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有多少年的歷史?

General 更新 2024-11-20

泉州有多少年的歷史?

泉州歷史悠久,經濟開發早在周秦時期就已開始。三國吳永安三年(260年),在今南安市豐州鎮置東安縣治,南朝梁天監間(502~519年)置南安郡作郡治,為本地設置縣、郡治之始。西晉末年,中原戰亂,中原士族大批入泉,多沿江而居,晉江由此得名。他們帶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知識,使晉江兩岸得到迅速開發。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政治制度的變革,行政區劃建制幾度變遷。唐久視元年(700年)置武榮州,州治設今市區。唐景雲二年(711年)武榮州改名泉州。此後,先後設有郡、州、路、府。中華民國成立後設行政督察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設專區、地區,1986年1月撤晉江地區設泉州地級市。

史前

泉州開拓甚早。在晉江流域的各縣,都有大批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考古發現:距今三、四千年前,居住在此地的閩越族“處溪谷之間,篁竹之中”,使用石制工具,已經掌握了種植水稻、紡織、陶器製作等技術。

先秦

夏、商兩代,今泉州地理區劃屬揚州。

西周時,為七閩地。出現關於泉州的最早的文字記載.

春秋末期至戰國初期,屬閩越地。居住在這裡的閩越人擅長造舟航海,“以舟為車,以楫為馬,”“水行而山處,”過著漁獵農耕的生活。

周赧王九年(公元前306年)前後,越亡,其族人部分流播閩中,或為王,或為君,並服於楚,泉地屬之。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立閩中郡,泉地歸之,為閩越族酋長無諸所領。

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無諸因助漢滅秦、楚之功,被封閩越王,領閩中故地,都東冶。泉地屬閩越國。

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因閩越國不斷舉兵侵百越,漢興師問罪,廢除閩越王封號,並先後封兩王(越繇王與東越王)以共領前閩越國地。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東越王因叛被殺,漢改封越繇王為東成侯,並命軍吏徙閩越民於江、淮間。

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因遁逃山谷未遷的閩越民逐漸繁衍,設立冶縣,隸屬會稽郡。泉地屬冶縣。後又改屬會稽南部都尉的侯官縣。

三國

吳永安三年(260年),置建安郡東安縣,縣治在今南安市豐州鎮。為本地設縣置治之始。 轄今泉州市鯉城區、豐澤區、洛江區、泉港區、石獅市、晉江市、南安市及惠安縣、安溪縣、永春縣、廈門市、莆田市,以及漳州市部分地區。今德化縣屬侯官縣。

兩晉

西晉·太康三年(282年),析建安郡置晉安郡。改東安縣為晉安縣,管轄現在莆田、泉州、廈門、漳州四市地,縣治在今豐州鎮,屬晉安郡;置同安縣,屬晉安郡,後併入南安縣。 西晉·永嘉五年(311年),中原戰亂,衣冠士族南渡入閩,部分沿古南安江兩岸聚居,後改南安江為晉江。

南北朝

樑·天監間(502~519年):析晉安郡置南安郡,下領三縣:晉安、龍溪、蘭水;郡治設於晉安(今南安市豐州鎮)。泉地屬南安郡晉安縣。南安郡初隸江州,普通六年(525年)改隸東揚州。

陳·永定元年(557年):在晉安郡置閩州(今福州),轄晉安、建安、南安三郡。天嘉六年(565年),閩州罷,仍隸東揚州。

陳·光大二年(568年):於晉安郡置豐州(治所設在閩縣,今福州市區),南安郡屬之。分南安地另置莆田縣,屬豐州之南安郡所轄。

開皇九年(589年): 改州、郡、縣三級製為州、縣兩級制,大幅度地裁減郡、縣。 改豐州為泉州(治所在今福州),南安郡撤銷,晉安縣改為南安縣,歸其管轄。於是,福建歷史上首次出現“泉州”之名。

大業二年(606年),復改泉州為閩州,南安縣改屬閩州。

大業三年(607年):廢除州治,改閩州為建安......

