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劉備的性格?
三國演義中劉備的性格是什麼
劉備這個人,初一看,老實人一個,老實人通常被認為沒有能力,沒有本事。
我原來也一直以為他沒有本事,對他能當諸葛亮、關雲長、張飛的老闆一直耿耿於懷。
諸葛亮、關雲長、張飛、趙子龍那麼厲害,憑什麼當他的手下啊,我原來一直以為他有些不配。
我覺得不配的還有兩個人,一個是《水滸》裡面的宋江,一個是《西遊記》裡面的唐僧。
打虎英雄武松那打虎的姿勢多瀟灑啊,豹子頭林沖十萬禁衛軍總教頭多牛啊,還有花和尚魯智深,智多星吳用。結果呢,被一個婆婆媽媽的宋江給統領了,最後還被他出賣了。想想都窩囊。
還有那到西天取經的唐僧師徒組成的四人幫,論本事,哪一個不比唐僧強,可偏偏就是他來當班長。最可氣的是還給最有本事的孫悟空帶了一個金箍圈。
劉備最顯得搞笑的一件事情是《三雄戰呂布》,看見兩個結拜弟弟打得過癮,他也手癢,沒等他出手,呂布就立即拍馬屁股溜了。呂布想的也有道理:兩個老弟都這麼厲害,那老哥不是更厲害了。可誰知道這個老哥是一隻紙老虎呢。
可有人覺得劉備連一隻紙老虎都算不上,紙老虎至少表面上很嚇人,可劉備看上去老好人一個,遇到事情就哭,於是就有人總結:劉備的江山是哭出來的。
能把江山哭到手,這份哭功也算了不得。
可是劉備得江山真是哭出來得嗎?
劉備是真的沒有本事嗎?
沒有本事,劉備怎麼又成功了呢?
難道劉備的成功是運氣?
可以肯定的是:運氣只能造成暫時的成功,能力才是永保成功的法寶。
劉備從一無所有,到成為一方霸主,歷時數十年,可見,不是運氣兩個字可以概括得了的。
那麼,劉備應該是有能力了,他有哪些能力呢?
是哪些因素導致了他的成功呢?
現在市面上有很多成功學的書籍在叫賣,告訴我們,走向成功的第一步是:要立志,要確定目標,確定理想。
說什麼“目標決定層次”。
說什麼“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我看不對!
我看每個人都想當總統,總理,成為一方霸主、諸侯;每個人都想家財萬貫、富可敵國。
“鴻鵠之志”,每一隻麻雀都有的,扶搖直上九萬里來遨遊世界,那感覺肯定不錯,但是麻雀不會去說,更不會去做,因為它很清楚自己的翅膀有多長多寬、自己有幾斤幾兩,這就叫有自知之明。
大多數人都有自知之明,都明白自己的能力,所以他們把鴻鵠之志埋在心底,安天樂命,不做非分之想。
只有少數人,他們把鴻鵠之志不僅放在心裡,而且還掛在嘴邊,更有付諸行動。
這少數人有分為兩種人:一種是有能力的人,一種是自認為有能力的人。
自認為有能力的人,為了他們的鴻鵠之志,去創,去博,去拼,結果當然是頭破血流,在別人的談笑間灰飛煙滅。象撲火的飛蛾,過去的也就過去了,留不下任何的記憶。
我也做一回“事後諸葛亮”來下一個論斷:劉備肯定不是撲火的飛蛾。
那麼劉備是有能力的少數人了?
這句話錯了!
正確說法是:劉備是有政治創業能力的少數人!
為什麼這樣說?
我認為,有能力的人是大多數的,只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能力。
譬如一個廚房,每樣東西都有自己的能力,鍋子可以炒菜,電飯煲可以煮飯,碗可以盛菜。。。
關鍵在於,找到自己有哪方面的能力。
“知道了自己有哪方面的能力,你就成功了一半”
怎麼知道?
