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是秦國統一天下?

General 更新 2024-12-25

秦國為什麼能一統天下

秦,由西邊一小國發跡,由小到大,由弱到強,最終一統天下,建立中央集權制度,實為中華文化的一件大事,而且,最讓人神往的,就是秦國那傳奇般使秦國由一般性的大國成為戰國第一強國的商鞅變法,雖然後世有貶有褒,但每當日後國家遇到問題時,大家都不由想到商鞅變法。

秦國到底有多強,為什麼強大的秦國會二世而亡,這一向是千古人士討論的話題,前不久央視的《復活的軍團》又一次讓大家對此燃起了興趣,今次我也說說關於秦的興亡。

秦何以能由西陲的一個小部落,在周王遷都後才得以封為諸侯的小國成為一統天下的大國呢。

先從秦國的基礎條件說起,這些在商鞅變法前就由秦朝先王們打下了基礎。

1. 秦國的國力:周王東遷,秦國就主要負責應對西邊的遊牧民族,戎狄甚強,秦國初年一直在掙扎中生存,但是在不斷的戰鬥中,秦國逐漸強大,到秦穆公時期,西邊的戎狄大多平定,開始圖謀中原,兩度扶植晉國國君復位,又一度戰勝晉國,獲得霸主之位,雖然秦穆公之後秦國日衰,但是秦國的大國地位已經完全確立下來了,春秋末年秦哀公還幫助楚國打敗吳國,在春秋時期秦國的地位雖然不及楚晉這樣的霸主,但是和齊相當,比那些小國更是遠遠超出,即便在戰國初年一度受制戰國初年的霸主魏國,但是秦獻公(就是變法的秦孝公之父)時期對魏的戰爭已經由敗轉勝,公元前三六//四年,石門一戰大破魏軍,斬首六萬,公元前三六//二年,乘魏國和韓趙交戰時在少樑大敗魏軍,俘虜公孫座。這都是變法之前的事。假如秦國沒有這樣的國力基礎,象宋國衛國那樣再怎麼變法也不能成為統一天下的第一強國。

2. 秦國的民風:秦國處於西陲,常年和西邊的遊牧民族打交道,而和中原諸侯接觸不多,民風近似西邊的戎狄,和深受注重禮儀的中原文化不盡相同,所以秦被中原諸侯視為蠻夷,其待遇也就比南方的楚國好些。而相對中原諸國,秦國人大都淳樸,善戰,注重實際,雖然這樣的民風不是文化的好發源地,但是對於處於戰爭時期的國家來說,這樣的人民是最適合的,尤其是變法,戰國時期各國都或多或少變法,但是阻力都很大,這不單是貴族的反對,還有民眾的反對,試想中原尚奢侈好享受的民眾怎麼可能接受法家嚴苛的法律呢?中原文化雖然百家爭鳴是一大盛事,但是也是因為百家爭來爭去,雖然辯才都練的爐火純青,但是卻不能使國家富強,反而是不喜歡玩嘴皮子(張儀非秦國人)的秦國老老實實將國家建設強大了。

3. 秦國的地理位置,秦國立國西邊,周王遷都後舊都附近的土地基本屬於秦國控制,但是總體上秦國還是遠離中原,尤其是春秋時期,強大的晉國阻擋著秦國東進的腳步,所以雖然秦國在秦穆公時期一度戰勝晉國,但是總體上秦國一直處於弱勢,不能進入中原爭奪霸權。但是等到了戰國時期,這一點反而成了優勢。因為進入不了中原,秦國就一直專心經營西陲,戰國初年滅了巴蜀後,秦國已經沒有後顧之憂,可以一線作戰,不象三晉趙韓魏那般處於四戰之地,險要是險要,但是想擴張就四面受敵,戰國初年魏國強盛無比,但是也挺不住齊國韓國趙國秦國輪番攻打。(就象一戰的德國東線西線都吃緊。)而且秦國關中地勢險要,有險可守,這又比處於東面平原的齊國好多了,齊國在戰國初年強大無比,氣勢猶在秦國之上,但是五國聯軍長驅直入,齊國就險些滅國。而同樣是五國聯軍,秦國將函谷關守住,雖然窩囊,但是不至於滅國。

以上是秦國的基礎,但是這些也就是基礎,要使秦國由大國成為第一強國,還需要商鞅的變法。

商鞅的變法大家只要上過學讀過歷史書就知道,內容就不多重複了,主要針對結果說一說。

1. 政令統一:我們都知道,立法易,執法難,這也是中國幾......

