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到家校共教育?
如何做到家校共育
家校共育的思考和對策
恐怕沒有哪個國家的父母像中國的父母這樣,對子女期望值如此之高,從古代"孟母三遷"、"岳母刺字"的經典傳說,到如今"砸鍋賣鐵也要送子女上大學"的壯烈宣言,無不表現出父母對孩子的殷殷期望。恐怕也沒有哪個國家的父母像中國的父母這樣,為子女製造出如浙江金華中學生徐力,因忍受不了成績下降和家長壓力,用榔頭將母親活活砸死等如此慘烈的悲劇,此事因此驚動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江總書記。人們震驚之餘,紛紛對家庭教育高壓政策進行反思,所以如何協調家校來共同教育好孩子,如何處理家校共育的關係已成為教育的一個重要問題。本文試就家校共育的關係和對策談一些看法:
一、一致性,增進家校共育的合力效應
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目標是一致的,如何處理家校共育關係首先要考慮這個問題。兩者在教育指導思想、教育內容以及教育方法等方面,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我們要有足夠的認識。學校教育是對學生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和塑造人格的主陣地。它所具備的場所特殊性、教育者和教材的規範性,對孩子的健康成長起主導的作用。然而,孩子的成長過程離不開家庭的特殊影響,缺乏家庭教育的有機配合,學校的教育目標是難以實現的。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具有學校教育所不具備的不可替代性,成為學校教育的有效延伸和補充。家庭教育固然有著親緣感情上的優勢,但它畢竟受到家庭文化背景、家長素質、情感交流程度、居住環境等諸因素的制約,不同於學校的規範化和專門化教育。
本著求同存異的目標一致原則,可以在學校與家庭教育之間尋求契合點,加強與家長的聯繫和交流,在共同教育方面形成共識和默契,互相補合,力求增強家校共育的整體合力效應。在現實中我們不難看到,由於家校教育分離,教育目標差距太大,教育取向和方式未能協調,教育實效大為減弱。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校裡的一切問題,都會在家裡折射出來,學校教育中產生的一切困難根源都可以追溯到家庭。"因此,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在家校共育中貫徹目標一致原則的重要性,切實保證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步調一致,共同營造良好和諧的教育環境。並且,我們還要做到家庭教育與學校、社會教育內容,師長們的教育態度,對孩子的前後要求和目標定位要一致,祖輩和父輩對孩子的要求也要一致,特別是師長們的本身更要做到言行一致,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自己首先也要先做到,克服重養輕教、重智輕德的觀念,以期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互補性,強化家校共育的整體優勢
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楊振寧的父親楊武之發現其長子楊振寧孩提時即極具數學天賦且早慧,然而1928年芝加哥大學獲得數學博士學位的數學家楊武之,沒有在數學方面給楊振寧過多的指導,卻常常給他講歷史故事和科普知識,而在楊振寧讀完初一的那個暑假,特地請了一位教師為他講授《孟子》。楊武之認為,兒子既然有數學天賦,就不必超常地10歲就教他學習微積分,倒是以中華民族璀璨的文化遺產豐富其文化底蘊,使他受益終生。楊武之先生的家教顯示其高遠的目光,充分體現了家教的互補性原則。
現代教育的根本目標在於人的均衡、和諧、全面的發展,培養造就健全的人。然而現實生活中,孩子無論是興趣愛好還是思維品質、行為習慣,往往帶有一定的傾向性;或喜動、或喜靜;或愛文、或愛理;或側重形象思維、或側重邏輯思維。為了造就全面發展的新人,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必須堅持互補性原則。好動的孩子不妨引導他讀點科技小品,偏於形象思維的不妨引導他學點趣味數......
接下來,您將如何配合學校更好的教育好孩子,真正的做到家校共育?
一在孩子教育方面不能採用極端的方法或手段、二、家長要經常與學校、老師聯繫,掌握孩子的思想動態,有效教育孩子。三要注意身教重於言教四要注意親子教育五多讚美、少批評
如何配合學校教育好孩子,真正的做到家校共育?
教育孩子主要是家長的責任,是老師配合家長,不是家長配合學校!
