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為什麼殺馬謖?
諸葛亮為什麼要殺馬謖?
公元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出師北伐,攻打曹魏。深受諸葛亮器重的參軍馬謖,被派往駐守戰略要地街亭。而馬謖在街亭違背諸葛亮的部署,不聽從副將王平的勸告,主觀武斷,在遠離水源的山上安營紮寨。結果曹魏大軍蜂擁而至圍困孤山,蜀軍大敗,馬謖失魂落魄、灰頭土臉逃回大營,致使街亭失守,這就是著名的馬謖失街亭的故事。事後諸葛亮上表劉禪免去自己的丞相職務,降級三等,並且處斬了主要責任人馬謖,這就是有名的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故事。一個看似簡單的故事,當中卻折射出眾多複雜的問題,馬謖該不該殺?諸葛亮為什麼要殺馬謖?僅僅是因為他丟失了街亭嗎?
馬謖街亭失守,導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戰爭半途而廢。但是從另一個角度講,勝敗乃兵家常事,人才乃制勝之本,如果說一個將軍打了敗仗就要殺他,那這個就沒有法做了。打一次敗仗殺一個,再打一次敗仗再殺一個,再打一次敗仗再殺一個,有多少將軍殺?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講,對於蜀漢絕對是一個重大損失。而且,勝敗乃兵家常事,處置馬謖可以採取其他各種方式,不一定非要選擇殺頭的辦法,但是諸葛亮卻斷然處斬了馬謖,這是為什麼呢?
諸葛亮不想殺原因:
第一,馬謖是親信。馬謖是馬良的弟弟,馬良五兄弟,都是人才。而馬良很早就追隨了劉備,而且和諸葛亮的私交非常之好,是稱兄道弟的。後來馬良在戰爭中陣亡了,那麼這個弟弟呢,就算烈屬,諸葛亮對馬良這個弟弟馬謖也非常之好。馬謖在監獄裡面曾經給諸葛亮寫了一封信,裡面有這樣的說法:“明公視謖猶子,謖視明公猶父。”就是丞相看待我馬謖,就像看待自己的親兒子;我馬謖看待丞相您呢,就像看待我的父親。有人說這個比方不恰當,為什麼呢?因為馬謖是馬良的弟弟,馬良是叫諸葛亮哥的,怎麼成了爸了呢?這個也是可以講得通的,因為中國古代有一個說法叫做長兄如父、長嫂如母,因此我們可以推測諸葛亮
和馬謖的關係就是如父的長兄,這是有感情的。
第二點,馬謖是人才。根據《三國志?馬良傳》的記載,馬謖這個人才氣過人,好論軍計,非常有才華。而且熟讀兵書,也喜歡討論戰爭這一類的問題。諸葛亮對他是“深加器異”,非常地器重。諸葛亮經常把馬謖叫過來談話,一談就是一整天,叫做自晝達夜。我們知道諸葛亮是一個日理萬機的人,因為大事小事都要他過問,而且他做事的風格就是事必躬親,每個事情他都要親自去打理的,沒有時間聊天,不是閒人。怎麼會和馬謖一談就談一天呢?說明馬謖這個談話當中確實有過人的見解。而且也有證據,諸葛亮南征南中的時候,馬謖去送行,送得很遠。分別的時候諸葛亮拉著馬謖的手說,兄弟啊,我們都策劃了好幾年了,也談了很多的想法,現在我馬上就要出征了,你一定有更重要的話說吧,更好的主意給我出吧?馬謖說了十六個字:“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就是你要讓南方臣服,更多的是要靠德,靠感化,而不是靠武力的威脅。諸葛亮採納了馬謖的建議,這才有
了後面的七擒孟獲。當然,馬謖沒有這個建議,我估計諸葛亮也會這樣做,但是至少說明馬謖還能和諸葛亮英雄所見略同,他不是一個完全沒有用的人。
第三點,馬謖有威望。據史書記載,殺馬謖的時候,十萬之眾為之垂涕,十萬人哭了,不是諸葛亮一個人哭了。說明馬謖這個人在群眾中是有威望的。是親信,是人才,有威望,諸葛亮不想殺他。
這個問題,蔣琬也問過諸葛亮。馬謖被殺以後,蔣琬到了漢中,蔣琬就對諸葛亮說,丞相啊,“天下未定而戮智計之士,豈不惜乎!”說現在天下還沒有安定,我們還要打很多很多的仗,丞相就把這樣一個難得人才殺了,難道不可惜嗎?那麼諸葛亮是怎麼回答的呢?諸葛亮流著眼淚,又一次哭了,留著眼淚說了十六個字:“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復廢法,何用討賊?”就是說,現在......