秦國怎麼統一天下

西周滅亡以後,經過春秋五霸,中國歷史進入戰國時期,這時候,七雄並立。而七雄爭鬥的結果,是西方的秦國佔了上風。秦始皇,也就是秦王贏政就在這種背景下出生。他在前246年即其13歲時,繼承王位,前237年即其22歲時開始親理朝政。在軍事上,他制定了“分化瓦解各個出破”的正確戰略。經過長期的準備,秦王贏政開始著手進行統一戰爭。

贏政首先滅掉了早已臣服於自己的韓國,將韓國的貴族王室都押送到咸陽。韓國是六國中最為弱小的國家,而且和秦國相連,它的滅亡,為秦國勢力東出承谷關提供了條件。

公元前225年,秦國大將王貫攻破大梁,魏國滅亡,韓趙魏原來是一個國家,就是晉國。晉國原本是春秋諸候國中最為弱小的國家,可惜的是,這麼一個強國卻分裂為韓、趙、魏三個國家,自己又互相猜疑,最終被秦國各個擊破。

接著,贏政計劃滅掉六國中地盤最大的楚國。在御前會議上,年輕的大將李信認為,楚國雖然地盤很大,但是它的兵力不強,而且早在十幾年前秦國就出兵奪取了楚國的巴蜀部分;如果是非曲直江而下,只要20萬兵力,就可以征服楚國。但是老將軍王翦卻不以為然,他認為,楚國是個大國,雖然屢次戰敗,但是實力猶存,用20萬人去消滅楚國是不現實的。要滅亡楚國至少要60萬兵力,而且穩紮穩打,才能成功。但是贏政沒有聽取王翦的意見,他委派李信為統帥,帶領20萬兵力南征楚國。

但是戰爭的結果完全證明了王翦意見的正確,李信的20萬大軍在長江一線遭到楚軍的頑強阻擊,最後後援不及,大敗而退,秦軍損失慘重,兵士死傷無數,七個有名的悍將戰死。

秦王政閏訓大怒,把李信革職,並最後下定決心,派王翦率60萬大軍再次選徵。王翦大軍浩浩蕩蕩向楚國戟。楚國也動員全國兵力進行抵抗。王翦到了前方,只讓兵士修築壁壘,閉門不理楊國大將項燕的一再挑戰。過了一段時間,面燕做出了一個錯誤判斷,他認為秦國新敗,沒有實力和膽量馬上戟,王翦是在這麼駐防保護已被佔領的韓國,於是放鬆了敬惕。就在項燕鬆懈之機,王翦突然發起攻勢,楚國迅速瓦解。秦軍乘勝一直打到壽春,俘虜了楚國負 。項楚得知楚王被俘虜的消息,渡過長江,想繼續抵抗。王翦不給項燕以喘息之機,迅速打造戰船,訓練水軍,渡江追擊,項燕購大勢已去人得拔劍自殺,楚國滅亡。

隨著楚國的滅亡,水面的燕國和東西的齊國也相繼在公元前222年和公元前22年滅亡。這樣,秦始皇統一了六國,建立了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秦王朝。

秦朝為何能統一天下?