三個方法:
第一, 如果你會照鏡子,那就自我評估;
第二, 如果你只緣身在此山中,不妨讓別人評估;
第三,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句話還沒有過時。“是騾子是馬,牽出去遛遛”這句話也很實在。
劉備的能力,首先在於他知道自己有哪方面的能力,他知道自己有政治創業的能力。
......
三國演義劉備人物特點
1.籠絡豪傑,深得人心
劉備寡言少語,喜怒不形於色,能謙恭待人,城府極深。劉備年輕時師從東漢大儒盧植不愛讀書,喜歡弄狗騎馬,喜歡結交豪爽之士。因此,青年時代就有不少年輕人爭相依附他,這是他性格的優點。
劉備寬仁、忠厚、慈善、好施、善於收買、籠絡人心,這是他性格中遠遠勝於曹操的地方。曹氏父子佔據北方大部,挾天子以令諸侯,政治上、軍事上都佔有明顯的優勢。但曹操行事殘暴,時常就屠城,劉備行事多與曹操相反:曹操急暴,劉備寬仁;曹操狡詐,劉備忠厚;曹操篡漢,劉備扶漢,因此,劉備深得人心。劉備入蜀後,實行拉攏當地豪門士族的政策,發還他們的田地和房屋,鼓勵發展農業生產,因而深得民心。
2.識人善用,君臣融洽
劉備禮賢下士,慧眼識才。在愛才、用才上,儘管劉備、曹操、孫權三人有共同的特點,但劉備比他們兩人更勝一籌,在用人方面,毛主席曾對人評價:“劉備這個人會用人,能團結人,終成大事。這是他成功的關鍵。”
陳壽也評價劉備為:“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
劉備創業之初,勢單力薄,顛沛流離。雖然兩次佔據徐州,但都最終失敗,但是他注意收買人心,不論什麼情況,他都以民為先。後來,三顧茅廬得諸葛亮,有了著名的“隆中對”,形成自己的立國綱要。他一生重用諸葛亮,如魚得水,共謀大業。他在鄉黨之中得到後來勇冠三軍的關羽、張飛,重用行伍出身的魏延,成功地鎮守了漢中這個戰略重地……從另一方面說明劉備知人善任的本色,很會籠絡人心。
3.堅忍不拔,終成大事
劉備性格中還有堅韌不拔、屢敗屢戰的優點。劉備創業之初,艱辛異常,東奔西走如喪家之犬,依靠袁紹時,受到節制,依附曹操時,曹操眾謀臣想誅殺他。曹操兩次都免殺,並以禮相待,後他又趁機逃脫,聯吳拒曹。他也曾依賴劉表,卻被劉表暗地裡提防,忍辱存身,以圖稱霸。可見他有堅韌不拔、鍥而不捨的精神,是一個打不敗、拖不垮的硬骨頭。
4.寬以待人,心胸廣闊
夷陵之戰中,劉備大軍潰敗,部將黃權再不得已的情況下,率軍投降曹魏,當時大臣們都勸劉備將黃權全家滿門抄斬,劉備卻說,黃權投降曹魏是不得以的舉動,還說:“黃權並沒有辜負我,是我辜負了黃權!”,身居高位,有如此廣闊的胸襟,實為難得,所以後世人都以寬以待人評價劉備。
三國演義中劉備的性格特點?