諸葛亮為什麼揮淚殺馬謖
第一:諸葛亮最看重的是馬謖的才華,這次他失算了,惋惜將要痛失人才。
第二:後悔沒聽劉備的話,重用了馬謖,而且,也是諸葛亮自己同意馬謖守街亭的。
第三:覺得對不起馬謖死去的哥哥馬良。
第四:失街亭對戰局起決定作用的,將士們前赴後繼白費了。
第五:既然犯錯了,總要拿人開刀,如果諸葛亮自殺,軍心必亂,只好斬馬謖了。
誰殺了馬謖,為什麼?
諸葛亮殺了馬謖,因為其大意失街亭。
魏明帝曹叡得知蜀漢來伐後,派大將張郃總督各路軍馬在街亭(今甘肅秦安東北)阻擋馬謖。由於馬謖違背諸葛亮的作戰部署,放棄水源將部隊駐紮在南山上,部隊分置調度混亂,馬謖的先鋒王平連續多次勸諫馬謖,馬謖不採納他的計謀。而且馬謖仗恃南山的地勢,不在山下據守城邑。張郃斷絕馬謖取水的道路,發動進攻並大敗馬謖 ,馬謖的士兵敗逃四散。諸葛亮進軍沒有落腳據點,只得攻取西縣百姓一千多家回到漢中。馬謖因此獲罪入獄,判處死刑,諸葛亮流淚將他斬首 ,馬謖死時年僅三十九歲。
建興六年(228年),諸葛亮出兵前往祁山北伐魏國。諸葛亮命令趙雲、鄧芝作為疑軍,佔據箕谷(今陝西漢中北),自己親自率領十萬大軍,突襲魏軍據守的祁山(今在甘肅境內)。[當時有久經戰場的老將魏延、吳壹等,議論者都說應該以這些人為先鋒,而諸葛亮違背眾人意見提拔馬謖,任命馬謖為先鋒,統領各軍前行。
馬謖死後,諸葛亮親自前往弔喪,為他痛哭流涕,安撫他的子女,如同平素一樣恩待他們。
諸葛亮為什麼一定要殺馬謖?
諸葛是不想讓馬謖死的,即使他失了街亭,馬謖當時在諸葛心中的地位應該和比日後的姜維一樣,是後繼之人。但是他失了街亭,這樣使得諸葛非常沒有面子,沒有一個臺階下。不殺他吧,自己日後何以服眾,殺他吧,又不捨得。最後沒有辦法,只能殺之。三國演義裡說後面不知道是蔣琬還是費禕或是其他人過來勸諸葛不殺馬謖,諸葛當時是不想殺,奈何過來勸解的人身份地位不夠。在別人眼裡,你諸葛如果聽了他的話,不殺馬謖,那自然就認為你諸葛偏心。但是如果來的人身份地位比諸葛高,這時過來的勸解就不是勸解,而是命令,那諸葛是很樂意的,自己在蜀中的聲望又不會下降,沒錯這個人只能是劉禪,奈何,劉禪無能,且遠在成都。所以這樣說來,馬謖必死無疑。
想當年華容道,關羽照樣簽了軍令狀,照樣違反了軍令狀,回去見諸葛啊,諸葛說“殺”,這時,諸葛的上司劉備說“不殺”,諸葛還能怎樣,只能說“YES SIR”
還讓他留守荊州以重用。
諸葛亮為什麼一定要殺馬謖日後讓他將功補過不行嗎
諸葛是不想讓馬謖死的,即使他失了街亭,馬謖當時在諸葛心中的地位應該和比日後的姜維一樣,是後繼之人。但是他失了街亭,這樣使得諸葛非常沒有面子,沒有一個臺階下。不殺他吧,自己日後何以服眾,殺他吧,又不捨得。最後沒有辦法,只能殺之。三國演義裡說後面不知道是蔣琬還是費禕或是其他人過來勸諸葛不殺馬謖,諸葛當時是不想殺,奈何過來勸解的人身份地位不夠。在別人眼裡,你諸葛如果聽了他的話,不殺馬謖,那自然就認為你諸葛偏心。但是如果來的人身份地位比諸葛高,這時過來的勸解就不是勸解,而是命令,那諸葛是很樂意的,自己在蜀中的聲望又不會下降,沒錯這個人只能是劉禪,奈何,劉禪無能,且遠在成都。所以這樣說來,馬謖必死無疑。
