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主觀需要是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5-01-05

哲學中,人類社會的物質性主要側重於出做主觀題還是選擇。可以做主觀題的話,會出什麼題目?

一般情況下都是選擇題比較多,但是不排除一定的機率出主觀題

什麼是主觀?什麼是客觀?有什麼區別。

主觀和客觀的區別

主觀指人的意識、精神;客觀指人的意識以外的物質世界,或指認識的一切對象。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主觀和客觀是對立的統一。客觀是不依賴於主觀而獨立存在的,主觀能動地反映客觀,並對客觀事物的發展起促進或阻礙作用.

中國的文字還是很有特色的。所謂“客觀”,顧名思義,就是觀察者為“客”,自外於被觀察事物。此時,被觀察事物的性質和規律不隨觀察者的意願而改變。

所謂“主觀”,就是觀察者為“主”,參與到被觀察事物當中。此時,被觀察事物的性質和規律隨觀察者的意願不同而不同。

怎樣區分主觀客觀?

例如,假設阿門王身高1.8米,這是客觀;阿門王是高是矮?這是主觀。在普通人看來是高,在姚明看來就是矮了。然而同時必須看到,“主觀的客觀性”:如果姚明認為阿門王是矮的,就不會認為一個1.7米的人是高的,只會是更矮。所以,主觀隨客觀而形成和變化,是有既定規律的,儘管這些規律很多還不為人們所瞭解。那麼這些主觀形成變化的規律,是不以人的意願改變的,所以是客觀。

所有客觀的事物都是可以被“測量”的,但不可以被“評估”;所有主觀的事物都不可以被測量,但可以被“評估”。所謂“測量”,一定是根據事物某種固有的屬性進行;所謂“評估”,一定是根據某種先驗的價值觀進行。身高1.8米是阿門王本身的一種固有屬性,可以客觀測量,但不能“客觀評估”,一旦評估就是主觀了。而高、矮這樣的概念不是阿門王本身固有的客觀屬性,而是人們的主觀評估。客觀解決“是什麼”,“怎麼樣”的問題;主觀解決“好不好”,“怎麼辦”的問題。

那麼,價值、效用、勞動這些概念,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

它們既是客觀的,又是主觀的。例如,無論一個身體怎樣的人,只要他搬動同一塊石頭走過同一個距離,那麼可以認為他作的“功”是相等的。這是勞動的客觀性。“勞動耗費”對於不同人的評估是不同的。搬一塊大石頭,身體好,氣力大的人覺得耗費不大,需要的補償就小;身體差,氣力小的人就會覺得耗費大,需要的補償多。這就是主觀。

效用也是同時具有客觀和主觀。效用幹什麼的?滿足慾望。慾望的產生就具有客觀性。肚子餓了想吃飯,困了想睡覺,而不會是餓了想睡覺,困了想吃飯,這就是客觀。餓和困,也分別源於不同的生理過程,餓的生理過程不能產生困的感覺,反之亦然,這也是客觀。喝第一杯水時解渴,喝第二杯水時更解渴,這種規律也是客觀的,所以不可能反過來。喝水效用的飽和點也是客觀規律決定的。各個個體對於某事物的效用有不同評估,這是主觀。

既然勞動、效用都具有客觀性,那麼以勞動和效用定義的價值也當然具有客觀性。具有客觀性,並不否定其也有主觀性。

現在問:客觀和主觀,誰是第一性的?當然是客觀第一性,這和物質第一性,精神第二性是同義。離開了阿門王身高1.8米這個客觀測量結果,就無法作出高或矮的主觀評估。

所以,經濟學和一切社會科學,既是主觀的,更是客觀的;既要研究主觀,更要研究客觀。

什麼叫主觀,什麼叫客觀?

主觀,是人的一種意識、精神,與“客觀”相對,所謂“主觀”,就是觀察者為“主”,參與到被觀察事物當中。通俗說,就是‘我’‘看’。

客觀:哲學術語,指的是人們看事物的一種態度,不以特定人的角度去看待事物,也就是事物本身的屬性,不以人的意志而轉移。另外,客觀也指事物的本來存在狀態。

人類生存所需的能量主要來源於什麼

人類生存所需的能量主要來源於食物(包括植物類食物和動物類食物)中所蘊涵的碳水化合揣,碳水化合物在人的體內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同時源源不斷地放出能量供人體利用,並轉化成適量的脂肪儲存起來。

同時,所有的食物中的能量,歸根結底,又都是來源於太陽。

現在的社會,一個人事業的成功需要什麼——是客觀因素還是主觀因素?