古代泉州存在多久的歷史了

歷史

泉州歷史悠久,經濟開發早在周秦時期就已開始。三國吳永安三年(260年),在今南安市豐州鎮置東安縣治,南朝梁天監間(502~519年)置南安郡作郡治,為本地設置縣、郡治之始。西晉末年,中原戰亂,中原士族大批入泉,多沿江而居,晉江由此得名。他們帶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知識,使晉江兩岸得到迅速開發。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政治制度的變革,行政區劃建制幾度變遷。唐久視元年(700年)置武榮州,州治設今市區。唐景雲二年(711年)武榮州改名泉州。此後,先後設有郡、州、路、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設行政督察區、專區、地區,1986年1月撤晉江地區設泉州地級市。

泉州的歷史沿革

泉州是閩南文化源頭,周秦開始經濟開發,於260年(三國時期)始置東安縣治,至今有1750多年的歷史。先秦夏、商兩代,泉州地屬揚州。西周時,為七閩地。春秋末期至戰國初期,屬閩越地。秦漢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立閩中郡,泉地歸之,閩越族酋長無諸所領。漢高祖五年(前202),無諸因助漢滅秦、楚之功,被封閩越王,領閩中故地,泉地屬閩越國。始元二年(前85),因遁逃山谷未遷的閩越民繁衍,設冶縣,在今福州,隸屬會稽郡。泉地屬之。三國吳永安三年(260),會稽南部都尉改為建安郡,析建安郡侯官縣地置東安縣,縣治在今南安豐州,為本地設縣置治之始。 轄今泉州(今德化縣屬侯官縣)、莆田、廈門及漳州部分地區。兩晉西晉·太康三年(282),析建安郡置晉安郡。改東安縣為晉安縣,管轄莆田、泉州、廈門、漳州四市地,縣治在今豐州鎮。西晉·永嘉五年(311),中原戰亂,衣冠士族南渡入閩,沿古南安江兩岸聚居,改南安江為晉江。南北朝樑·天監間(502~519),析晉安郡置南安郡,下領三縣:晉安、龍溪、蘭水;郡治設於晉安(今南安豐州)。泉地屬南安郡晉安縣。陳·永定元年(557),在晉安郡置閩州(今福州),轄晉安、建安、南安三郡。天嘉六年(565年),閩州罷,仍隸東揚州。陳·光大二年(568),於晉安郡置豐州(今福州),南安郡屬之。分南安地另置莆田縣,屬豐州之南安郡(今泉州)所轄。隋開皇九年(589), 改州、郡、縣三級製為州、縣兩級制, 改豐州為泉州(今福州),南安郡撤銷,晉安縣改為南安縣,歸其管轄。福建歷史上首次出現“泉州”之名。大業二年(606),復改泉州為閩州,南安縣改屬閩州。大業三年(607),廢除州治,改閩州為建安郡,今泉州(德化縣廢歸屬閩縣外)屬南安縣。唐太宗繼位後,對州、縣大加並省,並依據山河形勢、地理區域分全國為十道。福建屬嶺南道,下轄豐州(治所在今泉州)、泉州(治所在今福州)、建州(治所在今建甌)。武德五年(622),於南安故郡地置豐州,州治在今南安豐州;分南安地復置莆田縣,屬豐州。 豐州下領南安、莆田、龍溪三縣。貞觀元年(627),豐州撤消,南安、莆田、龍溪三縣併入泉州(治所在今福州)。嗣聖元年(684),析泉州(治所在今福州)之南安、莆田、龍溪三縣置武榮州,州治在今南安豐州。不久,武榮州廢,三縣仍屬泉州。699年,劃莆田縣西部設清源縣(今仙遊縣)。久視元年(700),又於今泉州鯉城置武榮州,轄南安、莆田、龍溪、清源四縣。 衙前闢南大街為市,並開始在治地建城,是為唐城。景雲二年(711),武榮州改稱泉州,隸屬閩州都督府。泉州建制自此開始。 莆田、清源二縣屬泉州所轄。開元六年(718),泉州刺史馮仁智以州治無縣,請析南安縣東南地置晉江縣。至此,泉州轄南安、莆田、龍溪、清源、晉江五縣。天寶元年(742),唐廷下詔改州為郡,泉州易名清源郡,屬嶺南道,領南安、莆田、仙遊(因郡、縣同名,清源縣改名為仙遊縣)、晉江四縣,清源郡有23806戶,160295人,為中州。乾元元年(758),清源郡復為泉州。貞元十九年(803)、長慶二年(822)、鹹通五年(864),先後析南安縣地立大同場(今同安縣)、小溪場(今安溪縣)。貞元間(785~804),析永泰縣之歸義鄉置歸德場(今德化)。元和年間(806~820),泉州有35571戶,238400人,由中州升為上州。大中十一年(857),設嘉禾裡(今廈門)屬泉州。五代後晉天福四年(939),升大同場為同安縣,至此,泉州計領六縣。開運二年(945)正月,大殷改國號閩,泉州隸之;九月,泉州歸屬南唐。南唐封留從效為晉江王。後漢乾祐二年(949......

