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練好書法?

General 更新 2024-11-22

書法怎麼練?最快練好的方法是?

書法練習,一般以楷書、行書為主。對草、隸、篆等體的學習和創作,不一定作目標去追求。下面,我講一個王獻之練習書法的故事。王羲之和王獻之父子都是著名的大書法家。父與子之間有這麼一個小故事。有一次,王羲之有事去京城,臨走時在家中的牆壁上題了幾個字。王獻之也受好寫字,他偷偷地把父親題的字擦掉,照原樣題寫上自己的字。王獻之寫好後,仔細端詳了一番,自以為寫得不錯,能夠以假亂真了。王羲之回到家中,看到牆壁上的字,仍舊以為是自己原先題的字,很不滿意,不覺嘆氣說:“我離家時真是喝得大醉了。”王獻之聽了,內心非常慚愧。從此,他更加認真刻苦地練字也成了一個與父樣齊名的書法家。

那麼作為現代人如何練好書法呢?

1、學習書法關鍵在於多練,而多練在於多臨帖。但如果學習不當,會流於形式而不見實效。根據自身的多年來實踐,我認為練好書法應學會觀察。人們常說,“字一半是看會的”,這話頗有道理。

2、如果純粹是從寫好字的角度,可以先練隸書,再練行書。如果想在藝術上有所成就的話,就要從楷書學起。隸書雖然法度較隨意,初學也較容易入門,但要學好它是必須付出汗水和心血的。在臨習碑帖時,除了臨習好它的形態和神態之外,在用筆的技巧上還要狠下功夫,要做到中鋒行筆且富於節奏,提按使轉純熟自如,線條質量凝重渾厚,內涵變化豐富。這些都是學習書法的重要要素,也就是基本功。學書者一旦掌握好以後由寫隸轉入寫楷時,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寫出的楷書神采更佳,更具有豐腴朴茂、古雅高遠的神韻。

3、儘量多臨帖少摹帖。在摹的過程中,絕大多數人都不會主動深入地去分析理解每個字體的各個基本筆畫的來龍去脈,以及基本筆畫中提、按、頓、收筆和逆、折、回、轉等書寫要領,這樣實質上阻礙了對書法的觀察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和創造思維的發揮,很難真正提高書法水平。臨寫則能較好地彌補摹寫的不足,就我的實踐來看,臨比摹進步快得多。

4、參加書法展覽、競賽等多種形式,激發學書熱情。在練好軟筆(毛筆)字的基礎上,提高硬筆(鋼筆)字的書寫能力,逐步提高書法創作鑑賞水平,只要努力,一定會提高書寫水平。

5、先想後寫,有利於思維的集中,養成要動筆先動腦的好習慣。邊寫邊想,對於個別人來說,效果是比較好的。但對於大部分人而言,效果就不怎麼樣了。在動筆前先對著字思考一會兒,有助於從整體上對字獲得感知。譬如,一個字的結構、大小怎麼樣,這個字的運筆是怎樣的,在哪兒該頓筆,在哪兒該提筆等。這一切,在想的過程中會了然於胸,所以到書寫時就會做到心中有數,寫起來比較得心應手。特別是有的人在“思”的時候,還情不自禁地用手指在桌面上畫,可見,先想後寫對於小學生來說是非常行之有效的。

6、正確處理臨帖學習書法,臨帖只是手段,創作才是目的。經過長期臨帖,基本掌握了所學範字的筆法及構造原理,能臨寫出範字的概貌,這僅是為了創作打下了良好基礎,並不意味著一下就能創作出好作品。即使能對某帖臨寫得惟妙惟肖,也不算真正的創作。因為臨帖就一般意義而言只是一個寫字的過程,而書法創作必須運用藝術思維進行深入的創造性的勞動。故從臨帖到創作是一個非常艱難複雜的過程,在“臨”與“創”之間存在一個過渡時期。在此期間,善於把握者就能順利駛向創作的彼岸;反之,只能停留在寫字階段,甚至對書法創作產生畏難消極情緒而致學書半途而廢、前功盡棄。從“臨”過渡到“創”應注意什麼呢?筆者認為要正確認識和處理好以下兩個方面的關係:一是“入帖”與“出帖”的關係。學書者在認真分析筆畫、結構特點時應把握法帖形、神特色,即理解並熟記字形、筆畫和章法,領會法帖的氣......

