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的人物性格?
名人傳裡的貝多芬的性格特點 5分
主要在名人傳中貝多芬是一個成長環境不怎麼好,但十分堅強,以頑強的毅力,不懈的動力,以及他對音樂真理的堅定追求與熱愛的偉大的中世紀音樂家。。
可以說貝多芬一生經歷坎坷曲折,晚年又失聰,對於一個音樂家來說無疑是最大的悲哀與不幸,但是他憑藉著對音樂的熱愛與堅持,最終戰勝命運,成為一代偉大的音樂作曲家。
貝多芬人物形象
聾疾是貝多芬的生涯中的一大悲哀。他的作品常是生活的反映。他能在黑暗中打出光明。故在貝多芬,音樂是苦惱的赴訴處,同時又是苦惱的逃避所。
貝多芬的性格特點
後人一向認為,貝多芬的一生,就是不屈不撓與命運,與人類社會的不平等鬥爭的一生。自小受到酗酒的父親的虐待,以及急功近利的訓練。又及長大後,母親過身,家庭的重擔落在作為長兄的貝多芬的身上。對拿破崙的崇拜以及幻滅。中年時期出現的耳疾,侄子的不孝,生活拮据以及終身未婚,貝多芬都是逆來順受,用音樂的語言表達出心底裡的抗爭精神,從沒有為三鬥米折腰。他的名言“握住命運的咽喉”,是他一生精神的真實寫照。據說他臨終前,雷電交加,躺在病床上的他突然在直起了身,伸手抓向空中,好像要握住什麼。這一情景,更是被後人認為是貝多芬自己對這句名言的形象化。
傳說有一次貝多芬和歌德走在小路上,迎面開來一輛貴族的馬車。他們兩人只好靠邊站。但兩人的態度截然不同,歌德對在身旁駛過的貴族鞠躬問好,而貝多芬則嚴肅傲然。車上的貴族也很彬彬有禮的向兩人問好。後來貝多芬懷疑歌德的為人,兩者的友誼也因此破裂。
貝多芬深受當時法國大革命的影響,在他的作品中,明顯可看到“自由,平等,博愛”的倡導性主題。序曲科利奧蘭,英雄交響曲和合唱交響曲,甚至在歌劇《費德里奧》裡面囚徒合唱一景,直白地“唱出”了對自由的強烈渴望“噢,自由啊,自由,你什麼時候重歸到身邊??”。
在行動上,有一次,貝多芬聽到要舉行音樂會為貧困的人民籌集捐款,就立刻帶病上場演奏,為他所同情的人們獻上自己的一份力量。
貝多芬雖然嚴肅傲然,但並非沒有愛。他也談過戀愛,雖以失敗告終,但是卻催生了第四交響曲和小提琴協奏曲。他對兄弟的兒子卡爾十分慈愛,甚至溺愛。有一次為了帶後者回家,貝多芬冒雨出門,最後因為雨水透身,得了病,健康大為惡化。
我行我素
貝多芬不願做一個客廳裡的寵兒,他寧願在自己的住所,能夠隨己意進進出出、起床、穿衣和吃東西。他喜歡按照自己的興趣為房間裡的瑣事瞎忙。有一次,為了空氣流通和看清窗外的景物,他竟特意把窗戶砍掉一塊。他總是同房東們發生糾葛,總是不斷地搬家。每當他處於創作高潮時,他總是把一盆又一盆的水潑到自己頭上來使它冷卻,直到水浸透到樓下的房間——我們可以想象那房東和其他房客的情緒會怎樣!有時他搬家搬得是這樣的頻繁,以致他甚至不願操心把鋼琴的腿支上,乾脆就坐在地板上彈奏它。由於他每次租新房時必須簽署一張租契,指明租期,他就往往同時為四個公寓付房租。這大概就是為什麼他雖然掙了不少錢,可總是沒有多少積蓄的原因吧!
