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興起的原因?
歸納元曲形成和發展的原因
元曲的興起與發展,有著複雜的原因.首先,先代的社會現實是元曲興起的基礎,元朝疆域遼闊,城市經濟繁榮,宏大的劇場,活躍的書會和日夜不絕的觀眾,為元曲的興起奠定了基礎;其次,元代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化,促進元曲的形成;再次,元曲是詩歌本身的內在規律及文學傳統繼承、發展的必然結果.
一、 散曲的產生
1、 發源於金詞
根據學者研究散曲產生於金元之際,產生於民歌俚謠.
金代的詞已經出現曲的特點,傾向俚俗、率直、詼諧、淺白.金詞對大量北方俚歌俗調的吸收,金詞中的許多詞牌實際上已經是亦詞亦曲,很多詞在文學風格上已經接近後代的曲.
2、 散曲輸入文壇成為散曲文學的主要途徑.
金末元初文人沒有科舉取仕這條路可走,加上但是避世——玩世的社會思潮的影響,他們出入秦樓楚館,而大量名妓會制樂府、唱曲,她們將民間的歌曲大量修改、傳唱.文人與她們詩酒相樂、絲竹相和,久而久之,必然導致民歌時調與文人創作的結合.
3、 樂曲的變化.
宋金之際,北方少數民族相繼入主中原,他們帶來的胡曲番樂與漢族地區原有的音樂相結合,孕育出一種新的樂曲.散曲便應運而生.
元曲興起有哪些原因?
一,商品經濟的發展,市民階層的壯大.
償,少數民族入主中原,漢族文人進取無望,用以抒發愁悶之情.
三,社會下層文人對社會黑暗人民悲慘命運的不滿.
元曲盛行的原因
簡單的說:民族壓迫與融合 文化溝通 都市繁榮 思想活躍 儒生被忽視
元朝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的統治者建立的統一政權。在政治上,元朝統治者始終奉行民族壓迫政策,他們把國民分為蒙古、色目、漢人、南人四個等級。蒙古人最尊,南人最賤。終元之世,民族對立的情緒未見緩和,加上吏治腐敗,階級壓迫深重,因此,社會一直激烈動盪。元雜劇有不少作品寫到貪官汙吏、權豪勢要對人民的壓迫,不少作品透露出憤激昂揚的情緒,這正是在火與血交幷的時代人民反抗精神的反映。
民族壓迫深重,彼此之間不可能沒有隔閡。不過,就我國曆史總體而言,在元代,居住於長城內外的各族人民,既有鬥爭,更有溝通、融合。
元代的最高統治者懂得漢族文化的優越性,又懂得要保持蒙古祖制,保證民族特權的重要性。因此,忽必烈制定的綱領是:“稽列聖之洪規,講前代之定製。”(《元史·世祖本紀》)他要求繼承蒙古族的祖宗成法,採取中原王朝的儀文制文化的融合,大大提高了少數民族的文明程度。有些人接受了漢族文化薰陶,還擅長以漢語進行文學創作。來自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生活背景的作家,筆端流露出各式各樣的風情格調。西北遊牧民族特有的質樸粗獷、豪放率直的性格,注入作品的形象中,使元曲更加多姿多彩。
民族雜居,也給漢族文化在固有的基礎上注入了新的成分。在文藝創作方面,元曲作家們更是大量吸取少數民族的樂曲,以豐富作品的表現力,像〔唐歹合〕、〔拙音速〕、〔風流體〕、〔六國朝〕、〔阿忽合〕等曲牌,已為漢族群眾喜聞樂見。徐渭說:“北曲蓋遼金北鄙雜伐之音,壯偉狠戾,武夫馬上之歌,流入中原,遂為民間之日用。”(《南詞敘錄》)北曲包括蒙族女真族的樂曲,它們流入中原,為民間接受,也開拓了人們的視野胸襟。