想當年華容道,關羽照樣簽了軍令狀,照樣違反了軍令狀,回去見諸葛啊,諸葛說“殺”,這時,諸葛的上司劉備說“不殺”,諸葛還能怎樣,只能說“YES SIR”
還讓他留守荊州以重用。
諸葛亮為什麼揮淚斬馬謖
三國蜀漢後主建興六年,即公元228年,諸葛亮率眾第一次北伐,馬謖為先鋒,不遵諸葛亮將令,被魏將張頜打敗,諸葛亮退軍漢中,馬謖被處死,諸葛亮亦為之流淚。
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是最有可能成功的一次,卻因為馬謖,退兵漢中,諸葛亮為正軍法,殺死馬謖,馬謖和兄長馬良與諸葛亮關係很好,所以流淚。
謖違亮節度,舉動失宜,大為郃所破。亮拔西縣千餘家,還於漢中,戮謖以謝眾。《三國志 蜀書 諸葛亮傳》
謖下獄物故,亮為之流涕。《三國志 蜀書 馬謖傳》
個人理解,僅供參考,希望對你有幫助
諸葛亮當時為什麼斬馬稷?
說孔明是在“依法治國”。這個觀點是否正確或者是否為孔明的本意,暫且不議論它。 這裡,想就易中天自己的講法,說當時的情況,按照法度和馬謖所犯下的罪過,處在可殺可不殺之間,殺,也不錯,不殺也不錯。如果擺明孔明和馬謖之間的關係,孔明哪裡想要馬謖的命呢,況且,有十萬之眾呼籲諸葛亮刀下留人啊。在這樣的群眾呼聲下,諸葛亮如果對好弟兄馬謖放一碼的話,沒有誰罵他孔明有私情吧。可是孔明還是格殺勿論,而且是揮淚而作。 既然不想殺才是本意,那為什麼又殺了?殺既然是對的,那為什麼又哭了? 豈不是諸葛亮同志假惺惺慈悲裝善麼? 易中天解釋說,因為當時的魏蜀政權處於三股勢力。即高層的諸葛亮派只是作為丞相代理國君行使大權,而國親所屬的嫡系,有劉璋派系,本來就因為沒有繼承權位可能而暗藏動機;還有,另一派,川派軍隊,並非和丞相代理國君心往一處使,加上,馬謖正是丞相的兄弟哥們,這會兒失街亭看你乖乖龍地龍怎麼處置。 在如此窺視你老諸的動態之情形下,所以,諸葛亮不得不“苛察”殺那馬謖。 這些史實也好故事也罷,我看都沒有錯和不錯的。關鍵是易中天說殺馬謖是:依法治國 我看這四字不對,起碼不嚴謹。 我不是挑易中天的毛病。既然易中天自己的講法,說當時的情況,按照法度和馬謖所犯下的罪過,處在可殺可不殺之間,殺,也不錯,不殺也不錯。何況他們是好兄弟呢。 那該怎麼說才對? 應該說是:政治需要,或者說治國的需要,或者說是自己身為國君之位而又不是國君的宰相權力是否穩定的需要,這樣就比較合乎國情、人情、軍情,以及常理。如果硬要說成是在“依法治國”,那就沒有哭的事實是真誠的,否則,就是:殺,而保全自己是真,哭,而作秀罷了。
馬稷是怎麼死的?諸葛亮為什麼會揮淚殺了他?
