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言是什麼意思?
納言是什麼意思
納言釋義:
1.古官名。主出納王命。《書·舜典》:“命汝作納言,夙夜出納朕命,惟允。” 孔 傳:“納言,喉舌之官,聽下言納於上,受上言宣於下,必以信。”按, 秦 漢 不置, 王莽 依古制,改大司農為納言
拙詞納言什麼意思
拙詞:愚笨不堪的言詞(通常為自謙之語)
拙詞納言;拙笨不堪、不成見解的言詞,、
拙詞訥言
1、釋義;不善言談,語言遲鈍。
2、愚笨、不成見解的話(自謙之語)
願把精魂託銀戟,納言稀,鋒殘向哪指?是什麼意思
此詩句是出自岳飛的《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鳴。驚回千里夢,已三更。起來獨自繞階行。人悄悄,簾外月朧明。白首為功名。舊山松竹老,阻歸程。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絃斷有誰聽?”不妨從岳飛的角度來對應:願把精魂託銀戟,納言稀,鋒殘向哪指?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絃斷有誰聽? —————弓之力獻上(平仄也對上了,呵呵)
及受禪,命納言劉文靜等損益律令在古文言中是什麼意思
譯文:等到(朱元璋)接受禪讓後,立即讓納言官劉文靜等人補充刪減律法法令。
關於《源氏物語》,“紫上”“葵上”的“上”字是什麼意思?還有“納言”
古代日本女性基本上是沒有名字的,她們的名字往往是原於其父或丈夫的官職,甚至還可以是一首詩、其所居住的地方、與某位男性見面的景物或一件事,有些女性還會因為遇到不同的男性而有不同的名字,比如夕顏,她與頭中將在一起的時候叫常夏,與源氏在一起的時候叫夕顏。
書中第一章有個註解:當時宮中較下級之女官或貴族家的侍女,均以其父或其夫之官名來稱呼。
全書中的名字甚是混亂,甚至是天皇的後宮也如此,比如桐壺帝時期有藤壺女御、麗景殿女御、桐壺女御(雖是桐壺更衣死後追封的,但也應該是按照女御儀仗下葬)、弘徽殿女御等若干妃嬪,到朱雀帝、冷泉帝時期也都有弘徽殿女御(朱雀帝的弘徽殿女御是後來女三宮的生母;冷泉帝的弘徽殿女御是桐壺帝弘徽殿女御的四妹的女兒;源氏的女兒明石女御也被稱為桐壺女御,好像繞口令~~~),總之,她們的輩分關係太混亂了,最好一邊看一邊寫出人物關係。
另,書中還有一個註解:當時漢字一般為男子所用,婦女則多用假名。
全書中第二個註解就是解釋‘大納言’:當時的中央官廳稱為太政官。左大臣為太政官之長官,右大臣次之。太政大臣在左右大臣之上,為朝廷最高官。左右大臣之下有大納言、中納言、宰相(即參議)。太政官下設少納言局、左弁官局、右弁官局。少納言局的官員有少納言三人,外記次之,外記有左右大少各一人。弁官有左右大中少弁各一人。左弁官局統轄中務、式部、治部、民部四省,右弁官局統轄兵部、刑部、大藏、宮內四省。統稱八省。省下面是各職和各寮,均屬省管。省的長官稱卿,次官稱大輔、少輔,三等官稱大丞、少丞。職的長官稱大夫,次官稱亮,三等官稱大進、少進。守的長官稱頭,次官稱助,三等官稱大允、少允。
‘上’就是人們對貴族已婚女子的尊稱(不包括宮中女子,她們若生有子女要稱為‘御息所’),有些譯本中也翻譯成‘紫之上’、‘葵之上’等。
日本古代官位從二品權大納言是什麼概念的官職啊?
大納言實際上有多種: 正二品 和 從二品
至於概念。。。。從字面上看是 諫官 但實際上。。只是一個虛弦而已
日本的官職分兩派:
1公家職(亦稱 公卿) 由日本天皇冊封。基本上是虛職 沒什麼真正的意義,就是個封號而已
2武家職(或稱 高家職) 由實際的曰本國王--徵夷大將軍(他這個國王可是大明政府朱棣陛下正式冊封的)封賞給實際武士的。真正掌握軍權,有了軍權就有了地方實權,直接結果就是靠武力足可以把天皇委派的虛職人員趕回京都(敢不回去 就殺掉 反正一個小破天皇 都到了要飯的份了 )
此外 公卿職位的名字你看看 也分為兩部分
1地方虛職,如:筑前守。。等等 (其實啊 你只有一個筑前守的虛職,根本到筑前地區,當不了領導。會被 徵夷大將軍冊封的實際武士--筑前守護代打死的 )
2中央虛職,如:修理亮--柴田勝家曾獲此職--實際上就是天皇家的裝修工,左馬頭--牽馬墜蹬的馬伕
明白了?
古代官位等級的侍中(納言)
秦漢之時,侍中為少府屬下宮官群中直接供皇帝指派的散職;西漢時又為正規官職外的加官之一,文武大臣加上侍中之類名號可入禁中受事。西漢武帝以降,地位漸高,等級直超過侍郎。魏晉以後,侍中往往成為事實上的宰相。唐宋該職得以沿置以至元。元以後廢止。(其此之謂乎)
善於納言什麼意思
應該就是要多采納別人的建議的意思把
大納言和權大納言有啥差別?
權大納言應該不是一個分離的官位,權有“代理,形式什麼什麼的職權”的意思正三位 大納言 (令制官、太政官) (だいなごん Dai-Nagon)
太政官次等官,共有四名定員,「納言」的意思,依據「令義解」是指「下之建言上納予三公,三公之諭向下宣詔」。職務乃為三公提供協助及參議政事,也是作為天皇的近侍,把政務上奏予天皇,同時把天皇敕令向下宣詔的要職,又可以在左右大臣不在時代行職務;另外大納言兼為上卿,負責大節禮儀等事務。歷史上著名的大納言有戰國時代的豐臣秀長(世稱「大和大納言」)及桃山時代的前田利家(世稱「加賀大納言」)。到了明治時代初仍然保留,但到了明治四年(1871)被廢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