從名人傳中的貝多芬傳中可以看出貝多芬是個怎樣的人是關於他的性格方面的,要具體的例子
從他雙耳失聰任然不放棄自己的事業繼續創作樂曲,譜寫出了命運、田園交響曲等世界名曲可以看出他是一個勇於向命運抗爭、不屈不撓的人
貝多芬人物形象
貝多芬是被全世界公認的最偉大的音樂家,他之所以擁有如此崇高的榮譽,關鍵在於他的作品以及他作品獨特的震撼力。貝多芬自幼不幸,他的父親是一個殘暴的酒鬼,他剝奪了小貝多芬學習、休息和娛樂的時間,而只是一味地強迫幼小的兒子沒完沒了地練習鋼琴和小提琴,期望他將來成為自己的搖錢樹。貝多芬度過了冷酷的童年生活。1878年,貝多芬前往維也納拜訪他仰慕已久的偶像莫扎特為師。莫扎特聽了他的即興演奏之後感到十分驚奇,當場對他人說:請注意,這位少年將震動世界。可惜,在維也納學習的時光很快就中斷了,原因是他母親患重病,且很快地離開了人世。失去了心目中唯一的親人的貝多芬悲痛欲絕,過度悲痛使他接二連三地得了幾場大病,其中一次是出天花,永遠地毀了他的容貌。法國大革命爆發後,革命的精神傳遍歐洲,也佔據了貝多芬的心。貝多芬親身經歷與耳儒目染的成長過程決定了他世界觀的形成。眾所周知,貝多芬不僅身材矮小,容貌醜陋,而且一直患有重病,後來發展到耳朵失聰。可是這位自尊心極強的音樂家仍然相信,“誰也無法戰勝我,我要死死握住命運的咽喉。”在悲苦的日子裡,貝多芬從事於誰歌歡樂的事業,只有音樂才能使他戰勝自己的痛苦,將他從死亡的邊緣一次又一次地拽了回來。在貝多芬的創作生涯中,戰勝惡劣的命運,戰勝人類的平庸始終是他主題。《第九交響曲》是貝多芬所有作品中最為深刻和雄偉的,也凝聚著音樂家畢生的心血。1924年的一天,《第九交響曲》在維也納首場公開演出,貝多並親自擔任指揮,這是他最後一次出現在廣大聽眾面前,演出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場面之熱烈,幾乎難以形容,演出結束時,由於耳聾,貝多芬聽不見雷鳴的掌聲,女歌唱家溫葛爾含著熱淚跑上去握他的手,扶他轉過身來面對觀眾,使他看到熱烈的場面。據說在奧地利,即使皇帝出場,按習慣也只享有三次鼓掌利,而這一次,貝多芬卻獲得了五次鼓掌歡迎。這一次,是貝多芬一生中最幸福的頂點。因為他親自為人們返歌了歡樂,也為戰勝了人類的平庸邁出了一大步。貝多芬與海頓、莫扎特生活在同一時代裡,然而他的音樂所達到的崇高境界卻使人感到好象生活在另一個完全不同的時代。當然,他也是大量從前輩大師那裡汲取營養,經過消化、吸收與提高才取得了成就。他不僅集維也納古典音樂之大成,而且全面繼承和發展了自巴洛克時期以來的音樂精華,所以他成為了音樂中的普羅米修斯,成為世界公認的歐洲音樂史上登峰造極的人物。貝多芬的創作之路持續了35年之久,為了達到完美的境界,他進行了不斷的奮鬥。他在事業進入到最後階段時說到:“我感到好象只寫過幾首樂曲。”真正的藝術家一定是謙遜的。貝多芬曾經為歌德著名的劇作《愛格蒙特》譜寫過舞蹈配樂,但貝多芬看不慣歌德在貴族面前卑躬屈膝的表現,儘管他依然對歌德充滿著崇敬之情。可是傲慢的歌德始終不能原諒貝多芬對他的當面批評,對貝多芬,歌德總是冷淡的,甚至是無情的。其中有一次,貝多芬晚年正好貧困交加之中,便寫信向歌德求救,望他促成魏瑪公爵預定他嘔心瀝血寫成的《莊嚴彌撒》以換取稿費,而得不到歌德的回答……貝多芬是一個不幸的人,貧窮、殘廢、孤獨,世界不曾給他歡樂,他卻創造了歡樂給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難來鑄成歡樂,正如他那句誓言:“由痛苦換來歡樂。”一九三六年,他在著手他的鉅著的第三部《復活之歌》的創作的時候寫道:“我們研究貝多芬三十年了,在這期間,我們不僅更清楚地瞭解了貝多芬的生平,而且瞭解了一個人--人們--的生平……現在,為了一塊麵包,我們已經不能把貝多芬這一個人看成是想象中的英雄,看成是由不鏽鋼鑄成的具有倔強性格的英雄。他--就象所有的人,哪怕是英雄,一樣經歷過乏味生活,是某些身份不同的人和可以說地位不同的人......
評價貝多芬的人物形象
本文的作者顯示了高超的肖像描寫技巧。不但從遠到近、由上至下進行描寫,秩序井然,而且以形傳神,從對貝多芬的肖像描寫中,表現出了他的生活遭際、個性氣質和特有的精神世界:他那“十分陳舊,甚至是不整潔的”衣飾,“拖在衣服後面的”“早已失效了”的助聽器,“愁苦”的臉,蓬亂的頭髮,都在印證著生活的窘迫和苦難的壓力。然而,與此同時,他那“彷彿要挑起整個生命的重荷及命運的擔子”的寬闊雙肩,“有力的大手”,“有一種凝重不可逼視的光”的“深邃的眼睛”,“緊閉的嘴”,都在顯示著他對於不幸遭遇不妥協不屈服的抗爭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