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強盛的原因?
明朝強盛和衰弱的原因
明朝由盛到衰的轉折點的根本,不是和瓦剌的這場戰爭!而是明朝在這一時期實行了“閉關鎖國”政策,以及階級矛盾的激化!
所以最根本的原因是經濟方面的,是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不協調!導致的一系列矛盾!其中尤其突出的是“人地矛盾”!也就是土地高度集中和持續兼併的問題!絕大部分土地都集中在極少數人手裡,這種人和土地的比例相當失衡!這也是我評價張居正變法,認為從根本上講是失敗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原因,他沒有從根本上解決了“土地高度集中、兼併嚴重”的人地矛盾!他的變法是治標不治本!
我們都知道,中國曆來的傳統,都是民以食為天!土地是百姓的命根子!中國的封建社會是將土地做為財富的象徵,這一觀念其實至今影響著我們!你想想,大多數老百姓都得不到土地,他們就無法耕作,這直接影響到他們的生計問題,所以矛盾迅速激化!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是緊接著而來的,就是由於土地掌握在少數人的手裡,而這些人大多都是不進行生產勞動的,很多人都是受僱於地主,然後要給地主交租,真正到耕種人手上的糧食並不多!這樣一來不能調動人們的生產積極性!大多數的土地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這樣就阻礙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在古代,中國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國家,農業經濟得不到最大程度的發展,必定影響到國力的強盛和發展!即使在英宗年間還不至於到了國家動盪的程度,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就是如果能解決土地矛盾,或者說緩和土地矛盾,那麼明朝發展的腳步還會加快,而這時,事實上明朝已經打了折扣了!一直到孝宗年間,才將生產經濟水平恢復到洪武年間的水平!
人地矛盾,生產力的被制約,勢必導致治安等一系列社會混亂,嚴重的就出現農民起義!
國內政治環境你可以看,相對於“太祖、惠帝、成祖、仁宗、宣宗”時期,英宗時期,包括後來的明朝皇帝是不是都要差一點呢?(宦官專權,朋黨之爭陸續登場且愈演愈烈!(當然孝宗一朝除外)!
外交上,自鄭和死了以後,中國的航海事業就此停滯、消失了!失去了成為航海大國的可能,先不究鄭和航海的性質和停滯的原因!總之在這之後消失了是事實!
文化上,由於“閉關鎖國”政策,這一時期,已經逐漸由“東學西漸”轉變為“西學東漸”!也就是中國開始落後於世界!這是發生在明朝中葉,也就是大致英宗在位時期的!
政治、軍事、經濟、外交、文化,通過以上我的一系列分析,不難得出,明朝的確是在英宗一朝開始走向衰弱了,在英宗之前這些因素都存在隱患,但還是沒有明顯爆發出來,而“土木之變”就象一劑強有力的催化劑,把所有矛盾激化,導致明朝的衰弱加速!不單單是在軍事上,而是牽動了我上面分析的各個方面,可謂“牽一髮而動全身”!
再換句話講,即使沒有這場 土木之變,明朝也是在衰弱,只是沒有那麼明顯,或者沒有那麼迅速,我們並沒有單單拿某一次特定的戰爭談國家興衰!也就是說,換作爆發的是另一場戰爭,不叫土木之變,而是叫“某某之戰”,同樣的會對明朝的國力產生影響,只不過土木之變,皇帝被俘虜,使得影響更加深化!