劉備,三國時期的蜀主,封號蜀漢昭烈皇帝。字玄德,涿郡涿縣人。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少年孤苦貧困,曾以販草鞋為生,但素有大志。後與關羽、張飛在桃園結拜成異姓兄弟。因為剿除黃巾軍有功,任安喜縣尉。早年經常寄人籬下,在諸葛亮出山以前,先後依託過公孫瓚、曹操、袁紹、劉表等人。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三顧茅廬終於請諸葛亮出山做軍師,率軍取得了荊州、益州、漢中等地。從而結束了依託他人的政治生涯,於公元221年正式稱帝,建立蜀漢。從劉備的前期政治生涯就能看出他的性格特點主要集中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仁政愛民的民本思想。劉備身上最為突出的性格特徵是他的仁政愛民的民本思想。在劉備政治的活動中,“上報國家,下安黎庶”是他貫穿始終的理想。在桃園結義時他們就立下誓言,“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背義忘恩,天人共戮!”劉備也曾對自己的實行仁政進行總結說:“操以急,吾以寬;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譎,吾以忠;每與相反,事乃可成。若以小利失義於天下,吾不為也。”可見,實行仁政是劉備一貫自覺的政治主張。諸葛亮出山前,勢單利孤的時候,劉備四處奔走,但不論到何處,他都能廣施仁政,愛民如子,也受到了人民的衷心擁護和愛戴。在駐紮新野後不久,當地百姓就做歌稱頌劉備,“新野牧,劉皇叔,自到此,民豐足。”在遭曹操追殺,棄樊城奔襄陽的一路上,後有曹操精兵將至,前有江河阻攔,而劉備卻寧肯被敵軍追上,也沒有聽從諸將幾次三番提出的拋棄百姓、獨自逃跑的建議,帶領幾百萬百姓每天只能走十里路,最後被曹操的大軍追上,落得阿斗丟失。糜夫人投井身亡。這一切都和漢末任意屠戮百姓、視生民如草芥的各路軍閥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也是他離開他所依託的軍閥的重要因素之一。二、義薄雲天的忠義精神。劉備的一生可以說是為義而生,又為義而死。“忠義”是劉備性格的核心特徵。《三國演義》第一回寫的就是劉、關、張三人桃園結義。從此以後三人同生共死、肝膽相照、榮辱與共、致死不渝……在三國曆史上留下了一段義薄雲天、蕩氣迴腸的佳話。他們三人的之間的結義早已超出了民間簡單的“拜把結義”,而是一種基於無私為民、相互欣賞、情感契合的忠義之舉。在見利忘義、朝秦暮楚、戰亂紛爭的年代尤其顯得難能可貴。劉備還能把這種“義”推而廣之,“以性情相契”,發現和招攬人才,知人善任,進而“得道多助”,在身邊形成了忠義篤信的蜀漢集團。在當陽長板坡,趙雲忠心保護幼主,於曹操百萬大軍中六進六出,殺死曹軍大將五十餘員,救出甘夫人和阿斗,當趙雲把幼主捧給劉備時,劉備怒摔阿斗。他真心敬慕諸葛亮的賢德,不惜在隆冬時節三顧茅廬,終於請出孔明,並委以重任。諸葛亮、趙雲等也深感其知遇之恩,從此君臣一心,矢志不渝。與當時各路軍閥之間、將領與下屬之間那種爾虞我詐的處事為人方式截然不同,這也是劉備一次次出走的重要因素。 三、韜光養晦的胸襟素養。劉備也是一個富有膽識胸襟的人傑,有著適應環境、靈活機智的一面,能夠“屈身守分,以待天時”。在曹孟德青梅煮酒論英雄一回裡,劉備就深知自己在人屋檐下,一定要懂得“韜光養晦”的道理,才能保存自己,以等待時機。便在後園種菜,不問世事。當曹操說出“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爾”的時候,劉備被說中了心思,又害怕曹操看出自己胸懷大志被其加害,而驚得酒杯落地,卻能機智地借雷電之聲將自己的震驚掩飾過去,巧妙的保全了自己。劉備的每一次脫離依託人都和他的不甘人下、怕人謀害有直接的關係。儘管劉備身上幾乎集中了賢明君主應有的仁政愛民、忠義、富有才智謀略、禮賢下士性格特徵,這些在戰亂頻繁、群雄並起的亂世特別為飽受疾苦的百姓所向往和擁戴,也......