秦為何能統一天下

高中《中國古代史》教材在介紹秦朝的統一原因時說:“秦國變法比較徹底,國富兵強,實力超過東方任何一國,具備了進行統一戰爭的條件。”商鞅變法確實為秦並六國、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但秦能統一天下還有其他因素,以下幾點也是很重要的。

一、秦據有關中、四川兩個經濟區,奠定了雄厚的經濟基礎

中國北方自古有兩大經濟區,即關東經濟區和關中經濟區。而關東經濟區(即中原經濟區)是最古老的一個經濟區,這個經濟區夏商時代都立國於此,但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加,人地矛盾日漸向著不利方面發展。在落後的木石工具和生產方法沒有任何改變的情況下,它迅速走向了衰弱。商朝建國以後,都城多次遷徙,除政治原因之外,自然條件的惡化,經濟區的衰敗也是重要原因。當中原經濟區走向衰落的時候,從西周初年開始,關中經濟區崛起,並很快發展起來,顯示出很大的優越性,在各方面都凌駕於舊的中原經濟區之上。全國經濟中心於是由關東轉移到關中。正是基於這種經濟中心的轉移,周順利取代商,實現了政治中心向關中的轉移。後雖經犬戎破鎬京,平王將都城遷往洛邑,但經濟中心並未因此轉向關東。只是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鐵器、牛耕推廣,灌溉、施肥普遍之後,關東經濟區才又恢復了活力。平王東遷,將當時全國的經濟中心拱手轉讓給秦,這就為秦國的強大提供了優越的條件。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推行了一種全新的制度,充分調動起這一經濟區的活力,再加上對四川的佔有和經營,便形成了“席捲天下”的經濟實力。此後的歷史不斷證明,誰據有了關中,誰就能贏得帝業。項羽敗亡而劉邦獲勝的經濟根源,就在於項羽丟掉了關中這塊最為重要的經濟區,而劉邦則據有了這一地區。隋、唐仍建都於關中,說明關中經濟到那時在全國仍舉足輕重。

二、先進戰勝落後,秦統一是歷史的必然

秦較之六國是最先進的。首先是生產力的先進。我國考古發掘,最早的鐵器出土遺址在古秦國之地;從水利工程看,也是秦最突出,鄭國渠、都江堰都是聞名天下的宏偉工程,澤及子孫後代。先進的生產力、最宏大的水利工程都出現在秦,說明秦是當時經濟最發達、最先進的地區,從而也是政治、軍事上最強大的地區。第二,社會制度先進。秦建國以來,一直奉行法家思想,而法家思想在當時中國是先進的思想。如其中央集權思想、耕戰思想、法治思想等。秦根據法家思想建立起來的以郡縣為基礎的中央集權制度,以小家庭為單位的社會生產製度,按軍功受爵祿的社會分配製度,這些都適應了以鐵器、牛耕為代表的新的生產力及其新的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正是這些新的制度為關中經濟區注入了新的活力,使之成為一塊先進的樣板。第三,文化先進。秦國文化較之六國,無論從哪個方面看,都是最先進的。六國文字統一於秦之小篆,並非單純是秦之高壓政治,實乃秦國文字之先進。教材所印六國之“馬”字,基本屬原始圖畫類文字,唯有秦國的“馬”最線性化、抽象化。一切抽象的東西才更概括。又如圓形方孔錢,較之六國貨幣,肯定是一種使用最為方便的貨幣。它能被歷朝沿用就是一個明證。商鞅的新社會制度不能實施於六國卻在秦得到實現,其根源就在六國較秦落後,秦具有一種強烈的社會發展需要。

三、精英薈萃,秦具備人才優勢

由於秦國制度先進,對人才大膽接納並重用,秦一時成為社會精英的嚮往之地,六國各方面的人才於是都雲集關中。許多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不用於六國,卻被秦重用。商鞅不用於魏而秦任之為相;蔡澤不用於燕趙,秦則拜為相;張儀不用於楚趙,秦人用之終成連橫……如此等等。總之,秦國當時是精英薈萃,人才濟濟。在這一大批精英的不斷努力下,秦具備了“席捲天下”之勢而掃平六國,統一中國。

四、優越的地......

戰國七雄為什麼只有秦國統一天下?

