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為什麼廢除科舉制?

General 更新 2025-01-08

清朝為什麼廢除科舉制

清朝廢除科舉制的原因:

19世紀80年代後,隨著西學的傳播和洋務運動的發展,科舉制度發生改變。1888年,清政府準設算學科取士,首次將自然科學納入考試內容。1898年,加設經濟特科,薦舉經時濟變之才。同時,應康有為等建議,廢八股改試策論,以時務策命題,嚴禁憑楷法優劣定高下。戊戌變法失敗後,慈禧下令所有考試悉照舊制。

1901年9月,清廷實行“新政”後,各地封疆大吏紛紛上奏,重提改革科舉,恢復經濟特科,1904年,清廷頒佈《奏定學堂章程》,此時,科舉考試已改八股為策論,但尚未廢除。因科舉為利祿所在,人們趨之若騖,新式學校難以發展,因此清廷詔準袁世凱、張之洞所奏,將育人、取才合於學校一途。光緒三十一年(1905),慈禧太后下詔書,宣佈自光緒三十二年開始廢除科舉。至此,在中國歷史上延續了1300多年的科舉制度最終被廢除,科舉取士與學校教育實現了徹底分離。

科舉制度簡介:

科舉是中國封建皇朝選拔人才的一種考試製度。始於漢代,隋唐時期形成制度。明清兩代考生首先參加童試,參加者無論年齡大小,一律稱為儒童或童生;錄取入學後稱為生員,也就是秀才。秀才分三等,成績最好的中凜生,由官家按月發給糧食;成績次好的稱增生,不供給糧食。廩生和增生有一定名額限制。成績再次的是附生,就是才入學的附學人員。取得秀才資格的人才能參加正式科舉考試。正式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和殿試三級。鄉試每三年在省城舉行一次,稱大北。錄取的人稱舉人,第一名叫解元,第二名稱亞元。會試於鄉試的第二年春天在禮部舉行,錄取者稱貢士,第一名叫會元。殿試是最高一級的考試,由皇帝親自主持,參加考試的人是貢土。考取後稱進士,第一名是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叫探花。合稱三鼎甲。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一名稱傳臚。三甲賜同進士出身。上面所提到的解元、會元、狀元,即所謂“三元”。根據這一制度秀才是功名的起點。如果在三級考試中都名列第一,這就是連中“三元”。據史書記載,自實行科舉考試起至廢科舉,連中三元的有十三人。他們是:唐朝的張又新、準元翰,宋朝的孫何、王曾、宋庠、楊置、王若叟、馮京,金朝的孟宋獻,元朝的王崇哲,明朝的商輅,清朝的錢檠和陳繼昌。

科舉制度是隋以後各封建王朝設科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由於分科取士而得名。漢代已有考試取士之法,但系臨時措施,並未形成定製。隋文帝廢除為世族壟斷的“九品中正制,於開皇七年(公元587年)設志行修謹、清平幹濟二科。煬帝時始置進士科。唐代於進士科外,復置秀才、明法、明書、明算諸科,又有一史、三史、開元禮、童子、道舉等科。武則天親行殿試,並增設武舉。其由皇帝特詔舉行者稱制科。諸科之中,惟進士科為常設,最為重要。宋以後各朝科舉制僅有進士科。唐宋進士科主要考試詩賦。宋神宗熙寧時,玉安石改用經義。元、明、清均用具法。明清兩朝的經義以《四書》、《五經》的文句為題,規定文章格式為八股文,解釋須依朱熹《四書集註》等書。

清朝為什麼要廢除科舉制度

其實就一句話,.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時期創辦了新式學堂以下是分析,希望樓下滿意1905年9月2日,袁世凱、張之洞奏請立停科舉,以便推廣學堂,鹹趨實學。清廷詔準自1906年開始,所有鄉會試一律停止,各省歲科考試亦即停止,並令學務大臣迅速頒發各種教科書,責成各督撫實力通籌,嚴飭府廳州縣趕緊於鄉城各處遍設蒙小學堂。

科舉制度是隋以後各封建王朝設科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由於分科取士而得名。漢代已有考試取士之法,但系臨時措施,並未形成定製。隋文帝廢除為世族壟斷的“九品中正制,於開皇七年(公元587年)設志行修謹、清平幹濟二科。煬帝時始置進士科。唐代於進士科外,復置秀才、明法、明書、明算諸科,又有一史、三史、開元禮、童子、道舉等科。武則天親行殿試,並增設武舉。其由皇帝特詔舉行者稱制科。諸科之中,惟進士科為常設,最為重要。宋以後各朝科舉制僅有進士科。唐宋進士科主要考試詩賦。宋神宗熙寧時,玉安石改用經義。元、明、清均用具法。明清兩朝的經義以《四書》、《五經》的文句為題,規定文章格式為八股文,解釋須依朱熹《四書集註》等書。

19世紀80年代後,隨著西學的傳播和洋務運飢的發展,科舉制度發生改變。1888年,清政府準設算學科取士,首次將自然科學納入考試內容。1898年,加設經濟特科,薦舉經時濟變之才。同時,應康有為等建議,廢八股改試策論,以時務策命題,嚴禁憑楷法優劣定高下。戊戌變法失敗後,慈禧下令所有考試悉照舊制。

1901年9月清廷實行“新政”後,各地封疆大吏紛紛上奏,重提改革科舉,恢復經濟特科,1904年,清廷頒佈《奏定學堂章程》,此時,科舉考試已改八股為策論,但尚未廢除。因科舉為利祿所在,人們趨之若騖,新式學校難以發展,因此清廷詔準袁世凱、張之洞所奏,將育人、取才合於學校一途。至此,在中國歷史上延續了1300多年的科舉制度最終被廢除,科舉取士與學校教育實現了徹底分離。

為什麼在清朝時要廢除科舉制?