《三國演義》中劉備的性格特點
三國演義》之故事,一直為人所津津樂道。所謂天下英雄屬曹劉,然劉備“亂世之梟雄”之稱,卻多遭誹議。其皆言劉備“婦人之仁”,一介懦夫,唯倚孔明方得稱霸西蜀;更有甚者,言劉備之事業出自眼淚而非兵馬,只“哭”出一片天下。餘甚不平,願為玄德討一公道。 曹操青梅煮酒之時,言“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何為英雄?“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也。”天下動盪,群雄並起之時,能率虎狼之師,席捲天下,統一中原,成就霸業者,方為英雄。至於為人將相,雖屢建奇功,封狼居胥,亦皆為賣命之徒,看家之犬耳。怎可與英雄共論? 由此觀之,劉備實屬人中龍鳳,世之梟雄也。
三國演義中劉備的性格特點體現在哪些段落中
劉備表面上是個謙謙公子,重情重義。例:桃園結拜,對關張的護。不接受徐州城。在呂布落難時款待呂布等。 實際上這都是裝的在娶孫權的妹妹時就表現出他貪於享受的性格。在孫權各他榮華富貴時就不思回荊州,要不是諸葛亮早猜到,讓趙雲提醒,不然它就繼續享受。它的最終目標就是光復漢室然後當皇帝。為了這個目標他不擇手段。所以人家說劉備的江山是哭出來的,劉備都是假的。 這是個人觀點,對他的評價很多有很多不同的版本,以上是其中一種,比較流行的。
三國演義人物劉備的性格
劉備的性格: 三國演義刻畫的劉備是一個愛哭,無主見的人,實際上我認為不過是為了使劉備更接近於羅貫中們心目中的帝王形象,他們很難接受一個草莽英雄能成為帝王的事實。劉備的性格類似劉邦,但劉邦生性多疑,又善於納諫,還沒有“婦人之仁”,他們以為劉邦的成功主要在於此,而劉邦的草莽性格在他們看來是缺點,若無以上的原因是不可能成功的。可是劉備卻可以說毫無防人之心,又不納諫,又總是有“婦人之仁”,在關係到前途的最大選擇面前總是表現得優柔寡斷,這樣的人能成功,實在是沒有理由。但他真的成功了,只能說是個奇蹟了。 首先看看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為營造劉備的性格,特地對於一些事情進行了修改: 1、 劉備怒打督郵,這件事最能體現劉備的性格是江湖兒女的性格,與羅貫中所描述的劉備的性格格格不入,於是將此事安在了張飛身上。 2、 東吳招親,面對陰謀,諸葛亮勸劉備勿往,劉備卻不在乎,以為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這件事也體現了劉備作為一個草莽英雄的英雄氣概。三國演義中改為諸葛亮勸劉備前往,明顯是要將劉備的草莽之氣去處。 3、 劉備與龐統發生爭執,最後劉備將龐統叫回問龐統的話是“曏者之論,阿誰為失?”,演義中改為“昨日酒醉,言語觸犯,幸勿掛懷。”。本來劉備並不認為自己有什麼錯誤,他與龐統“宴樂如初”是抱著寬容的態度原諒了龐統;演義中卻成了劉備認錯,表現了劉備善於納諫。一改之下,意義完全不同,終於符合了他們眼中的帝王形象。 其次,看看歷史上關於劉備的記載,是如何體現劉備的個性的: 1、 劉備愛喝酒,而且喜歡在軍營中和大將士兵們一齊喝酒,史料上記載了劉備兩次大擺宴席喝酒的事,一件就是入蜀大勝後,就是上面與龐統發生衝突的這次。還有一次是在漢中趙雲大敗曹操,劉備一高興,就“作樂飲宴至暝”。這些都體現了劉備的草莽氣息。 2、 劉備不愛安安穩穩的做在家裡享福,卻喜歡和他的將軍士兵們在一齊。