西周滅亡以後,經過春秋五霸,中國歷史進入戰國時期,這時候,七雄並立。而七雄爭鬥的結果,是西方的秦國佔了上風。秦始皇,也就是秦王贏政就在這種背景下出生。他在前246年即其13歲時,繼承王位,前237年即其22歲時開始親理朝政。在軍事上,他制定了“分化瓦解各個出破”的正確戰略。經過長期的準備,秦王贏政開始著手進行統一戰爭。

贏政首先滅掉了早已臣服於自己的韓國,將韓國的貴族王室都押送到咸陽。韓國是六國中最為弱小的國家,而且和秦國相連,它的滅亡,為秦國勢力東出承谷關提供了條件。

公元前225年,秦國大將王貫攻破大梁,魏國滅亡,韓趙魏原來是一個國家,就是晉國。晉國原本是春秋諸候國中最為弱小的國家,可惜的是,這麼一個強國卻分裂為韓、趙、魏三個國家,自己又互相猜疑,最終被秦國各個擊破。

接著,贏政計劃滅掉六國中地盤最大的楚國。在御前會議上,年輕的大將李信認為,楚國雖然地盤很大,但是它的兵力不強,而且早在十幾年前秦國就出兵奪取了楚國的巴蜀部分;如果是非曲直江而下,只要20萬兵力,就可以征服楚國。但是老將軍王翦卻不以為然,他認為,楚國是個大國,雖然屢次戰敗,但是實力猶存,用20萬人去消滅楚國是不現實的。要滅亡楚國至少要60萬兵力,而且穩紮穩打,才能成功。但是贏政沒有聽取王翦的意見,他委派李信為統帥,帶領20萬兵力南征楚國。

但是戰爭的結果完全證明了王翦意見的正確,李信的20萬大軍在長江一線遭到楚軍的頑強阻擊,最後後援不及,大敗而退,秦軍損失慘重,兵士死傷無數,七個有名的悍將戰死。

秦王政閏訓大怒,把李信革職,並最後下定決心,派王翦率60萬大軍再次選徵。王翦大軍浩浩蕩蕩向楚國戟。楚國也動員全國兵力進行抵抗。王翦到了前方,只讓兵士修築壁壘,閉門不理楊國大將項燕的一再挑戰。過了一段時間,面燕做出了一個錯誤判斷,他認為秦國新敗,沒有實力和膽量馬上戟,王翦是在這麼駐防保護已被佔領的韓國,於是放鬆了敬惕。就在項燕鬆懈之機,王翦突然發起攻勢,楚國迅速瓦解。秦軍乘勝一直打到壽春,俘虜了楚國負 。項楚得知楚王被俘虜的消息,渡過長江,想繼續抵抗。王翦不給項燕以喘息之機,迅速打造戰船,訓練水軍,渡江追擊,項燕購大勢已去人得拔劍自殺,楚國滅亡。

隨著楚國的滅亡,水面的燕國和東西的齊國也相繼在公元前222年和公元前22年滅亡。這樣,秦始皇統一了六國,建立了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秦王朝。

秦王贏政為什麼能夠統一天下,秦統一六國的原因有哪些?

1,商鞅變法後秦國擁有強大的經濟實力

2,軍功制的實施使秦軍士氣旺盛

3,秦國的軍隊戰鬥方式完善成熟,戰鬥力強大

4,秦國的宏觀戰略思想正確:遠交近攻

5,優越的地理條件位置,擁雍州之地,據崤函之固

6,秦始皇知人善用敢用,秦國各種優秀人才層出不窮。

7,秦統一符合人民對安定生活的嚮往和新興封建地主階級的意願,順應了歷史潮流。

為什麼統一天下的不是楚國,而是秦國

春秋時期,整個周王室的實力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衰弱。與之相對應的是,各個諸侯國之間互相討伐,希望可以實現自己的霸業。其中,根據《史記》等史料的記載,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

春秋五霸對應著齊、晉、宋、秦、楚等五個大國,能夠稱霸自然說明了這五個國家的強大。其中,儘管宋國延續到了戰國時期,但是和齊國一樣,沒有統一天下的雄心和實力。而最為強大的晉國則一分為三,留下實力相對均衡的魏國、趙國、韓國。由此,在整個戰國時期。秦國和楚國則是當仁不讓的兩個超級大國。但是,為什麼最後統一天下的是秦國,而不是佔盡一半天下疆域的楚國呢?