練好的書法需要那些條件

1、臨摹結合

臨摹是學習書法最基本的方法,不但初學書法要臨摹,就是有了一定的基礎之後還需要臨摹。學楷書需要臨摹,學篆、隸、行、草各體書仍需要臨摹。書法家的一生都是在臨摹中渡過的,在臨摹中學習,在臨摹中思考,在臨摹中創造。

摹帖,就是用薄紙蒙在字帖上面,然後筆隨影走,按照顯露出來的字跡寫,又叫“仿影”或拓寫。摹還有一種方法叫“描紅”,即在印有雙鉤紅線的字上去填寫。

摹帖的方法:第一步先描紅。即從一本帖中選出清楚、完整的字,用透明而不透墨的薄紙,如打字紙、有光紙、描圖紙等蒙在帖上,依著字的輪廓,用極細的線條鉤成空心字,這叫“雙鉤”。然後把鉤好的字作為描紅本,用紅墨水填寫,再用藍墨水填寫,最後用墨汁填寫,這樣寫不但能加深記憶,而且節約紙張。

摹帖應注意筆隨帖走,切勿失形,要看準筆畫的來龍去脈,揣摩它的筆法和結構形態。摹帖要帶有“寫”意,將筆畫一筆寫成,飽滿而精到,切勿依葫蘆畫瓢地填描塗抹。

臨帖,即在摹帖的基礎上,對帖字的用筆、結字規律有了基本認識之後,對著帖寫。臨帖有對臨、格臨和背臨三種方法。

對臨,即把字帖放在對面的帖架上照著寫,這是最方便,最常用的臨帖方法。

格臨,即用透明紙打好格子(田字格、米字格、九宮格等)照式臨寫。主要用以掌握帖字的結構部位。

背臨,即把帖收起,憑記憶默寫帖中的字,不但求其形,更要求其神。背臨之後可以集字為聯或集字成篇,然後進入創作階段。

摹帖筆隨影走,古人怎樣寫,我們就怎樣寫,大小、長短、寬窄、粗細、方圓、斜正等都必須按帖字的要求去寫,有一定的規範和約束。摹帖的特點在於易學到古人的結構位置,但由於規範太死,反而失去了古人的筆意,用筆死板而不靈活,讓人感到放不開,受不了;臨帖或對臨,或背臨,或意臨,加入許多書者自己的個性特點,所以易得古人的筆意,而易失古人的結構位置。寫來自由隨意,追求個性,卻得之甚少。

所以在臨摹中必須臨摹結合,先摹後臨,既得古人的用筆方法,又得古人的結構規律。練習時可以採用先摹後臨,再反過來摹,摹完再臨。或者採用“雙鉤”的方法來研習結構規律。摹臨穿插,取長補短,效果極好。臨摹中要多看、多思、多琢磨,然後下筆。下筆要準,先形似,後神似,以求形神兼備。臨摹後要反覆對照檢查,總結經驗教訓,在否定中提高,在教訓中成熟。

2、先入後出

臨摹是學習書法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臨摹就是繼承,就是向古人學習,學習前人優秀碑帖中的美的用筆、美的結字、美的章法、美的韻味和氣勢等。但臨摹還有一個入帖與出帖的關鍵問題。不入帖,寫不進去,或寫出來不象,是無法與古人對話,無法學到古人書法妙處的。但不出帖,即進去又出不來,太象古人,簡直成了古人的書奴,一點自己的個性都沒有,這樣寫,最終也形不成自己的書風特點。

關於入帖和出帖,清人姚孟起說得好:入帖時“不可有我在,有我便俗”;出帖時“不可無我在,無我便雜。”“不可有我在”說的是要專心一意地臨習古人法帖,把握帖字的精神面貌,要“一字一筆須從古帖中來”,不入帖便無本;“不可無我”說的是要在臨像的基礎上,吸取其它碑帖的長處,融會貫通,結合自己的藝術素養和創造才能,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面貌,有個性,有創造,並逐步走向自由創作的新境界。

3、讀帖善悟

帖不僅要臨,重要的還在讀,學書善悟,即從讀帖中領悟,有些古人優秀的法帖,不一定去臨,只要認真閱讀,反覆體味,悟出其中的法度和韻味,便會自然而然地化入自己的書法創作之中。

閱讀碑帖,並不是出聲朗讀碑帖的文字內容。所謂讀帖,這是書法的專門用語,即書法家在臨摹碑帖之前,或在平常工作的間隙,翻閱碑帖和泛覽墨跡......

