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圖效應是什麼意思?
對柏拉圖而言,現象世界是什麼世界的摹本
現象世界是理念世界的摹本。
柏拉圖是什麼?
柏拉圖
拼音:Bó lā tú
英譯:Plato
希臘語:∏λάτων
(約公元前427年-前347年)
古希臘哲學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學乃至整個西方文化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
【簡介】
柏拉圖出身於雅典貴族,青年時從師蘇格拉底。蘇氏死後,他遊歷四方,曾到埃及、小亞細亞和意大利南部從事政治活動,企圖實現他的貴族政治理想。公元前387年活動失敗後逃回雅典,在一所稱為阿加德米(Academy)的體育館附近設立了一所學園,此後執教40年,直至逝世。他一生著述頗豐,其教學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國》(The Republic)和《法律篇》中。
柏拉圖是西方客觀唯心主義的創始人,其哲學體系博大精深,對其教學思想影響尤甚。柏拉圖認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現象世界”所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實的存在,永恆不變,而人類感官所接觸到的這個現實的世界,只不過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現象所組成,而每種現象是因時空等因素而表現出暫時變動等特徵。由此出發,柏拉圖提出了一種理念論和回憶說的認識論,並將它作為其教學理論的哲學基礎。
柏拉圖認為人的一切知識都是由天賦而來,它以潛在的方式存在於人的靈魂之中。因此認識不是對世界物質的感受,而是對理念世界的回憶。教學目的是為了恢復人的固有知識。教學過程即是"回憶"理念的過程。在教學中,柏拉圖重視對普遍、一般的認識,特別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認為概念、真理是純思維的產物。同時他又認為學生是通過理念世界在現象世界的影子中才得以回憶起理念世界的,承認感覺在認識中的刺激作用。他特別強調早期教育和環境對兒童的作用。認為在幼年時期兒童所接觸到的事物對他有著永久的影響,教學過程要通過具體事物的感性啟發,引起學生的回憶,經過反省和思維,再現出靈魂中固有的理念知識。就此而言,柏拉圖的教學認識是一種先驗論。
柏拉圖的教學體系是金字塔形。為了發展理性,他設立了全面而豐富的課程體系,他以學生的心理特點為依據,劃分了幾個年齡階段,並分別授以不同的教學科目。0一3歲的幼兒在育兒所裡收到照顧。3一6歲的兒童在遊樂場內進行故事、遊戲、唱歌等活動。6歲以後,兒童進入初等學校接受初級課程。在教學內容上,柏拉圖接受了雅典以體操鍛鍊身體,以音樂陶冶心靈的和諧發展的教育思想,為兒童安排了簡單的讀、寫、算、唱歌,同時還十分重視體操等體育訓練項目。17一20歲的青年升入國立的“埃弗比”接受軍事教育,並結合軍事需要學習文化科目,主要有算術、幾何、天文、音樂。20一30歲,經過嚴格挑選,進行10年科學教育,著重發展青年的思維能力,繼續學習"四科",懂得自然科學間的聯繫。30歲以後,經過進一步挑選,學習5年,主要研究哲學等。至此,形成了柏拉圖相對完整的金字塔形的教學體系。
根據其教學目的,柏氏吸收和發展了智者的‘三藝’及斯巴達的軍事體育課程,也總結了雅典的教學實踐經驗,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四科”(算術、幾何、天文、音樂),其後便成了古希臘課程體系的主幹和導源,支配了歐洲的中等與高等教育達1500年之久。
柏拉圖認為,每門學科均有其獨特的功能,凡有所學,皆會促成性格的發展。在17歲之前,廣泛而全面的學科內容是為了培養公民的一般素養,而對於未來的哲學家來講,前面所述的各門學科都是學習辯證法必不可少的知識準備。文法和修辭是研究哲學的基礎;算術是為了鍛鍊人的分析與思考能力:學習幾何、天文,對於航海、行軍作戰、觀測......
柏拉圖的身份是什麼??