一個人事業的成功,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均不可少,主觀因素主要是自身的能力和素質,客觀因素主要是機遇,個人沒有能力即使給他好的機會也是徒勞的;但是個人有能力如果遇不到伯樂也是讓人很鬱悶的。

什麼是人的主觀能動性

主觀能動性,又稱自覺能動性,是人類特有的能力和活動,它包括相互聯繫的三個方面:

⑴人類認識世界的能力和活動.

⑵人類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動.

⑶人類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活動中 所具有的精神狀態.

正確地發揮主觀能動性

1,什麼是發揮主觀能動性

發揮主觀能動性就是以客觀規律為指導,以客觀條件為基礎,去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

想一想

蘋果為什麼總是往下掉

地球有向心力

萬有引力定律!

我怎麼就

想不到

想一想

從認識世界來看:

第一,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是隱藏在現象之中的,人們只有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運用抽象思維的能力,才能透過現象揭示事物的本質與規律,從而正確地指導人們的行動.

2,為什麼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

想一想

怎麼過河

從改造世界條件來看:

不管三七二十一,過吧!

想想辦法吧!

第二, 事物不會自動滿足人的需要,人們只有發揮主觀能動性,通過實實在在的行動,利用規律和條件(改變條件,創造條件),才能改造世界,創造美好的生活.

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難度來看:

在科學的上,是沒有平坦的大道可走的,只有沿著那崎嶇的山路,不斷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

認識世界

改造世界

第三, 人們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必然會遇到種種困難,挫折,甚至暫時的失敗,這就需要有堅強的意志和十足的幹勁,需要有充沛的精神狀態.

3,怎樣正確地發揮主觀能動性

(1)尊重客觀規律,按規律辦事.

(2)從客觀條件出發.

原因: 客觀條件始終制約著主觀能動性的發揮.

(3)不斷積累正確的主觀因素.

想一想

憶一憶:

⑴什麼是規律

⑵為什麼說規律是客觀的

⑶規律的客觀性對人們的活動提出了什麼基本要求

⑴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繫.

⑵規律是客觀的,它的存在和發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既不能創造也不能消滅,集中表現為它的不可抗拒性.

⑶必須按規律辦事,實事求是.

原因:

表現:①人們是否按規律辦事,決定著人們發揮主觀能動性能否收到積極的效果.

②人們按規律辦事的程度,決定著人們發揮主觀能動性收到積極效果的程度:

A,越是按規律辦事,收到的成效越大,甚至能做到&qu定t;事半功倍";

B,尊重或掌握規律的程度越差,辦事的成效也就越差,常常是"事倍功半".

客觀規律始終制約著主觀能動性的發揮:

制約主觀能動性進一步發揮的主觀因素,主要包括:觀念,能力,方法,身心健康程度.

①主觀因素越正確,越有深度和廣度,就越有利於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

②不同的價值取向,不同的出發點,具有不同的作用.

主觀能動性的發揮還受到一系列主觀因素的制約

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

尊重客觀規律和客觀條件

端正主觀動機

客觀規律制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

客觀條件制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

能否按規律辦事,決定發揮主觀能動性能否取得積極效果

按規律辦事的程度決定發揮主觀能動性取得積極效果的程度.

要認識事物和改造事物,就必須用一定的條件作用於該事物.不同的條件有不同的作用.

主觀因素越正確,越有深度和廣度,就越有利於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

不同的價值取向,不同的出發點,具有不同的作用.

(1)發揮主觀能動性,必須以尊重客觀規律(條件)為基礎和前提.

(2)尊重客觀規律,按規律辦事,必須發揮主觀能動性.

▲4,客觀規律和人的主觀能動性的辯證關係

總之,否認規律的客觀性,片面誇大人的主觀能性作用是主觀唯心主義;......