首先,從地理位置來分析。秦國坐擁雍州之地,也就是今天的甘肅省、陝西省等部分區域。秦國向東進軍,可以直接或間接進攻六國。如果吃了敗仗的話,那就退回到易守難攻的函谷關。但是,由於地理位置過於遼闊,楚國幾乎暴露在周邊幾個國家的打擊範圍內。尤其是在戰國後期,楚國的首都已經在秦軍的攻擊範圍內。

並且,值得注意的是,自古以來就很少有南方政權能統一全國的。典型的例子就是偏安的南宋。所以,楚國土地雖然廣袤,但是顧此失彼,黔中之戰直接被司馬錯來了個大迂迴,被打了一個措手不及,白白丟失了數千裡的土地。這都是地理位置上的短板。

其次,表面上看,吳起不如商鞅之處在於沒有利用軍功受爵制培養一批新貴族與舊貴族對抗。不過,就本質而言,包括楚國在內的山東六國很難接受關中的“軍國主義精神”,也即在社會結構和風氣上缺乏推進軍功授爵制度的基礎。秦國地處西疆,受蠻夷影響很大,形成尚武的社會風氣,這是軍功受爵和秦漢帝制生長的最佳土壤,再看楚國,經過了前期的篳路藍縷,楚國盡展南方優越的自然條件,由此形成了浪漫的文化氣息,比如浪漫主義的詩人屈原等。

由此,文化基因的不同,決定著其秦國和楚國在軍事改革上的路徑不同。我們常說亂世用重典,而楚國連冷酷的軍國體制都沒有接受,難道要用詩歌征服天下嗎?

再者,為什麼齊國可以統一六國?其實,不僅楚國,戰國時候的趙國、齊國都具有這樣的實力。但是,只有秦國解決了國內的外戚勢力,戰國時期各國通婚不斷,各個王的母族,妻族都可能是其他國的王室或者貴族。因此,各個國家之間打仗可以,滅國就麻煩了,你打你舅舅可以,打死你舅舅你媽媽就得出來說說了,所以各國都有底線,國內的阻力太大。

與此相對應的是,秦王嬴政上臺以來解決了自己身邊的趙國(趙姬、嫪毐、呂不韋等勢力)又解決了楚國(華陽夫人,昌平君,昌文君等勢力)還解決了(韓國的勢力:嬴政父親的親生母親是韓國人)成為一個贏姓人說了算的國家,由此對外的統一戰爭再也沒有什麼太大的阻力了。

最後,得益於商鞅變法,秦國對山東六國的人才來者不拒,並且只要他有足夠的實力,君主就一定會放手讓他來管理。而其實楚國的衰敗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就是人才的流失,比如李斯,屈原等等。簡而言之,楚國人才精英的流失,導致整個朝堂早已烏煙瘴氣。即使秦國沒有統一,也輪不到楚國來統一中華。

為什麼是秦國統一天下,而非楚國

我的理解是 秦國通過商鞅變法 已經打破了當時的分封制度 農民奴隸都能封王封侯 小兵只要戰場上能殺人 就能獲得賞賜 而不是不管做多少都是給當時的王侯將相 這種情況不就和中國當時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一樣麼 多勞多得 而楚國也好 趙國也好 還是那種傳統的制度 對於百姓而言 誰當君主都一樣 咋行呢

1079大秦帝國:為什麼統一天下的是秦國,不是魏國

然百年紛爭,最後秦國統一天下。為什麼最後是秦國?根因在哪裡?

回顧歷史,有時我們對結果認為“理當如此”。但置身兩千年前思考,為什麼統一天下的是秦國,而不是地廣兵強的楚國或是富甲山東的齊國?是秦國的名將司馬錯、白起、王翦、蒙恬等大將軍勇冠三軍、所向披靡使秦國併吞六國?還是商鞅、張儀、范雎、呂不韋、李斯等丞相治國之才使秦國統一天下?背後最關鍵的要點和根因是什麼?

