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用文言文怎麼說?
是字用古文怎麼說
這要看用在何處。
實際上,“是”即為古文字,與今義差不多。
如:《荀子·勸學》:使目非是,無慾見也。——這裡的“是”,即“對;正確;正道”。
《淮南子·脩務》:立是廢非。——這裡的“是”,即今天“是非”的是,含好、善、正確的意思。
古文中表示“是”的意思的詞有:
1、然。如:然否(是不是)?不然(不是);不以為然(不認為是)。
2、諾。如上級下達任務,回答“諾”,相當於“是”。
啊用文言文怎麼說
自己怎麼說話就怎麼說
還是 用文言文怎麼說
“還是”在文言文可以用“仍”表示。如《聊齋志異·狼三則》中的句子:“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復投之”中的“仍”意思就是“還是”。“仍如此也”中的“仍”意思就是“還是”。
是的古文怎麼說
然,然也,喏,敬喏.
真是,用文言文怎麼說
實乃
你,用文言文怎麼說??
爾,卿,公,足下,陛下 ,若 ,子,女,你
用古文怎麼說
解釋古文的方法:
判斷句
所謂判斷句,就是以名詞、代詞或名詞性短語為謂語對主語進行判斷的句式。其常見的形式有以下幾種: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
如:“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①陳勝者,陽城人也。
②項脊軒,舊南閣子也。
③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
④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
2.採用副詞“乃”“即”“則”“皆”“是”“誠”“為”等表示判斷。
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①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②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③樑父即楚將項燕。
④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3.採用否定副詞“非”表示否定。
如:“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③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
被動句
文言文中,有些語句的主語是動作的承受者,這種句式就是被動句。其常見類型有:
1.“見”“……見……於”“於”表被動。
如:“吾常見笑於大方之家。”
①臣誠恐見欺於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
③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
④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餘。
2.“為”“為……所”表被動。
如:“父母宗族,皆為戮沒。”
①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③為予群從所得。
④恐為操所先。
倒裝句
文言中的倒裝句,是相對於現代漢語的句序而言的,基於此,我們將文言倒裝句式分為賓語前置、定語後置、狀語後置、主謂倒裝等。
1.賓語前置
所謂賓語前置,就是通常作賓語的成分,置於謂語動詞的前面,以示強調。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賓語。賓語前置通常分為四種情況。
(1)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如:“大王來何操?” “微斯人,吾誰與歸?”
(2)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如:“古之人不餘欺也。”
(3)藉助“之”“是”將賓語提前。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進修是急,未之多見也。”
(4)介賓短語中賓語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語後置
通常定語應該放置於中心詞的前面,但文言語句中卻有很多句子將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強”都是後置定語。文言中的定語後置有以下幾種情況。
(1)用“之”使定語後置。如:“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2)用“者”的後置。如:“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3.狀語後置
文言文中,介詞結構作狀語往往都會置於句後作補語。如:“於富者”就是置於句後作補語的介詞短語。
4.主謂倒裝
這種情況很少,往往是為了表示強烈的感嘆。如:“甚矣,汝之不惠。”“快哉,此風。” “美哉,我少年中國。”
[練習]判斷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 王無異於百姓之以王為愛也。
③ 德何如,則可以王矣?
④ 何由知吾可也?
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著省略成分的情況,對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於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句通常有:
1.省略主語。
(1)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產異蛇,(異蛇)黑質而白章。”
(2)承後省。
如:“沛公謂張良曰:‘(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3)自述省。
如:“(予)愛是溪,入二三裡,(予)得其尤絕者家焉。”
(4)對話省。
如:“(孟子)曰:‘獨樂(yuè)樂(lè),與人樂(yuè)樂(lè),孰樂(lè)?’(王)曰:‘不若與人。’”
2.省略謂語。
如:“一鼓作氣,再(鼓)而......
“不是”用文言文怎麼說?
否
"是不是 "用文言文怎麼說
"是不是 "用文言文說,應該說成“是否”,是表示然否的疑問副詞。例如: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十二回:“我未曾到過外國,也不知他的說話,是否全靠得住。”
我們用文言文怎麼說
由於文言文沒有“們”這個詞綴,在表達“我們”這個人稱複數詞時,有兩種不同的表示法。
1、仍用第一人稱代詞“我”、“吾”等。這種情況需要結合文章的語言環境理解。如: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赤壁之戰》。其中的“我”是指孫、劉聯軍,是複數,相當於“我們”。再如: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陳涉世家》。其中的“吾”,是陳勝對大家說的,既包含自己,也包含大家。
2、用吾輩、吾儕、吾人、吾曹、吾屬等表示。例如:
吾輩:《儒林外史》第十八回:“吾輩今日雅集,不可無詩。”
吾儕:《左傳·宣公十一年》:“吾儕小人,所謂取諸其懷而與之也。”
吾人:嚴復譯《天演論》吾人彭聃之壽。
吾曹:楊萬里 《次丁簿叔乞米韻》:“文字借令真可煮,吾曹從古不應貧。”
吾屬:《史記·項羽本紀》:“吾屬今為之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