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人怎麼稱呼?
如何稱呼出家人
佛門稱呼
1、在家弟子、俗家弟子之間,互稱“師兄”或“某某居士”;
2、出家弟子即僧人之間,互稱“師兄”、“某某法師”、“某某師”。那個“某某”代表的是“法號”。
3、在家弟子見到出家弟子,一律稱“某某法師”、“某某師”,也可一律稱“師父”;出家弟子稱呼在家弟子一律為“某某居士”或“某某施主”。對於女性,有時會用“女菩薩”一稱,但是已經不多見了。
怎樣正確稱呼佛教出家人
怎樣正確稱呼佛教出家人 ,正確的禮儀,是見出家師付要雙手合實,說【阿彌陀佛】在叫師傅,尋問師付的事情,出家人,忌諱問年歲,貴姓和名字,哪地方人。一句話是法號就可以了。
現在的和尚如何稱呼別人
出家人對俗人一般稱年輕人居士、比如我信朱,師父就會叫常“朱居士”,和師父來往較多以後師父就會叫我小朱、稱年老的人就稱作老居士、前面也是加姓氏、比如“朱老居士”或“老菩薩”、也有稱女士或先生的、但佛門內部稱居士的較多、在正式場合應稱檀越、但不是對俗家人直接說、而是在做法會的時候吧俗家人稱為檀越(施主)、也就是書面語、而出家人內部相稱則稱師兄、師父、師叔(師父的平輩)等
進寺院如何稱呼出家人?
佛家在稱呼上有一些特殊的名詞,有特定的規矩。比如一寺的主持叫方丈,也叫住持。住持是住於世而保持法統傳承的意思。一般人容易把住持寫成主持,這不僅是文字錯誤,也是理解上的錯誤。方丈的原意,即一丈見方之室,又作方丈室、丈室。禪寺中住持的居室或客殿,也叫函丈、正堂、堂頭。印度的僧房多以方一丈為制,進而用來指住持的居室,後來又轉為對住持的尊稱。
在住持下面,一般寺院則設有四大班首、八大執事。四大班首是指導禪堂或唸佛堂修行的,八大執事是專管全寺各項事務的。四大班首分別叫做首座、西堂、後堂、堂主;八大執事則是監院(庫房負責人)、知客(客堂負責人)、僧值(又教糾察)、維那(禪堂負責人)、典座(廚房、齋堂負責人)、寮元(雲水堂負責人)、衣鉢(方丈室負責人)、書記。其中,維那師負責寺中的法務,在做法事時,是領眾的帶頭人,寺院中如有犯清規戒律的,也由維那執行處分之事,因此維那有維持紀綱的意思。
有一些稱謂,往往是對某一僧人或居士的道德、學問表示尊敬。也是出於禮節性的自謙,下面簡單介紹一下:
法師是常修梵行,通曉佛法,而且能引導、教化眾生修行的人。澄觀《華嚴經大疏鈔》卷三十八列舉了法師必須具備善知法義、能廣宣說、處眾無畏、無斷辯才、巧方便說、法隨法行、威儀具足、勇猛精進、身心無卷、成就忍力十種德性。法師的種類,依據《法華經·法師品》的記載,可分為受持、讀經、誦經、解說、書寫五種,稱為五種法師。現在法師已經成為漢地出家人的通稱,遇見出家人,稱其為某某法師,是完全可以的,它成為世俗人稱呼出家人最常用的敬詞。
三藏法師由稱為三藏比丘、三藏聖師,或略稱三藏,是對精通佛教聖典中之經、律、論三藏者的尊稱。在中國,對從事佛經漢譯的僧侶,常尊稱為譯經三藏或三藏法師,如鳩摩羅什、真諦、玄奘等人即有此稱。小說《西遊記》中,稱玄奘為唐三藏、唐僧,三藏好像稱謂玄奘的專有名詞,這雖然沒有什麼大錯,但三藏的名稱其他人也可以用,並非專有名詞。
禪師是一心坐禪,通曉禪定的比丘。在中國由於禪宗非常盛行,禪師的稱呼並不限於禪宗一派,凡習禪的僧人都可稱為禪師,如《續高僧傳·習禪篇》所收,便有達摩禪師、道綽禪師、信行禪師等等,有些人並不屬於禪宗。後來,朝廷也曾用禪師號賜予有名望的僧人,以唐代神秀獲得大通禪師為最早,其後,禪宗六祖慧能於示寂餘百年後,也獲得大鑒禪師稱號。至於生前及受賜號的僧人,以宋代宗杲受賜大慧禪師最為著名。