在農業逐漸恢復,社會逐步安定的基礎上,宋末以來我國城鄉的手工業、商業,經過了一段時期的停滯以後,又走上繁榮的道路。由於國土統一,交通暢順,形成了空前規模的市場;也由於朝廷重視商業經營,採取不同於傳統的重農抑商的政策,“以功利誘天下”,商人的地位大大提高。與此相關,許多城市的規模日益擴大。當時的大都,既是政治文化中心,又是商業中心。北方的真定、大同、汴梁、平陽;南方的揚州、鎮江、上海、慶元、福州、溫州、廣州等地,均頗具規模。隨著大中城市的湧現,市民階層也不斷壯大。他們的思想意識,影響到包括戲劇創作在內的各個方面,其作用不能低估。
儒學影響力日益下降,佛教、道教,乃至伊斯蘭教、基督教,在中原地區同樣得到發展。信仰的多元化,削弱了儒家思想在群眾中的影響。思想領域呈現出各種觀點和流派爭雄鬥勝的特色。
元代科舉考試時行時輟,儒生失去仕進機會,其中相當一部分人不再依附政權,或隱逸於泉林,或流連於市井,人格相對獨立,思想意識隨即異動。特別是一些“書會才人”,和市民階層聯繫密切,價值取向、審美情趣更異於困守場屋的儒生。仕途失落的知識分子,或為生計,或為抒憤,大量湧向勾欄瓦肆,文壇便掀起波瀾。儒生不幸文壇幸,換言之,知識分子地位的下降,激發了他們的創作情緒,這一點,也是促成元曲發展的重要因素。
元曲的發展歷程
元曲的組成,包括兩類文體(散曲和元雜劇):一是包括小令、帶過曲和套數的散曲;二是由套數組成的曲文,間雜以賓白和科範,專為舞臺上演出的雜劇。“散曲”是和“劇曲”相對存在的。劇曲是用於表演的劇本,寫各種角色的唱詞、道白、動作等;散曲則只是用作清唱的歌詞。從形式上看,散曲和詞很相近,不過在語言上,詞要典雅含蓄,而散曲要通俗活潑;在格律上,詞要求得嚴格,而散曲就更自由些。散曲從體式分兩類:“小令”和“散套”。小令又叫葉兒,體制短小,通常只是一支獨立的曲子(少數包含二三支曲子)。散套則由多支曲子組成,而且要求始終用一個韻。散曲的曲牌也有各式各樣的名稱,如《叨叨令》、《刮地風》、《喜春來》、《山坡羊》、《紅繡鞋》之類,這些名稱多很俚俗,這也說明散曲比詞更接近民歌。元曲以其作品揭露現實的深刻以及題材的廣泛、語言的通俗、形式的活潑、風格的清新、描繪的生動、手法的多變,在中國古代文學藝苑中放射著璀璨奪目的異彩。元曲的興起與發展,有著複雜的原因。首先,先代的社會現實是元曲興起的基礎,元朝疆域遼闊,城市經濟繁榮,宏大的劇場,活躍的書會和日夜不絕的觀眾,為元曲的興起奠定了基礎;其次,元代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化,促進元曲的形成;再次,元曲是詩歌本身的內在規律及文學傳統繼承、發展的必然結果。 元曲的發展,可以分為三個時期。初期:元朝立國到滅南宋。這一時期元曲剛從民間的通俗俚語進入詩壇,有鮮明的通俗化口語化的特點和獷放爽朗、質樸自然的情致。作者多為北方人,其中關漢卿、馬致遠、王實甫、白樸、張養浩等人的成就最高,比如關漢卿的雜劇寫態摹世,曲盡其妙,風格多變,小令活潑深切,晶瑩婉麗,套數豪辣灝爛,痛快淋漓。馬致遠創作題材寬廣,意境高遠,形象鮮明,語言優美,音韻和諧,被譽為元散曲中的第一大家“曲狀元”和“秋思之祖”。中期:從元世祖至元年間到元順帝后至元年間。這一時期的元曲創作開始向文化人、專業化全面過渡,散曲成為詩壇的主要體裁。重要作家有鄭光祖、睢(suī)景臣、喬吉、張可久等。末期:元成宗至正年間到元末。