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經筵是什麼意思?
古代侍經筵是什麼意思
漢唐以來帝王為講論經史而特設的御前講席。宋代始稱經筵,置講官以翰林學士或其他官員充任或兼任。 宋代以每年二月至端午節、八月至冬至節為講期,逢單日入侍,輪流講讀。元、明、清三代沿襲此制,而明代尤為重視。除皇帝外,太子出閣後,亦有講筵之設。清制,經筵講官,為大臣兼銜,於仲秋仲春之日進講。經筵,是指漢唐以來帝王為講經論史而特設的御前講席。它在宋代正式制度化,為元、明、清歷代所沿襲。經筵制度在清代持續時間很長。單就狹義的“經筵典禮”而言,順治十四年(1657)首開經筵,至咸豐十年(1860)最後一次舉行經筵大典,持續二百餘年。如就廣義的“經筵制度”而言,從皇太極崇德元年(1636)改國號為清起,至宣統三年(1911)止,整個清代都存在以“研經論史”為主要內容的御前講席。經筵制度是與中國古代社會最高統治者密切相關的一項教育制度。
御經筵是什麼意思?
漢唐以來帝王為講論經史而特設的御前講席。宋代始稱經筵,置講官以翰林學士或其他官員充任或兼任。 宋代以每年二月至端午節、八月至冬至節為講期,逢單日入侍,輪流講讀。元、明、清三代沿襲此制,而明代尤為重視。除皇帝外,太子出閣後,亦有講筵之設。清制,經筵講官,為大臣兼銜,於仲秋仲春之日進講。經筵,是指漢唐以來帝王為講經論史而特設的御前講席。它在宋代正式制度化,為元、明、清歷代所沿襲。經筵制度在清代持續時間很長。單就狹義的“經筵典禮”而言,順治十四年(1657)首開經筵,至咸豐十年(1860)最後一次舉行經筵大典,持續二百餘年。如就廣義的“經筵制度”而言,從皇太極崇德元年(1636)改國號為清起,至宣統三年(1911)止,整個清代都存在以“研經論史”為主要內容的御前講席。經筵制度是與中國古代社會最高統治者密切相關的一項教育制度。
經筵的簡介
經筵,是指漢唐以來帝王為講經論史而特設的御前講席。它在宋代正式制度化,為元、明、清歷代所沿襲。經筵制度在清代持續時間很長。單就狹義的“經筵典禮”而言,順治十四年(1657)首開經筵,至咸豐十年(1860)最後一次舉行經筵大典,持續二百餘年。如就廣義的“經筵制度”而言,從皇太極崇德元年(1636)改國號為清起,至宣統三年(1911)止,整個清代都存在以“研經論史”為主要內容的御前講席。經筵制度是與中國古代社會最高統治者密切相關的一項教育制度。
什麼是日講經筵
經筵
中國古代皇帝研讀經史而舉行的御前講席 。宋代制度:每年二月至五月,八月至冬至,每逢單日舉行經筵,由講官輪流入侍講讀,名曰春講、秋講。明、清兩代基本沿用其制。舉行經筵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味道研經”,探究經書中的微言大義;一是“以古證今”,亦即以史為鑑,吸取封建統治經驗教訓。經筵例不由閣臣兼之。清順治九年 (1652)後始以大學士知經筵事,以尚書、左都御史、通政史、大理卿、學士侍班、翰林等二人侍講。經筵設御桌、講官案。清代皇帝在文華殿行經筵儀,先講《四書》、《五經》,然後由皇帝宣示滿、漢文御論,各官聽講。事畢,由各官行禮,於文淵閣賜茶。
日講經筵,每天的講經的經筵,由於你沒有提供原文,只能這麼附會的解釋了,不過估計也不遠了琺明朝的時候似乎就是太子天天聽經筵,幾乎沒假日。
古代文言文裡實錄二字是什麼意思啊
1、按照真實情況記載的文字。
2、把實況記錄或錄製下來。3、編年體史書的一種,專記某一皇帝統治時期的大事。私人記載祖先事蹟的文字,有的也叫實錄。各朝皇帝的政務大事編年,按年月日記述當朝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災祥等,並依次插入亡歿臣僚的傳記。據《隋書·經籍志》,最早的實錄是南朝梁周興嗣撰《樑皇帝實錄》和謝昊(吳)撰《樑皇帝實錄》,前者記梁武帝事,後者記梁元帝事。唐朝以後,繼嗣之君讓史官據前朝皇帝起居注、時政記、日曆等編撰實錄,歷代相傳,沿為定製。至清末光緒朝止,撰有大量實錄。元以前實錄多已散佚,僅存唐韓愈撰《順宗實錄》、宋錢若水、楊億撰《太宗實錄》(殘卷),明、清各朝實錄基本保存下來。明孔貞運《明資政大夫兵部尚書節寰袁公(袁可立)墓誌銘》:“賜進士、通議大夫、協理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侍讀學士、纂修先朝實錄、記注起居管理六曹章奏、較內書文華殿展書誥勅撰文、前右春坊右諭德左庶子掌南京翰林院事、經筵講官、通家鄉眷生王鐸頓首拜書丹”。
古代:翰林一詞是什麼意思,全方位闡述。包括民間,野史。還有雅苑一詞,同上。
皇帝的文學侍從官,翰林院從唐朝起開始設立,始為供職具有藝能人士的機構,但自唐玄宗後演變成了專門起草機密詔制的重要機構,院裡任職的人稱為翰林學士。
明、清改從進士中選拔。 翰林天台陶先生。——明·高啟《書博雞者事》 翰林是我國古代官名。它的由來可以一直追溯到唐朝。
唐玄宗時,從文學侍從中選拔優秀人才,充任翰林學士,專掌內命由皇帝直接發出的極端機密的文件,如任免宰相、宣佈討伐令等 。由於翰林學士參與機要,有較大實權,當時號稱“內相”。首席翰林學士稱承旨。
北宋時,翰林學士開始設為專職。明代,翰林學士作為翰林院的最高長官,主管文翰,並備皇帝諮詢,實權已相當於丞相。
清代沿用明代制度,設置翰林院,主管編修國史,記載皇帝言行的起居注,進講經史,以及草擬有關典禮的文件;其長官為掌院學士,以大臣充任,屬官如侍讀學士、侍講學士、侍讀、侍講、修撰、編修、檢討和庶吉士等,統稱為翰林。
古代的大學士是什麼?
