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力的發展是指什麼?
生產力指的是什麼意思
什麼是生產力,傳統的定義是:“生產力是人們生產物質資料的能力,它表示人們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水平,反映了人和自然界的關係。”〔1〕對此,筆者認為這種以基於人類征服自然的信念為基礎的生產力定義已經過時,必須賦予生產力以新的涵義。人類不僅漢是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更重要的是要充分認識到人類與自然和諧(所謂和諧,查《現代漢語詞典》解釋是:“配合的適當和勻稱”。在本文裡,和諧的含義要比這豐富和深刻,有一種“道不清,說不明”的滋味。它更多地體現為一種境界,一種合乎客觀規律性的境界)的重要性。新的生產力定義應是:生產力是人類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所體現的與自然協調、持續發展的能力。也就是說,在新的生產力定義中,我們必須把人與自然的和諧包括其中,而且要擺到一個十分重要的位置。確定新的生產力範疇是人類在與自然的長期鬥爭中得到的一個深刻結果。自從地球上有了人類以來,人與自然的關係就一直是人類生活中一個最重要的關係。對於人與自然的關係,古代人已經樸素地認識到:包括天地人在內的自然界是一個完整的生命存在體系,人類只有融合於其中,才能共存和受益。當代著名生態哲學家卡普拉對此高度評價說:這些思想“強調本源的惟一性和自然與社會現象的能動本性”,“提供了最深刻和最美妙的生態智慧的表達之一”。但是,在古代由於人類的各方面的能力很不發達,人在自然面前更多的是順從,自然界就像“神”一樣在主宰著人類的命運。所以,這樣的人與自然的關係從本質上講是一種不和諧的關係。基於這種狀況,早期人類關於人與自然和諧的理念更多地體現在自然方面,是自然與人的和諧,而不是人與自然的和諧,主動性在自然方面。隨著工業文明的來臨,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人類在不斷衝破自然的“神話”。人類一步一步嚐到了征服自然的甜頭,人類對自然的理念也完全發生了變化,“人是自然的主宰”的主張佔據了統治地位。培根認為“人的知識和人的力量是合而為一的”,由知識所賦予人類的力量將是無所不能的。笛卡兒認為,藉助科學“我們就可以使自己成為自然的主人和統治者”。但是,人類征服自然的道路並不是平坦的,科學技術帶給人類的並不總是福音。工業文明在給人類帶來極大福利同時,也帶來了已經顯露的和有些現在仍無法估計的破壞。人與自然的關係需要重新界定。對此,許多有頭腦的思想家都有清醒的認識;海德格爾認為,技術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無限制的技術化的災難後果,是人的存在的喪失,人的全面的異化。人不是存在的主宰,人是存在的看護揣,人類應當建立人和世界、自然的新型的和諧的關係。恩格斯說: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在批判黑格爾的時候指出,黑格爾站在現代國民經濟學家的立場上,他只看到勞動的積極的方面,而沒有看到它的消極的方面。在人與自然界之間,馬克思是主張和諧相處的,人對自然決不能只從自己的需要出發,只是索取,更不能任意掠奪,而要實行“人道主義”。通過歷史的反思,面向21世紀的人類認識到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意義。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核心就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可以認為20世紀最偉大和最深刻的發現,就是人類對自己生存危機的發現。通過這個發現,提示我們,真正的生產力內涵不僅體現在人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上,更重要的是要和自然相互和諧、協調發展。
參考資料:......
