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者必衄是什麼意思?
怎麼理解《傷寒論》中的表,裡,半表半里
《傷寒論》中疾病所在的病位是歷代醫家爭論的焦點,表裡眾醫家達成了共識,半表半里則各執一詞,眾說紛紜,讓後學者無可是從。正確的理解《傷寒論》中的表外、裡內、半表半里的概念,有助於準確解讀《傷寒論》原文,提高臨床療效。
錢超塵教授的《傷寒論文獻通考》考證出,《傷寒論》是張仲景論廣《湯液經》的基礎上,又收集了幾代甚至幾十代醫家的論文,其中還有張仲景弟子的論文而成。《傷寒論》不是一個人的手筆,文字的表達習慣不同,表和外,裡和內在絕大多數條文中是互詞,表達同一個意思而已。
1、表:
《傷寒論》第46條:“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此當發其汗。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目暝,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麻黃湯主之。”
此條“表”是指麻黃證
《傷寒論》164:“傷寒大下後,復發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當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湯,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
此條表指的桂枝證
2、外:
《傷寒論》146條“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肢節煩痛、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
《傷寒論》42條:“太陽病,外證未解,脈浮弱者,當以汗解,宜桂枝湯。”
上兩條的外指桂枝證
《傷寒論》37條:“太陽病,十日已去,脈浮細而嗜臥者,外已解也,設胸滿脅痛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者,與麻黃湯。”
此條的外指的太陽病。
《傷寒論》104條:“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日晡所發潮熱,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證,下之而不得利,今反利者,知醫以丸藥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熱者,實也,先宜小柴胡湯以解外,後以柴胡加硝湯主之。”
此條的外指小柴胡證,少陽病相對陽明病而言,少陽為外,陽明為裡。
胡老分析《傷寒論》中的條文發現有這樣的規律,常把麻黃證稱為表證,桂枝證稱外證
3、表裡:
《傷寒論》93條:“太陽病,先下而不愈,因復發汗,以此表裡俱虛,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裡未和,然後復下之。”
4、內外:
《傷寒論》60條:“下之後,復發汗,必振寒,脈微細。所以然者,以內外俱虛故也。下之以虛其裡,復發汗又虛其表,內外俱虛。”
60條和93條都是“下之後,復發汗”,一個言表裡俱虛,一個說內外俱虛,可見這裡的表裡和內外是互詞。
麻黃證為太陽病的表證,桂枝證為太陽病的外證(為表證之內,半表半里證和裡證之外,故稱為外證)。
5、半表半里:
成無己在《註解傷寒論》中率先明確提出了半表半里的概念,《傷寒論》把“半表半里”稱作“半在裡,半在外”,即第148條原文:“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脈細者,此為陽微結,必有表,復有裡也;脈沉亦在裡也,汗出為陽微。假令純陰結,不得復有外證,悉入在裡,此為半在裡半在外也;脈雖沉緊,不得為少陰病,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也。可與小柴胡湯,若不了了者,得屎而解。”“必有表,復有裡也”“此為半在裡半在外也”:----《湯液經》八綱辨證的病位只有表和裡概念,仲景在這裡提出半在裡半在外即半表半里病位概念,是由八綱辨證,發展為六經辨證的關鍵。
《傷寒論》97條:“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於脅下。正邪分爭,往來寒熱,休作有時,嘿嘿不欲飲食,臟腑相連,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嘔也,小柴胡湯主之。服柴胡湯已,渴者,屬陽明,以法治之。”
“腠理開,邪氣因入”是入於裡了嗎?陽明病為裡證這是達成共識的,“服柴胡湯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