柏拉圖(Platon),公元前427年,出生於雅典的一個名門望族的奴隸主家庭,死於公元前347年。古希臘客觀唯心主義哲學家。他是蘇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70--公元前399)的學生,亞里士多德的老師。曾三次去意大利南部的西西里島活動,企圖實現理想的奴隸主貴族政治,但以失敗告終。而後由於恢復了民主制度,導致了他的老師和朋友蘇格拉底被判處死刑。
公元前387年,柏拉圖在雅典創辦了學園,在他的領導下,這所學校成了數學、科學和政治理論等的研究中心。柏拉圖的哲學思想,對唯心主義在西方的影響極大,列寧曾把唯心主義發展路線稱為“柏拉圖路線”,並揭露柏拉圖的唯心主義是謊謬透頂的理論的神祕主義。柏拉圖的政治、道德和教育理論,竭力為貴族奴隸主統治下的社會秩序辯護,並提出了“哲學王”的理論,把“哲學王”看作是天生的統治者,公開宣揚神祕的理論論和靈魂不滅論。
柏拉圖認為,任何一種哲學要能具有普遍性,必須包括一個關於自然和宇宙的學說在內。這樣的一個學說可以從屬於倫理學、政治學和神學。柏拉圖因此發展一種適合並從屬於他的政治見解和神學見解的自然哲學,使自然規律服從於神聖原理的權威。
柏拉圖還認為,天文學和幾何學一樣,可以靠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來研究,而不去管天上的星界。他也認為宇宙開頭是一片混沌,但他又認為是一個超自然的神通過一個理性方案,來實現對混沌的開闢,而使宇宙變得井然有序。柏拉圖的宇宙觀基本上是一種數學觀。他認為,數學並不是研究自然界的工具,而是使靈魂從暫存過渡到永恆的捷徑,是人進入“理念世界”的“跳板”。在數學的刺激下,人的知識可以遠離“虛幻的”感性世界,走向真理的理性世界。他繼承和發展了畢達哥拉斯的宇宙和諧的思想,為地心說打下了基礎。
柏拉圖認為,在所有動物中,人最先出現。因為頭是靈魂的器官,而且非常接近球形。別的動物都是人退化而成的,是人的靈魂投入低等身體的形狀。四足動物是對哲學一竅不通的人變的。柏拉圖假定有一個惡的世界精神,這個魔鬼代表的就是他的最大敵手原子論者的見解。
柏拉圖的教育觀點是,教育應當由國家來組織,其目的主要是培養統治者。柏拉圖非常重視數學,他自己闡明瞭負數的概念,可以稱為一個數學家。在柏拉圖學園的門口上就有“不懂數學者免進”的警句。
柏拉圖的思想觀念是什麼?
柏拉圖認為任何一種哲學要能具有普遍性,必須包括一個關於自然和宇宙的學說在內。柏拉圖試圖掌握有關個人和大自然永恆不變的真理,因此發展一種適合並從屬於他的政治見解和神學見解的自然哲學。
柏拉圖認為,自然界中有形的東西是流動的,但是構成這些有形物質的“形式”或“理念”卻是永恆不變的。柏拉圖指出,當我們說到“馬”時,我們沒有指任何一匹馬,而是稱任何一種馬。而“馬”的含義本身獨立於各種馬(“有形的”),它不存在於空間和時間中,因此是永恆的。但是某一匹特定的、有形的、存在於感官世界的馬,卻是“流動”的,會死亡,會腐爛。這可以作為柏拉圖的“理念論”的一個初步的解說。
柏拉圖認為,我們對那些變換的、流動的事物不可能有真正的認識,我們對它們只有意見或看法,我們唯一能夠真正瞭解的,只有那些我們能夠運用我們的理智來了解的“形式”或者“理念”。因此柏拉圖認為,知識是固定的和肯定的,不可能有錯誤的知識。但是意見是有可能錯誤的。
