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爺爺是誰?
杜甫的爺爺是誰
杜審言
杜甫的遠祖為晉代功名顯赫的杜預。曾祖父杜依藝曾任鞏令一職。祖父是初唐詩人杜審言官至膳部員外郎且有自己的自傳。父親杜閒有奉天令一職。
古人有家譜的,不是瞎說的。
杜甫的外祖父是誰
杜甫的外祖父未有涉及。
杜甫的祖父:
杜甫的祖父為唐初詩人杜審言。
杜審言很有才華,但恃才傲世。
少與李嶠、崔融、蘇味道合稱“文章四友”。
杜甫的爺爺的爺爺叫什麼
杜甫的爺爺叫杜審言。
杜審言(約645-約708),字必簡,襄州襄陽人(今湖北襄陽)。後遷河南鞏縣(今河南鞏義),官修文館直學士。唐高宗咸亨進士,唐中宗時,因與張易之兄弟交往,被流放峰州(今越南越池東南)。“詩聖”杜甫的祖父。
曾任隰城尉、洛陽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館直學士,與李嶠、崔融、蘇味道被稱為“文章四友”,是唐代“近體詩”的奠基人之一,作品多樸素自然。其五言律詩,格律謹嚴。原有集,已散佚,後人輯有《杜審言詩集》。
杜甫的爺爺的詩中遲日是什麼意思
“遲日”是指:春天日漸長,所以說遲日。
絕句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譯文
江山沐浴著春光,多麼秀麗,春風送來花草的芳香。
燕子銜著溼泥忙築巢,暖和的沙子上睡著成雙成對的鴛鴦。
為什麼說杜審言是杜甫的爺爺呢?誰批准了?
杜甫的遠祖為晉代功名顯赫的杜預。曾祖父杜依藝曾任鞏令一職。祖父是初唐詩人杜審言官至膳部員外郎且有自己的自傳。父親杜閒有奉天令一職。
古人有家譜的,不是瞎說的。
杜甫的父親,杜審言的兒子是誰?
杜閒
杜甫的父親名杜閒,根據元稹所撰杜甫的墓誌銘記載,杜閒最高職位出任過奉天令,其間還作過兗州司馬,終其一生也不過是在基層縣郡裡任職。歷史上對杜閒的著墨不多,可想而知,這是一個平庸的胥吏,沒有值得歷史書寫的生平。
什麼是杜甫的人物性格
杜甫性格“褊躁傲誕”,這是參與編纂《新唐書》的宋祁說的。宋祁認為杜甫的性格遺傳自其爺爺杜審言,即“褊躁傲誕”。《唐才子傳·杜審言》也說他“恃高才,傲世見疾”。杜審言是進士,也是詩人,還是武則天的面首張易之兄弟的座上賓。《新唐書·杜審言傳》杜審言大言不慚地說過:“吾文章當得屈、宋作衙官,吾筆當得王羲之北面。”杜甫比他爺爺來毫不遜色,宋王讜《唐語林》卷二有所記載,杜甫曾自誇:“使昭明再生,吾當出劉,曹,二謝上。”爺爺狂,人家還不得不買帳,杜甫狂,卻狂得不是時候。《新唐書·文藝上》載述:“會嚴武節度劍南東、西川,(甫)往依焉。武再帥劍南,表為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武以世舊,待甫甚善,親至其家。甫見之,或時不巾,而性褊躁傲誕,嘗醉登武床,瞪視曰:‘嚴挺之乃有此兒!’”由此可見杜甫對嚴武是卻不大領情的。見到嚴武,他不戴頭巾,也不打招呼。有一次喝多了,發起了酒瘋,他居然站到嚴武的寶座上,瞪著眼睛怪模怪樣地說:“嚴挺之竟有這樣一個兒子啊!”人家嚴武是何許人也,堂堂封疆大吏,凶暴勇武,自然會心生怨恨。《新唐書·文藝上》載述:“一日欲殺甫及梓州刺史章彝,集吏於門。武將出,冠鉤於簾三,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獨殺彝。”說來也怪,要不是嚴武出門準備去殺杜甫的時候冠被簾鉤了三次,才有人趁機告訴了他的母親救杜甫,杜甫十條命只怕也丟了。章彝就沒那麼好運。由此可以看出,儘管嚴武對自己有所幫助,但杜甫從骨子裡是看不起他的,有時會自覺不自覺地表露出來。後來嚴武雖沒殺他,但對他的接濟自然也就少了,最終嚴武一死,杜甫也待不下去了。自視清高,高不成低不就。《新唐詩》本傳說杜甫:“放曠不自檢,好論天下大事,高而不切。”仕途上,杜甫也不是沒有機會,而是他自己耽誤了。公元755年,四十四歲的杜甫忽然收到朝廷的一份委任狀,要他去當河西縣尉,主要任務是徵收賦稅,追捕盜賊,而且河西荒涼偏僻,杜甫覺得太苦,不肯上任。後來也不知道是誰幫了他的忙,進行了通融,朝廷轉而讓他當了右衛率府兵曹參軍。雖然也是個芝麻官,但處於長安附近,容易交往,晉升的機會顯然要多一些,於是他就接受了,總算走上了仕途。因房綰事件而降官後,本來嫌官小的他乾脆不幹了,拍屁股走人。當年的許多文人日子過不下去了,都可以開館授徒靠束脩度日,杜甫不幹,一心只想當官,卻總不能如願。
杜甫為什麼流落成都?他在成都有什麼朋友或親人?