家長要與老師的要求保持一致,即便有不一致之處,不要單著孩子的面提出,私下與老師溝通
孩子再大一些,鼓勵他與老師溝通,鼓勵孩子超越老師
聰明的家長一定會經常與老師主動溝通的
如何配合學校更好的教育好孩子,真正的做到“家校共育”
你好,平時多注意孩子在家的情況,及時跟老師反饋和溝通,一方面要給孩子正面的引導和表率,另一方面要陪伴孩子。與孩子的溝通相當重要,有嚴有鬆。可以購買相關教育書籍學習 有空關注下我的男裝淘寶店"迷失的飛羽",不買看看交個朋友也可以。
如何配合學校更好的教育好孩子,真正的做到家校共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對孩子的影響是最大的,家庭教育的成功與否,直接影響孩子的未來
1 教育孩子主要是家長的責任,是老師配合家長!作為家長,家長要與老師的要求保持一致,即便有不一致之處,不可著孩子的面提出,私下與老師溝通,否側孩子不當老師是一回事,後面就不管教了
孩子再大一些,鼓勵他與老師溝通,鼓勵孩子超越老師.
2..學校教育主要側重於學習知識和培養能力,而家庭教育主要是對孩子的人格和品質進行塑造。瞭解孩子在校的方方面面,讓孩子全面發展,能獨立生活,能自主處理日常事務,讓他更能適應以後的社會生活。家長就與老師多聯繫,關心孩子的近況了.
如何配合學校更好的教育好孩子 真正的做到家校共育
1多和學校老師溝通孩子的學習情況,
2不要給孩子太大的壓力,放假時多帶孩子去散散心或是讓他/她去做想做的事情,畢竟現在的孩子學習那麼繁重壓力那麼大就不要在再在假期安排繁重學習了
3耐心教導,細心教育,教育孩子為人處事,多換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孩子的問題,
4營養上要跟得上,孩子正在長身體,學習又需要營養,吃的方面要捨得
5對於孩子的合理要求要儘量滿足,不能滿足的要細說理由,要孩子知道賺錢不易,父母不易
6多和孩子談談心說說心理話,將心比心,讓孩子能相信你說出心裡話
7多關注跟孩子走的近的同學,通過同學獲取更多的情況
8防止孩子早戀,要細心教育。
如何配合學校更好的教育好孩子真正的做到家校共育
一定要提前知道,學習
給小學低年級學生家長開學的18點建議
小學低年級是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起始階段,家長們一定要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為以後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1、一定要保證孩子的睡眠時間
充足的睡眠不論對成年人還是小孩子,都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一個人精力旺盛工作和學習的基礎。小學生每天睡眠應在10個小時左右,因此,家長應在晚上10時以前,安排孩子入睡。只有充足的睡眠,才會有充足的精力學習。
2、早餐不僅要吃飽,而且要吃好
有的家長早上不用早餐,起床後急急忙忙上班,這是不科學的,長時間不用早餐,不僅影響工作,而且影響健康。孩子如果不用早餐,往往在第二節課後表現得無精打采,或焦躁不安。因為飢餓,中午又常常暴飲暴食。所以,孩子早餐一定要吃飽,有條件的,還應改變花樣,讓孩子吃好。
3、保證孩子每天的飲水量
小學生活潑好動,體能消耗大,保證孩子的飲水量,直接關係到健康。家長要提醒孩子飲水,上學時最好帶有自己的水杯,至少上午、下午、晚上各飲一杯水。
4、引導孩子養成按時休息的好習慣
上學後,不比在家,按時休息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學校是以集體活動為主的,什麼時候上課,什麼時候下課,都有統一安排,如果沒有時間觀念,就會影響了統一行動。因此,家長要了解學校的時間安排,及時督促孩子上學或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讓孩子逐漸樹立時間觀念。
5、教育孩子少用橡皮
橡皮的作用是寫錯以後擦掉改正。應該說,用橡皮本無大錯。但是為什麼說要教育孩子少用橡皮呢?原因是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剛剛進入學習階段,少用橡皮是為了培養孩子認真、細心的習慣,從這一點上說,少用橡皮的意義遠遠大於用橡皮。有的學校明確規定“不用橡皮”,目的就在於培養學生的認真與細心。
6、有意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
孩子上學後,意味著他將在很多事情上做到獨立,比如,按時上下學,按時上課,按時寫作業,按時參與活動,能夠整理自己的學習用品,能夠與小朋友交往等等。在這些事情上,家長可以幫助,但是絕不要代替。如果過分溺愛,什麼都由家長代替,表面上是愛,實際上是害。有的家長代替孩子整理書包,有的家長接送孩子時代背書包,有的家長甚至吃雞蛋還代為剝皮,這樣做是非常有害的。真正的愛是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不僅能在學習上自理,而且能在生活上自理,這對孩子的一生都是有益的。