律師又稱為持律師、律者,指專門研究、解釋、讀誦戒律的僧人。如北魏慧光、唐代道宣、懷素等皆稱為律師,以嫻熟《四分律》見稱。後來則指通達佛教戒律的僧人。至於現代法律界稱打官司時的辯護士為律師,則屬於借用這個詞,與佛家沒有絲毫關係。不過就通達和記誦法律這一點來說,又有相通之處。
長老又稱為上座、上首、首座、老宿、長宿等等,指年齡長、髮蠟高(出家時間長)而智德俱優的大比丘。《集異門足論》卷四列舉了三種上座(1)生年上座,指年齡較長的僧人;(2)法性上座,指受具足戒,通達戒法者,年雖二十或二十五也可以得受此尊;(3)世俗上座,指在家護法中有財勢的長者。長老雖然是對年長者的尊稱,但也未必是年老者,重要的還是看重其德行。佛經也稱絮聒佛教大居士、大護法為長老,也是一種尊稱。
此外,還有大師、大德等等稱呼。佛經中將初果以上乃至諸佛菩薩等聖人,堪為中省地師範,稱為大師或者大德。《本事經》卷七認為大師有如來、阿羅漢和有學的聖者三種;中國佛教則不用大德一詞稱佛菩薩,而是對高僧的敬稱。這兩種稱呼不能用在一般僧人身上,必須是社會公認的佛家領袖人物才能稱其為大師或大德。
上下是指法號中的兩個......
在家居士面對出家人該如何稱呼
出家眾位列三寶之一,是在家居士皈依的對象,又是殊勝福田。身為居士,不知道如何正確地稱呼出家人,往往被人笑話,失弟子之禮,折自身之福。下面略微介紹有關這方面的基本常識。
一、師父。
可以說是對出家人最穩妥的一種稱呼。不論男女長幼、德行高低,只要是出家人,乃至剛剛落髮剃染的沙彌,既現清淨僧相,都理當受到身為三寶弟子的在家居士的尊重,都可稱為“師父”。“師父”二字,與“弟子”之稱剛好相對,意思是如師又如父,授我佛法如師,生我慧命如父,是在家居士對出家人最為親切的德稱,很尊貴的;不同世間說的“師傅”,世間補鞋的也可稱為“鞋匠師傅”。師父與師傅,口音不易分別,如果寫成文字就要特別寫清楚,免將尊貴無比的佛法,降同世間謀生手藝。
二、法師。
指精通佛法,依法為師,指導他人修行的出家人。標準是很高的。現在一般只要知見端正、受過大戒、規矩本份、懂得一些佛法教理的出家人,也都被尊稱為法師。對一寺長老,大德高僧,為示尊重,往往略去法名,直稱“師父”、“法師”;而對一般出家人,為易區別,可加法名,稱“某某師父”、“某某法師”。
三、師。直接在法名後加一“師”字的稱呼法,一般用於出家人中長輩對晚輩,或平輩道友之間的稱呼;故不宜用做在家居士對出家人的稱呼。
下面二種稱呼,不適宜在家居士用來稱呼出家人。
一、稱“師兄”或“某某師兄”。
出家人與出家人之間才可以互稱師兄、師弟。有的在家居士,稱其皈依師的出家弟子為師兄,甚至覺得自己皈依時間早而稱後來的出家弟子為師弟,這是不正確的。稱皈依師的出家弟子,同樣稱“師父”或“法師”,因為我們皈依的是三寶,並不是只皈依某一位師父。在家居士即使再年高有德,修行時間再長,也是三寶弟子,尊重三寶,方合佛制。若不依佛制,不僅慢僧,也是慢佛、慢法,身為三寶弟子,謹當避免。在這方面,已故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老居士,可以說是在家居士尊重三寶的典範。
二、直稱法名“某某”。