在柏拉圖的《理想國》中,有一個著名的洞穴比喻來解釋理念論:有一群囚犯在一個洞穴中,他們手腳都被捆綁,身體也無法轉身,只能背對著洞口。他們面前有一堵白牆,他們身後燃燒著一堆火。在那面白牆上他們看到了自己以及身後到火堆之間事物的影子,由於他們看不到任何其他東西,這群囚犯會以為影子就是真實的東西。最後,一個人掙脫了枷鎖,並且摸索出了洞口。他第一次看到了真實的事物。他返回洞穴並試圖向其他人解釋,那些影子其實只是虛幻的事物,並向他們指明光明的道路。但是對於那些囚犯來說,那個人似乎比他逃出去之前更加愚蠢,並向他宣稱,除了牆上的影子之外,世界上沒有其他東西了。
柏拉圖利用這個故事來告訴我們,“形式”其實就是那陽光照耀下的實物,而我們的感官世界所能感受到的不過是那白牆上的影子而已。我們的大自然比起鮮明的理型世界來說,是黑暗而單調的。不懂哲學的人能看到的只是那些影子,而哲學家則在真理的陽光下看到外部事物。
柏拉圖的《理想國》還向我們描繪出了一幅理想的烏托邦的畫面,柏拉圖認為,國家應當由哲學家來統治。柏拉圖的理想國中的公民劃分為衛國者、士兵和普通人民三個階級。衛國者是少部分管理國家的精英。他們可以被繼承,但是其他階級的優秀兒童也可以被培養成衛國者,而衛國者中的後代也有可能被降到普通人民的階級。衛國者的任務是監督法典的制定和執行情況。為達到該目的柏拉圖有一整套完整的理論。他的理想國要求每一個人在社會上都有其特殊功能,以滿足社會的整體需要。但是在這個國家中,女人和男人有著同樣的權利,存在著完全的性平等。政府可以在為了公眾利益時撒謊。每一個人應該去做自己份內的事而不應該打擾到別人。在今天看來,柏拉圖描繪的理想國是一個可怕的極權主義國家。但是“理想國其實是用正確的方式管理國家的科學家的觀點”,柏拉圖本人並沒有試圖實現理想國中的國家機器。
柏拉圖在《律法》(The Laws)則指出,“憲法國家”是僅次於理想國的最好的國家。他在該書中同樣指出,婦女和男人應該得到同樣的尊重和訓練。
柏拉圖企圖使天文學成為數學的一個部門。他認為:“天文學和幾何學一樣,可以靠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來研究,而不去管天上的星界。”柏拉圖認為宇宙開頭是沒有區別的一片混沌。這片混沌的開闢是一個超自然的神的活動的結果。依照柏拉圖的說法,宇宙由混沌變得秩序井然,其最重要的特徵就是造物主為世界制定了一個理性方案;關於這個方案付諸實施的機械過程,則是一種想當然的自然事件。
柏拉圖的宇宙觀基本上是一種數學的宇宙觀。他設想宇宙開頭有兩種直角三角形,一種是正方形的一半,另一種......
什麼是柏拉圖現象
柏拉圖式的愛情
它的意思是隻有精神上的戀愛。但沒有肉體上的結合。這樣純潔,潔白的愛情是不可玷汙的。才稱為柏拉圖式的愛情。
也有人說它是一種永久的,不求回報的愛.即使不能相守,只要看到對方幸福,這份愛便會綿延下去,直到永恆.有些人,上帝給了他們緣分,讓他們相遇,但是卻忘了給他們交點,於是這份愛,只能變成遠遠的守望,而這兩個人,也將永遠如同平行線一般,不能在一起.
一直以為這個世界上,守望的愛情已經絕跡.原來,還有這麼多的人在做著旁人看來傻傻的事,詮淌刈挪荒鼙煥斫獾撓籃?
柏拉圖的永恆.....只要愛的人得到幸福,這份愛就會永恆,如若不能有交點,那我願意再等一世,固守著這份柏拉圖的永恆,直到生生世世的永遠.
