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腔正線是什麼意思?
請問正字戲,西秦戲,白字戲的區別是什麼
正字戲:又名“正音戲”,因其語言用中州官話(閩南、潮州等地稱為“正音”或“正字”)而得名,流行於廣東海豐、陸豐、潮汕和閩南、臺灣等地。形成於明宣德年間,是元明南戲的一支,約有五百多年的歷史,主要曲調有正音曲、崑曲兩種,以龍舌蘭殼制的大管絃為主,配以三絃、竹弦等;崑曲、雜曲等以笛和嗩吶為主。表演風格古樸,氣魄宏大,特別擅演連臺本戲。武戲突出。
白字戲:約元末明初從閩南流入粵東,到了海陸豐,與當地方言、民間藝術結合,遂逐漸形成了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海陸豐白字戲。音樂唱腔基本為曲牌聯套體,輔以民歌小調。因唱曲多用“啊咿噯”襯詞拉腔,故俗又叫“啊咿噯”。 後來吸納竹馬、錢鼓、漁歌和潮劇音樂等民間藝術,逐步形成自己的風格特點。潮人為了區別於潮州白字(即今潮劇),稱之為“南下白字”。白字戲的曲白用海陸豐方言,特別為當地農民所喜愛。劇目擅長演兒女情,表演程式載歌載舞,富有生活氣息。
西秦戲:又稱亂彈戲,流行於廣東海豐、陸豐、潮汕和福建南部及臺灣等地。源於明代西北地區的西秦腔,與地方民間藝術結合,至清初形成西秦戲,主要唱腔有正線、西皮二黃等。西秦戲粗獷豪放、雄渾激昂,長於武戲。傳統劇目有一千多個,其中較有影響的有《龔克己》、《三官堂》、《寶珠串》、《販馬記》等“四大弓馬戲”,《打李鳳》、《棋盤會》等“三十六本頭”,《斬鄭恩》等“七十二提綱戲”。西秦戲留存著古老西秦腔,是清代地方戲曲聲腔傳播流變的活證物。
西秦戲的介紹
西秦戲又稱亂彈戲,漢族傳統戲曲劇種之一。明代由西北地區的秦腔流入海陸豐,與地方民間藝術結合,至清初形成廣東地方戲,西部地區傳過來的秦腔戲種,故簡稱“西秦戲”。用海豐官話演唱,屬板式變化體聲腔系統。主要唱腔有正線、西皮二簧等。正線是其主要聲腔,是正宗曲調;西皮二簧和粵劇、漢劇基本相同,是後來吸收的。清道光年間海豐舉人黃宗道有“梨園最好是西秦”的竹枝詞;咸豐年間潮州重修田元帥廟時有西秦戲參加的勒石碑記。潮州城鄉清末有西秦曲館。民國時期西秦戲仍在潮汕廣為演出,但只有海豐有西秦戲專業劇團,潮汕地區的潮州、揭陽、汕頭三市已不見。1到現在,僅僅流行於廣東汕尾市(舊稱海陸豐)。該劇傳統劇目有一千多個,深受觀眾歡迎。2006年5月20日,西秦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