7、不要攀比衣著打扮
穿戴以簡便、實用為原則,因為他們的年齡還小,複雜的穿戴會給他們造成負擔。同時,家長之間絕不要互相攀比,比品牌,比價格,是毫無意義的,對孩子的成長也是不利的。
8、重視培養孩子的表達能力
表達自己的意願,是互相溝通、展示自我的重要能力,無論現在學習,還是將來工作,對孩子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家長在培養孩子表達能力上,第一要鼓勵孩子敢說,即使說錯了也沒有關係,敢說是表達能力的第一道關口。第二是引導孩子會說,會說是表達能力的基本要求,也就是按照孩子的思路表達自己的意願,這樣才是真實的、可信的。
9、告訴孩子該上廁所時一定要上廁所
學生常常因為玩耍而忘了上廁所,或者因為怕批評寧肯憋著尿而不敢上廁所。憋尿對孩子健康會造成影響,家長要告訴孩子該上廁所時一定要上廁所,相信老師是會理解的。
10、孩子生病一定要先看病
學生由於年齡還小,抵抗力還很弱,加上剛上學,環境、生活都發生了不小的變化,所以常常出現一些身體不適應。遇到這種情況,家長絕不應輕視,嚴重的不適應,一定要先看病,需要休息的應該遵從醫生的意見適當休息,絕不要因為怕誤了上課而加重了病情。
如何做好家校溝通
為此,做好家校溝通,努力構建家校合作的協作教育模式,充分利用家長資源來管理和教育學生。作為教師,要想更好地、更全面地瞭解自己的學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就必須經常深入到學生的家庭中去,經常與家長溝通,深入瞭解學生的生活,瞭解他所生活的環境;同時,教師還應該把學生在校時的實際情況客觀、全面地向家長作一個說明,指導家長的配合,這樣有利於在教育學生方面形成合力,家校共管才能產生良好的教育效果。為了使班主任工作再上一臺階,現將近階段家校溝通情況進行階段性總結。一、主動上門家訪,增進師生情感通過家訪,老師們詳細瞭解學生的家庭情況,與家長們就怎樣共同教育好子女,怎樣更好的溝通等問題進行了探討,家長們也能對學校工作、學生的發展提出希望和建議。家訪讓自己更加深入瞭解學生,可以更加有針對性的對學生開展心理輔導,對教育學生十分有意義。通過上門家訪,可以起到鞏固學生在校期間思想教育成果的作用,瞭解學生平時在家中的思想動向,和家長進行心靈交流,通過這種交流逐步建立起家校之間一種牢固的信任關係。有了這樣的信任關係,家長對學校,對老師的工作更理解了,並給予充分支持和配合,而學生、也對老師自然而然產生了種親情和依賴。原有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逐漸消失,老師的教育效果大大加強,強化了學生的自我約束能力。二.創新性地開好家長會每次的家長會,都是老師講,家長聽,往往公佈考試成績,很多家長聽到孩子的成績較理想還可以,若考得不好,就火冒三丈,怎樣創新性地開好家長會,切實讓家長會真正成為促進孩子們成長的“加油站”呢?我是這樣做的:先把學生的發展變化用文字表述,傳達給家長,讓家長了解孩子的近況,這樣易於溝通;不要只盯著成績,可以談談自己的教育新設想,讓家長們提建議、想方法,會發現家長中有“高手”,因為有些家長的文化知識水平在老師之上;讓家長與我處於平等的位置上,多讓家長參與發言;科學分析家長會的內容,這需要“備課”,那些需公開講,那些需私下講;認真分析家長的社會角色,選擇合適的溝通語言和方法,對家長一律尊敬,不分貴賤,因為他們能幫助我們教育好學生,更好地完成教育任務;家長會還應該有更廣泛、更具針對性的主題,如專門讚美孩子的主三.利用家長網校,及時進行彙報。我們期望學生養成的好習慣並非幾日就可養成,不專家說:任何一個習慣的形成至少要三個月。因此,對待我班經常不寫作業的學生,我做到經常利用家長網校的信息提醒家長,這樣孩子也不能少做了,更不能不寫作業了,因為他的家長知道作業了就沒有撒謊的可能。還有的學生很愛去商店賣垃圾食品,我一經發現,立即短信告知家長,其中我班菲的媽媽感激地給我回過短信:“謝戴老師,我覺得昨天晚飯吃得不好,原來買本子的錢倫著去買辣條了,幸虧您發現得早!謝謝哈” 這樣一來,好像養成了每天給家長髮短信的習慣,當然不能總是“告狀”,更多的是給家長“報喜”,如“您的孩子今天上課聽講非常認真,課堂隨測也全對了,真是太棒啦!”“您孩子真長眼神,課間主動幫助班裡換大桶水,還能主動撿起地上的垃圾,都是您教育的結果!”家長們把我編輯的短信念給自己的孩子聽,那種高興勁及上進心,是與我在班裡表揚所產生的結果沒法比較的。如果家長再回復感謝我的短信,我會在第二天課前念給大家聽,讓同學們感受到家長們尊敬老師,同時暗示著同學們更要尊敬老師。 現在,社會對學校、老師的要求越來越高了,及時溝通,有效溝通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必要前提,因此,我會繼續努力加強與家長的溝通,爭取做一名家長滿意,學校滿意的合格班主任。
要如何配合學校更好教育好孩子,怎樣做到家校共育?
