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特區開放的意義?

General 更新 2024-11-22

經濟特區的實際意義

建立經濟特區的重大意義在於:1.可以利用外資引進技術,提高產品質量,增強產品競爭力;2.可以利用外商銷售渠道,適應國際市場需要和慣例,從而擴大出口,增加外匯收入;3.有利於引進先進技術,瞭解世界經濟信息;4.有利於學習現代經營管理經驗,培訓管理人才;5.可以擴大我們走向世界的通道,開闢世界瞭解我國改革開放政策的窗口。 經濟特區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方向。1986年,鄧小平同志指出:“開始的時候廣東提出搞特區,我同意了他們的意見,我說名字叫經濟特區,搞政治特區就不好了。”1989年,他指出:“八十年代初建立經濟特區時,我與廣東同志談,要兩手抓,一手要抓改革開放,一手要抓嚴厲打擊經濟犯罪,包括抓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兩點論。”1992年,他又指出:“要堅持兩手抓,一手抓改革開放,一手抓打擊各種犯罪活動。這兩隻手都要硬”;“廣東二十年趕上亞洲‘四小龍’,不僅經濟要上去,社會秩序、社會風氣也要搞好,兩個文明建設都要超過他們,這才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他還告誡說:“在整個改革開放的過程中,必須始終注意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在鄧小平同志看來,經濟特區主要是在經濟方面不同於其他地區,在區內實行特殊的經濟政策、經濟管理體制和靈活的經濟措施。在政治上,經濟特區同其他地區一樣,都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之下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和改革開放,不存在特有的社會性質。經濟特區姓“社”不姓“資”。1985年,鄧小平同志說:有人說中國的開放政策會導致資本主義。“我們的回答是,我們的開放政策不會導致資本主義。實行對外開放政策,會有一部分資本主義的東西進入。但是,社會主義的力量更大,而且會取得更大的發展。”1992年,他指出:“改革開放邁不開步子,不敢闖,說來說去就是怕資本主義的東西多了,走了資本主義道路。要害是姓‘資’還是姓‘社’的問題”。“對辦特區,從一開始就有不同意見,擔心是不是搞資本主義。深圳的建設成就,明確回答了那些有這樣那樣擔心的人。特區姓‘社’不姓‘資’。”他認為,改革開放是否成功,“判斷的標準,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經濟特區是體制改革的試驗場。1985年,鄧小平同志指出:深圳是個試驗,經濟特區還是一個試驗,“我們的整個開放政策也是一個試驗,從世界的角度來講,也是一個大試驗。”1992年,他要求經濟特區“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敢於試驗,不能像小腳女人一樣。看準了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在鄧小平同志眼裡,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就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辦經濟特區就是要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殺出一條血路來”。這不僅在社會主義發展史上是一大創舉,而且在世界經濟性特區發展史上也是一個新的貢獻。經濟特區是對外開放的窗口和基地。1984年,鄧小平同志說:“特區是個窗口,是技術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識的窗口,也是對外政策的窗口。從特區可以引進技術,獲得知識,學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識。特區成為開放的基地,不僅在經濟方面、培養人才方面使我們得到好處,而且會擴大我國的對外影響。”這是他對經濟特區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精闢概括,深刻揭示了創辦經濟特區的目的和意義。經濟特區建設不是收而是放。1984年,鄧小平同志指出:“我們建立經濟特區,實行開放政策,有個指導思想要明確,就是不是收,而是放。”1985年,他指出:“外國有的評論家說,中國的現行政策是不可逆轉的。我認為這個看法是正確的。”1989年,他又說:“我過去說過要再造幾個‘香港’,就是說我們要開放,不能收,要比過去更開放,不開放就發展不起來......

我國設立的五個經濟特區目的和作用分別是什麼?

1、目的:

是為了引進境外資金、先進科學技術和企業管理經驗,為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服務,發展社會主義經濟。

2、步驟:

第一步開始:1980年,建立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四個經濟特區(後增設海南經濟特區)。

第二步:開放廣州、上海等14個沿海開放城市。

第三步,建立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廈漳泉三角區、環渤海地區等沿海經濟開放區(後增設上海浦東開發區)。

第四步:內地。

3、成效:

形成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的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

從經濟特區到一帶一路對我國對外開放有什麼變化 5分

1、進一步鞏固、擴大我國與中亞、東南亞以及更廣大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互利合作,有利於全方位開放新格局的形成。

2、為中西部地區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提供了契機。

3、將我國巨大的產品製造能力與沿途發展中國家的巨大市場需求聯繫起來,擴大貿易往來、深化經濟合作前景。

第一批經濟特區的創建成功有什麼意義?

