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社會主義過渡?

General 更新 2025-01-20

如何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的

新民主義社會並不是一個特有的社會形態,而是一個由資本主義社會轉變為社會主義社會的過渡形態,社會形態的轉變根本動力是生產關係與生產力的這對矛盾,當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不再適合生產力的發展後必然會被社會主義所取代,因為社會主義的生產關係是社會化的大生產,在生產力高度發達後,社會主義的生產關係能極大的促進生產力的發展。而資本主義的生產資料私有制則滿足不了社會化大生產的需要。但根據量變質變的規律,資本主義要過渡到社會主義是需要很長的時間,在這一發展期間中,當社會主義性質佔有上風,無產階級掌握政權,但資本主義性質仍然存在時,國家就進入了新民主主義社會,最後隨著生產力的繼續發展,就由新民主主義社會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

如何看待社會主義發展中的曲折

(1) 社會規律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所以社會發展有決定性。人類社會這方面也像自然界一樣,實質上服從同一運動規律。社會形態由低級到高級發展就體現了社會規律的必然趨勢。另一方面,人的自覺活動可以認識社會規律、利用社會規律,在社會主義遭受挫折時經受鍛鍊,堅定信心,促使社會主義向更健康的方向發展。

(2) 第一,事物發展是否定之否定即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進的過程。社會發展與自然界的發展一樣,同樣是一個否定之否定的過程,即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進的過程。雖然人類社會總趨勢是上升的,但資本主義取代封建社會過程中出現過多次王朝復辟,社會主義出現的嚴重曲折,都充分體現了否定之否定規律。第二,必然性和偶然性是辯證統一的。它們在事物發展中都起作用。任何偶然性背後都有必然性在起作用,社會發展的必然性通過偶然性來實現和開闢道路,某些偶然事件會造成社會發展的曲折性。所以,人類世界的歷史不是一帆風順的,有時還會出現大幅度的倒退。第三,新事物必然會戰勝舊事物。因為這是事物內部矛盾發展的結果,新事物辯證否定舊事物,繼承其優點,克服其缺點,並增加一些新的內容,所以更有遠大的前途和生命力。

(3) 社會主義是新事物,它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符合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它經歷一個長時間發展後必然代替資本主義,這是新陳代謝原理的具體表現,但社會發展過程中新事物同舊事物的鬥爭有一個由弱到強、反覆較量、逐步取代或戰勝舊事物的過程。總之,社會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前進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進。“前途光明,道路曲折”就是對社會發展的前進和曲折性相統一這一歷史辯證法的通俗表達,恩格斯、列寧、鄧小平的思想都深刻地揭示了這個道理。

①從人類歷史的發展看,社會主義還處於初級階段,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發展還不夠成熟。

②原有的社會主義國家大多是在商品經濟不夠發達的情況下走上非資本主義道路的,經濟現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基礎相對薄弱。

③社會主義是由資本主義向共產主義過渡的社會,它的鞏固要比歷史上任何革命都要困難得多,需要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才能走向成熟。

④資本主義勢力多方面的敵視、圍剿、遏制和顛覆,對社會主義國家和運動的發展,無疑帶來嚴重影響。

⑤社會主義國家的實踐表明:社會主義需要通過不斷的改革來逐步完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應該同各國的實際相結合,絕不應拘泥於惟一的蘇聯模式。

⑥蘇東劇變僅說明了蘇聯模式受挫,並不是整個社會主義的失敗,中國已探索到正確道路。

如何理解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複雜性和長期性

因為:第一,資本主義社會中生產力的發展和生產社會化程度的不斷提高,雖為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準備了完備的物質基礎,但這並不意味著資本主義社會將自行消亡.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的轉變會觸及資產階級的既得利益,必然會遭到阻撓和反抗.第二,資本主義各國間經濟政治的發展是不平衡的,社會主義革命有可能在資本主義鏈條中的某些薄弱環節首先發生,而另外一些資本主義國家則可能繼續存在和發展.從世界範圍來看,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必將是一個從個別國家逐步向更多國家擴展的相當長的歷史過程.第三.社會主義制度取代資本主義制度是用公有制取代私有制,消滅剝削制度.這就使得在一個國家內,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全面戰勝資本主義,要經過長期、反覆的較量和鬥爭.這一切都決定了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歷史長期性. 但是,人類社會經濟形態的發展和更替是在生產力發展及其與生產關係的相互作用中實現的,它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進入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後,資產階級再也不是新的先進生產力的代表了,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形態遲早要為-種新的先進的社會經濟形態所代替.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我國是在什麼背景下如何向社會主義過渡?結果怎樣?對此你有什麼認識?