此時的散曲作家以弄曲為專業,他們講究格律辭藻,藝術上刻意求工,崇尚婉約細膩、典雅秀麗,代表作家有張養浩、徐再思等。總之,元曲作為“一代之文學”,題材豐富多樣,創作視野闊大寬廣,反映生活鮮明生動,人物形象豐滿感人,語言通俗易懂,是我國古代文化寶庫中不可缺少的寶貴遺產。元曲四大家: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白樸。元曲三要素:唱(唱詞),科(動作),白(對白)元曲的代表作:竇娥冤,天淨沙·秋思
請問宋詞元曲興起的原因和歷史背景
百度吧
元曲為什麼能興盛 5分
元曲的興起與發展,有著複雜的原因。首先,元代的社會現實是元曲興起的基礎,元朝疆域遼闊,城市經濟繁榮,宏大的劇場,活躍的書會和日夜不絕的觀眾,為元曲的興起奠定了基礎;其次,元代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化,促進元曲的形成;再次,元曲是詩歌本身的內在規律及文學傳統繼承、發展的必然結果。
元曲為什麼能夠興盛
元曲繁榮的原因 元代在中國歷史上是很短暫的,但是國力空前強大的,元曲能和和唐詩、宋詞並例齊名是非常了不起的,元代戲曲興盛原因一、 戲曲興盛的基本前提1、 城市城市經濟的發展為元雜劇的興盛提供了充分的物質條件。2、 觀眾統治階級和廣大市民的文化要求。元朝的貴族對歌舞、戲曲的愛好,有不少文獻記載。二、元雜劇興盛原因的幾種說法元雜劇在當時十分繁榮,從而使它在文學史上獲得了和唐詩、宋詞並稱的地位。後人對其繁榮的說法不一。明沈德潛《萬曆野獲編》和臧懋循《元曲選序》認為元代以詞曲取士是元雜劇發達的原因。李開先說是元朝政治衰微,文人沉下僚的結果。王國維則把之歸於元初科舉之廢。孫楷第的認識就全面了一些。他認為元宮廷特尚雜劇,時人之愛好,書會才人與俳優密切合作。三、元雜劇興盛的三大原因1、藝術原因:各種戲曲藝術的積累和發展元雜劇是在金院本和諸宮調的直接影響之下,融合了各種表演藝術形式而成的一種完整的戲劇藝術。並在唐宋以來話本、詞曲、講唱文學的基礎上創造的成熟的文學劇本。傳奇小說、話本小說等為戲曲準備了故事內容,並且提供了為人民所熟知的人物形象;說唱諸宮調的樂曲組織和曲白結合形式直接影響了戲曲的體制;各種隊舞使戲曲的舞蹈身段和扮相更加美化;傀儡戲、影戲也給吸取的舞蹈動作和臉譜以影響。它們的發展使戲曲表演藝術漸趨成熟,同時也為產生優秀的文學劇本準備了條件。1、政治原因:元政府的文化政策2、漢族的知識分子在當時倍受歧視。“門第卑微”“職位不振”促使一部分人從事戲曲活動。3、經濟原因:城市的畸形發展。
元曲的發展和特點! 急啊~
元曲的發展,可以分為三個時期。
初期:元朝立國到滅南宋。這一時期元曲剛從民間的通俗俚語進入詩
壇,有鮮明的通俗化口語化的特點和獷放爽朗、質樸自然的情致。作者
多為北方人,其中關漢卿、馬致遠、王實甫、王小軍、白樸等人的成就
最高,比如關漢鯽的雜劇寫態摹世,曲盡其妙,風格多變,小令活潑深
切,晶瑩婉麗,套數豪辣灝爛,痛快淋漓。馬致遠創作題材寬廣,意境
高遠,形象鮮明,語言優美,音韻和諧,被譽為元散曲中的第一大家
“曲狀元”和“秋思之祖”。
中期:從元世祖至元年間到元順帝后至元年間。這一時期的元曲創作開
始向文化人、專業化全面過渡,散曲成為詩壇的主要體裁。重要作家有
鄭光祖、睢景臣、喬吉、張可久等。
末期:元成宗至正年間到元末。此時的散曲作家以弄曲為專業,他們講