經濟特區的創設,是我國對外開放的重大舉措,對吸收外資、引進技術、發展生產、擴大出口、推進經濟體制改革起到了重大作用,有力的推動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我國5個經濟特區14個沿海開發城市對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

特殊經濟區(Special Economic Areas,SEA),狹義上說,是指一個主權國家或地區為達到促進本國或本地區經濟發展等目的,在其管轄範圍內專門劃定的一塊、實行與國內其他地區不同的特殊政策的特殊經濟區域(廣義上說,SEA還包括不同主權國家之間或不同的關稅領土之間通過協定結成的旨在區域貿易自由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各類特殊經濟區域)。當今世界範圍內,SEA的稱謂、表象及具體做法千差萬別,但其基本類型主要有保稅倉庫、自由港、自由貿易區、出口加工區、綜合型經濟自由區和科學工業園區等幾種形式。SEA是世界經濟發展中的一個普遍現象,是為發達程度不等的國家及地區廣為採用的參與經濟全球化和促進經濟發展的戰略措施與政策工具。我國現存SEA是在我國從計劃經濟體制轉向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經濟走向開放經濟、從落後經濟走向發展經濟的過程與背景中,從我國國情出發,借鑑了世界SEA包括一些發展中國家及地區SEA的某些經驗,作為全國改革開放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重要政策措施而設立的特殊經濟區域,與世界上其他實行市場經濟的國家及地區的SEA在設立目的、功能定位乃至政策體系等許多方面有著一些不同之處。實踐中,我國目前的SEA只是不同程度地實行了某些類似世界SEA的政策,而與SEA的一般共性及通行做法相去甚遠,並非嚴格意義上的SEA。20餘年來,SEA發展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時,也出現了許多問題,不斷面臨著有無繼續“特”的必要的置疑與困惑,以及進一步發展的困境。這些問題、置疑、困惑與困境的產生毋庸置疑有著各種各樣的原因,但其中一個重要的、深層次因素在於(較之於世界SEA)我國現存SEA的建設與發展有失作為SEA必須具備的共同特性與規範;正是這種不規範,在很大程度上不僅誤導了人們對SEA的認識從而不斷引發各種爭議,而且也導致我國SEA發展中出現了許多不良現象,影響到預期目的與發展成效,以及進一步發展;在中國加入WTO後新的發展階段,我國現存SEA的進一步發展需要進一步的規範(我國加入WTO時,WTO就對我國現存SEA提出了置疑和規範要求)。

一、加入WTO後中國特殊經濟區規範發展的內在必要性與外在約束要求

加WTO入後中國特殊經濟區進一步規範發展的必要性可以從以下角度來考察:

(一)從WTO的要求和中國的承諾看我國現存SEA發展規範問題

我國現存的SEA數量大,分佈廣、類型繁、名稱雜、層次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WTO議定書》和《中國加入工作組報告書》,中國SEA是指在關稅、國內稅和法規方面已建立特殊制度的地區,包括邊境貿易區、民族自治地方、經濟特區、沿海開發城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及已建立關稅、稅收和法規的特殊制度的其他地區。除了5個經濟特區外,WTO還把14個沿海開放城市、6個沿長江開放城市、21個省會開放城市和13個內陸邊境開放城市等列入SEA。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WTO議定書》中,WTO就SEA問題對中國政府提出瞭如下要求:(1)中國應將所有與其特殊經濟區有關的法律、法規及其他措施通知WTO,列明這些地區的名稱,並指明界定這些地區的地理界線。中國應迅速,且無論如何應在60天內,將特殊經濟區的任何增加或改變通知WTO,包括與此有關的法律、法規及其他措施。(2)對於自特殊經濟區輸入中國關稅領土其他部分的產品,包括物理結合的部件,中國應適用通常適用於輸入中國關稅領土其他部分的進口產品的所有影響進口產品的稅費和措施,包括進口限制及海關稅費。(3)除本議定書另有規定外,在對此類特殊經濟區內的企業提供優惠安排時,WTO關於非歧視和國民待遇的規......

設立經濟特區對對外開放有什麼影響

1980年,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設立經濟特區。 1980年10月,國務院批准在湖裡2.5平方公里範圍內設立廈門經濟特區,湖裡成為廈門經濟特區的發祥地。1981年10月15日,隨著破土動工的一聲炮響,廈門經濟特區在湖裡拉開了建設的序幕。1985年,國務院批准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閩南三角洲為沿海經濟開放區。中央1985年85號文件說,“廈門特區擴大到全島,實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是為了發展東南經濟,加強對臺工作,和平統一祖國大業作出的重要部署。” 1988年,海南省被批准為經濟特區。 1990年,中央決定開放開發浦東。1992年,又進一步擴大到沿江岳陽等五個城市。確定了上海、天津、北海、湛江、廣州、福州、寧波、南通、連雲港、青島、威海、煙臺、大連、秦皇島等14個城市為沿海開放城市開闢了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南三角地區、遼東半島、山東半島、環渤海地區等沿海經濟開放區。 中國的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和沿海經濟開放區大都位於沿海地區。 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和沿海經濟開放區實行特殊的優惠政策,作為對外開放的窗口,吸引外資,發展外向型經濟,推動中國沿海地區和內陸地區的發展

1980年設立經濟特區的意義

建立經濟特區的重大意義在於:

1.可以利用外資引進技術,提高產品質量,增強產品競爭力;

2.可以利用外商銷售渠道,適應國際市場需要和慣例,從而擴大出口,增加外匯收入;

3.有利於引進先進技術,瞭解世界經濟信息;

4.有利於學習現代經營管理經驗,培訓管理人才;

5.可以擴大我們走向世界的通道,開闢世界瞭解我國改革開放政策的窗口

中國為什麼只開放幾個經濟特區而不全面開放

因為那幾個發展的最好!

相關問題答案
經濟特區開放的意義?
新經濟政策實施的意義?
江南地區開發的意義?
經濟生活稅收的意義?
經濟特區的意義?
設立經濟特區的意義?
中國的經濟特區有哪些?
經濟特區指的是什麼?
開放的意思?
經濟特區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