反覆閱讀秦漢時期的歷史,結合看《大秦帝國》,感覺秦國一統天下,不是單單的來自白起、王翦、蒙恬等大將軍攻城略地;也不僅僅是范雎、李斯等治國之才,而是有三個關鍵根本內因,正是這三點,才是秦國併吞六國、統一天下的勢在必得的內在根本性因素:

1、 機制問題:商鞅變法,奠定法制基礎,獎勵農耕種、崇尚軍功

歷史的公認,商鞅變法奠定了秦國統一天下的基礎,也奠定了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的基本模型。雖然商鞅最後被秦國貴族反補而被車裂,但商鞅的變法卻得以持續,奠定了秦國持續發展的根基。

商鞅變法解決什麼問題?從本質上說,是解決秦國的利益再分配的問題,更進一步說,是建立以獎勵農耕、激勵軍功獲得地位的法制基礎。在商鞅變法之前,秦國的孟、西、白幾大家族依靠地盤,掌握著秦國的根基和命運,三大家族擁有自己的軍隊、土地、奴隸。一般的秦國人,想要出人頭地,封土拜侯,幾乎沒有可能性。雖然秦人勇戰,但戰功卻不能晉爵。爵位只屬於那些傳統貴族。商鞅變法,以《治秦九論》為綱要,系統性進行變法。首先改變的就是傳統貴族世襲爵位與地位的局面。以法家思想為根基的商鞅,唯法是從,也是歷史上第一個提出“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的人,徹底顛覆“刑不上大夫”的傳統。商鞅變法,在奠定秦國法制基礎的上面,更重要的一點是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獎勵農耕而促進經濟基礎,崇尚軍功而獲得戰力提升。在商鞅變法體系中,地位是通過獲得軍功而產生的,也是普通秦人改變地位、改變命運的根本法則。這一點,導致在戰國曆史上評價“秦人多好戰”,也直接導致秦國作戰力強悍,秦人作戰勇往直前。變法之後第一戰,秦魏河西之戰,一戰擊敗魏國而收復河西,正是在獎勵軍功機制上獲得的戰鬥力。在商鞅變法中以軍功獲得地位的機制,使那些希望改變命運和地位的秦國普通人,都知道了要獲得地位,“最好的方法就是參加作戰,獲得軍功”。以孟、西、白等幾大家族依靠地盤大小擁有地位的模式受到挑戰和顛覆。也正因為顛覆和改變的傳統貴族的地位和領地,商鞅最後在秦孝公去世後被貴族勢力反撲而車裂。但商鞅變法的根本法制基礎卻在秦國牢牢固化下來,從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直到變法百年後的秦始皇,雖後世有秦苛政之詬病,但卻也是以原始法制的模式運作而成就了統一六國的大業。

2、 人才問題:開放的人才戰略,吸納天下英才

縱觀秦國的丞相和關鍵大臣,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秦國幾乎每一個著名的丞相和大臣,幾乎都是“外來的和尚”。改變秦國基本框架變法的衛鞅(商鞅),衛國人,抱負在魏國得不到施展,輔助秦孝公變法,奠定秦國的根本;提出遠交近攻戰略、輔助秦昭王於長平破趙,使秦國稱雄諸侯的范雎,來自於魏國;一代名士,取代范雎成為秦國名臣的蔡澤,燕國人;商人起家,成為一代驍雄、寫下《呂氏春秋》的丞相呂不韋,衛國濮陽(今河南濮陽滑縣)人,也是在趙國經商的大商人;而輔佐秦王嬴政統一天下、奠定中國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的丞相李斯,楚國上蔡(今河南上蔡縣)人。

秦國曆代宰相來自關東六國,只是一個縮影。可以推測,兩千年前的秦國,從宰相到下面的各層各級,都是有大量的各國人才來支撐著秦國的發展。秦國這種開放的人才戰略,使山東六國人才不斷湧入秦國、......

為什麼秦國能強大起來,並最終統一全國?