論馬謖之死3B$~3_8S7n8b
建興六年,武侯初北伐。揚聲出斜谷,令鄧芝、趙雲屯箕谷為疑軍;而身率眾攻祁山,令馬謖督前軍與魏張郃戰於街亭,謖以違亮節度,為張郃所破,北伐遂寢。此乃謖死所由事也。謖違軍令,固當斬也,然使審之,又謂不然。何也?
8n5Z6C%p9Y7\,`/c-o兵者,死事也。元首受安國之重,全軍之任,固不可委成敗於屬將,是以授令之初,必考其心志,察其器能,而後使焉。若其克敵制勝,輒其功首在元首,謂其任人得當;如戰敗,而其已盡力,輒失亦在元首,謂其料敵失宜;如屬將舉止失措或有違將令,此皆元首任人失當所致也,其咎亦首在元首。故街亭之失,乃武侯任人失當所致,於謖何干?而謖橫被殺戮,不亦冤乎?,j!p3U%[%p
然則,謖終違軍令,其咎亦難辭。《襄陽記》載:“亮流涕曰:孫武所以能制勝於天下者,用法明也。是以楊幹亂法,魏絳戮其僕。四海分裂,兵始方交,若復廢法,何用討賊邪!”若以信賞罰論,謖固當誅,然權時之宜,又謂不然。
/b1?0z0i%Z-t:^9c國學論壇何也?時蜀乏經武之才,而謖又實為大才也。《三國志》:“謖才器過人,好論軍計,丞相諸葛亮深加器異。” 又《襄陽記》:“建興三年,亮徵南中,謖送之數十里。亮曰:雖共謀之歷年,今可更惠良規。謖對曰:南中恃其險遠,不服久矣,雖近日破之,民日復反耳。今公方傾國北伐以事強賊。彼知官勢內虛,其叛亦速。若殄盡遺類以除後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倉卒也。夫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願公服其心而已。亮納其策,赦孟獲以服南方。故終亮之世,南方不敢復反。”以兵戈未艾之時,存亡不測之際,而戮智士,此誠非善者也。故“蔣琬後詣漢中,謂亮曰:昔楚殺得臣,然後文公喜可知也。天下未定而戮智計之士,豈不惜乎?”以謖之才,或不宜委之軍任,惟參帷幄而已;若正處其位,盡其器能,於國不亦大善也。
3D0@1?-V w3m 孟子有云,未導民而戮其罪,是謂罔民;今以識人不明,而誤付其業,及其敗,而又戮之,不亦罔才耶?嗚呼,武侯亦有此失也。世之居元首宰位者,可不慎與?2^ c4m2x
諸葛亮殺馬謖是對還是錯?為什麼?
因該是對的,因為要嚴肅軍紀,如果法外容情,那會影響軍法的嚴肅性,以後難以管理部隊,部隊失控就會打敗仗
諸葛亮殺馬謖的時候為什麼會哭?
一哭怒其不爭,諸葛本來對他寄予厚望,可惜馬謖兵敗丟失街亭。、
二哭悔不當初,不聽劉備遺言重用馬謖,以至於伐魏大計失敗,漢室難以復興。
三哭辜負先主,因其重用馬謖,使二出祁山再度無功,對不起先帝知遇之恩和臨終遺願。使先主在九泉之下難以安眠。
四哭失友失親,馬謖待他如師如父,諸葛亮也待他如徒如子,而這如徒如子的馬謖要被他命斬頭,豈不痛哭失聲。
五哭拉絨人心,樹立自己威嚴,連馬謖都斬,丞相果真深明大義,高風亮節,這樣不是更容易讓那些將領心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