——jackyfrost的回答
在西方愛情文明的發展過程中,現存最早的有關文獻就是柏拉圖(公元前427~347年)的論述,他的論述被認為是一座豐碑,“柏拉圖式的愛情”作為一種觀念,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西方人,東方人也將他的名字當作“精神戀愛”的代名詞。
那麼,究竟什麼是“柏拉圖式的愛情”呢?
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是古希臘哲學家中最有影響的人,而在他們兩個人中間,柏拉圖對於後代所起的影響尤其來得大。柏拉圖著書以他的老師蘇格拉底之口表述說,當心靈摒絕肉體而嚮往著真理的時候,這時的思想才是最好的。而當靈魂被肉體的罪惡所感染時,人們追求真理的願望就不會得到滿足。
在歐洲,很早就有被我們中國人稱之為“精神戀愛”的柏拉圖式的愛。這種愛認為肉體的結合是不純潔的是骯髒的,認為愛情和情慾是互相對立的兩種狀態,因此,當一個人確實在愛著的時候,他完全不可能想到要在肉體上同他所愛的對象結合。
在今天的人們看來,柏拉圖的愛情觀讓人不可思議。而有一位美國學者卻對今人所理解的這種柏拉圖的愛情觀,提出了新的見解。美國東西部社會學會主席、《美國家庭體制》一書的作者伊拉·瑞斯(Ira·reiss)經研究後認為,柏拉圖推崇的精神戀愛,實際上指的是同性之間的一種愛,也就是“同性戀”!古希臘人認為,同性戀的過程更多地是靈交、神交,而非形交。而在女性很少受教育的古希臘社會,男人很難從女人中找到精神對手。這就是柏拉圖偏重男性之間的愛情的原因。柏拉圖堅信“真正”的愛情是一種持之以恆的情感,而惟有時間才是愛情的試金石,惟有超凡脫俗的愛,才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而美國的社會學者對“柏拉圖式的愛情”是隻有神交的“純愛情”,還是雖有形交卻偏重神交的高雅愛情,也眾說紛紜。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即柏拉圖認為愛情能夠讓人得到昇華。他說,對活得高尚的男人來說,指導他行為的不是血緣,不是榮譽,不是財富,而是愛情。世上再也沒有一種情感像愛情那樣深植人心。一個處在熱戀中的人假如作出了不光彩的行為,被他的父親、朋友或別的什麼人看見,都不會像被自己的戀人看見那樣,使他頓時蒼白失色。
愛情,無疑是使人向善、向上的力量。
——愛情海岸 > 感性世界 > 愛情避風港 > 什麼叫柏拉圖式的愛情
柏拉圖(希臘語:∏λάτων,英語:Plato,約公元前427年-前347年)不僅是古希臘哲學,也是全部西方哲學乃至整個西方文化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
他原名叫亞里斯多克勒斯Aristokles,後因強壯的身軀和寬廣的前額,改名為柏拉圖(在希臘語中,Platus一詞是“平坦、寬闊”等意思)。家中排行老四。柏拉圖是其體育老師給他起的綽號。
他出生於雅典,父母為名門望族之後,從小受到了完備的教育。他早年喜......