劉備至出道以來,一般都是親自領兵的,打袁術,打曹操,打蜀中,打漢中和回荊州救援關羽打東吳。可以說唯一他沒有親自打的仗就是赤壁之後打江南諸郡和穩定江南諸郡之戰,因為這些仗太關鍵了。估計劉備有自知之明,所以呆在荊州沒有到前線。在中國曆代皇帝中,大概也只有劉備會為“髀裡肉生”而“慨然流涕”吧。大概也只有劉備會做皇帝不久後就急不可耐的親自率兵打一場群臣反對的戰役吧。 3、 劉備待人坦誠到令人無法相信,帝王們向來是臥榻之側不容他人酣睡的,曹操的夢中殺人正是這種想法的典型體現,而劉備則不然,與關張是“寢則同床,恩若兄弟”,與趙雲是“同床眠臥”,與諸葛亮是“情好日密,猶魚之有水”。史料記載至少有二次劉備對於刺客坦誠相見,這那像一個帝王?整個就是一個草莽英雄的作為。 4、 不但是不防備關張諸葛等人,甚至將兵權也全部交給他們。劉備起事之初,就是由關張“分統部曲”,諸葛來了後,就將軍權交給諸葛亮(關張對諸葛亮的不滿就是因為諸葛亮插手他們的軍權)。打蜀中,軍權交給龐統;打漢中時,又將軍權交給法正。總之,根據我的分析,劉備一般不會親自指揮打仗的,他主要的作用是觀摩,附帶重大問題的決策(趙雲漢水一仗表現就是如此)。甚至我認為他親自率軍只是因為他更喜歡和他的將軍士兵們生活在一齊。若承認劉備是個草莽英雄的性格,這個推論就不奇怪了。 5、 《三國志.先祖傳》載“先主不甚樂讀書,喜狗馬、音樂、美衣服”。“好交結豪俠,年少爭附之。”等本身就體現出劉備是個具有草莽英雄氣質的人。若以此性格來看,所有史料中關於劉備做每件事的記載都可以很好的解釋。否則,按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給劉備安排的性格,有些事無法解釋,只好演義一把了。 劉備少有大志,史......
《三國演義》中劉備的性格特點及相關故事
個人觀點:
劉備是個很複雜的人,出生危寒困窘,但又有自矜的驕傲(中山王后裔),從而造成自傲又自卑的性格。在那個以世家等級為尊的時代,中山王后裔無疑是一種極大的驕傲,可是已經落魄的他靠賣草鞋為生,對他來說是一種對自尊的傷害。所以,對起初的他來說,復興中山王的榮譽是他的理想和支撐。
所以他到處結交人緣,到處學習人際交往的能力,意圖有朝一日能夠靠廣大的人際脈絡振興家族。但他的老師並不能理解他這種又驕傲又自苦的行為,認為他既沒有才華,又不專心學業,並且有辱作為一名儒者的清高,所以對他的評價不高。
不得不承認,他確實沒有足夠的才華,不然也不會走這麼多的彎路。但是在顛簸流離的人生路上,他從勢利炎涼的世態中學會了最高的“人和”——仁。這個仁,不是指作為一個儒者的“仁”,而是作為一個高位者的“仁”。高位者管理下級,其實就是在該表演出慈悲的時候,就要讓人感覺到他的慈悲;該殘忍的時候,也能夠讓人感覺到他的殘忍出自於他的慈悲。說白了,這就是一種心術,作為上位者的管理心術。
所以性情中人會覺得他十足的虛偽,現實的人會覺得他惺惺作態,但是作為現代人,可以看看身邊的領導們,那一個不是在學劉備。
他不懦弱,該委曲求全的時候,他會窩窩囊囊地裝孫子;但他遇到機會的時候,他會緊緊抓住,不肯放棄。看他在經歷過無數次失敗後仍然會為他的理想而奮鬥,就可以看出來,他是一個執著堅強的人。
他無數次拋棄自己的妻兒,僅僅為了那個理想;在坐上至尊之位,又會為結義兄弟而不顧勸阻去復仇(不管當初他是出於什麼心態),但是可以證明的是他的的確確當得上一個與曹操相提並論的梟雄。
對《三國演義》中劉備形象的分析