馬克思思想提出什麼是生產力發展的動力
馬克思思想提出需要是生產力發展的動力。
是生產力包含的人與自然矛盾的內在根據,人的需要對象要由自然界來提供,而自然界永遠不能滿足人的需要,不能提供人需要的現成對 象。人為了解決這個矛盾,即征服自然、滿足需要,必須進行勞動實踐。馬克思說:“人自身作為一種自然力與自然物質相對立。為了在對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佔 有自然物質,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頭和手運動起來。”人就是在這個實踐中才形成現實的生產力。可見,沒有人的需要,就沒有人與自然的矛盾,也 就沒有人的生產實踐,也就談不上生產力。人的需要是生產力發展的根本目的和永不衰竭的內在動力。
馬克思主義認為,什麼是生產力發展的動力
馬克思主義思想指出,需要是生產力發展的動力。
社會存在的基礎,是直接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沒有直接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社會將不復存在。因此,如何滿足直接生活和再生產的需要,是一個社會能否存在的前提。
為了滿足上述兩種需要,生產力要不斷髮展。
在滿足了直接生活(生存)需要後,還要滿足社會再生產(發展)的需要。這兩項需要,是生產力發展的根本動力。
如何大力發展生產力,為什麼要大力發展生產力,意義是什麼。
如何大力發展生產力:1)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2)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要提高人口素質,重視科技教育。3)改革是動力,通過改革促經濟發展
為什麼要大力發展生產力?1)我國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大力發展生產力是由我國國情決定的。2)我國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大力發展生產力是解決這一矛盾的根本途徑
意義是什麼?1.為現代化建設提供物質基礎。2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顯示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3,提高綜合國力,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從根本上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
什麼叫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
解放生產力即是消滅社會中阻礙生產力發展的因素時生產力的發展不受束縛,發展生產力即是通過各種手段使生產力得到提高
什麼事生產力發展得多層次?多層次是什麼意思啊……
生產力主要包括三個要素,即勞動對象、勞動資料和勞動者,前兩者構成生產資料,生產發展的多層次由勞動者和生產資料的質量、數量等因素決定。比方說,我國東中西部由於勞動力人口和素質的不均衡,在東部適合發展一些資金密集型和知識密集型的經濟;而中部則由於人口較多,人口素質相比於東部來講稍低,但是有資源豐富這個有利因素,適合發展資源密集型經濟;而西部生產資料水平不太、生產環境比較脆弱,在生產力發展的層次上可能出於較低階段,要注意保護環境。總而言之,生產力發展的多層次包括不同的生產發展速度、發展規模、發展類型、發展水平等等。
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什麼?
懂不懂生產力的概念哦?答些什麼。
生產力的主要內容包括勞動者、生產工具和勞動對象
所以,根據現狀來看,社會主義生產力和資本主義生產力,好像是一樣的。呵呵。
鄧小平的意思是如果資本主義模式如果有助手社會主憨生產力,就可以發展資本主義模式。所謂的“不管黑貓白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就是這個意思,他的改革開放,是不談主義的。
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關係是什麼(詳細)
生產關係適合生產力。
答:1.生產力是人們改造自然以獲得物質生活資料的實際能力,由勞動對象、勞動資料和勞動者三個實體性要素構成。
生產關係是人們在生產過程中發生的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物質關係。
2.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表現在:生產力的性質和水平決定生產關係的性質和形式;生產力的發展決定生產關係的變革。
生產關係對生產力的反作用表現在:生產關係適合生產力狀況則促進生產力發展;反之則阻礙生產力發展。
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相互作用構成了生產方式及其矛盾運動。生產力是生產方式的內容方面,是活潑易變的,生產關係是生產方式的形式方面,是相對穩定的,因而生產關係與生產力之間始終存在著從基本不適合再到新的基本適合的矛盾運動,如此循環往復,推動著生產方式從低級向高級的不斷髮展。
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的概念是什麼?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必須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實行改革開放(以下簡稱改革)。改革促進社會主義制度的鞏固完善,是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的必由之路。一、建設是發展生產力,改革也是發展生產力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其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生產力的根本途徑是開展以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必須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實行改革開放(以下簡稱改革)。改革促進社會主義制度的鞏固完善,是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的必由之路。 一、建設是發展生產力,改革也是發展生產力 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其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
謝謝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