究格律詞藻,藝術上刻意求工,崇尚婉約細膩、典雅秀麗,代表作家有
張養浩、徐再思等。
總之,元曲作供“一代之文學”,題材豐富多樣,創作視野闊大寬廣,
反映生活鮮明生動,人物形象豐滿感人,語言通俗易懂,是我國古代文
化寶庫中不可缺少的寶貴遺產。
元曲的六大特點:
1、民間性。元曲是人民群眾的戲曲,與聖殿神曲、宮廷詩劇不同,它是
市民和農人的藝術;
2、廣泛性。元曲題材極為廣泛,絕不侷限於朝政權位、貴胄家事之類,
涉及士農工商,婦幼老弱各種人間生活;
3、深刻性。元曲反映各種社會矛盾深刻而直白,不以人情世態掩蓋階級
矛盾與民族矛盾;
4、典型性。元曲塑造的人物形象,多樣而複雜,既是現實生活的典型,
又有人間普遍的理想;
5、曲折性。元曲有大悲劇,也有大喜劇,悲與喜相互轉換、涵融,追求
團圓結局;
6、藝術性。元曲以唱、做、念、打等藝術硬功將歌、話、舞、鬥緊密結
合,虛擬與實演相生,形態與神理兼備。
元雜劇產生和繁榮的原因是什麼
元雜劇的興起和繁榮有多種條件和因素.
前代各種戲曲藝術的發展提供了雜劇形式上的各種借鑑.元代雜劇是在前代戲曲藝術宋雜劇和金院本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戲劇樣式.雜劇最初流行於北方,以大都(今北京)為中心,遍佈河南、河北.它的最初出現大致是在金末元初,其間它經歷了從不完備到完備的發展過程.雜劇體制的完備、成熟並開始興盛起來是在蒙古王朝稱元以後.到了成宗元貞、大德年間,雜劇的創作和演出進入鼎盛時期.雜劇開始南移是在南宋王朝滅亡、元王朝統一全國以後.
元朝的思想上是兼收並用,他們對各種思想幾乎一視同仁,都加以承認與提倡,「三教九流,莫不崇奉」.當時城市經濟繁榮,元廷不重視中國傳統文學與科舉,雜劇則具有戲劇的獨立生命,社會提倡歌舞戲曲作為大眾的娛樂品.這些都使宋、金以來的戲曲昇華為元曲.當時戲劇演出的廣泛,上自宮廷,下至平民社會,觀賞戲劇演出成為一種娛樂習慣.
元朝文學以元曲與小說為主,相對的詩詞成就較少.明朝王世貞說“元無文”.敘事性文學如戲曲、小說第一次成了主導地位.一批自由奔放的文人在城市發放出市民文化的花朵.
然而戲劇演出的商業化帶來的競爭性,也是雜劇興盛的原因之一.
在元代的各類文學作品中,雜劇作品反映當時的社會生活最為廣泛.在元代各類文學作品中,也只有雜劇作品取得的成就最高.元代雜劇所反映的社會生活比以前的文學較廣泛而深入,尤其突出的是一些社會地位低下的普通人民普遍地被寫入作品,乃至成為主要的正面人物形象,擴充和提高了宋代話本在這方面開拓的新領域.元雜劇的很多作品抨擊封建統治階級的官僚、豪紳以及他們的幫凶、爪牙對普通人民的迫害和剝削,同時歌頌普通人民對封建統治集團所進行的各種形式的反抗.
元代湧現了一些和人民保持密切聯繫的新型作家.眾多文人蔘預戲劇活動促進了劇本創作的繁榮,很多著名演員的出現也有助於雜劇的興盛.他們有的是“書會才人”,有的是“職業演員”,更多的是懷才不遇或充任下級官吏的文人.這種身份和社會地位,決定了他們的作品能夠真實地反映人民群眾的思想感情和生活願望,也決定了作品的藝術成就的普遍提高.
雜劇五大名家:關漢卿、馬致遠、白樸、王實甫、鄭光祖.名作有《竇娥冤》、《拜月亭》、《漢宮秋》、《梧桐雨》、《西廂記》、《倩女離魂》等,主要表現社會與生活情況、歌頌歷史人物與事件,強調人物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