唐景龍二年(708)置修文館(後改弦文館、昭文館)大學士,至德二年(757)置集賢院大學士,元和年間後,皆由宰相兼領。天寶二年(743)又曾置崇賢館大學士,亦由宰相兼領,貞元四年(788)廢。 五代後梁曾置金鑾殿大學士。
宋初,沿唐制,宰相分兼昭文館、集賢殿大學士,其後又置觀文殿、賢政殿大學士,用以優禮前任宰執。
明洪武十五年(1382),仿宋制,置華蓋殿(後改中極殿)、武英殿、文華殿、文淵閣、東閣大學士,以輔太子,備顧問。明成祖選翰林官解縉、胡廣、楊榮等入直文淵閣,參預機務,閣臣預務自此始,稱為內閣,有人漸升為大學士,但品階只有正五品。仁宗增置謹身殿(後改建極殿)大學士,後大學士常以三孤兼任尚書,地位尊崇,為皇帝起草詔令,批答奏章,雖無宰相之名,而有宰相實權,號稱輔臣。大學士中必有一位資歷最深、名望最重,稱之首輔。明 孔貞運《明資政大夫兵部尚書節寰袁公(袁可立)墓誌銘》:“賜進士及第、柱國光祿大夫太子太保、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總裁國史玉牒、同知制誥起居經筵日講、通家侍生孔貞運頓首拜撰”。 清初,置內三院大學士,順治十五年(1658),改內三院為內閣,置中和、保和、文華、武英諸殿與東閣、文淵閣大學士。嗣一度復內三院舊制。雍正九年(1731),置協辦大學士,乾隆十三年(1748)定製,置大學士滿漢各二人,官銜以保和、文華、武英三殿及體仁、文淵、東閣三閣為稱,其中保和殿大學士不常置,協辦大學士滿漢各一人。清大學士官階:三殿三閣(保和殿 武英殿 文華殿 體仁閣 文淵閣 東閣)為正一品,協辦大學士為從一品。為文臣最高級,名為協助皇帝處理政務,而清初有議政處制其權力,雍正年間置軍機處後,其職權被取代,但軍機大臣及內外官員之資望特重者仍授大學士,以示尊崇。
參考資料:百度
古代的學士院是指什麼
唐景龍二年(708)置修文館(後改弦文館、昭文館)大學士,至德二年(757)置集賢院大學士,元和年間後,皆由宰相兼領。天寶二年(743)又曾置崇賢館大學士,亦由宰相兼領,貞元四年(788)廢。 五代後梁曾置金鑾殿大學士。 宋初,沿唐制,宰相分兼昭文館、集賢殿大學士,其後又置觀文殿、賢政殿大學士,用以優禮前任宰執。 明洪武十五年(1382),仿宋制,置華蓋殿(後改中極殿)、武英殿、文華殿、文淵閣、東閣大學士,以輔太子,備顧問。明成祖選翰林官解縉、胡廣、楊榮等入直文淵閣,參預機務,閣臣預務自此始,稱為內閣,有人漸升為大學士,但品階只有正五品。仁宗增置謹身殿(後改建極殿)大學士,後大學士常以三孤兼任尚書,地位尊崇,為皇帝起草詔令,批答奏章,雖無宰相之名,而有宰相實權,號稱輔臣。大學士中必有一位資歷最深、名望最重,稱之首輔。明 孔貞運《明資政大夫兵部尚書節寰袁公(袁可立)墓誌銘》:“賜進士及第、柱國光祿大夫太子太保、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總裁國史玉牒、同知制誥起居經筵日講、通家侍生孔貞運頓首拜撰”。 清初,置內三院大學士,順治十五年(1658),改內三院為內閣,置中和、保和、文華、武英諸殿與東閣、文淵閣大學士。嗣一度復內三院舊制。雍正九年(1731),置協辦大學士,乾隆十三年(1748)定製,置大學士滿漢各二人,官銜以保和、文華、武英三殿及體仁、文淵、東閣三閣為稱,其中保和殿大學士不常置,協辦大學士滿漢各一人。清大學士官階:三殿三閣(保和殿 武英殿 文華殿 體仁閣 文淵閣 東閣)為正一品,協辦大學士為從一品。為文臣最高級,名為協助皇帝處理政務,而清初有議政處制其權力,雍正年間置軍機處後,其職權被取代,但軍機大臣及內外官員之資望特重者仍授大學士,以示尊崇。
古時把禮劃分為五類,稱為五禮的是?
王激之 《經義述聞·尚書上》:“所謂五禮者,正謂公、侯、伯、子、男朝聘之禮也。”這一說也。《隋書·禮儀志一》:“以吉禮敬鬼神,以凶禮哀邦國,以賓禮親賓客,以軍禮誅不虔,以嘉禮合姻好,謂之五禮。” 此二說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