這個是很有難度的。難點在於,第一,家長不能理解學校的措施。第二,家長會溺愛自己的孩子。第三,家長的思維模式。
我個人認為,作為家長,有時候要面對現實,接受現實,配合學校家口孩子的。
在學校你是如何配合學校更好的教育好孩子,真正的做到“家校共育”?
“家庭教育”不等於“家庭學習”
在現實生活中,一些“望子成龍”的父母總是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逼著年幼的孩子參加各種學習班,孩子的自主休閒在很大程度上被限制了;有的父母擔心學校“減負”影響孩子升學分數,自己給孩子“增負”,家庭成了為學校“補漏”的“第二課堂”……在學習的重壓之下,孩子們點點滴滴的不良生活習慣開始形成,並在不知不覺之中威脅著他們的身體健康。
天津市家庭教育研究會祕書長關穎說,究其原因,一些父母對“家庭教育”的詮釋就是“家庭學習”,而教育孩子,主要就是抓孩子的學習。孩子的學習成了家長與孩子互動的中心內容,家長把自身的角色定位為孩子“學習的柺杖”和學校老師的“助教”,而對孩子身體健康的呵護和做人的教育這些做父母最基本的職責,則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這是父母角色的“錯位”。
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規定:父母應當與學校配合“保證未成年學生的睡眠、娛樂和體育鍛煉時間,不得加重其學習負擔。”事實上,父母角色“錯位”的結果是,儘管為孩子付出很多,但由於不懂教學規律,不瞭解教學內容與方法,往往是有勁使不到點子上,而越發感到力不從心,這便成了所謂“強己所難”。
家長打罵易催化孩子不良心理與行為
在天津市家庭教育研究會的一項調查中,有26.4%的父母認同“孩子有錯時,打他也是為了孩子好”的說法,46.4%表示“不太同意”但也有同意的成分,只有27.2%明確表示“很不同意”。全國“中小學生人身傷害基本情況調查”結果表明:有3.6%的孩子在家裡“經常”捱打,“偶爾”捱打的高達57.3%。
許多父母面對孩子的不盡如人意的言行,情急之下打罵孩子,或許主觀上是為了孩子好,但在客觀上給孩子帶來的不僅僅是皮肉之苦,更多的是心靈的創傷和行為的扭曲。一項對未成年犯的調查顯示,在家裡被“經常打罵”的孩子,具有冷酷、暴躁、自卑等不良性格特徵最為明顯;有夜不歸宿、打架鬥毆、小偷小摸、強行向他人索要財物等不良行為的比例均高於沒有被經常打罵的孩子。
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規定禁止對未成年人實施家庭暴力,就是站在保護未成年人人身權和人格尊嚴的立場上,對我國多少年來固有的“棍棒出孝子”“不打不成材”觀念的否定,是對父母憑藉孩子對成年人在人身和經濟等方面的依賴,任意傷害孩子行為的限制。更多內容請參考www.songshui888.com
關注本公眾號:回覆 “三字經”、“弟子規”、“黑貓警長”、“芭比公主”、“經典音樂”、“一年級語文”、“小學英語”等關鍵詞。有聲資源直達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