在家居士對出家人直呼法名,大不恭敬。如世間出於對教師傳授知識的尊重,即使自己沒有在他下面親自受教,也都不直呼其名,而稱“王老師”、“李老師”等,何況身為三寶弟子對傳授佛法的出家人,更應當尊重。在家居士是否恭敬尊重出家人,反映出他本身的德行、品質,出家人並沒有因此而得到什麼或失去什麼。出家人受到在家居士的恭敬尊重,應當謙下自問:我的德行修持,是否堪為人師,值得信眾的尊重?因而更加嚴格要求自己。出家人受到人家的不敬,也應當反觀覺照:我哪裡德行有失?而不應當責怪人家不尊重我。
出家人的稱呼有幾種 5分
初出家的,叫做沙彌(意思是勤加策勵,息惡行慈),生年滿二十歲,受了比丘戒,稱為比丘(意思是乞士──上乞佛法,下乞飲食。中國人誤傳為“德比孔丘,故稱比丘”,那也是笑話)。受了比丘戒的五年之內,不得做出家同道之師;五年之後,若已通曉戒律,始可以所學的特長作師,稱為軌範師,梵語叫做阿□梨耶,受人依止,教人習誦;到了十年之後,可作親教師;到了二十年之後,稱為上座;到了五十年以上,稱為耆宿長老。
參考資料:百度
對和尚的稱呼有那些?
習慣上我們稱出家人為和尚,和尚是印度話,他的意思是親教師,就是親自指導我的這個老師我們才稱和尚,所以和尚與我們學習的關係非常的密切;和尚也不一定是出家人,在家人指導我們,那他也就是我們的和尚。譬如我過去求學,大家都知道我跟李炳南老居士學佛十年,他老人家是在家居士,對我來講他是我的和尚,所以我稱他為和尚,因為他親自教導我。由此可知,和尚是個通稱,不論是男女老少,也不論出家、在家;法師也是個通稱。如果稱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這決定是稱出家人,這是一個普通的常識。
聖嚴法師在《正信的佛教》一書中,有一篇文章“禪師、律師、法師釋義”中專門介紹了對佛教的出家人的稱呼: “根據佛制的要求,我以為:佛教的出家人對俗人自稱,應一律用比丘(沙彌)或比丘尼(沙彌尼),或用沙門;在家信徒稱出家人,一律用阿闍梨(或稱師父),居士自稱則一律用弟子,不願者,即僅用姓名,有用學人自稱者,但照經義,那是初二三果的聖者;出家人稱出家人,長老則用長老,上座則用上座,平輩則互以尊者或親切一些用某兄某師來稱呼對方,佛世的比丘之間,均可稱姓道名;比丘對於尼眾可以稱為姊妹,尼眾自稱長老上座,可比照比丘的用法,平輩則互以姊妹相稱;教外人稱比丘及比丘尼,自可由其隨俗。如果比丘而確有禪師、律師、法師的資格,當然可以接受教內外的名副其實的稱呼,否則,像今天的佛教界,凡是僧尼,不論程度資質的高下,一律被稱為法師,實在不合要求。”
參考資料: hm1010.blog.163.com/...45142/
怎樣稱呼出家人
對寺院的方丈或者住持,應該叫大和尚;對受過具足戒的比丘(比丘尼),應該叫長老、老法師、法師、師父,還有按照寺院執事叫,比喻:當家師、知客師、僧值師等等,或者統一叫法師也可以;對沙彌(沙彌尼),也應該叫師父。各位千萬要注意,不要叫出家人什麼師兄師弟,否則罪過很大。背後或者書信,應該稱上某下某大和尚、上某下某法師、上某下某師父等。 對出家人的稱呼:稱謂是一種禮儀,也是身份的代表。在佛門裡,稱謂常是職務的代表,從中更透露出無限的佛法妙諦。大師:是大士、菩薩之意,有特殊才能者、傑出者、專家的稱呼。和尚:一寺之長稱和尚,是親教師之意。對於德高望重的尼師,則稱為和尚尼。法子當住持後才可稱“老”和尚。法師:以法為師,以法師人者。也是對出家僧眾的尊稱。師父:對一般出家僧眾的尊稱。上人:戒德懼尊的比丘、比丘尼稱之。