怎樣練好王羲之的書法?

王羲之自幼酷愛書法,幾十年來契而不捨地刻苦練習,終於使他的書法藝術達到了超逸絕倫的高峰,被人們譽為 "書聖"。

王羲之13歲那年,偶然發現他父親藏有一本《說筆》的書法書,便偷來閱讀。他父親擔心他年幼不能保密家傳,答應待他長大之後再傳授。沒料到,王羲之竟跪下請求父親允許他現在閱讀,他父親很受感動,終於答應了他的要求。

王羲之練習書法很刻苦,甚至連吃飯、走路都不放過,真是到了無時無刻不在練習的地步。沒有紙筆,他就在身上劃寫,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劃破了。有時練習書法達到忘情的程度。一次,他練字竟忘了吃飯,家人把飯送到書房,他竟不加思索地用摸摸蘸著墨吃起來,還覺得很有味。當家人發現時,已是滿嘴墨黑了。

王羲之常臨池書寫,就池洗硯,時間長了,池水盡墨,人稱 "墨池"。現在紹興蘭亭、浙江永嘉西谷山、廬山歸宗寺等地都有被稱為"墨池"的名勝。

王羲之的書法藝術和刻苦精神很受世人讚許。傳說,王羲之的婚事就是由此而定的。王羲之的叔父王導是東晉的宰相,與當朝太傅稀鑑是好朋友,稀鑑有一位如花似玉、才貌出眾的女兒。一日,稀鑑對王導說,他想在他的兒子和侄兒中為女兒選一位滿意的女婿。王導當即表示同意,並同意由他挑選。王導回到家中將此事告訴了諸位兒侄,兒侄們久聞稀家小姐德賢貌美,都想得到她。稀家來人選婿時,諸侄兒都忙著更冠易服精心打扮。惟王襄之不問此事,仍躺在東廂房床上專心琢磨書法藝術。稀家來人看過王導諸兒侄之後,回去向稀鑑回票說:"王家諸兒郎都不錯,只是知道是選婿有些拘謹不自然。只有東廂房那位公子躺在床上毫不介意,只顧用手在席上比劃什麼。"郡鑑聽後,高興地說:“東床那位公子,必定是在書法上學有成就的王羲之。此子內含不露,潛心學業,正是我意中的女婿。”於是,把女兒嫁給了王素之。王導的其他兒侄十分羨慕,稱他為“東床快婿”,從此 "東床"也就成了女婿的美稱了。

魏晉書家——王羲之

王羲之出身於一個書法世家的門庭他的伯父王翼,王導;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當時的書法名手。王羲之(321—379年,或303—361年)字,字逸少,號澹齋,原籍琅琊臨沂(今屬山東),後遷居山陰(今浙江紹興),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是東晉偉大的書法家,被後人尊為書聖。

王羲之七歲那年,拜女書法家衛鑠為師學習書法。王羲之臨摹衛書一直到十二歲,雖已不錯,但自己卻總是覺得不滿意。因常聽老師講歷代書法家勤學苦練的故事,使他對東漢「草聖」張芝的書法產生了欽羨之情,並決心以張芝的「臨池」故事來激勵自己。

為了練好書法,他每到一個地方,總是跋山涉水四下鈐拓歷代碑刻,積累了大量的書法資料。他在書房內,院子裡,大門邊甚至廁所的外面,都擺著凳子,安放好筆,墨,紙,硯,每想到一個結構好的字,就馬上寫到紙上。他在練字時,又凝眉苦思,以至廢寢忘食。

