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進行三大改造?

General 更新 2024-10-06

為什麼我國的三大改造得到廣泛人民的支持取得成功

首先,三大改造奠定了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基礎,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以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為例,在土地改革後,農村面臨的中心任務是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業生產力,改善廣大農民的生活狀況。廣大農民翻了身,擁有了土地,生產積極性大增,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通過各種互助合作的形式,把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個體農業經濟,改造為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農業合作經濟的過程,亦稱農業集體化,這是社會主義經濟的重要標誌。同時,這種生產方式滿足了農民對生產資料的需求,有利於農業生產技術的交流與提高,對於糧食的增產增收,工業原料來源的極大豐富,社會經濟的整體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有重要的積極作用。   其次,三大改造在豐富黨的指導思想方面的功勞不容忽視。這在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過程中體現得尤為明顯。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同我國的實際情況聯繫在一起,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我國採取了贖買政策,將主要的大型私營工業企業通過公私合營的方式轉變為公私合營企業。1955年下半年,不少大中城市出現了資本主義工商業全行業公私合營的趨勢。全國全行業公私合營的私營工業已達到99%,私營商業達到85%,基本上完成了對資本主義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從這一過程不難看出,我國在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過程中,對民族工商業者的選舉權、工作和生活作了   充分保障,使民族工商業者在不太勉強的情況下接受社會主義,而不是一味強制性地將私營企業統統收歸國有,從而保證了改造的順利進行,在理論上和實踐上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   另外,也是三大改造最重要的功績,就是它的歷史意義。新中國建立初期,我黨從國民黨手中接下了一個千瘡百孔的爛攤子,帶領飽受戰爭之苦的廣大窮苦人民恢復和發展經濟是我黨的首要任務。此時,提出一項正確的經濟發展路線迫在眉睫。“三大改造”應運而生,在這一過渡時期,我國從新民主主義社會順利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為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和實踐基礎,掃清了障礙,功績之大,有目共睹。   然而,根據馬克思唯物辯證主義的哲學理論,矛盾具有兩面性,這也可以運用到我們對“三大改造”的客觀評定上。上述文段闡明瞭三大改造的社會意義,那麼,在這一過程中還存在哪些失誤?給我們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哪些現實啟示呢?   首先,在社會主義改造工作的後期,存在要求過急,工作過粗,改變過快等缺點。在農業改造方面,廣大農民一味地追求加入合作社,走農業集體化路線;在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方面,過快地追求私營經濟的國有化。只在短短几年之內,全國許多大中城市私營企業百分之九十多都已經轉變為國有,速度如此之快,必然會導致轉變過程中的許多問題被忽視,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這種一味追求改造速度而忽視質量的工作作風,為後來的人   民公社化運動以及大躍進的到來埋下了隱患,是國家和人民蒙受巨大經濟損失和國力止步不前的前奏。因此,在我們發展當代社會主義經濟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避免這種工作作風,有心勁自然是好事,但是,不能將個人意志強加於客觀規律之上,個人能動性是客觀規律的主人,這種思想是要不得的。要明白,凡事的發展都需要一定時間,只是從個人利益出發,以為縮短這段時間,到最終只能承擔嚴重的後果。改革開放三十年,我們的經濟建設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在這個誇獎和榮耀紛至沓來的時刻,我們不能被鮮花和掌聲衝昏頭腦,忽視客觀規律開始“蠻幹”。應該秉承先前的優良傳統和發展路線,不斷髮展創新,穩紮穩打,一步一個腳印地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其次,三大改造過程中出現了人民和政府思維的偏差。......

為什麼要進行三大改造?那三大改造,各自用什麼原則和手段 5分

先說點題外話,我並不太想直接回答你的問題,答案是現成的,但是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一、學習歷史,對相關名詞解釋一定要摳字眼,因為每個字每個詞都不是瞎用的,客觀的講,多數情況下對我們這些普通的學生而言,其說辭已經足夠嚴謹了。一旦我們養成了摳字眼的習慣,那就一定會發現很多值得琢磨、查考的新的知識點,勤於查資料,然後自然對你所面對的問題也好,學習過程中的知識點也好,理解就很深刻了。只要有了這樣的習慣,學習就是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說為什麼是“社會主義”而不是“資本主義”改造?為什麼是“三大”而不是“四大”?為什麼叫“改造”而不是“改革”、“改變”?同樣的,為什麼說是改造“資本主義工商業”?從階級角度看是改造的官僚資產階級還是民族資產階級?這兩個階級又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

二、其實,你自己百度一下相關的名詞解釋就可以找到比較完整的答案。對這些東西,我不建議死記硬背,儘量用歷史的、辯證的觀點來深刻的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

三、一個歷史事件的產生當然有它特定的背景和發生條件。比如:當時的國家經濟條件,政治條件、社會矛盾、國際環境等等。三大改造我們可以認為政治決策,同時也是一個經濟方面的問題,按照物質決定意識、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同時後者對前者有反作用這個哲學觀點,我們可以設想當時是個什麼樣的經濟條件?是什麼樣的社會矛盾?是基於什麼樣的考量去做這樣的決定?