尚赫新興人類的好處主要作用是什麼

不服不行,樓主就是有水平這兒有一個:

合法、沒風險、沒加盟費;

產品質量高、價格還便宜;

獎金制度簡單、倍增容易;

不傷人不傷己、不愁人脈;

永續發展的生意。

歡迎交流

人類目前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有哪些?造成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工業汙染,凡是人類涉足的地方,或多或少會受到汙染,尤其是經濟發達地區。汙染已經滲透到空氣、土地、水、食品等等,我們每天生活在這汙染的環境裡,無法逃避(最好到西藏去,到南極 去。要發展經濟又想要爭取最大利潤,那必然是犧牲環境。

人類主要的社會性動機是什麼

成就動機和交往動機

名詞解釋

社會行動機

定義

人的動機是複雜的,多樣的,可以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標準對動機進行分類。從動機起源的角度可將動機分為生理性動機(或原發性、原始性、生物性動機)與社會動機(或心理性、習得性、繼發性動機);社會動機又叫繼發性動機、習得性動機和心理性動機,是以社會需要為基礎的動機。社會動機的內容十分豐富,如興趣、成就動機、權力動機和交往動機均屬於社會性動機。

分類

①好奇動機。當個體遇到新奇的事物或處於新環境中時,常常表現出注意、擺弄、探索等行為,促成這些行為的內在力量,通常稱為好奇動機。

②社會讚譽動機。人類有許多行為的動機是為了取悅於人、讓別人稱讚,這一類動機叫社會讚譽動機。

③成就動機。個體去從事、完成自以為很重要或是很有價值的工作,並想達到完善地步的一種內在推動力量。人類的不斷進步及創造發明,大多有賴於這種內在力量的推動。

④親和動機。與人結群、交往,希望有人陪伴的內在推動力量。

⑤侵犯動機。除S.弗洛伊德等少數心理學家外,絕大多數學者都認為侵犯是一種習得的、達到個人目的的方式,是憤怒和挫折的表現。但挫折不一定導致侵犯。侵犯行為可因懲罰而受抑制,因放縱而增加。

⑥利他動機。推動個體從事毫無利己考慮的行為的內在推動力量。一般認為有三個特徵:一是完全自願,二是純粹以有利於他人為目標,三是不帶有任何酬償的期望。有人認為,利他動機還應包括利他者個人有所損失的因素。

主要動機理論

本能理論

20世紀初英國心理學家W.麥獨孤把個人行為的動因假設為起源於人的“本能”,即先天遺傳的、固定的行為傾向和行為模式。認為先天的固定行為模式可以解釋人類的一切社會行為。他提出了一系列的本能。這些本能中的每一類都具有起動力作用的情緒成分。這種理論雖早已為大多數心理學家所拋棄,但仍有少數學者用本能來解釋某些行為(如侵犯)。

精神分析論

弗洛伊德認為,人生來就有一種被稱為“裡比多”的心理能量,積蓄到一定程度,個體就處於一種緊張狀態。按快樂原則,個體將它釋放就可以得到本能滿足;但按現實原則,直接釋放本能(如性本能)又為社會準則所不容,於是出現內部衝突,對挫折的恐懼引起焦慮。為了解除或減少緊張和焦慮,自我會採用某些防禦機制,使心理能量的釋放以改頭換面的形式出現,避免超我的譴責和帶來焦慮。

驅力理論

20年代機能主義者認為,行為的動力是個體內部狀態(飢、渴、內分泌)所產生的驅力或需要;只用這種原始的驅力還不足以說明機體的所有動機,因而又提出次級的或習得驅力概念。這種次級驅力是在原始驅力基礎上通過聯想形成的,如恐懼就是一種同某種情境相聯繫的次級驅力。

喚醒或激活的理論

20世紀50年代後期,驅力理論影響衰落,喚醒理論興起。腦電技術表明,腦電波型可用作喚醒水平的指標,在喚醒處於中等水平時行為效率最高。感覺剝奪實驗證明,個體都需要一定強度的刺激。處在毫無刺激的情境中則難以忍受。⑤誘因理論。人們早就觀察到,誘因(如食物、異性)對機體行為很有影響。雖然剝奪期延長會使機體的活動增加,但並不是先天的原因,而是來自習得的因素。

心理場論

K.萊溫認為,在人們的生活空間中,時刻都可能有某些領域處於緊張狀態,此種狀態的發生即產生一種力量,推動人去把處於緊張狀態的領域恢復到平衡狀態。比如,未完成的工作很容易被記起,並有一種力量推動人去完成它。

認知不協調理論

L.費斯廷格認為,當兩種或多種有關的認知元素不協調時就產生緊張狀態,有推動人去解決這種不協調狀態......

相關問題答案
人類的主觀需要是什麼?
人類的三維空間是什麼?
白板的主材原料是什麼?
主觀色彩是什麼意思?
如今的市場需求是什麼?
車神需要是什麼意思?
借條的主張權利是什麼?
剛性需要是什麼意思?
黨委的主體責任是什麼?
廣西的主體民族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