他認為養鵝不僅可以陶冶情操,還能從鵝的某些體態姿勢上領悟到書法執筆,運筆的道理。有一天清早,王羲之和兒子王獻之乘一葉扁舟遊歷紹興山水風光,船到縣禳村附近,只見岸邊有一群白鵝,搖搖擺擺的模樣,磨磨蹭蹭的形態。王羲之看得出神,不覺對這群白鵝動了愛慕之情,便想把它買回家去。王羲之詢問附近的道士,希望道士能把這群鵝賣給他。道士說:「倘若右軍大人想要,就請代我書寫一部道家養生修煉的《黃庭經》吧!」王羲之求鵝心切,欣然答應了道士提出的條件。這就是「王羲之書換白鵝」的故事。

二十歲時,有個太尉郗鑑派人到王導家去選女婿。當時,人們講究門第等級,門當戶對。王導的兒子和侄兒聽說太......

如何練一手好書法?

學習書法的途徑,傳統觀念認為應從唐楷入手,逆時而上,在寫好楷書的基礎上進一步練習南行、北碑、漢隸、秦篆。另一種觀念認為從青少年手部肌肉發育尚不成熟的特點出發,可以從變化較少的秦篆入手,順時而下,由行草而後楷書。這兩種觀念自有其道理。但我認為我們學習的硬筆書法與上文所述的毛筆書法有著本質的不同,所以我們不能因循其練習方法,更不能受惑於先學毛筆後學硬筆的傳統觀念。我們現在廣泛使用的是硬筆,寫不好毛筆字照樣可以寫好硬筆字,沒有必要走彎路。練習硬筆字應從哪種字體練起呢?我認為:從青少年的手部肌肉發育特點及硬筆書法筆畫粗細均勻,變化較少的特點出發,應從不求運筆快慢和輕重變化的字體練起。最好是印刷體中的黑體字,這種字體的美感主要表現在其結構上,我們可以通過對黑體字的揣摩分析,掌握字的結構。在此基礎上,我們才可以根據自己的個性和愛好,選擇自己最喜歡的字體刻苦練習。

練字都應該練什麼?

首先要練眼,即認真讀帖。宋代的書法家黃庭堅說:“古代人學習寫字不都是依靠臨摹,他們常常把古人的書法作品張掛在牆壁上,專心致志的觀看它,看準了才下筆。”唐朝的歐陽詢發現了晉代索靖寫的碑,愛不忍離,索性坐下讀碑三天。讀的帖越多,眼力就會越高,就知道了如何寫才好,好在哪裡。有一個成語叫“眼高手低”,我認為:眼高是手高的前提。發現不了美,不知什麼是美,就更談不上創造美了。有不少同學以為書寫潦草是所謂的行書,導致他們以醜為美的原因是他們“眼低手也低”。

其次要練腦或說練心。在細心觀察的基礎上還要把寫得好的範字牢牢地記在心裡,把其字形深深地刻在大腦裡,無論何時,一旦提到這個字,馬上就能想出這個字在字帖上的形狀。做到胸有成帖,腦有成字。

第三要練手。練眼和練腦是為了搞清字該怎樣寫。心中能想出字的最好效果,手中不一定能寫出這種最好效果,因為腦不一定能指揮得了手,手不一定能指揮得了筆。練手就是要達到心手一致,手筆一致的境界,所以練手也是至關重要的。練手主要是練指力、練腕力、練手感。寫字的時間長了會感到手指發痛,手腕發酸,手不聽使喚,多鍛鍊這一現象就會消失。經常幫老師在黑板上抄題的學生和辦黑板報的學生寫字往往又快又好,他們的指力和腕力就是如此練出來的。還要注意練手感,讓大腦能指揮手,感覺到筆變成了手的一部分,變成了手的延伸,手能輕鬆的指揮筆,想快則快,想慢則慢,想輕則輕,想重則重,想寫出什麼樣的效果就能寫出什麼樣的效果。