海上絲綢之路 泉州 多少年曆史

是宋朝時期開始的

福建開元寺有多少年曆史

開元寺位於福建省泉州市鯉城區西街,是中國東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蹟,也是福建省內規模最大的佛教寺院。該寺始創於唐初垂拱二年(686年),初名蓮花道場,開元二十六年(738年)更名開元寺。距今一千三百三十年。

泉州西街的歷史

泉州西街   西街是泉州最早開發的街道和區域,早在宋朝,它就已經象徵了泉州的繁榮,它還是泉州市區保存最完整的古街區,保留著大量具有歷史原貌的建築。    一千多年來,這條古街區猶如一串耀眼的珍珠鏈,將泉州唐宋以來眾多絢麗多彩的文物勝蹟和古街古民居以及附於其間的名賢逸事、民間傳說一一貫穿起來。除了開元寺、東西塔、城心塔,名人宅第、近現代洋樓外,還保留著大量風姿獨特的古大厝,古色古香的木樓群,簡直是一個活的建築博物館,既蘊含著古城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澱,又訴說著古城革故鼎新的百年滄桑鉅變。    五塔巷三十五號廖宅,二落五開間,保存完整。兩側櫸頭留有走廊,木窗為圓形結構,頗具特色;會通巷五十八號嚴宅,三落三開間,檐牆有磚雕壁圖,有天井和雙櫸落三間張,面前堂建築上磚下石,兩側磚壁各開設一個花漏窗,保存尚好。

福州的歷史有多少年?

秦置閩中郡。福州歷為漢閩越國都,三國建安郡、晉安郡,南朝晉平郡、閩州、豐州,隋泉州、建安郡,唐建州、泉州、閩州、福州、長樂郡,五代閩王都長樂府,宋福州、福建路、福安府,元福建行中書省、福州路,明、清福州府的治所。1913年為東路道(1914年改閩海道)駐地、福建省省會、閩侯縣治。1933年“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及所屬“閩海省”省會設此,為特別市,旋廢。1946年正式設福州市。1949年8月17日解放,為福建省省會、省轄市。

考古發掘證明,距今5000~7000年前原始社會的新石器時代早期,福州地區就有氏族部落長期定居

泉州港的歷史沿革

泉州港距今已有1300多年曆史,是世界千年航海史上獨佔400年鰲頭的“世界第一大港”、與埃及亞歷山大港齊名,聯合國唯一認定的“海上絲 綢之路起點”,名氣遍佈全球。《馬可波 羅遊記》裡認為可以與亞利山大港齊名,甚至更加宏偉。正是這座港口,宋元時期給泉州帶來了“市井十洲人”、“漲海聲中萬國商”的繁榮景象,造就了泉州成為當時世界最大的都市之一,造就了這座古城,促成了整座城市多元的文化。