背景:中國是資本主義不發達、小生產佔優勢的國家。 途徑:採用合作化的方式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 結果:到1956年底國家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生產資料私有制變成社會主義公有制社會主義制度基本建立起來。 認識:通過三大改造順利完成了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發展了生產,但在改造後期急於求成:工作過粗遺留了一些問題。

在我國過度時期採取了什麼政策,對社會主義有什麼意義

一、 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是: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是一個過渡時期。黨在這個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並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是以“一化三改造”為核心內容的總路線,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逐步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這是總路線的主體;一是逐步實現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這是總路線的兩翼。這兩個方面互相聯繫,互相促進,互相制約,體現了發展生產力和變革生產關係的有機統一,是一條社會主義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造同時並舉的路線。

二、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提出和內容

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提出,經歷了一個過程。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的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確定了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奮鬥目標。1921年黨剛成立時,中國共產黨人曾經把社會主義革命作為當時的任務。但不久他們便懂得,由於中國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由於中國人民深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三重壓迫,中國革命必須從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做起,並逐步形成了中國革命分兩步走的戰略思想。第一步是新民主主義革命,以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社會;第二步是社會主義革命,以建立一個社會主義社會。因此在很長的時間裡,中國共產黨一直以新民主主義作為自己的第一步綱領。至於民主革命何時轉變到社會主義革命,當時沒有也不可能作出具體判斷。 1949年3月,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不僅指明瞭中國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由新民主主義社會轉變為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方向,而且具體分析了當時存在的五種經濟成分的性質、相互關係、發展趨勢和前途。這就形成了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基本思想。至於民主革命轉變到社會主義革命的時日,亦即社會主義革命的起點問題,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和“共同綱領”都未明確規定過。1949年9月政協會議期間,曾有黨外人士詢問毛澤東,要多少時間過渡到社會主義去?毛澤東說:大概二三十年吧。那時的設想大致是:經過一段“相當長久”的時間,估計至少要10年,多則15年或20年,工業發展了,國營經濟壯大了,就可以實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國有化和個體農業的集體化。

經過國民經濟恢復時期三年的實踐,到1952年,由於形勢的發展、新的經驗的積累,以及對社會主義改造步驟有了新的認識,使原來的設想發生了部分變化,即由原來的“突然轉變”改變為“逐步過渡”。1952年行將結束時,中國的發展面臨新的形勢和新的問題。當時抗美援朝戰爭不久可望結束,民主革命的遺留任務和國民經濟恢復工作基本完成,有計劃的經濟建設任務被提到日程上來。同時,在國家社會生活中又出現了一些新的矛盾:分散落後的農業個體經濟難以滿足城市和工業對糧食和農產品原料不斷增長的需要;農村中開始出現貧富兩極分化的現象;城市中工人階級和國營經濟同資產階級之間限制和反限制的鬥爭此起彼伏,對國家經濟生活有很大影響。工業化的大規模發展引起這些矛盾的加劇,使中國共產黨不能不考慮加緊和擴大農村的互助合作運動和城市限制資本的措施。這就不可避免地把對國民經濟實行社會主義改造的任務提到日程上來。基於上述情況,中共中央認為,制定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明確地向全黨和全國人民提出向社會主義逐步過渡的任務,預計用15年或者更長一點的時間來完成,現在是適時的和必要的了。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1952年9月以後,毛澤東多次講到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問題。劉少奇周恩來也都論述過“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的指導思想和大致設想。經過將近一年的醞釀,到1953年6月的中央......

相關問題答案
如何看待社會主義過渡?
如何看待共產主義社會?
如何看待共產主義信仰?
如何繁榮社會主義文化?
如何看待恐怖主義英文?
如何理解社會主義?
如何理解社會主義改革開放 論文 ?
如何踐行社會主價值觀?
你如何看待馬克思主義?
如何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