因為當時科舉制被僵化了,知識分子的思想被禁錮,還有西方啟蒙思想的衝擊,戊戌變法中廢除了八股科舉考試。

清朝廢除科舉制是在哪一年

光緒三十一年(1905)慈禧太后下詔書,宣佈自光緒三十二年開始廢除科舉。

科舉制廢除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全是死記硬背的東西,沒有實際用途.

明清科舉試題以《四書》、《五經》的文句為題,規定文章格式為八股文,須以朱熹《四書集註》解釋。八股文是明清科舉考試規定的文體。每篇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八部分組成,故稱八股文。不許作者自由發揮,很束縛人的思想。

中國古代的教育,城鄉差別並不明顯。鄉村教育的落後是從清末開始的,其根本原因是中國在走向現代化的進程中城鄉發展的不平衡,但廢科舉也是造成鄉村教育落後的重要原因之一。

科舉制度的廢除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科舉制度被廢除帶來了深遠的影響,體現在以下方面:

1、廢除科舉制度,搗毀了封建官僚制度的基礎

2、廢除科舉制度極大地衝擊儒家學說灌輸在國民頭腦中的“學而優則仕”的思想

3、廢除科舉制度,開啟了中國現代教育,促進了教育的發展

4、廢除科舉制度,為新文化運動奠定了社會與思想基礎,極大地推進新文化的傳播

科舉制,又稱科舉、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

科舉制具有分科考試,取士權歸於中央所有,允許自由報考(即“懷牒譜自薦於州縣”,與察舉制的“他薦”相區別)和主要以成績定取捨四個顯著的特點。

科舉制極大程度改善之前的用人制度,徹底打破血緣世襲關係和世族的壟斷;“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會中下層有能力的讀書人進入社會上層,獲得施展才智的機會。但後期從內容到形式嚴重束縛了應考者,使許多知識分子不講求實際學問,束縛思想。

科舉制從隋朝(一說唐朝)開始實行,直至清光緒卅一年(1905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前後經歷一千三百餘年,成為世界延續時間最長的選拔人才的辦法。對中國在內的漢文化圈諸多國家,以及西歐國家啟蒙影響深遠。

材料二中的詔書頒佈於那一年?清政府為什麼要廢除科舉制呢?

1905年。80年代後,隨著西學的傳播和洋務運動的發展,科舉制度發生改變1901年9月清廷實行“新政”後,各地封疆大吏紛紛上奏,重提改革科舉,恢復經濟特科,1904年,清廷頒佈《奏定學堂章程》,此時,科舉考試已改八股為策論,但尚未廢除。因科舉為利祿所在,人們趨之若騖,新式學校難以發展,因此清廷詔準袁世凱、張之洞所奏,將育人、取才合於學校一途。1905年,清朝政府宣佈廢除科舉制度.在中國歷史上延續了1300多年的科舉制度最終被廢除,科舉取士與學校教育實現了徹底分離。

清末廢除科舉制度帶來了哪些重要影響

1、 廢除科舉制度對近代教育制度建立的影響

廢除科舉促進了近代意義上新式教育制度的建立,廢除科舉後,近代新式教育獲得空前發展,全國各地的新學堂數量大增,隨著新學堂的大規模開辦,現代教育體系開始逐漸建立,傳統的“讀書做官”教育模式開始解體,教育的內容和形式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以經學為主導的傳統學術格局逐漸解體,各門學科的分化和獨立成為現實,通過新式學堂培養出的人才開始進入社會各行各業,它使教育與培養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個方面人才結合起來,教育向著更加多樣化、大眾化的方向發展。

2、廢除科舉制度對晚清政局的影響

科舉制度的廢除使讀書人擺脫了對清王朝的人身依附,士人階層作為一個群體在社會上的消亡,意味著清王朝賴以生存的階級基礎不復存在。科舉制度起到了維繫中國傳統社會穩定,解決讀書人生計出路問題的作用,廢除科舉制度意味著讀書人這一群體由自上而下進入上流社會的管道中走出來被迫開始遊離在社會中的各個角落,夢想和希望的破滅使他們由清王朝的支持者變成了它最終的掘墓人。

3、廢除科舉制度對中國傳統文化傳承的影響

1)傳統學術格局的打破,儒家獨尊地位受到了空前的挑戰,以經學為主體的學術傳統被以分科教育為特色的近代學術規範系統取代。

2)傳統的思維方式遭到挑戰,並需要不斷更新。

相關問題答案
清朝為什麼廢除科舉制?
清朝為什麼不打朝鮮?
清朝為什麼會衰敗?
清朝為什麼要剃頭?
清朝為什麼會滅亡?
清朝為什麼沒有宰相?
清朝為什麼不統一朝鮮?
韓國 為什麼廢除漢字 ?
清朝為什麼會覆滅? ?
明朝為什麼打不過清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