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為什麼要安葬在南京 ?
孫中山為什麼要安葬在南京
在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時,靈谷寺的主持曾經向他推薦過這塊“前臨平川,後擁青嶂”的風水寶地。 同年4月初的一天,他與胡漢民等人到明孝陵一帶打獵,來到現陵墓所在地休息。孫中山環顧四周,對左右說,“待我他日辭世後,願向國民乞一抔土以安置軀殼爾”。 孫先生臨終前囑咐:“吾死之後,可葬於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為臨時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忘辛亥革命也。” 因此,儘管孫先生在南京停留時間並不長,但是南京對於孫先生是具有特殊意義的。他選擇南京紫金山為墓址,從根本上說,是為了紀念辛亥革命,激勵革命同仁。
孫中山死後真的葬在中山陵了嗎?
是的.
孫中山先生1925年逝世於北京,臨終時他希望將遺體葬於南京鐘山,故死後其靈柩暫厝於北京香山碧雲寺內,為了尊重他的遺願,於翌年3月12日在他逝世一週年之日,在鐘山開始建墓,至1929年春落成,同年6月1日就將其靈柩從北京移葬於此。
孫中山安葬之迷
公元1986年11月12日,是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誕辰120週年。南京中山陵奠基60週年也是這一年。孫中山先生領導辛亥革命,推翻封建王朝75週年又在這一年。
然而,中山先生逝世後,為何沒用水晶棺?為啥建陵紫金山?遺體為何移南京?誰人擡奉紫銅棺?腹中內臟存何處?墓內有無隨葬品,葬後密封誰督看?大量禮品是否在?遺體到底在何方?抗戰時,蔣介石移靈重慶之事為何落空?幾十年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我帶著這一連串問號,特地採訪了孫中山生前貼身衛士範良。
範老先生今年八十有二,他是目前在世的孫中山唯一的貼身衛士,又是孫中山逝世後參加過建陵工作,安葬時擡過靈柩,安葬後長期守陵的唯一代表,是孫中山葬事的歷史見證人。
周:孫先生1925年3月12日與世長辭後,他的遺體一度安放在北京,為什麼後來在南京建造陵園?
範:這是孫先生的生前遺願,也是全國人民的共同願望。解放後,孫先生辛亥革命時的衛隊長郭漢章來找我,談起孫先生在南京選墓址的事情。那還是先生在南京任臨時大總統期間,有一次他帶郭漢章騎馬去紫金山郊遊,路過明孝陵時讚歎這一帶不僅風景優美,而且風水也好,北有橫臥的大山,南瀕明湖暗溪,可謂“山高水長”,便對郭說:“我身後能夠在此向人民討一塊地作墓,死也足矣”。這就是建陵南京的來歷。
周:據說孫中山先生死後內臟全被取出了,確有此事嗎?內臟被人盜走之說怎麼回事?
範:前者是事實,被盜屬謠傳。當時先生曾有囑咐,要求死後將五臟作病理解剖,因為他是醫生出身,知道解剖的價值。後來解剖時醫生髮現先生得的是肝癌,事後內臟單獨進行了火化,現存放在紫銅棺內。抗戰期間,南京中山陵臥像前出現一樁怪事:汪精衛從北平協和醫院迎來“先生內臟”,當時引起海內外極大關注。抗戰勝利後,蔣介石派鄭介民中將來中山陵調查此事,問我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寫份詳細報告報蔣介石。我下墓穴揭開玻璃罩,開啟紅布擋著的五隻玻璃瓶,上面寫著孫中山先生五臟切片模型,在我之前竟無人敢下去看個究竟。事後蔣介石召見,我向他彙報了此事,並向當時《中央日報》提出了抗議,不找當事人就發失實新聞。最後,經過奉安委員會各委員簽字,此樁奇案方告結束。
周:有訊息說,孫先生的遺體原來準備永遠供後人瞻仰。最後為什麼密封了?
範:本來是有這個考慮,蘇聯政府還專門送來了水晶棺。所以,開始,孫先生的遺體存放在裝滿福爾馬林的楠木棺材裡,當時他只穿麻織的短袖襯衣和短褲。遺憾的是後來遺體接觸了空氣,發現區域性變質已無法完好儲存,蘇聯的水晶棺也沒有用上,只好留在香山先生的紀念館供人蔘觀。遺體南移時,又將楠木棺換成義大利進口的紫銅棺。不過,也有一種傳聞,而且也登了報,說是張作霖的部下被北伐軍逼到香山,他們揚言再進攻就焚燬孫中山的遺體。守靈者於深夜偷偷地將遺體從楠木棺中取出存放在附近的山洞裡,以使遺體變質,這不過是傳聞,我沒有親眼看到。
周:你剛才說的那具楠木棺還在嗎?