劉備,做為《三國演義》極力推崇和褒揚的封建理想君主的化身,作者羅貫中在塑造和刻畫時可以說是不遺餘力,這也使得劉備成為《三國演義》中繼曹操、諸葛亮、關羽之後最為出彩的人物形象之一。但所謂“過猶不及”,作者的熱心過度,一意的追求“高大全”,反而使得劉備的形象變得單純和虛無飄渺,成為一種類型化的形象,彷彿文學上的扁平人物形象,其所作所為也盡顯得虛偽,使得人們不由自主的對形象本身產生懷疑。魯迅《中國小說史略》中“欲顯劉備之長厚而近偽”的評價,可以說是精闢獨到、入木三分。誠然,結合劉備成功的經驗,細細品味一部《三國演義》,似乎極盡劉備虛偽之能事。
一、偽裝的漢室忠臣
劉備的形象,最突出的表現是漢室正統的忠實捍衛者。的確,這個時時處處不忘自稱“中山靖王之後”的“漢室宗胄”,無時無刻不在惦記漢室安危的大漢“皇叔”,無論如何與“偽裝的忠臣”這幾個字是沾不上邊的。但是事實偏偏就是如此。
早在“玄德幼時,與鄉中小兒戲於樹下,曰:‘我為天子,當乘此車蓋。’”(第一回)先不說這句話是有心還是無意,單是這句話本身,在當時封建統治下,就是大逆不道之言,足以滿門抄斬、禍延九族。因此,要說這句話是劉備孩童時的嬉戲之言,幾乎絕無可能。這還不算奇,奇的是“叔父劉元起奇其言,曰:‘此兒非常人也!’因見玄德家貧,常資給之。”(第一回)才真正稱得上奇。劉備的話雖然大逆不道,還勉強可以“孩童無知”敷衍過去,而做為一個成年人的劉元起聽到這句話,不僅不加阻止,反而“常資給之”,在當時黃巾之亂尚未發生,天下還算安定的條件下,就不能不使人懷疑起劉備的家族來。或許劉備的野心,就是在這樣一個念念不忘當年曾貴為九五至尊的家族中培養起來的。
及到少年,“不甚好讀書……素有大志,專好結交天下豪傑”(第一回)。秦漢之時,平民欲致仕,除出身、讀書、走後門外,就是以德行獲得“清譽”而得到推薦。在當時還算太平的時期下,劉備四者皆不取,卻“專好結交天下豪傑”,甘為韓非子所謂“五蠹”之類,惟恐天下不亂,那麼其“素有”的“大志”,就頗可耐人尋味了。
再其後,從討伐黃巾起兵,直到赤壁之戰奠定三足鼎立基礎,儘管成日在東奔西走、顛沛流離中生活,劉備卻開始考慮後嗣之事了。他先是收了一個義子,取名叫劉封,後又努力耕耘,生下了自己的親生兒子劉禪。兩個兒子,老大劉封,老二劉禪,分開來看似乎沒有什麼,不過連起來問題就大了,那是“封禪”——一種古代皇帝祭祀天地的儀式。其時,劉備投陶謙,依呂布,歸曹操,奔袁紹,親劉表,身無立足之地,卻始終念念不忘“封禪”大事,說他是漢室“忠”臣,的確是牽強了一點。
等到晚年,佔據荊州,盡有西蜀,羽翼已成,兼之漢帝被廢,劉備稱帝的野心終於浮出水面。這時候,劉備已經有了一位深得自己心理的軍師諸葛亮。說到諸葛亮,早在三顧茅廬、隆中論策時,就以一句“……將軍身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大業可成,漢室可興矣”(第三十八回),很隱晦的道出推許劉備承續漢祚的意思,從而得到了劉備打心眼裡的喜愛,此後便一直委以重任。等到曹丕廢帝自立後,“早有人到成都,報說曹丕自立為大魏皇帝,於洛陽蓋造宮殿;且傳言漢帝已遇害。”劉備與孔明便開始了一幕雙人互動的遊戲。首先是廣造輿
三國演義第21回中分別體現了曹操和劉備的什麼性格特點
