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濟天下是什麼意思?
達則兼濟天下的兼濟是什麼意思?
同時救濟
兼濟天下和獨善其身的含義
這句話出自《孟子 盡心上》,原文是“古之人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見於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意思是:古代賢德的人,得志時,就把恩惠施加給人民;不得志時,就修養品德以顯現於世。貧窮時就搞好自身品德的修養,得志時就使天下人民都走善道。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是什麼意思?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出自《孟子·盡心上》,原句為“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意思是“不得志時就潔身自好修養個人品德,得志時就使天下都能這樣”。
【原文】
孟子謂宋勾踐①曰:“子好遊②乎?吾語子游:人知之,亦囂囂(3); 人不知,亦囂囂。”
曰:“何如斯可以囂囂矣?”
曰:“尊德樂義,則可以囂囂矣。故土窮不失義,達不離道。 窮不失義,故士得己①焉;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 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見於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 天下。”
【註釋】
①宋勾踐:人名,姓宋,名勾踐,生平不詳。②遊;指遊說。 囂囂:安詳自得的樣子。④得己:即自得。
【名言故事】:
孟子對宋勾踐說:“你喜歡遊說各國的君主嗎?我告訴你遊說的態度:別人理解也安詳自得;別人不理解也安詳自得。”
宋勾踐問:“怎樣才能做到安詳自得呢?”
孟子說:“尊崇道德,喜愛仁義,就可以安詳自得了。所以士人窮困時不失去仁義;顯達時不背離道德。窮困時不失去仁義,所 以安詳自得;顯達時不背離道德,所以老百姓不失望。古代的人,得時恩惠施於百姓;不得志時修養自身以顯現於世。窮困時獨善其身,顯達時兼善天下。”
你問的是這些麼?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是什麼意思?
窮困時,獨自保持自己的善性。富貴時, 就要為天下人造福。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意思是什麼?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引自孟子的《孟子》,原來說的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後人改“兼善”為“兼濟”,且不失孟子原義。就是說, 不得志時就潔身自好修養個人品德,得志顯達之時就要造福天下百姓。窮,多指身處逆境,窮困潦倒,人生不得志。善其身,即為使其身善,也就是使自己在道德修養方面更高尚,所謂修身養性,如此而已。 “窮則獨善其身”就是指,如果人身處逆境不得志,就要銳意進取,更多地注重自身品德、能力的提高。達,即為顯達、發達。濟天下,按照現在的解釋,就是關心公益事業,捐助公益事業。若一個人在富貴之後,還能心懷天下,關心他人疾苦,造福百姓,那麼他就是一個真正成功的人士。【名人簡介】孟子名:軻,字:子輿,籍貫:魯國鄒(今山東鄒城),生卒年(約前372-前289),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之後的儒學大師,後世稱為“亞聖”。鄒(今山東鄒城東南)人。他的老師是孔子之孫孔伋(子思)的門人。曾遊歷齊、宋、滕、魏諸國,宣傳先王之道。不為採納,歸而與弟子講學著書,作《孟子》7篇。孟子維護並發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學說和“性善”論觀點,他的理論對宋代影響很大。《孟子》記載了孟子的言行,筆帶鋒芒,常用誇張、比喻和寓言故事增強說服力,是先秦極富特色的散文專集。【經典名言】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名言解說】 淫:亂。移:改變。屈:屈服。富貴不能亂我本心,貧賤不能改我志向,威武不能變我氣節。要成為一個真正的豪傑,這三者必不可少。 孟子,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師承子思(一說是師承自子思的學生),繼承併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並稱為“孔孟”。 孟子著有《孟子》一書。有《孟子》七篇傳世,為儒家經典之一。性善論是孟子學說理論的出發點,其主要主張有“仁政”、“王道”理論。司馬遷認為《孟子》為孟軻自撰,“孟軻所如不合,退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見《史記·孟荀列傳》)。但也有觀點認為,從書中用語來看,其編定者極可能是孟子的弟子,成書大約在戰國中期。 《孟子》共七篇,篇目為:《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 孟子遠祖是魯國貴族孟孫氏,後來家道衰微,從魯國遷居到鄒國。三歲喪父,孟母將其撫養成人,孟母教子甚嚴,其“遷地教子”、“三斷機杼”等教子故事,成為千古美談,《三字經》裡有“昔孟母,擇鄰處”之說。 孟子師承子思,但推崇孔子,認為“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也”。孟子周遊齊、晉、宋、薛、魯、滕、樑列國,遊說他的“仁政”和“王道”思想。但由於當時諸侯各國忙於戰爭,幾乎沒有人採納他的治國思想。孟子是中國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對後世影響很大。但他的地位在宋代以前並不很高。自韓愈的《原道》將孟子列為先秦儒家中唯一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開始,出現了一個孟子的“升格運動”,孟子的地位才逐漸提升。北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孟子》一書首次被列為科舉考試科目之一,之後《孟子》一書升格為儒家經典。南宋朱熹將其與《論語》《大學》《中庸》合為“四書”。元朝至順元年(1330年),孟子被加封為“亞聖公”,以後就稱為“亞聖”,地位僅次於孔子。其思想與孔子思想合稱為“孔孟之道”。 孟子的仁政學說被認為是“迂遠而闊於事情”,沒有得到實行的機會。最後退......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什麼意思?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出自《孟子·盡心上》,原句為“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意思是“不得志時就潔身自好修養個人品德,得志時就使天下都能這樣”。
【原文】
孟子謂宋勾踐①曰:“子好遊②乎?吾語子游:人知之,亦囂囂(3); 人不知,亦囂囂。”
曰:“何如斯可以囂囂矣?”
曰:“尊德樂義,則可以囂囂矣。故土窮不失義,達不離道。 窮不失義,故士得己①焉;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 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見於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 天下。”
【註釋】
①宋勾踐:人名,姓宋,名勾踐,生平不詳。②遊;指遊說。 囂囂:安詳自得的樣子。④得己:即自得。
【名言故事】:
孟子對宋勾踐說:“你喜歡遊說各國的君主嗎?我告訴你遊說的態度:別人理解也安詳自得;別人不理解也安詳自得。”
宋勾踐問:“怎樣才能做到安詳自得呢?”
孟子說:“尊崇道德,喜愛仁義,就可以安詳自得了。所以士人窮困時不失去仁義;顯達時不背離道德。窮困時不失去仁義,所 以安詳自得;顯達時不背離道德,所以老百姓不失望。古代的人,得時恩惠施於百姓;不得志時修養自身以顯現於世。窮困時獨善其身,顯達時兼善天下。”
參考資料:www.inedu.cn/TM/XZGL.aspx?tm_id=533
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什麼意思?
語出《孟子》意思:有錢就順便救濟一下天下的窮苦人民,沒錢就保全自己。還有一句:達則兼濟天下,耿則獨善其身。意思:當一個人,被時代和當局所器重時,就要負起重任,就要有所作為;在不被人看中時,就要不斷的完善自己,在甘於寂寞,修身養性,博聞強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