1.長平之戰:時間過程結果

戰國晚期,齊、楚、韓、魏、趙、燕六國相繼走向衰弱,強大的秦國,雄心勃勃,開始實施統一六國的計劃。公元前266年,秦相範睢提出了“遠交近攻”的戰略思想,前262年,秦國發動了攻打韓國的戰爭,前260年,拉開了長平之戰的序幕。戰爭經過了上黨歸趙,廉頗與秦堅壁對壘,秦將白起使反間計,使趙孝成王撤換了戰爭經驗豐富的趙國名將廉頗,而啟用了善於“紙上談兵”沒有實戰經驗的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在長平一帶雙方擺開了決戰的架勢。趙括一到長平,就改變了廉頗原定的戰略,反守為攻,主動攻擊。白起裝著敗退,誘趙軍深入,爾後斷趙軍退路,將趙軍分割包圍,然後吃掉。趙軍被圍40天,糧絕無援,奮力突圍,傷亡很大,沒有成功,趙括本人也中箭身亡。趙軍45萬人被俘,被秦軍全部坑殺在長平一帶。屍骨遍野,頭顱成山,血流成河,成為古今中外戰爭史上最為殘酷的殺害戰俘的一次戰役。此次戰爭,秦國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為以後統一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所以,此次戰爭對於研究戰國晚期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的變革興衰以及秦統一中國等諸多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商鞅變法

前361年,秦孝公即位,年輕的國君決心改變秦國的落後面貌,於是下了一道變法圖強的求賢詔令。商鞅就是在這個時候自魏國來到秦國的。

商鞅到秦國後,宣傳“強國之術”,決心協助秦孝公進行社會改革,因此得到秦孝公的信任,任命他為左庶長。公元前359年和公元前350年,在商鞅主持下秦國兩次公佈了新法,其主要內容有:

(1)廢除奴隸主貴族的世卿世祿制度,取消宗室的特權,按軍功的大小重新規定官爵的等級和待遇。下級士兵在戰爭中勇敢殺敵的,也可以得到官爵,臨陣脫逃和投降敵人的要受到嚴厲的處罰。凡是進行私鬥的,按照情節輕重判處刑罰。

(2)廢除奴隸制的井田制度,在法律上承認土地私有和買賣。鼓勵男耕女織,凡是勞動好,生產糧食和織布多的免除徭役和賦稅。

(3)實行重農抑商政策。對棄農經商或因懶惰而貧窮的人,連同其家屬罰作官奴婢。

(4)加強中央集權,普遍推行郡縣制。全國設31個縣,官吏由中央直接任免;同時進行戶口編制,實行連坐法,規定五家為一伍,十家為一什,什伍中互相糾察告發“奸人”,有壞人不告發的,什伍連坐。

(5)由中央制定和頒發統一的度量衡。比如以“商鞅方升”做為當時的標準量器,有利於稅收和經濟交往。

商鞅新法直接打擊了奴隸制舊勢力,鞏固了新興地主階級政權,它必然會遭到守舊勢力的仇視和頑抗。因此,變法從開始到最後,一直是在激烈的鬥爭中進行的。不過,秦國經過商鞅變法,面貌煥然一新。在土地所有制方面,基本廢除以井田制為基礎的封建領主所有制,確立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在政治方面,基本廢除了分封制,確立了郡縣制。秦國從落後國家,一躍而為“兵革大強,諸侯畏懼”的強國,出現了“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的局面。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太子惠文王繼位。舊貴族馬上對商鞅進行反攻倒算,公子虔等強加商鞅以“謀反”的罪名,將他逮捕並用“車裂”的酷刑處死了他。

商鞅雖死,但秦惠王和他的後繼者都繼續實行了商鞅的新法,所以秦國的國勢得以進一步發展,為後來秦始皇消滅六國,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3.秦朝的統一有何意義?

①國家的統一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秦朝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封建諸侯割據的分裂局面,為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與發展奠定了基礎,符合歷史發展的要求;②數百年的割據戰爭,破壞了生產力,給人民帶來災難。秦朝的統一,為社會經濟的恢復與發展,為各族人民的安定生活......