四、就你的問題,我相對具體的來談談:

1.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當時的社會性質:1949年10月建國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屬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949~1956年是屬於新民主主義社會(目前關於這個新民主主義社會形態有不同的說法,有的認為嚴格意義上,它不算社會形態,而應該成為向社會主義過渡時期);1956年隨著三大改造完成,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當然,從目前看,依舊只是一個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而已)。關於這一點,你可以細細品讀三大改造完成的“意義”(還是要摳字眼)。

2.其次,我們實行的共產黨得絕對領導下得多黨合作,共產黨的最終目標是帶領人民實現共產主義,而前提自然是要先進入社會主義。

3.判定一個社會形態的歸屬,具體要看社會生產資料歸什麼人所有,在制度的層面是屬於私有制還是公有制?之所以說是“改造”是因為擁有生產資料的他們是屬於人民範疇的,是我們黨要團結和爭取的對象,其中資本主義工商業主要針對的是在歷史上對國家和人民做出一定貢獻和犧牲的民族資產階級而言的,可以通過對他們的改造,把他們轉變成和農民、手工業者一樣的生產者。那麼與人民是敵我矛盾的像四大家族這樣的官僚資產階級哪裡去了?當然,人是跑了,而他們沒有帶走的資產直接被國家收歸國有了,變成了國家資本、國營資產。而作為恩怨分明的政黨,不太可能把具有一定先進性的民族資產階級的資產也一刀切的收歸國有,因為不是敵我矛盾嘛,所以只能對他們進行改造。(說的難聽點,有點溫水煮青蛙的意思?^_^)

4.關於農業改造,也得追溯一下歷史問題,建國後,在新的解放區域裡還有3億多的百姓是沒有土地的,於是隨後有了土地改革,當時的土改政策是“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階級的土地所有制。為減少阻力,孤立分化地主階級,以利於穩定民族資產階級,早日恢復發展農村經濟,實行了經濟上保存富農經濟,政治上中立富農的政策. ”核心意思是土地私有了,百姓終於有自己的土地了。(關於富農的政策,你可以查查資料就明白了^_^)土地是什麼?是生產資料對吧?這意味著土改後農業方面的形態是生產資料私有制,肯定不符合社會主義制度下得生產資料公有制,所以,把農民的土地私有改造為合作公社化的土地公有就是......

我國五一計劃期間為什麼要進行三大改造

從特定的歷史條件看,三大改造運動確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惟一選擇”性,這些“特定的歷史條件”就是意識形態的作用、執政黨的價值取向、一邊倒的立場、帝國主義的威脅、蘇聯模式的影響。但統而觀之,這些特定的歷史條件嚴格地說都不是構成歷史必然性的充分條件,所以在這些條件下發生的“必然”很難說就是歷史的必然性,在這些條件下發生的“惟一選擇”很難說就是代表歷史發展方向的惟一選擇。一種直到現在仍然占主導地位的觀點認為:雖然三大改造運動存在一定問題,但三大改造是歷史的必然,是當時歷史條件下的惟一選擇。

論為什麼要進行三大改造及對三大改造的評價

試題答案:C 試題解析:試題分析:本題考查的是三大改造的弊端。在三大改造後期,由於發展速度過於迅猛,工作過於急促和粗糙,在實際工作中出現了一些偏差。所以答案選C。

為什麼在1953年開始了"三大改造"?"三大改造"的特點是什麼

原因:新中國成立後,經過經濟調整,鞏固了政權,面臨著由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的歷史使命。

特點:

1.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積極引導農民,走互助合作道路;採取了從互助組到初級社到高級社的逐步過渡方式,引導農民逐步擺脫私有制;採取了積極領導,穩步前進的方針,遵循自願互利,典型示範和國家幫助的原則;貫徹了依靠貧下中農,鞏固餓團結中農,由限制到逐步消滅富農的階級路線,從而團結了廣大農民共同走合作化道路.

2.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採取了積極領導,穩步前進的方針;組織形式是由手工業生產合作小組,供銷合作社到生產合作社;步驟是從供銷入手,有小到大,由低級到高級,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改造.

3.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用和平贖買的方法(對官僚資本沒收,對民族資本和平贖買);採取從低級到高級的國家資本主義的過渡形式(加工訂貨,統購包銷,經銷代銷到公私合營全行業公私合營等一系列過渡形式);對企業的改造同對資產階級分子的改造結合起來,把資本主義工商業者改造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

相關問題答案
為什麼進行三大改造?
為什麼進行營改增?
紅軍為什麼進行長征?
大戰神為什麼進不去?
為什麼進銀行?
三大改造是什麼意思?
我國為什麼實行營改增?
為什麼要修三峽大壩?
新形勢下,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要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 ?
為什麼銀行進賬明細收入在貸方支出在借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