在小說中,曹操作為反面人物,作者並沒有把他簡單化,作者經過自己的熔裁,對曹操的言談笑貌等細節作了精心的描繪,一步緊逼一步地把他奸詐虛偽的性格特徵惟妙惟肖、入木三分地刻畫出來。這一節故事情節展開就是由於曹操邀請劉備而引發的,曹操借賞梅飲酒之機,想要試探一下未來舞臺上這一對手的圖謀,這正表明在他奸詐的另一面,還有“豪爽而多智”的一面。曹操此時正想打聽劉備的心裡活動,看他是否想稱雄於世,於是說:“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下之志者也”。這一節正是圍繞這一方面來寫曹操的。他在討董卓、滅呂布之後,深感可堪當世英雄實為:“今天下英雄,惟使君(指劉備)與操(指自己)耳!”。他先派十多人請來劉備,一見劉備便說“在家做得好大事!”一語雙關,使得劉備“面如土色”,這足見曹操的深謀遠慮。
他為了消除劉備的疑心,設置了青梅煮酒之宴。酒酣之時,見天外龍掛,曹操借題發揮,以“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為題,寄寓深意。這也是雙關,不僅暗示出當時操劉各自的處境,也表現出曹操擅長權術,老謀深算。他笑袁術是“冢中枯骨”,自稱遲早要活捉他,一股傲氣躍然紙上;他笑袁紹是“色厲膽薄,好謀無斷;幹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他笑劉表是“虛名無實”;他笑劉策不過“藉父之名”;他笑劉璋是“守戶之犬”;對劉備舉的張繡、張魯、韓遂這些人,他更是“鼓掌大笑”,帶著蔑視的樣子說他們“碌碌小人,何足掛齒?”曹操一一否定,使劉備招架不住。這是曹操豪氣與奸氣的暫時勝利。他對那些人物的分析確實是十分精闢的;他對劉備舉例的一一反駁也確實表明他的權勢的寵大、謀略的深遠、舉止的不凡、態度的爽朗。劉備處於窮途末路也不肯洩露胸臆,他索性“說破英雄”,藉機觀察劉備是否具有爭雄之膽,可與之將來匹敵,果然驚殺劉備。可是,他的奸詐終於被劉備的機智戰勝了,疑團也煙消雲外。他自以為比項羽心胸寬達,似無謀害劉備之心,所以當關羽、張飛兩人前來解救時,他就命令部下給“二‘樊噲’壓驚”。可見他的“多智”也是有侷限的。這些言行說明他既野心勃勃,又善耍權術。然而他最終要不過機智的劉備,這節以劉勝曹敗告終。劉備的“妥協”,使他能夠脫身於曹操的鉗制,尋機發展,以至終成“三足鼎立”之勢。假如當時劉備不這樣,跟曹操爭起雄來,也許在勢單力薄的時候,早被曹操滅了。
通過以上對曹劉各自言行所表現出來的各自性格的分析,我們可以借一斑而窺全貌,《三國演義》的藝術性之一就是善於把人物放在矛盾鬥爭中,並通過他們的言行來表現他們各自的個性。
對於典型人物的性格特徵刻畫而言,抓住了人物的言行,抓住了人物的心理,就不但能顯現出“這一個”人物個性,而且能揭示出“那一個”社會的深刻背景。曹操是三國時期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文能安邦,武能定國”,“治國之能臣,亂世之英雄”,小說作家明顯存在著尊劉貶曹的傾向。《三國演義》中曹操多疑奸詐,殺了他的父親的結拜兄弟呂伯奢全家,並說:“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這短短的一句話就是曹操性格的特徵所在,就把曹操的性格表現得淋漓盡致。我們可能把《三國演義》中許多故事忘掉,但曹操說過的這句話卻永遠不會忘記。因為它太具有特徵,又太深刻了。《三國演義》中的“青梅煮酒論英雄”這一人物活動場面的敘寫,一方面是生動的、具體的,另一方面又是深刻的、富於內涵的,這種具有特徵的場面,對於塑造典型人物具有特殊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