天寶十一載(752)十一月,安史之亂爆發了,杜甫陷於動亂之中。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中原一帶生靈塗炭,杜甫亦飽受戰亂之苦。
亂起之後,杜甫帶著家小由奉先往白水,又由白水向陝北流亡。“野果充餱糧,卑枝成屋椽。”吃野果子、搭窩棚,詩人和流亡的人民一起忍受了國破家亡的痛苦。次年七月十三日,太子李亨在靈武(今屬寧夏)繼位,改元至德。杜甫此時已逃到鄜州(今陝西富縣一帶),八月間得知新的皇帝唐肅宗即位了,便把家小安置在羌村,獨身一人離開鄜州,北上延州(今陝西延安),想出蘆子關(陝西橫山縣附近),去投奔靈武。在行走途中卻為叛軍所獲,被押解到長安。幸虧杜甫當時地位不高,名聲不大,自己又注意隱避,沒有被胡人所重視,沒有像長安一般的官員那樣被押解到洛陽署以偽職,逼迫投降,所以杜甫就沒有被押解到洛陽去,也沒有在安祿山的偽政府中任職,他不僅沒有被逼迫投降,由於自己隱蔽得好,也沒有受到嚴格的俘虜待遇。安史叛軍准許在城裡遊覽、訪問,行動比較自由。
《哀江頭》賞析
當時的長安在叛軍的野蠻蹂躪之下,繁華不再,他因此寫下了《哀江頭》、《春望》等傷心至極的詩篇。他在《哀江頭》中寫到:
“少陵野老吞聲哭,春日潛行曲江曲。
江頭宮殿鎖千門,細柳新蒲為誰綠。
憶昔霓旌下南苑,苑中萬物生顏色。
昭陽殿裡第一人,同輦隨君侍君側。
輦前才人帶弓箭,白馬嚼齧黃金勒。
翻身向天仰射雲,一箭正墜雙飛翼。
明眸皓齒今何在,血汙遊魂歸不得。
清渭東流劍閣深,去住彼此無消息。
人生有情淚沾臆,江水江花豈終極。
黃昏胡騎塵滿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他在這首詩中寫到自己,只能忍住內心的傷痛而不敢放聲痛哭,在春天的季節裡,一個人偷偷的來到曲江邊。我們還記得杜甫在前幾年曾經寫過《麗人行》,他在那首詩中對虢國夫人和秦國夫人、楊國忠等人,在春天三月三日天氣晴的時候,來到曲江邊遊春的那種繁華、奢侈的生活,但是現在在安史叛軍控制下的長安城曲江邊,杜甫看到了什麼?看到的是“江頭宮殿鎖千門”,看到曲江邊一座座宮殿大門緊鎖沒有人跡。“細柳新蒲為誰綠”,纖細的柳枝和剛抽出來的蒲葉依然是綠的,他又回憶起,郭國夫人和秦國夫人和楊國忠一起來曲江邊時的景象,但是現在呢?“明眸皓齒今何在”,楊貴妃和唐玄宗去哪裡了呢?唐玄宗已經避難到蜀中去了,而楊貴妃已經死了“血汙遊魂歸不得”,“清渭東流劍閣深,去住彼此無消息”一國之君現在沒有消息,“人生有情淚沾臆”留下了眼淚,“江水江花豈終極”看著江水和江花,詩人的悲憤禁不住湧上心頭,淚流滿襟。
“黃昏胡騎塵滿城”安史叛軍在城中飛揚跋扈、驕橫殺掠,以至於詩人回到城南住處的時候,還禁不住往城北張揚,“欲往城南望城北”,當時靈武即位了,在城的北邊,就透露出詩人這個時候急切的盼望著唐軍能夠打敗安史叛軍,收復長安,使長安城恢復往日的繁華和安寧,這是詩人一個人在一個春天在曲江邊所看到的安史叛亂之中的曲江邊的景色和自己的感想。從中流露出詩人那種憂國憂民的心情,以及對安史叛軍的憤恨。
《哀王孫》等作品賞析
杜曉勤:另外杜甫還寫過一首《哀王孫》,寫的是他在長安城中看到了往日嬌生慣養的黃金之軀的王公貴族的子孫們在安史叛軍佔領長安城之後的悽慘遭遇,這首詩寫道:
“長安城頭頭白烏,夜飛延秋門上呼。
又向人家啄大屋,屋底達官走避胡。
金鞭斷折九馬死。骨肉不待同馳驅。
腰下寶玦青珊瑚,可憐王孫泣路隅。
問之不肯道姓名,但道困苦乞為奴。
已經百日竄荊棘,身上無有完肌膚。
高帝子孫盡隆準,龍種自與常人殊。
豺狼在邑龍在野,王孫善保千金軀。
不敢長語臨交衢,且為王孫立斯須。......