範:楠木棺材連同那套麻織衣褲都封存在北京碧雲寺孫先生的衣冠冢內。
周:1929年5月,南京中山陵第一期工程——靈寢竣工,定於6月1日舉行奉安大典,去北京移靈的有哪些人?
範:5月下旬,南方政府派出8名衛士前去北平移靈。這裡還有個巧合,孫先生在世時,貼身衛士8人,這......
孫中山死後真的葬在中山陵了嗎
孫中山先生1925年逝世於北京,臨終時他希望將遺體葬於南京鐘山,故死後其靈柩暫厝於北京香山碧雲寺內,為了尊重他的遺願,於翌年3月12日在他逝世一週年之日,在鐘山開始建墓,至1929年春落成,同年6月1日就將其靈柩從北京移葬於此
孫中山是不是埋在了南京的中山陵?
中山陵是中國近代偉大的政治家孫中山先生的陵墓,它坐落在南京市東郊鐘山東峰中茅山的南麓,西鄰明孝陵,東毗靈谷寺,傍山而築,由南往北沿中軸線逐漸升高,整個建築群依山勢而層層上升,氣勢巨集偉。
1925年3月12口,孫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遵照他生前安葬在鐘山的遺願,靈柩暫停放在北京香山碧雲寺內,並決定在南京鐘山修建他的陵墓。中山陵自1926年春動工,至1929年夏建成。中山陵坐北朝南,面積共8萬餘平方米,其中祭堂為仿宮殿式的建築,建有三道拱門,門楣上刻有“民族”、“民權”、“民生”匾額。祭堂內放置孫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壁上刻有孫中山先生手書《建國大綱》全文。中山陵主要建築有牌坊、墓道、陵門、碑亭、祭堂和墓室等。從空中往下看,中山陵像—座平臥在綠絨毯上的“自由鍾”。半月形廣場是鐘頂圓弧,而陵墓頂端墓室半球形的穹隆頂,就像一顆溜圓的鐘擺錘,整個大鐘含有“喚起民眾,以建民國”之意。中山大道/包括中山北路、中山路、中山東路)是原來的迎柩大道,也是南京第一條柏油馬路,1926年動工,1929年完成。當時,孫中山先生葬事籌備處廣泛徵集陵墓設計方案,結果,建築師呂彥直設計的“自由鍾”式圖案榮獲首獎。呂彥直先生還被聘請為陵墓總建築師。這組建築,在形體組合、色彩運用、材料表現和細部處理上,都取得很好的效果,增強了莊嚴的氣氛。
陵墓人口處有高大的花崗石牌坊,上嵌有孫中[山先生手書“博愛’’兩個金字,點出了孫中山先生博大的胸懷和崇高的理想。石坊後是長達375米、寬40米的墓道。前行為陵門,它以青色的琉璃瓦為頂,門額上為孫中山的手跡“天下為公”四個大字。這裡用青色的琉璃瓦有其一定的含意,青色象徵蒼天,青色琉璃瓦乃含“天下為公”之意,以此來顯示孫中山先生為國為民的偉大志向。再前行為碑亭,一塊高約6米的碑石上,刻著“中華民國十八年六月一日中國國民黨葬總理孫先生於此"24個鎏金大字。從牌坊開始上達祭堂,共有石階392級,8個平臺。臺階用蘇州花崗石砌成。攀登如此多的石階較為艱難,但當走完這段長距離陡峻的石階以後,一定會悟出《總理遺囑》中“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含義。最高的平臺有華表兩座,華表為柱狀標識物,標誌祭堂即在此。
祭堂有三個拱門,分書“民族”、“民權”、“民生”門額。這是一座仿宮殿式的祭堂,門楣上刻有孫中山手書“天地正氣”四字,表達了孫中山先生奮鬥的理想。堂中有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高4.6米,逼真生動,是波蘭著名雕刻家保羅·蘭竇斯基的傑作。像座東西面有反映中山先生革命事蹟的浮雕。祭堂東西護壁大理石刻著中山先生手書的遺著《建國大綱》和胡漢民等人書寫的《總理遺囑》。
堂後有墓門二重,兩扇前門用銅製成,門框則以黑色大理石砌成,上有中山先生手書“浩氣長存”橫額。二重門為獨扇銅製,門上鐫有“孫中山先生之墓”石刻。進門為圓形墓室,直徑18米,高11米。中央是長形墓壙,裡面是中山先生漢白玉臥像,瞻仰者可圍繞漢白玉欄杆俯視墓壙裡的臥像,此像系捷克雕刻家高棋按遺體形象塑造,十分逼真。
臥像下面安葬著孫中山先生的遺體。墓壙直徑4米,深5米,外用鋼筋混凝土密封。南京解放後,劉伯承任南京市市長時,特地從湖南運來2萬株杉樹和梧桐樹,種植在墓室周圍。
中山陵園整個園林面積達3000多公頃。陵墓周圍,鬱鬱蔥蔥,景色優美。孫中山先生雖然與世長辭,但是他浩氣長存,永遠為世人敬仰。到南京遊覽的人,一般都要到中山陵瞻仰這位偉人。中山陵的建築風格中西合璧,設計非常成功,鐘山與牌坊、陵門、碑亭、祭堂和墓室,通過大片綠地和寬廣的臺階,連成一個大的整體,既有深刻......
