了你這種方式,所以禮是內心精神境界的外面表現。如果只有禮的形式,而沒有了禮的精神,那就失去了禮之本。我們中華號稱禮儀之邦,是一種精神的東西,而不是形式。

於是,禮的發展似乎走進了一個怪圈,就是從質樸的禮,發展成為風俗習慣,成為人人遵守的一種準則,然後上升為文化,但是到了這個時候,很多人都以此為禮的時候,可能禮之本已經失去了。比如說喪禮,規定出了穿什麼,戴什麼,怎麼哭,居喪多少天,人們只是依禮去做這些事情,做的規規矩矩,圓圓滿滿,但是如果沒有內心真正的悲痛,這些形式有什麼意義呢?於是開始有人反思,要求去除這些形式的條條框框,呼籲迴歸到原來質樸的禮……回到原來,然後經過另一次的輪迴……

彷彿居士的一句話可謂道盡了禮的前世今生和來世:繁禮耗神,簡禮損情;初禮則莊,久禮則戲;稀禮則厚,頻禮則薄;嚴禮則煩,寬禮則怠。故禮生禮滅,隨世流轉,變偉千古,莫知其數。

【故事】下面我舉幾個小事例,來理解孔子他老人家這句話。

第一,禮與其奢寧儉,就舉三個婚禮的事故吧。兩個奢華的婚禮,戴安娜王妃與查爾斯王子燃起多少灰姑娘變白雪公主與王子偕手百年的夢,然而事實證明對神的誓言都脆弱的那麼不堪一擊;賈寶玉與薛寶釵的婚禮夠奢華,然而不需婚禮就註定這是一個悲劇。一個足夠儉的婚禮,沒有嫁妝,沒有儀式,沒有大宴賓朋,新房是男方的辦公室,新娘因為被通緝遠道投奔而來,於是就算結婚了,但是他們卻偕首共同恩愛生活了五十多年,最後同用一個骨灰盒,骨灰都撒在一起,他們就是周恩來和鄧穎超。

然後再舉一個紅樓夢中的例子,就是元妃省親,本來省親就是回家與自己的家人團聚,然而,因了禮,元春只能高高在上的“享受”自己長輩的參拜,想擁抱一下自己的親人都不能夠。還有祥林嫂的故事,讓魯迅對“吃人的禮教”狠狠的鞭笞。這些,是禮的錯嗎?我想不是,這些禮已經成了耗神的繁禮,戲的久禮,頻的薄禮,已經失去了禮之根本,不能反應人的內心情感。

最後再舉兩個葬禮就更能理解孔子的話了。第一還是......

孔子論語中講的禮樂是什麼,禮,是克己復禮,使自己的言行都符合禮。那樂是什麼?

就樂而言,其形式是樂律,其內容是樂音。

樂律的政治功用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定時令節侯。《周語》載樂祖神瞽:“古之神瞽考中聲而量之以制。”韋昭注:“神瞽,古樂正,知天道者也。死而為樂祖,祭於瞽宗,謂之神瞽。”《周語》虢文公諫宣王不藉千畝有“瞽告有協風至”之語,韋注:“瞽,樂大師,知風聲者。協,和也,風氣和,時候至也。”亦有“瞽帥音官以風土”之語。《楚語》有“臨事有瞽史之道”之語。韋注注:“瞽,樂太師,掌詔吉凶(案:以聲氣辨吉凶)。”《後漢書•律曆志》詳細記載了樂律定節氣的方法:“陰陽和則景至,律氣應則灰除。是故天子常以日冬、夏至,御前殿,合八能之士,陳八音,聽樂均,度晷景,候鍾律,權土灰,放陰陽。冬至陽氣應則樂均清,景長極,黃鍾通,土灰輕而衡仰;夏至陰氣應則樂均濁,景短極,蕤賔通,土灰重而衡低。”亦載候氣之法:“為室三重戶閉,塗釁必周,密佈緹縵,室中以木為案,每律各一,內庳外髙,從其方位,加律其上,以霞莩灰抑其內端。案厯而侯之,氣至者灰去。其為氣所動者,其灰散;人及風所動者,其灰聚。殿中候用玉律十二。惟二至乃候靈臺,用竹律六十。候日如其厯。”一方面是所謂的吹律定姓。《周語》載:“司商協名姓”,韋注:“司商,掌賜族受姓之官。商,金聲清,謂人始生,吹律合之,定其姓名。”《白虎通義•姓名》:“古者聖人吹律定姓,以記其族人”。

樂音的政治功用則是宣揚德化,育陶人的情感。《白虎通義•姓名》:“樂所以盪滌,反其邪惡也。禮所以防淫佚,節其侈靡也。故《孝經》曰:‘安上治民,莫善於禮。移風易俗,莫善於樂。’”我們知道:先秦樂 、詩、舞三者是一體的,這就意味著詩與樂在社會功用層面上具有一致性。詩樂不僅是上層施德宣化的工具,也是下層向上層反映自己的政治訴求,委婉表達自己對時政不滿的重要手段,《詩經》“六義”中風與雅的功用即是如此,“風者,風也(據註文:上如字,下福鳳反。崔靈恩集註本下即作諷字),教也,風以動之,教以化之”,“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主文而譎諫,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戒,故曰風”,“是以一國之事系一人之本謂之風;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風謂之雅” (此皆據《毛詩註疏》卷第一) ;而政府也必須設立專門的采詩機構,“孟春之月,群居者將散,行人振木鐸徇於路以采詩,獻之太師,比其音律,以聞於天子,故曰王者不窺牖戶而知天下”(引自《漢書•食貨志》),其目的是聽取意見,改良時弊,以防止禮所確立的各種社會秩序成為僵化的條條框框,而是使得整個社會成為上下通氣、懸別而不隔絕的整體。而禮的本質就是要確定親疏、上下、貴賤等社會生活各方面的秩序、形成一個具有全社會向心力的領導核心的目的,從而對內保證社會的穩定,對外保證爭取自己的利益。因此,禮樂的相互配合成為國家政治正常運行的重要指導方針和治國理念。用王觀堂先生的話說:“其旨則在納上下於道德,而合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團體。”(《殷周制度論》)

論語中關於禮的名言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恭近於禮,遠恥辱也。

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

子曰:“‘相維闢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林放問禮之本。

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甯戚。

”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

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

”子聞之,曰:“是禮也。

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

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 或曰:“管仲儉乎?”曰:“管仲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

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子語魯大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皦如也,繹如也,以成。

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里仁第四 子曰:“里仁為美。

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子見南子,子路不說。

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

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孔子曰:“知禮。

君而知禮,孰不知禮?” 巫馬期以告。

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子曰:“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

拜下,禮也;今拜乎上,泰也。

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

享禮,有容色。

先進第十一 子曰:“先進於禮樂,野人也;後進於禮樂,君子也。

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

子曰:“克己復禮為仁。

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

子曰:“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

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

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

子曰:“上好禮,則民易使也。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子曰:“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

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蒞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

孔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

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

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

相關問題答案
論語禮的本質是什麼?
脈衝星的本質是什麼?
管理的本質是什麼填空?
技術的本質是什麼?
改革開放的本質是什麼?
數學設計的本質是什麼?
磁力的本質是什麼?
生命的本質是什麼答案?
分析新聞的本質是什麼?
互聯網的本質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