結局美而開頭並不美杜甫的歷史人物的故事
杜甫小時候很貪玩,連板凳都坐不住,長到五六歲連一首詩都記不住。讓爺爺很生氣。在爺爺的嚴厲管教下,杜甫改掉了貪玩的習慣。發奮苦讀,為了練好詩,他練習的習作裝了整整一麻袋。杜甫成名以後曾在詩中表達了他對於詩歌創作的心得。那就是“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杜甫(712-770),字子美,出生在河南鞏縣,唐代偉大的現代主義詩人,別後人稱為“詩聖”。他詩中永不衰退的政治熱情、堅忍不拔的頑強性格和胸懷開闊的樂觀精神,從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藝的範圍。
杜甫出生在官宦世家,祖父在朝廷做官,父親曾任司馬。杜甫從小就志向遠大,最崇拜的是遠祖杜預,他是晉代的名將,多彩善戰,懂得法律、經濟、工程,還曾註解過《左轉》。
杜甫的母親很早就去世了,幼小的杜甫寄居在姑母家裡。姑母不光教孩子讀書識字,對他的生活也照顧得無微不至,他和表弟每天在一起遊戲玩耍,寫字學畫。可是一場大病把兄弟兩人擊倒了,姑母悉心照顧杜甫,把杜甫從死神手裡奪回來,表弟卻病死了。這讓董事後的杜甫難過了很長時間。在姑母的精心照顧下,杜甫漲到十幾歲時,已經健壯得像頭小牛犢,一天到晚歡蹦亂跳的。姑母家的院子裡種著梨樹和棗樹,八月秋風送爽時,樹上梨黃棗紅,他簡直像只頑皮的猴子,不停地爬上爬下,幫助姑母摘梨打棗,歡聲笑語飛滿庭院。
童年的歲月爛漫而朦朧,許多珍奇的生活浪花,泯滅在記憶的長河中。但是杜甫6歲時見到公孫大娘舞“劍器”,到晚年仍然記憶憂新。“劍器”是一種西域民族的戎裝舞蹈,動作剛勁,節奏火爆。公孫大娘是當時最優秀的舞蹈家,伴隨著有力的音樂,她忽而從天而弱落,光彩奪目:忽而拔地而起,凌空飛舞。當時的情景是萬人空巷,掌聲雷動,矮小的杜甫劑在人群中,忘情地歡呼。
“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觀眾著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多年後,杜甫特別賦詩紀念當時的情景。看來,舞蹈、書法、繪畫、音樂、詩歌,是彼此相通的。據說,但是草書家張旭觀看了公孫大娘的舞蹈之後,書法大有長進。這種激昂頓挫的舞姿,對以後杜甫詩歌的創作風格也起了一定的啟發作用。
杜甫7歲時開始作詩。兒童作詩,往往以動物為題材,杜甫詠的是神鳥鳳凰。在古人心目中,鳳凰是祥瑞之鳥,它象徵著王朝的興盛。這似乎是一個預兆。
因為杜甫一生心繫國家,雖然他顛覆流離,但可貴的是,他在生活上不論怎樣困頓不堪,也不論漂泊到什麼地方,他總是光環著國家的安危和人民的疾苦。
杜甫寫“詩史” 安史之亂結束了。這對於飽受戰亂痛苦、盼望安定的百姓來說,畢竟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當時在梓州(今四川三臺)過流亡生活的詩人杜甫,聽到這個消息,更是欣喜若狂,淚流滿面。 杜甫,字子美。他跟李白一樣,是唐代最著名的大詩人之一。在文學史上,把他們合稱“李杜”。杜甫原是河南鞏縣人,生長在一個沒落的官僚家庭,從小就下苦功讀書,也遊歷了許多名山大川,寫了不少優秀的詩歌。三十幾歲的時候,他在洛陽,遇見了李白。杜甫比李白小十一歲。兩個人性格不一樣,但是,共同的志趣和愛好使他們成為親密的好友。 後來,他到長安參加進士考試,那時候正是*相李林甫掌權的時候,李林甫最忌恨讀書人,怕這些來自下層的讀書人當了官,議論起朝政來,對他不利,於是勾結考官,欺騙玄宗說這次應考的人考得很糟,沒有一個夠格的。唐玄宗正在奇怪,李林甫又上了一道祝賀的奏章,說這件事正說明皇帝聖明,有才能的人都已經得到任用,民間再沒有遺留的賢才了。 那時候的讀書人都把科舉作為謀出路的途徑,杜甫受到這樣的挫折,懊喪的心情就不用說了。他在長安過著貧窮愁苦的生活,親眼看到權貴的豪華奢侈和窮人受凍捱餓的悽慘情景,按捺不住心裡的憤慨,就用詩歌控訴這種不平的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