為什麼孫中山將陵墓永久遷葬於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國民革命成功後,孫中山在就任臨時大總統,有次與隨從到紫金山遊玩時,他對此山水十分欣賞,說一旦死後希望向全國人民要這裡的一塊土地建墓。三個月後,孫中山去職。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國民黨根據他的遺願在紫金山南側選定墓址,開始建墓。孫中山逝世前,曾經吩咐葬禮儀式和棺木式樣仿照列寧的格式,讓民眾瞻仰遺容。可當孫先生逝世時,蘇聯贈送的玻璃鋼棺材沒能及時運到,只好暫時安放在西式玻璃蓋棺木棺內,停放在北京香山碧雲寺石塔之中。當1925年3月30日蘇聯政府送來玻璃鋼棺材時,孫中山的遺體已久殮半個多月了,由於防腐措施不當,遺容不能再供後人瞻仰,只好改為土葬。1929年5月26日,遺體從北京遷往南京,當時就在這臥像下5米左右處安放唬從義大利定購的紫銅棺。抗日戰爭中和解放戰爭後期,蔣介石曾兩次想將遺體遷走,但由於爆破墓穴勢必會損壞遺體,因而作罷,終於使遺體得以安然儲存在中山陵內。
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的陵墓為什麼在南京卻不在中山呢?
南京是孫中山心中的首都,葬南京以表示不忘辛亥革命
孫中山1925年3月12日與世長辭,他的遺體一度安放在北京,後來為什麼在南京建造陵園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因膽囊癌在北平(今北京)與世長辭。逝世前一天,孫中山提出效仿列寧保留遺體,並要求葬於南京,“因南京為臨時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可忘辛亥革命。”孫中山逝世後,遵照孫中山的遺願,遺體在協和醫院進行防腐處理後,暫厝在北平香山,待陵寢建成後再安葬南京。
孫中山為什麼要遷葬南京
聽說瓜棚兄9月8日在參觀總統府時介紹了孫中山當年。
1912年4月1日,孫中山與胡漢民等隨員,一起到南京東郊打獵,在半山寺(即今中山陵處飢休息,孫中山舉目環顧,遠處群山和腳下秦淮盡收眼底。他感嘆說:“這裡的地勢要比明孝陵還要好,待他日辭世後,向國民乞一抔土,以安置軀殼耳。”
抗戰時 國民政府撤出南京時 孫中山墓怎麼安置的?
沒有任何安置,就丟那兒了,日軍也沒有進行保護,作戰中還是有相當損壞的,現在中山陵廣場上的大鼎上還有日軍炮火彈痕的遺蹟留存。
日軍佔領南京後將中山陵劃為軍農區,除主體建築外全部劃為畜牧場,同時將陵園內設定為演習場,在內進行過多場軍事演習,當時的中山文化教育館、國父奉安紀念館、永慕廬(家屬守靈之所)、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紀念館(今松風閣)與紀念塔(今靈谷塔)等周邊建築被炮火夷為平地。1938年入冬以後,南京城裡燃料缺乏,日軍在陵園開始大肆砍伐樹木,用汽車運進城出售,從中牟利。據事後統計,中山陵園附屬的建築、林木、道路等都被日寇悉數破壞,僅前兩項損失就近340萬元,紫金山的森林減少了4/5,這一破壞行為持續至日軍投降為止。
38年漢奸觸鴻志在南京成立維新政府,開始對中山陵進行了部分保護和修復,40年汪精衛偽國民政府在南京成立後更需要依靠中山陵來為自己正名,所以也進行了有限保護,使中山陵主體建築得以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