則的用法和意義?

General 更新 2024-12-22

以字的用法和意義

百度百科上的。。。夠不夠?

——————————————————————————————————————————

以,用在單純的方位詞前,表示時間、方位、數量的界限,如以前、二十歲以下。表示用、拿,如以少勝多、以毒攻毒。表示因,如何以知之,不以人費言。表示目的,如以待時機。表示於、在,如中華人民共和國以1949年10月1日宣告成立。也作連詞,同“而”,如城高以厚。

中文名

外文名

in order to, according to, by, with...[1]

拼 音

部 首

倉頡

V I O

首尾分解查字

匕、人

五筆

N Y W Y或C

筆順編號

5 4 3 4

四角號碼

2 8 7 0 0

UniCode

C J K

統一漢字

U + 4 E E 5

字形結構

漢字首尾分解: 匕人

漢字部件分解: 以

筆順編號: 5434

筆順讀寫: 折捺撇捺[2]

基本解釋

1、〈介〉引入動作行為賴以實現的工具、手段、材料等:~毒攻毒;~不變應萬變。[2]

2、〈介〉引入動作行為依據的方式、標準等:~貎取人;~高標準要求自己。[2]

3、用作標準:《左傳·宣公四年》:“ 以賢,則去疾不足;以順,則公子堅長。”[3]

4、〈介〉引入相關的原因等:~盛產瓷器而著稱;~悠久的歷史而聞名於世。[2]

5、〈介〉因:何~知之?不~人廢言。[4]

(袁可立)又以閱視殿工加太子少保。——明 陳繼儒《大司馬節寰袁公家廟記》

6、因由;緣故:《詩·邶風·旄丘》:“ 何其久也?必有以也。”。[3]

7、〈介〉引入空間或時間的位置:長江~南;賞~春夏,刑~秋冬。[2]

8、〈介〉於;在(時間):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10月1日宣告成立。[4]

9、〈介〉用在單純的方位詞前,組成合成的方位詞或方位結構,表示時間、方位、數量的界限:~前;~上;三日~後;縣級~上;長江~南;五千~內;二十歲~下。[4]

10、〈動〉用;拿:~一當十;曉之~理,動之~情。[2] 贈~鮮花。[4]

輔臣以上意為辭。公(袁可立)於末坐抗聲曰:“特相公不肯耳!”——明 黃道周《節寰袁公傳》

11、【以……為……】相當於“把……作為 ……”或“認為……是……”:民以食為天;以構建和諧社會為目標。[2]

既上稍厭諸激聒,政府動以賣直沽名抑正論。公(袁可立)乃抗疏曰:“近年以來,議論繁多,言詞激切,致幹聖怒。”——明 黃道周《節寰袁公傳》

12、以為;認為:《國策·齊策一》:“ 皆以美於徐公。”[3]

13、〈連〉表示目的,相當於“以便”:養精蓄銳,~利再戰;增產節約,~支援前線。[2] ~廣視聽;~待時機。[4]

14、〈連〉表示並列(連接謂語),相當於“而”:城郭高~厚;眾星粲~繁。[2] 《禮記·樂記》:“ 是故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3]

15、〈介〉依;按照:~次;~音序排列。[4]

16、把直接賓語介紹給間接賓語:給敵人~致命的一擊。

17、〈名〉姓。[4]

18、為;行事:《論語·為政》:“ 視其所以。”[3]

19、此;這些:《禮記·射義》:“ 凡以庶士,大小莫處。”[3]

20、通“ 已 ”。太;甚:《公羊傳·莊公元年》:“ 群公子之舍,則以卑矣。”[3]

21、通“ 已 ”。已經:《漢書·張敞傳》:“ 今兩侯以出。”[3]

22、與:《詩·召南·江有汜》:“ 子之歸,不我以。”[3]

23、及;及於:《論語·堯曰》:“ 朕躬有罪,無以萬方。”[3]

24、作語......