請談談明朝的強盛和衰落
我就說說我的想法吧
明朝的疆域,被後人稱作遠邁漢唐,其實就是超過漢朝和唐朝的意思。明朝最強盛的時候,東抵庫頁島。整個東北地區加上現在的哈巴羅夫斯克和海參威都是明的領土。海參威現在還有一個石碑記載著明朝在這裡設立努爾幹都司。 西達今甘肅西部新疆東部,差不多在哈密的地方。 南包括了今天的越南北部。這樣的疆域其實我覺得還無法和唐朝全盛時期相比。
說到明朝的強盛和衰落則是有的一提得。因為明朝一直以來沒有唐朝長達140的全盛發展期,卻也沒有唐朝後半程的衰敗和割據。明沒有徹底解決北方的遊牧民族騷擾,國內小的內亂也不斷。卻一直沒有大的禍亂。有延續比較持續的大部分和平時期。總的來說,明朝的繁榮可分為三個時期。首先是1368年-1449年經歷了 洪武、建文、永樂、洪熙、宣德和正統約80年。這個時期從洪武建國的恢復、建文的發展、永樂的強盛一直到及仁宣之治,可謂萬國來朝。從永樂皇帝的5伐漠北、兵取安南(越南),鄭和下西洋,到洪熙、宣德的承平治理都是真的可以同漢唐媲美的繁華盛世。而這一時期,也是明朝特有的“內閣”制度的開創時期。
然而到了正統(明英宗)時期,隨著三楊的故去和對宦官的寵幸,明朝日益腐敗、社會也日趨混亂。終於發生了正統14年的那場土木堡之變。這次戰爭中,皇帝被俘、明朝主力全失,差一點赴了北宋的後塵。幸好有于謙為代表的忠臣立主堅守,頂住了瓦剌的要挾和進攻,在北京保衛戰中打退了敵軍才保住大明江山。即便如此,明朝也從15世紀前半期的輝煌之中沒落沉寂了下來。軍事上自保、政治上沒有以前的清明。但整個社會卻孕育著前所未有的變革,那就是市民經濟的萌芽階段。
1488年,明朝孝宗皇帝即位,年號弘治。他力革政弊,任用賢良,使得已經衰敗的明朝再次興盛起來,史稱“弘治中興”。這個時代也可謂盛世,可惜比較短暫只有18年。接下來的明武宗正德皇帝比較荒淫前期又寵幸宦官和姦臣,朝政再次進入比較晦暗的時期,還好當時有名臣李東陽、楊一清和楊廷和等人才使得國家沒有瀕臨滅亡。其後由於正德皇帝年輕駕崩無子,由堂弟朱厚熜即位,年號嘉靖。這個人聰穎過人且在位的前10幾年確實是有所作為的。然而由於信奉道教和不信任大臣,使得明朝喪失了一次大發展的機會。且由於後期任用奸臣嚴嵩,造成了社會混亂政治黑暗20餘年。
1566年,嘉靖帝崩。隆慶即位,他在位六年表現平庸,但是因為有徐階、高拱、張居正等人的輔恭,國家再一次回到正軌上來。是隆萬大改革的開端。尤其是1573年萬曆皇帝即位之後,由於任用首輔張居正改革,令明朝再次進入全盛時期。萬曆元年至萬曆十年被稱作“萬曆中興”,這一時期的明朝財政充裕,超過了明朝以前任何一個時代。軍事上任用了譚倫、戚繼光、李成樑等猛將,國境也相當安寧。但是好景不長,張居正於萬曆十年(1582年)故去之後,皇帝開始了對張的清算。尤其是萬曆十五年後,明神宗開始了長達20餘年的不上朝。再加上萬歷20年前後的三次大的戰徵結束之後(即平寧夏勃拜、西南楊應龍以及援朝抗倭的萬曆三大徵)。雖然都勝利了但耗費了大量財政,使得萬曆中興氣象全失。 而同一時期,由於爆發了關於立儲的“爭國本”事件,多名內閣成員辭職或被罷黜,讓萬曆皇帝無心於朝政。大量官員得不到任命和提拔,再加上遼東地區李成樑對女真建州衛指揮使努爾哈赤的放縱,最終釀成大禍患。 此一時期,明朝政局已經幾近癱瘓(民間卻十分繁榮),而東北的努爾哈赤起兵叛明。1616年稱後金天命汗,1619年薩爾滸全殲明軍五路圍攻。接下來幾年間取遼陽、瀋陽等地。給明朝內地帶來了巨大的邊境威脅。明朝宮闈之中,萬曆駕崩,後任者泰......
那麼強大的明朝為什麼滅亡?
1、明朝滅亡的原因
首先,皇權空前加強,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上發揮了很壞的影響。明朝皇帝不明白政治平衡的必要性,簡單地以為只要大權絕對在自己的手中,江山就會永固。殊不知不受牽制的權力必然走向腐敗,絕對的權力絕對的腐敗。這一點上,不能不承認明朝是遠遜與漢唐的。
其次,宦官專權與廠特製度的結合,並禍亂民間。由於太監干政是違背常理的,在道義上得不到任何支持,所以紛爭必然會在統治內部蔓延起來,最後燒到了民間。王振時代,鬥爭還停留在相關人物上;到了汪直時期,就把打擊面擴大到了整個官僚系統,甚至連平民百姓也不能免禍。
最後,政治上的黑暗帶來了風氣上的敗壞。由於明朝權力在各個領域的絕對化,導致了私慾的膨脹。
2、簡介
明朝(1368-1644年[1] )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中原王朝。歷經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國祚二百七十六年。
3、評價
明朝是繼漢唐宋後又一個強盛的中原王朝, 被譽為“無漢之外戚、唐之藩鎮、宋之歲幣,天子守國門,君主死社稷”。 清朝修史書《明史》中評價明朝是“治隆唐宋”、“遠邁漢唐”。
眀初國力強盛的原因和表現有哪些?