到底柏拉圖的“洞穴隱喻”意味著什麼
王燦明不讀哲學,不知道淺薄,不明白人生。最近我一直在研讀現代西方哲學,尤其是現象學,覺得哲學家對世界的感悟、對生活的觀察、對問題的思考是無與倫比的,現象學為我們打開了一扇窗戶,呈現出一個更加充盈、更加鮮活、更加隱祕的人類精神世界。現象學是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思潮之一,但現象學思想古已有之。據我所知,在柏拉圖《理想國》的第七卷就有一個著名的故事,學界稱之為“洞穴隱喻”,講的就是現象與事實的關係,讀來意味深長。在這個故事中,柏拉圖描述了一個洞穴式的山洞,只有一條長長的通道連接著外面的世界,才有很弱的光線照進洞穴。一些囚徒從小就住在洞中,頭頸和腿腳都被綁著,不能走動也不能轉頭,只能朝前看著洞穴的牆壁。在他們背後的上方,燃燒著一個火炬,在火炬和囚徒中間有一條路和一堵牆。而在牆的後面,向著火光的地方,還有些別的人,他們拿著各色各樣的人偶,讓人偶做出各種不同的動作。這些囚徒看見投射在他們面前的牆壁上的影像,便錯將這些影像當作真實的東西。這時,有一個囚徒被解除了桎梏,他站起來環顧四周並走出了洞穴,於是就發現了事物的真相,原來他所見到的全是假象,外邊是一片光明的世界。於是,他再在也不願過這種黑暗的生活了,而且想救出他的同伴。然而,當他回到洞中的時候,他的那些同伴不僅不相信他說的每一句話,反而覺得他到上面跑了一趟,回來以後眼睛就被太陽烤壞了,居然不能像往前那樣辨識“影像”了。由於他們根本不想離開這個已經熟悉的世界,所以就把這位好心人給殺了。 對“洞穴隱喻”,哲學中有許多爭論,可謂見仁見智,這裡且“懸擱”起來。我所想到的就是直面故事本身。而分析這個故事,既不能偏離故事本身,又要有敏銳的感知力和大膽的想像力,才能琢磨出現象背後的寓意來,才是現象學的方法。在這個故事中,柏拉圖所使用的都是隱喻,其中涉及到的是洞穴、囚徒、太陽、影像等,如果我們詳加分析,可以發現太陽隱喻的是真理,洞穴隱喻的是主觀世界,影像隱喻的是人們的主觀體驗,囚徒隱喻的是無知的百姓,而那個站起來的囚徒隱喻的也有人認為就是蘇格拉底或者柏拉圖自己,是被世人所遺棄的精英,而他站起來環顧四周並走出洞穴意味著獲取了自由。這樣來分析,我們至少可以從柏拉圖的“洞穴隱喻”中得出以下推論:1.絕大多數人是不自由的,只有極少數精英擁有自由。在這個洞穴中,囚徒是絕大多數,而能夠擺脫束縛,走出洞穴的只有一個人,因此他便成為了社會精英。但要記住,精英也是從囚徒中走出來的,所以他的意識裡肯定有救贖囚徒的衝動,也只有這種“救世主”式的本能衝動,才能顯示出他史詩般的英雄主義情結。2.絕大多數人是不可能認識真理的,因為他們沒有自由;而只有極少數精英才能認識真理,因為他們擁有自由。自由和真理是孿生兄弟,囚徒從小生活在洞穴之中,他們不能自由行走,甚至連頭也不能轉一轉,只能看見牆壁上的影像,當然就不可能認識真理。而精英擁有了自由,走出了洞穴,才得以認識真理。所以,一個人能夠認識真理,不是因為他的智慧和創造力,而是因為他的自由,造就天才,外因比內因還重要。3.極少數精英去追求自由是冒險的,甚至要以他們的生命為代價。“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越是聰明的人越要追求自由,因為他們最能認識自由的價值,甚至把它看得高於愛情和生命。而在凡夫俗子的眼裡,沒有了生命,自由還有什麼價值。因此,凡人與天才的天壤之別是價值觀的差別,最後整個世界記得的還是這些“不要命的人”。遺憾的是,謀殺救人的人偏偏是那些被救的人,犧牲了自己的生命也未必能夠換取別人的自由,甚至會被人認為“傻冒”。4.絕大多數人是不追求自由的,因為他們只想保存生命;而保存的這份......
