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花的意象?
楊花的楊花/柳絮的詩詞意象
楊花的輕柔多情,使得自己成為古往今來情愫滿懷的遷客騷人、浪跡天涯的異鄉遊子們寄託感情和哀思的信物。早在北魏時,就有傳為胡太后(宣武帝皇后)所作的楊花詞,詞曰:“陽春二三月,楊柳齊作花,春風一夜入閨闥,楊花飄蕩落南家。含情出戶腳無力,拾得楊花淚沾臆,秋去春還雙燕子,願銜楊花入巢裡。”以楊花隱喻逃往南方的情人楊華,巧妙雙關,哀婉動人。詞人們把自己的理想抱負、與紅粉佳人的纏綿哀思、與親朋好友的離愁別緒以及自身的抑鬱不得志寄予溫柔多情的楊花,希冀從中尋求自己的歸宿。“飛絮淡淡舞起,輕裳淺淺妝成。去時散漫住何曾?總付流光一夢。素心原無管束,豈為牽惹東風。舊時煙柳又滿城,惆悵青衫猶冷。”一曲《西江月·楊花》把作者內心的孤寂、失意、悵然和抑鬱表現得淋漓盡致。可是那如濛濛細雨般的楊花又怎能解盡詞人的愁緒呢?楊花是多情的,“春風不解禁楊花,濛濛亂撲行人面”,她想要撫平人生的傷痕,但是也許她只會增加詞人的無奈、感慨。楊花又是無情的,“無情雪舞楊絮,離復聚、幾番尋覓”,楊花真的懂得什麼是離愁嗎,但是她不知道人世間的悲歡離合,不知道遊子們的深深眷戀。楊花目睹了“多情自古傷離別”的世間愛情糾葛,“百尺章臺撩亂飛,重重簾幕弄春暉。憐他漂泊奈他飛。澹日滾殘花影下,軟風吹送玉樓西。天涯心事少人知。” 這是對分手之初的內心複雜難言之苦澀的自我咀嚼。詞人在此小詞中表述了相思、阻隔、無望之哀,更濃重的是對“他”的憐愛憐惜。倘若沒有一種心音相通的理解的露水姻緣,分手不會有太難磨滅的痛苦。既是紅粉知己,又是兩情投合,卻無力永成連理;更何況明知所愛者際遇哀苦,飄泊不能自主,此去將會落得怎樣的命運安排?真難預料亦不堪想象時,其心底之失落和歉疚感交雜摩蕩,最無法言語以傳。“憐他”句的動人處,正在於從“理還亂”的情思裡抽理出最凝重的一層,傳述了難以盡傳的心靈悸動。也許此時的楊花最易於表達作者的感情,“天涯心事少人知”,唯有將哀思寄予楊花。不過歷史上,最為有名的還是蘇軾的那首《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似花還似非花”,使楊花的“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的生動神態躍然紙上,而最末一句“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更成為千古名句。這首詞將楊花的精魂描寫得淋漓盡致,把楊花與思婦的形象處理得不即不離、若即若離,表現出極其纏綿悱惻的情思,達到了物與神遊的境界,堪稱極品。
聞王昌齡左 第一句選取了楊花和子規兩個意象,有何作用
[唐]李 白
楊花落儘子規啼膽
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
隨風直到夜郎西。
在楊花落盡、杜鵑啼鳴的時候,詩人驚聞自己的好朋友王昌齡被貶到湖南龍標。龍標在當時還很荒涼,詩人十分擔心.
他想把自己的思念託付明月,帶給遠方寂寞的朋友。
寫“楊花”且“落盡”是先點時令,這樣的“暮春”在古詩中是一個花與淚同落的季候,這就奠定了全詩傷感的基調。“楊花”漂泊無定,暗寫王昌齡被貶荒僻之地給人的飄零流落之感;“子規”即杜鵑,在我國古典詩詞中,它總悲哀悽慘地啼叫著。因此,可以說,詩中開頭一句的寫景,不著悲痛之語,而悲痛之意自現。
白斬雞怎麼做?
提到上海的特色風味菜,白斬雞似乎是上海人的至愛,上海灘上經營白斬雞的店家之多品名之繁就是明證。假如說北京烤鴨是京城的招牌菜,那麼滬上則推白斬雞無疑。白斬雞的淵源可溯自戰國時代楚國的宮廷名菜露雞。據郭沫若考證:露雞即滷雞,選用嫩母雞投入五味調和的滷汁中煮熟而成,經歷代相傳而成為宮廷及民間的一款佳餚;在演化過程中又花開兩枝:製法分成紅白兩種,紅者為燒雞,白者即現在的白斬雞。
原料:
嫩公雞1只,蔥節、薑片、料酒、食鹽、香油各適量。
製法:
(1)將雞洗淨,去內臟和頭、腳,再將雞肉較厚的地方(如大腿及胸脯等處)劃上幾刀。
(2)鍋中水燒開, 將雞放入,加料、蔥、薑片,蓋上蓋煮15-20分鐘,取出放至預先準備好的冷鹽水中(鹽要適量),浸泡1小時,再取出切塊裝盤,滴上少量香油即成。
做白斬雞有竅門, 照以下方法做會收到好的效果:
用1只重1千克左右的嫩雞,宰殺後收拾乾淨。將其放入一個大鍋裡,倒入能淹沒雞身的清水,同時放進適量的、姜和黃酒,用大火燒開,撇去浮沫,再移至小火上燜煮10~20分鐘,加適量食鹽,雞剛熟時,馬上將鍋端下,蓋上鍋蓋靜置一旁,待鍋裡的湯涼後,再將雞撈出,控去湯汁,在雞的周身塗上香油即可。這樣烹製的白斬雞,色白肉嫩。因為白斬雞的老嫩與其所含水分的多少有關。煮雞時,雞細胞受熱破裂,內部汁液流失,雞身縮小,肉質緊,吃起來就感覺老。雞煮熟後,放在湯汁中浸泡,能使細胞重新充水,形體重新飽漲戶肉質就嫩了。在雞身上
塗香油,可防止雞皮風乾,減少水分的蒸發
參考資料: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