文言虛詞意義和用法(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於,與,則,者,之)

常用18個文言虛詞的用法和意義 1.而連詞%9關係%9例句%9譯 %9並列%9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過秦論》%9又 %9遞進%9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9而且、並且 %9承接%9夜則以兵圍所寓舍,而予不得歸矣。《〈指南錄〉後序》%9就、接著,或不譯 %9轉折%9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勸學》%9但是、卻 %9假設%9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9如果、假如 %9修飾%9吾嘗終日而思矣……《勸學》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說》%9連接狀語,可不譯 %9因果%9餘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9所以 %9目的%9縵立遠視,而望幸焉。%9表目的,來代詞,通“爾”%9某所,而母立於茲。《項脊軒志》%9你的通“如”%9軍驚如壞都舍。《察今》%9好像,如同複音虛詞%9而已%9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9限止語氣,罷了 %9而後%9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出師表》%9才,方才 %9而況%9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9反問語氣,進一步意思 %9既而%9既而以吳民之亂請於朝,按誅五人。《五人墓碑記》%9不久,一會兒 2.何疑問代詞%9作賓語%9大王來何操?《鴻門宴》%9前置,哪裡、什麼 %9作定語%9然則何時而樂耶?《岳陽樓記》%9什麼 %9作謂語%9何者?嚴大國之威以脩敬也。《廉頗藺相如列傳》%9什麼原因、為什麼疑問副詞%9句首、動詞前%9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戰》%9為什麼、怎麼 %9形容詞前%9至於誓天斷髮,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9怎麼、多麼、怎麼這樣複音虛詞%9何如/奈何 /若何%9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鴻門宴》沛公大驚,曰:“為之奈何?”《鴻門宴》%9怎麼樣、什麼樣 %9何以%9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齊桓晉文之事》%9以何,拿什麼,憑什麼 %9無何%9撫軍不忘所自,無何,宰以卓異聞。《促織》%9不久、沒多久 %9何乃%9阿母謂府史:何乃太區區。《孔雀東南飛》%9怎能 %9何異(於)%9何異以孤羊投群狼?%9有什麼不同 %9何則%9百仞之山,任負載登焉。何則,陵遲故也。%9為什麼(用於自問自答) %9如…何%9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羽本紀》%9將…怎麼辦呢? %9何…為%9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9還(做某件事)幹什麼? 3.乎語氣助詞%9疑問語氣%9兒寒乎?欲食乎?《項脊軒志》%9嗎、呢 %9測度語氣%9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莊暴見孟子》%9吧 %9感嘆語氣%9嗚呼!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說》%9啊、呀詞尾%9浩浩乎如憑虛御風。《逍遙遊》%9……的樣子介詞%9相當於“於”%9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9對、對於、比、向、跟 4.乃副詞%9順承緊接%9劌曰:“……未能遠謀。”乃入見。《曹劌論戰》%9就、這才 %9逆轉相背%9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石鐘山記》%9卻、竟、反而、才 %9範圍限制%9項王……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項羽本紀》%9才、僅 %9確認判斷%9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赤壁之戰》%9是、就是代詞%9第二人稱%9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9你的 %9指示代詞%9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9這樣複音虛詞%9無乃%9君王既棲於會稽之上,然後乃求謀臣,無乃後乎?%9表猜測,譯為“恐怕…” %9乃爾%9府史再拜還,長嘆空房中,作計乃爾立。%9就這樣 5.其代詞%9第三人稱%9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9他(們) %9第一人稱%9而餘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

於的用法和意義古代漢語

介詞“於”的主要用法有:

1.表示動作發生的處所、時間,譯作“在”“從”。如: ①公與之乘,戰於長勺(《曹劌論戰》) ②子墨子聞之,起於魯(《公輸》)

2.表示動作的對象,譯作“向”“對”“同”“給”“到”等。如:①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愚公移山》)②貧者語於富者曰(《為學》) ③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出師表》) ④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孟子〉二章》)⑤況仁人莊士之遺風餘思,被於來世者何如哉(《墨池記》)

3.用在被動句中,介紹行為主動者,可譯為“被”。如:“受制於人”的“於”。

4.用在形容詞之後,表示比較,一般可譯作“比”。如: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魚我所欲也》)

5.表原因,可譯為“由於”“因為”。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孟子〉二章》)

相關問題答案
則的用法和意義?
文言文則的用法和意義?
焉的用法和意義?
雖的用法和意義?
但的用法和意義?
其的用法和意義?
公眾分類的方法和意義?
男士耳釘的戴法和意義?
戒指的戴法和意義男?
戒指的戴法和意義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