笛卡爾的思想和柏拉圖的思想有什麼主要不同
只能簡單的和你說。柏拉圖是主要以一個絕對精神,理型 來構築世界,世界是這個絕對精神的投影,事物是事先存在絕對精神裡一個概念,這個概念的投影就是物質。笛卡爾是一個基督徒,這就和柏拉圖有很大不同了。他開始懷疑世界,病的出我思故我在的結論,就是說,唯一能證明存在的東西只有自己的意識,因為你思考了這個問題。而其他的任何事物都可以是幻覺和假象。但由於他是基督徒是因素,後來又做了一大堆論證,把那些可以說成幻覺的事物證實成了真實存在的,不過有問題就是了。
柏拉圖的理念論是主觀唯心主義還是客觀唯心主義
柏拉圖是西方客觀唯心主義的創始人.主觀唯心是把個人的精神視為一切存在的基礎,柏拉圖是通過區分現象世界與理念世界這樣的做法來追求客觀獨立於人的精神而存在的世界,所以是客觀唯心。
-
-
-
-
-
-
請採納~
麥田理論是啥?
一日,蘇格拉底把他的門徒柏拉圖叫到跟前,問道:徒兒,請告訴我什麼是愛.柏拉圖回答:這個定義太廣,我不知道.蘇格拉底把他叫到門口,問柏拉圖看到了什麼,柏拉圖說:除了一望無際的麥田什麼也沒有.蘇格拉底讓柏拉圖進麥地找到一棵最大的麥穗.柏拉圖走進麥田,隨手拾起一棵麥穗,一棵飽滿的麥穗,他往前走了走,又發現一棵麥穗似乎比原來那棵更大,於是,他扔掉了原來那棵.他繼續往前走,結果每走一段總能發現比原來更大的麥穗,就這樣走了幾裡地.後來柏拉圖拿著一棵麥穗回來了,結果他發現他手上的這棵麥穗居然還沒有最初的那棵大蘇格拉底告訴他:這就是愛情.後來,亞歷士多德成了柏拉圖的弟子,一日,柏拉圖把亞歷士多德叫到跟前,問道:徒兒,請告訴我什麼是婚姻.亞力士多德說:婚姻定義範圍太廣,我不知道.於是,柏拉圖把亞力士多德叫到門口問亞力士多德看到了什麼,亞力士多德說:除了一望無際的麥田什麼也沒有.柏拉圖讓亞力士多德走進麥地去找到一棵最大的麥穗.亞力士多德走進麥田,隨手拾起一棵麥穗,一棵飽滿的麥穗便走了出來交給柏拉圖,柏拉圖問:為何這麼快就找到了?亞力士多德說:我若是往前尋找有可能會找到更大的,如果一味的往前尋找,還會有更大的...所以,只要當自己覺得它是最大的時候,它就是更大的.柏拉圖說道這就是婚姻.朋友們,愛情是追求完美,婚姻是追求現實.
關於柏拉圖理性世界的問題
柏拉圖把世界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物質世界,也就是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另一個是理念世界,理念世界被柏拉圖看成是比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更現實的世界。其實,所謂的理念世界,其實就是我們的內心感受。雖然我們能夠通過感官感知外部世界的東西,但是,我們內心的東西卻讓我們覺得內心要比外部更真實。我們看到一個事物(比如電腦),就會在頭腦中形成關於電腦的理念,之後,無論我們有沒有看到電腦,電腦的理念都會長久地存在於我們的頭腦中。因而,當這臺電腦消失時(比如爆炸了),我們頭腦裡一樣有它的形象,於是就認為這電腦其實一直存在著,只是我們的感覺欺騙了我們,現實世界是不真實的,只有理念的世界最真實。柏拉圖就是這樣來看待理念世界的,因為現實世界是變化的,而理念可以永恆存在。所以,理念並不是表現出來的,而是一種自我的感覺,柏拉圖稱之為“心靈的眼睛見到的東西”,這其實是一種神祕主義的說法,把人的思想神祕化了。理念就是我們頭腦形成的關於事物的觀念,只是因為這種觀念存在於頭腦中,我們可以任意設想它,所以才變得神祕。因此,柏拉圖的思想只是有點神祕主義而已,理念就是思想,沒什麼特別的。如果看不出柏拉圖這種把思想觀念神祕化的表達,就會陷入柏拉圖主義,即神祕浪漫的幻想。不存在什麼理念世界,存在的就是我們自己的思想,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