第四要練結構,因為練字的關鍵是掌握字的結構。字的結構是指字的筆畫的長短比例及筆畫間的穿插避讓關係。謝曉東在歌曲《中國人》中唱道:“最愛寫的字啊是先生教的方塊字,方方正正做人要象他……”“方方正正”概括了漢字的結構特點。掌握了漢字的結構,寫出了方方正正,結構美觀的黑體字,將其筆畫稍加變化就能寫出宋體、魏體、楷體、仿宋體、龐體、司馬體、隸書等各種字體的漢字。如果掌握不住漢字的結構,無論如何對字的筆畫進行修飾,進行美化,都是難看的贅物,越變越難看。所以掌握字的結構,寫好黑體字是練好一切字體的關鍵和基礎。

第五要練筆畫。不少同學練過書法,他們從楷書練起,許多運筆的規則都忘了,只記住了頓筆。結果寫出來的譁拖拉累贅,狀如鬼畫符。我提倡大家從黑體字練起,抓住字形,取消頓筆。下面我給大家介紹幾種常用筆畫的寫法和大多數同學在書寫這些筆畫時容易出現的毛病: ①點,由左上方向右下方運筆,有一個運筆過程。注意“點”也是有長度的,不能厾成圓點。 ②橫,由左至右平等運筆。關鍵是“橫要平”,不能一頭高一頭低,或頓筆頓成波浪形。根據方塊字的字形需要控制長短,不要太短或太長。 ③豎,......

書法是怎樣練出來的?

如何練好書法(轉載)

一、怎樣才能練好字呢?下面我提供幾種練好字的方法,讓我們互相學習、努力寫好字。

練字應從哪種字體練起呢? 學習書法的途徑,傳統觀念認為應從唐楷入手,逆時而上,在寫好楷書的基礎上進一步練習南行、北碑、漢隸、秦篆。另一種觀念認為從青少年手部肌肉發育尚不成熟的特點出發,可以從變化較少的秦篆入手,順時而下,由行草而後楷書。這兩種觀念自有其道理。但我認為我們學習的硬筆書法與上文所述的毛筆書法有著本質的不同,所以我們不能因循其練習方法,更不能受惑於先學毛筆後學硬筆的傳統觀念。我們現在廣泛使用的是硬筆,寫不好毛筆字照樣可以寫好硬筆字,沒有必要走彎路。練習硬筆字應從哪種字體練起呢?我認為:從青少年的手部肌肉發育特點及硬筆書法筆畫粗細均勻,變化較少的特點出發,應從不求運筆快慢和輕重變化的字體練起。最好是印刷體中的黑體字,這種字體的美感主要表現在其結構上,我們可以通過對黑體字的揣摩分析,掌握字的結構。在此基礎上,我們才可以根據自己的個性和愛好,選擇自己最喜歡的字體刻苦練習。

練字都應該練什麼?

首先要練眼,即認真讀帖。宋代的書法家黃庭堅說:“古代人學習寫字不都是依靠臨摹,他們常常把古人的書法作品張掛在牆壁上,專心致志的觀看它,看準了才下筆。”唐朝的歐陽詢發現了晉代索靖寫的碑,愛不忍離,索性坐下讀碑三天。讀的帖越多,眼力就會越高,就知道了如何寫才好,好在哪裡。有一個成語叫“眼高手低”,我認為:眼高是手高的前提。發現不了美,不知什麼是美,就更談不上創造美了。有不少同學以為書寫潦草是所謂的行書,導致他們以醜為美的原因是他們“眼低手也低”。

其次要練腦或說練心。在細心觀察的基礎上還要把寫得好的範字牢牢地記在心裡,把其字形深深地刻在大腦裡,無論何時,一旦提到這個字,馬上就能想出這個字在字帖上的形狀。做到胸有成帖,腦有成字。

第三要練手。練眼和練腦是為了搞清字該怎樣寫。心中能想出字的最好效果,手中不一定能寫出這種最好效果,因為腦不一定能指揮得了手,手不一定能指揮得了筆。練手就是要達到心手一致,手筆一致的境界,所以練手也是至關重要的。練手主要是練指力、練腕力、練手感。寫字的時間長了會感到手指發痛,手腕發酸,手不聽使喚,多鍛鍊這一現象就會消失。經常幫老師在黑板上抄題的學生和辦黑板報的學生寫字往往又快又好,他們的指力和腕力就是如此練出來的。還要注意練手感,讓大腦能指揮手,感覺到筆變成了手的一部分,變成了手的延伸,手能輕鬆的指揮筆,想快則快,想慢則慢,想輕則輕,想重則重,想寫出什麼樣的效果就能寫出什麼樣的效果。