阿者黎:即軌範師、模範師。是指能教授弟子、使他的行為端正合宜,而自己本身又能成為弟子的楷模師,所以也稱為導師。知客師:禪林中掌管迎送、應接賓館的僧眾。香燈師:寺中掌管佛堂的焚香、燃燈等工作的僧眾。一般信徒進入殿堂、即有香燈師招呼執香、禮佛。律師:指研讀修習律藏的僧眾。例如:僧佑律師、道宣律師、見月律師等。論師:原指研究論藏的修行人,後指能造論以闡揚佛法者。有名的論師如:龍樹菩薩、無著菩薩、世親菩薩等。禪師:專門修習坐禪的僧眾,不限於禪宗,在天台、淨土宗中,也有修習禪坐的修行者。禪師必須要能契理契機,觀機逗教,才能引習禪者進入禪定。弘教師、弘講師:能夠弘揚佛法的僧眾。他們弘講、弘教的地點不限於寺中,凡有需要的地方,都能前去弘化,如學校、公弗、機關團體及監獄等。
如何正確稱呼佛教出家人
佛教的教制、教職在各國不盡相同。在我國寺院中,一般有“住持”(或稱“方丈”,是寺院負責人)、“監院”(負責處理寺院內部事務)、“知客”(負責對外聯繫),可尊稱“高僧”、“大師”、“法師”、“長老”等。佛門弟子依受戒律等級的不同,可分為出家五眾和在家兩眾。出家五眾是指:沙彌、沙彌尼、式叉尼、比丘、比丘尼。在家兩眾是指:優婆塞和優婆夷。佛教徒出家的俗稱“和尚”(僧)和“尼姑”(尼),最好尊稱“法師”、“師太”。不出家而遵守一定戒律的佛教信徒稱“居士”,可尊稱為“檀越”、“護法”、“施主”等。具體稱呼如下:
1、不得單稱名字,對年長比丘當尊稱作【長老】、【某老法師】、【某老和尚】、【某某上人】、【某某大師】、或【師父】、【法師】。
2、對年長比丘尼當尊稱作【師太】、【尼師】、【法師】、【師父】等。若不知分辨是比丘或比丘尼,皆可一律尊稱作【師父】。
3、對年青比丘、比丘尼,則可僅稱【師父】、或於其名號下加稱【師】字,如有【○○師】即可。
4、因僧尼出家後一律姓釋,出家入道後,由師父賜予法名。故請問大德名號時,當先合掌,然後說【請問上下】、【請問師父尊號】、【法師尊號上下】。
5、於大德前,不可自稱【我】字。當視關係而自稱【後學】、【門生】、【晚學】、【末學】、【學人】或【弟子】、【學生】等,不得稱不慧、不才、不佞等。
和尚稱為高僧 尼姑如何稱呼
比如在中國、韓國、越南、日本等這些漢傳佛教比較盛行的地方,很多沒有受過戒,但是篤信佛教的人大有人在。特別像我們中國很多地方,都是不反對信佛教的,而且遇到點大事,比如有親人逝世,還要找人來念經超度的,我們認為這是一種習俗,而如果用宗教的觀點來看,這就算是宗教活動了……正式的入教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受過五戒的,稱為居士,可以結婚生子;另外一種是受過十戒,稱沙彌、沙彌尼,就是小和尚、小尼姑的意思,或者具足戒,稱比丘、比丘尼,就是和尚、尼姑的意思。但是對出家人,教內通常不稱和尚、尼姑的……要麼稱師父,要麼稱長老、上師、大師等等。女人入教可以選擇前面的兩種之一。受五戒,就是皈依戒,可以稱女居士,但是正規的佛門稱呼為優婆夷,這種皈依是可以結婚生子的。而受過十戒才可以稱為比丘尼,這種女人才可以算是出家人。但是隻有受過348條具足戒的女人,才能稱為比丘尼(就是我們俗稱的尼姑),只有受過這種戒律的才能稱為完全的出家人。經文當然都是一樣的,佛家的經典只有一部彙編,就是《大藏經》,這是收錄佛教所有經典的經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