政治上,明朝初年國力強盛,經洪武、建文、永樂三朝勵精圖治,至明宣宗的近百年間,明朝北進蒙古高原,南征安南,伐錫蘭,羈縻馬來諸島族。明初天下大治,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以及後來的弘治中興、隆慶新政、萬曆中興等等,一個接一個,一派盛世景象,很不容易。經濟上,明朝在中國歷史上屬於發達階段,經後世統計當時朝廷稅收,明朝的經濟規模相當於世界第一。明朝無論是鑄鐵、造船、建築等重工業,還是絲綢、紡織、瓷器、印刷等輕工業,在世界都享有盛譽。商業也實現了空前繁榮。軍事上,南北禦敵,東西出擊,明朝疆域最大時東、南至海,北抵西拉木倫河、陰山,西包西藏、雲南,東北達外興安嶺,西北及哈密。包括內地兩京十三省、南海諸島,並曾在東南亞舊港等地設有羈縻管理機構,影響力波及整個亞洲和非洲東岸。1662年鄭成功收復臺灣後,正式把臺灣收歸南明版圖。文化上,從明朝晚期開始,西方伴隨著文藝復興、地理大發現和宗教改革,科技發展很快。與此同時,中國也湧現了徐光啟、宋應星、徐霞客、馮夢龍、湯顯祖、文徵明、唐寅等一大批科學家,地理學家和文學家、戲曲家、藝術家等等。西學也隨著一批傳教士來到中國,為東西文化的交流開闢了窗口與機會,中國傳統科學技術進入了總結階段。綜上所述,明朝確實不愧是個“治隆唐宋”、“遠邁漢唐”的我國古代歷史上值得稱頌的“黃金時代”,朱元璋不愧是個開國明君。因此,通過這些分析,筆者認為,我們今天學習歷史,解讀歷史,借鑑歷史,既不能偏聽偏信,也不能管中窺豹,需要全面完整系統地研究探討思考,才能瞭解歷史真相,把握歷史原貌,避免發生誤讀明朝的現象
明朝滅亡的原因明朝曾經是非常強盛,為什麼它也滅亡
很多原因吧,恰巧遇到了小冰河時期,還有土地兼併,黨爭,國家財政破產等等 等等,基本上明朝最後是窮死的,太多了,就這個題目是可以寫一本書的,不合適在這裡回答的!
明代經濟繁榮的原因
明朝初年國力強盛,經洪武、建文、永樂三朝勵精圖治,至明宣宗的近百年間,明朝北進蒙古高原,南征安南,伐錫蘭,羈縻馬來諸島族。明初天下大治,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一個接一個,一派盛世景象。至明英宗幼年即位時,朝中有“三楊”楊溥、楊士奇、楊榮主持政局,“海內清平,萬邦來朝”。 比較重視經商
明朝的亡國原因.?
真正的原因則是錯綜複雜的.據書的作者閻崇年老師講,明亡原因可以從長、中、短三個時間序列來分析:首先,朱元璋制定的制度和政策就是一把雙刃劍,既鞏固了明朝的統治,又埋下了後世沒落的禍根;其次,萬曆帝的怠政、泰昌帝的短命、天啟帝的閹亂等,都加速了明朝的滅亡;最後,是崇禎皇帝亡國!
總體來說,閻老師給明亡清興概括了兩個字:“分”與“合”!明--“分”;清--“合”!
一、民族分
1、對待滿洲
明朝對女真滿洲的主要政策就是使女真諸部“各相雄長,不相歸一”。具體說就是:“分其枝,離其勢,互令爭長仇殺,以貽中國之安。”明朝對女真各部一直是:支持一部,打擊另一部,拉此打彼,分而治之。女真滿洲本是明朝大家庭中的一員,努爾哈赤也曾經是明朝的朝廷命官,受到明朝的信任。但就是因為明朝一直堅持“分”的政策,最後真的把女真給分了出去!
2、對待蒙古
如果說,明朝只把女真滿洲分了出去,不分蒙古,那麼難題也許還能解決。但是,明朝對蒙古也採取了“分”的政策,使蒙古成為了自己的敵人,與女真滿洲聯合共同對抗明朝。
例如,漠南蒙古鬧災,明朝卻不準“市米”。與明相反,清太宗皇太極則對蒙古進行救濟,又採取聯姻、編旗、重教、封賞等一系列措施同蒙古結盟。
在對待蒙古和滿洲兩個北方最大的少數民族方面,明朝先是以“東夷制北虜”,後又以“北虜制東夷”。最後的結果是“東夷”和“北虜”聯合,共同對付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