七大諸侯國爭霸為什麼是秦國最終統一天下

秦國的成功我覺得主要有以下原因:  1

海納百川,重用人才

先來看看李斯《諫逐客書》中的一段話: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治強。惠王用張儀之計,拔三川之地,西並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國之從,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廢穰侯,逐華陽,強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

(圖)李斯嶧山刻石全本

從上文中可以看出,秦國曆史上有一個現象,許多重大的政策都是由“外國人”提出並推動實施的。以商鞅為例,商鞅本是衛國人,後擔任魏國相國的中庶子,相國臨終前,向魏王推薦並要求重用他,同時說“主公如果不用商鞅,一定要殺掉他,不要讓他投奔別國”,結果魏王皆不採納,最終商鞅投奔秦國推行了變法,成為秦國強國之路的起點。

“是以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後來的張儀、范雎、呂不韋、李斯等,均因在他國才不得展,懷著滿腔抱負投奔到了秦國,而歷代秦王求賢若渴、知人善任,君臣共同成就了一番蓋世偉業。

李斯為什麼要向秦王上奏《諫逐客書》呢?這裡面有一件有趣的故事,據《史記.李斯列傳》記載,韓國排水工鄭國遊說秦王嬴政,倡言鑿水渠灌溉農田,實施“疲秦計”,企圖耗費秦國人力使其不能進攻七國中最弱的韓國。後被秦王知曉,於是下令將在秦國的六國賓客驅逐,李斯也在被逐之列,他在臨行前寫下了這篇流傳千古的《諫逐客書》,秦王最終聽從了李斯的意見,撤消了驅逐六國賓客的命令。

而這位韓國“間諜”鄭國居然也備受重用,修建了著名的“鄭國渠”,“於是關中成沃野,無凶年”,八百里秦川成為富饒之鄉,鄭國本人也因秦國的海納百川,成就了一番事業,名垂千古。

2

商鞅變法的成功

(圖)商鞅,戰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

中國曆朝歷代為了富國強兵,為了維持統治,都會實施變法。然而很少有變法能真正成功達到目的,短則百來天,著名的戊戌變法,康有為、梁啟超等人變法百天後,換的“戊戌六君子”喋血菜市口的結局。

長則幾年、十幾年,如明朝張居正在任內閣首輔10年中,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推行“一條鞭法”、“考成法”等變法措施,變法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在張居正去世後,人走茶涼,親政後萬曆皇帝反攻倒算,最終“世間已無張居正”,也無張居正的變法。

在歷代變法中,我認為商鞅變法是歷代最為成功的變法之一,他讓秦國逐漸富強,為以後秦國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商鞅變法的主要從經濟、軍事、政府制度等方面開展,在經濟上,重農抑商,廢除井田制,在軍事上,獎勵軍功,廢除舊世卿世祿制,在政治制度上,普遍推行縣制,這也是秦帝國郡縣制的雛形。

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舊制度被徹底廢除,封建經濟得到了發展,秦國逐漸成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為後來秦王朝統一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繼位。變法侵犯了貴族們的利益,因之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商鞅失去變法的強有力支持者,商鞅有口難辯,只得逃亡。最後,商鞅在秦軍追捕中斃命,只落得個“車裂”的下場。

秦國後來的另一個鐵腕政治家李斯的同學韓非子說:商鞅死,秦法未敗。的確,相較於其他變法者,商鞅是不幸的,也是幸運的,商鞅本人雖慘死,但他當年制訂的新法還在秦國沿襲,並直接為後來的秦始皇統一中國打下了基礎。其實,商鞅的新法不僅在秦國不滅,在中國歷史上的其他時代,也隨時可以見到商鞅的影子。

3

順應天下大勢

(......

相關問題答案
為什麼是秦國統一天下?
臺灣為什麼是中國的?
趙國為什麼被秦國滅?
趙國為什麼被秦國滅亡了呢? ?
老王為什麼在臨死前一天把香油和雞蛋給我們吃?說明他是一個怎麼樣的人 ?
為什麼維護國家統一?
英國為什麼是單一制國家? ?
泰國為什麼是東南亞唯一沒被殖民的國家 ?
什麼是我國的第一長河?
中國為什麼沒有總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