第四要練結構,因為練字的關鍵是掌握字的結構。字的結構是指字的筆畫的長短比例及筆畫間的穿插避讓關係。謝曉東在歌曲《中國人》中唱道:“最愛寫的字啊是先生教的方塊字,方方正正做人要象他……”“方方正正”概括了漢字的結構特點。掌握了漢字的結構,寫出了方方正正,結構美觀的黑體字,將其筆畫稍加變化就能寫出宋體、魏體、楷體、仿宋體、龐體、司馬體、隸書等各種字體的漢字。如果掌握不住漢字的結構,無論如何對字的筆畫進行修飾,進行美化,都是難看的贅物,越變越難看。所以掌握字的結構,寫好黑體字是練好一切字體的關鍵和基礎。

第五要練筆畫。不少同學練過書法,他們從楷書練起,許多運筆的規則都忘了,只記住了頓筆。結果寫出來的字拖拉累贅,狀如鬼畫符。我提倡大家從黑體字練起,抓住字形,取消頓筆。下面我給大家介紹幾種常用筆畫的寫法和大多數同學在書寫這些筆畫時容易出現的毛病: ①點,由左上方向右下方運筆,有一個運筆過程。注意“點”也是有長度的,不能厾......

如何練好毛筆書法?

貴在持之以恆,想要達到一定的程度是不能急得,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才能不挺沉澱;書法也是需要對文字的氣息有一定的瞭解的,建議你多欣賞些大家之作,眼界寬了,才能不斷地對自己進行勉勵,不要害怕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哦。書法是可以眼高手低的,關鍵看你怎麼把握;不僅需要臨帖,更要在臨帖的基本上靈活運用,不能只是一味的死臨,這隻能叫做寫字,並不是真正的書法。偶爾可以自我創作下,融入自己撫特點也是別有另一番滋味的哦;習書法要思想集中,不僅僅是毅力的問題。你可以站幾個小時來習字但精神未必能夠時時集中。我的老師曾和我說,練字手頭可以放鬆,但思想絕對不能放鬆;每個人在學習過程中都會有自己的方法,這是要積累的,別人給你提供的方法只能是借鑑,完全複製別人那你只是在做第二個別人;這是我的專業,個人親身感受。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加油!

怎樣才能練好書法

初學應從楷書入門,顏,歐,柳,趙。任選一家。入門易用字帖有顏體的< <多寶塔> >歐體的< <九成宮> >柳體的< <玄祕塔> >趙體的<<膽巴碑>>。把其中一本帖練熟練精練妙。這叫入門,入門之後就可以採百家之長了,楷書練好之後就可以練行書了,行書練王義之最好。滿意嗎?滿意請回復滿意。

書法初學者應該怎樣練?

自古有“學書當學顏”的話,初學最好臨摹顏真卿的,《多寶塔碑》、《顏勤禮碑》都不錯的。我是學書法的,我初學時叮拿《顏勤禮碑》臨摹,效果很好的。

怎樣才能練好書法?

要想練好書法,首先要掌握漢字的肩架結構,第二選是要練習的書法體材,如楷體、枊體或隸書等,第三,練好基本功,即橫、豎、撇、捺及筆峰。總之,必須堅持經常,勤奮練習,俗話說‘功到自成’就是這個道理。

怎樣才能練好書法?

要想學習好毛筆字,選正確毛筆、選正確的紙張、運用正確的臨帖方法。這三項是很關鍵的。

要想學習好硬筆字,運用正確的臨帖方法是很關鍵的。

(毛筆字)選正確的毛筆:

毛筆的種類很多,在初次學習時,希望你選用“兼毫”的湖筆。因為兼毫的湖筆,筆芯硬,易於掌握,對你以後的學習很重要。

在選擇筆峰時,我們應該選擇適當的長短,因為筆鋒太長不易於掌握,但筆鋒長可以含很多的墨水,適合寫”草書“一氣呵成”,筆鋒長可以保證墨的夠用,反之,筆鋒短適合寫楷書,易於掌握。