1.宋代以前

早在公元6世紀的南朝,印 度僧人拘那羅陀於陳武帝永定二年(558年)和陳文帝天嘉六年(565年)兩次到泉州,在泉州西郊九日山上翻譯《金剛經》,後由泉州乘船到稜加修國(今馬來半島)和優禪尼國(今印度)。隨著中國南方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泉州港的海外交通日益繁榮。唐代,泉 州與廣州和揚州等,並稱為中國對外貿易的大港口。

唐王朝特在泉州設參軍事,管理海外交通貿易事宜。唐代來泉州貿易的外國商人主要是阿拉 伯和波斯人,還有東南亞以及印 度、埃及、日本、朝鮮等國家和地區的人。7世紀初,阿拉 伯正式派遣使節來中國,隨後來者日多。“至武后時(684~704年),阿拉 伯人經商於廣州、泉州、杭州諸良港恆數萬”。 當時泉州港也因“南海蕃舶”常到,而“島夷斯雜”,出現了“市井十州人”的盛況。為了表示對外商的關懷,唐文宗大和八年(834年),特下令保護廣東、福 建的外商,規定“除舶腳、收市、進奉外,任其來往通流,自為交易,不得重加率稅”。

五代時,泉州為閩國轄地,閩王王審知很重視海外貿易,“招來海中蠻夷商賈”,泉州的海外交通得到進一步發展。五代後期,泉州擴大了城市範圍,並增闢了道路和建置貨棧,以適應海外交通貿易發展的需要。

2.宋元時期

宋元兩代,中國東南地區是亞洲海洋經濟最具活力的區域之一,以泉州為中心的航海貿易為龍頭,與亞洲海域“北洋”、“東洋”、“西洋”實現了連接與互動,形成了東方世界的海洋經濟圈。

宋時泉州與國外往來的有70餘個國家和地區,海外交通暢達東、西二洋,東至日本,南通南海諸國,西達波斯、阿拉 伯和東非等地。進口商品主要是香料和藥物,出口商品則以絲綢、瓷器為大宗。

宋元祐二年(1087年),泉州設立市舶司,嗣後又設來遠驛,以接待貢使和外商。為鼓勵海外交通貿易,宋代的泉州市舶司和地方官員,每當海舶入港或出航的季節,特為中外商人舉行“祈風”或“祭海”活動,以祝海舶順風安全行駛。

元代,泉州港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有貿易關係的國家和地區增至近百個,其貿易範圍仍以通西洋為主,相對穩定的航線大抵與宋相仿。當時泉州港是國際重要的貿易港,也是中外各種商品的主要集散地之一。經泉州港進口的香料有58種,寶貨珍玩12種,工業原料27種,紡織品19種,金屬物9種,器用品6種,副食品7種。經泉州出口的絲綢織品54種,陶瓷器41種,金屬、雜貨和藥物63種,遠銷到64個國家和地區。

元朝後期泉州莆田出現亦思巴奚戰亂,泉州港在明清兩代和民國時期衰落。元末至正十七年(1357年)到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5] 泉州發生一起持續十年之久的戰亂,史稱亦思巴奚戰亂,或“亦思法杭兵亂”。《八閩通志·至正近記》和《福建通志·元外紀》記載尤詳。這場戰亂,不僅重創了泉州、興化一帶的社會經濟,更導致當時世界最大港口泉州盛極一時的海外貿易大幅衰落, 泉州海外交通中心地位的打擊更為嚴重,泉州海外交通從此走向衰落。此外,戰亂還進行民族仇殺等,泉州伊斯蘭教也漸漸衰退。

進入明代,泉州的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但由於明政府施行了嚴厲的“海禁”,限制泉州港只通琉球,使泉......

相關問題答案
泉州有多少年的歷史?
北京已有多少年的歷史?
法國有多少年的歷史?
西安有多少年的歷史?
美國有多少年的歷史?
埃及金字塔距今有多少年的歷史 ?
詩經是多少年的歷史?
濟南到泉州有多少公里?
廣州離泉州有多少公里?
我國有多少年的文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