選筆時也要顧及臨摹的碑帖。所謂“用某家所用的筆,又寫他那一種字”。要判斷所使用的是那一種筆,直接看他的字跡是最好的方法:風格健勁的,選用健毫;姿媚豐腴的,選用柔毫;剛柔難分的,則選用兼毫。筆的特性亦影響寫出來的書法,如此才能臻乎書法之妙境。

還有一點是字體大小方面,寫大字用大筆,寫小字用小筆。小筆寫大字易損筆且不能使轉自如,大筆寫小字則有點“殺雞用牛刀了”。

(毛筆字)選正確的紙張:

初學書法益用毛邊紙、元書紙,有一定成績後再用宣紙。

毛邊紙是江西出產的竹紙,紙質細膩,薄而鬆軟,呈淡黃色,沒有抗水性能,托墨吸水性能好,既適於寫字,又可用於印製古籍。四川產的毛邊紙,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手工毛邊,質地棉軟,厚實而細膩,顏色為淺黃色,兩面手感一樣,用嫩竹漿手工造制。吸水適中,書寫手感相當好,廣大書法好愛者很是喜愛,為練習實惠品種。

元書紙是竹紙的一種。古稱赤亭紙。採用當年生的嫩毛竹作原料,靠手工操造而成的毛筆書寫用紙。主產於富陽市。有謝公紙或謝公箋之稱。特點是,潔白柔韌,微含竹子清香,落水易溶,著墨不滲,久藏不蛀、不變色。在古代用於書畫、寫公文、制簿冊等等;新中國建立後,主要用作學生大楷簿,裱裝畫軸等。此外,還可作上等包裝紙。

宣紙分為生宣、半熟宣、熟宣。生宣吸水性和沁水性都強,易產生豐富的墨韻變化,以之行潑墨法、積墨法,能收水暈墨、達到水走墨流之藝術效果。寫意山水多用它。熟宣是加工時用明礬等塗過,故紙質較生宣為硬,吸水能力弱,使得使用時墨和色不會洇散開來。因此特性,使得熟宣宜於繪工筆畫而非水墨寫意畫。半熟宣也是從生宣加工而成,吸水能力界乎前兩者之間,適合寫小楷。

(毛筆字硬筆字都適合)正確的臨帖方法:

書法有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五體,絕大多數人和我都認為初學者要以楷書為基礎,但也有人認為應從隸書學起。楷書結構的排列正好是中間階段。它是從隸書演變過來的,如果把楷書寫得平正偏扁,加波磔筆法即是隸書。將書寫得簡便流動一些即是行書,行書再寫得簡便草化即是今草。如果從隸書開始,就難以掌握楷書的筆法,因為楷書的筆法要比隸書豐富複雜。可見,練好楷書基本功可以作為練寫各體的基礎。

有了楷書的功底,掌握了楷書的間架結構和筆法,再寫魏碑、隸書和行書、草書。乃至篆書,就可以事半功倍。楷書又可以使魏碑、隸書的結體筆法得以豐富和變化,如諸遂良的楷書;楷書滲人行書、草書筆法可以增加靈動,如趙孟頫的某些楷書碑字。

鄲 有些初學者急於練習行書、草書,由於沒有楷書的基本功力,雖然寫得“龍飛鳳舞”,但沒有字型的基本規矩和點劃的基本功力,結果事倍功半,走了彎路。

楷書練習最好的方法就是臨貼,其實臨哪本貼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碑貼,顏、歐、柳、趙都可以,但在購買碑貼的時候儘量購買質量較好的字貼。

在選帖的基礎上,要經過讀帖、描摹、臨帖、背帖、創作五步。

第一步讀帖

帖上漢字的讀音我們都知道,無需再讀。讀什麼?讀字形,讀結構,讀筆畫,分析揣摩字......

相關問題答案
怎樣練好書法?
怎樣練好毛筆行書?
怎樣練好鋼筆字的方法?
怎樣練好運球過人?
怎樣練好鋼琴柱式和絃?
怎樣練好自己的名字?
怎樣練好羽毛球?
怎樣練好聲音?
怎樣讀好書徵文?
怎樣鑑賞書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