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是怎麼形成的簡介?
大陸與海洋的起源 簡介
海洋的來歷
大約46億年前,地球剛剛形成,溫度極高,後來,經過長期的火山爆發,有機物的逐漸形成,溫度才低了下來,原始大氣中的水蒸氣凝結成雨降落到地面上,有些有機物又隨著雨進入湖泊和河流,最終彙集到原始的海洋中。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盤稀薄的熱湯,在其中,形成了原始的生命,所以,也耽以說原始的海洋,是生命的搖籃。
一種說法是由太空中的冰塊進入地球大氣,變為水,經過億萬年的積累而成,一種說法是在早期的造山運動中,火山噴發產生的水蒸汽的積累而成.
關於海洋的資料
自然界的大海
1、簡介
大海(seas and oceans; the ocean; the sea )即海洋。其實海與洋還是有些差別的。 海和洋的區分:
廣闊的海洋,從蔚藍到碧綠,美麗而又壯觀。海洋,海洋。人們總是這樣說,但好多人卻不知道,海和洋不完全是一回事,它們彼此之間是不相同的。那麼,它們有什麼不同,又有什麼關係呢?
洋,是海洋的中心部分,是海洋的主體。世界大洋的總面積,約佔海洋麵積的89%。大洋的水深,一般在3000米以上,最深處可達1萬多米。大洋離陸地遙遠,不受陸地的影響。它的水分和鹽度的變化不大。每個大洋都有自己獨特的洋流和潮汐系統。大洋的水色蔚藍,透明度很大,水中的雜質很少。世界共有4個,即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
海,在洋的邊緣,是大洋的附屬部分。海的面積約佔海洋的11%,海的水深比較淺,平均深度從幾米到二三千米。海臨近大陸,受大陸、河流、氣候和季節的影響,海水的溫度、鹽度、顏色和透明度,都受陸地影響,有明顯的變化。夏季,海水變暖,冬季水溫降低;有的海域,海水還要結冰。在大河入海的地方,或多雨的季節,海水會變淡。由於受陸地影響,河流夾帶著泥沙入海,近岸海水混濁不清,海水的透明度差。海沒有自己獨立的潮汐與海流。海可以分為邊緣海、內陸海和地中海。邊緣海既是海洋的邊緣,又是臨近大陸前沿;這類海與大洋聯繫廣泛,一般由一群海島把它與大洋分開。我國的東海、南海就是太平洋的邊緣海。內陸海,即位於大陸內部的海,如歐洲的波羅的海等。地中海是幾個大陸之間的海,水深一般比內陸海深些。世界主要的海接近50個。太平洋最多,大西洋次之,印度洋和北冰洋差不多。
2、海洋的形成
海洋是怎樣形成的?海水是從哪裡來的?
對這個問題目前科學還不能作出最後的答案,這是因為,它們與另一個具有普遍性的、同樣未徹底解決的太陽系起源問題相聯繫著。
現在的研究證明,大約在50億年前,從太陽星雲中分離出一些大大小小的星雲團塊。它們一邊繞太陽旋轉,一邊自轉。在運動過程中,互相碰撞,有些團塊彼此結合,由小變大,逐漸成為原始的地球。星雲團塊碰撞過程中,在引力作用下急劇收縮,加之內部放射性元素蛻變,使原始地球不斷受到加熱增溫;當內部溫度達到足夠高時,地內的物質包括鐵、鎳等開始熔解。在重力作用下,重的下沉並趨向地心集中,形成地核;輕者上浮,形成地殼和地幔。在高溫下,內部的水分汽化與氣體一起衝出來,飛昇入空中。但是由於地心的引力,它們不會跑掉,只在地球周圍,成為氣水合一的圈層。
位於地表的一層地殼,在冷卻凝結過程中,不斷地受到地球內部劇烈運動的衝擊和擠壓,因而變得褶皺不平,有時還會被擠破,形成地震與火山爆發,噴出岩漿與熱氣。開始,這種情況發生頻繁,後來漸漸變少,慢慢穩定下來。這種輕重物質分化,產生大動盪、大改組的過程,大概是在45億年前完成了。
地殼經過冷卻定形之後,地球就像個久放而風乾了的蘋果,表面皺紋密佈,凹凸不平。高山、平原、河床、海盆,各種地形一應俱全了。
在很長的一個時期內,天空中水氣與大氣共存於一體;濃雲密佈。天昏地暗,隨著地殼逐漸冷卻,大氣的溫度也慢慢地降低,水氣以塵埃與火山灰為凝結核,變成水滴,越積越多。由於冷卻不均,空氣對流劇烈,形成雷電狂風,暴雨濁流,雨越下越大,一直下了很久很久。滔滔的洪水,通過千川萬壑,彙集成巨大的水體,這就是原始的海洋。
原始的海洋,海水不是鹹的,而是帶酸性、又是缺氧的。水分不斷蒸發,反覆地形雲致雨,重又落回地面,把陸地和海底岩石中的鹽分溶解,不斷地彙集於海水中。經過億萬年的積累融合,才變成......
有關於海洋的資料
海洋麵積約362,000,000平方公里(140,000,000平方里),近地球表面積的71%。海洋中含有十三億五千多萬立方千米的水,約佔地球上總水量的97%。全球海洋一般被分為數個大洋和麵積較小的海。四個主要的大洋為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北冰洋(有科學家又加上第五大洋,即南極洲附近的海域),大部分以陸地和海底地形線為界。
關於海洋的資料
原始的海洋,海水不是鹹的,而是帶酸性、又是缺氧的。水分不斷蒸發,反覆地形雲致雨,重又落回地面,把陸地和海底岩石中的鹽分溶解,不斷地彙集於海水中。經過億萬年的積累融合,才變成了大體勻的鹹水。同時,由於大氣中當時沒有氧氣,也沒有臭氧層,紫外線可以直達地面,靠海水的保護,生物首先在海洋裡誕生。大約在38億年前,即在海洋裡產生了錠機物,先有低等的單細胞生物。在6億年前的古生代,有了海藻類,在陽光下進行光合作用,產生了氧氣,慢慢積累的結果,形成了臭氧層。此時,生物才開始登上陸地。
交通臺電話
節目參與熱線:23355555 路況熱線:23542222 紅綠燈熱線:23332222儲短信號碼:88165555
未來的海洋資料
海洋石油和天然氣開發
石油和天然氣資源 據1995年的估計世界近海已探明的石油資源儲量為379億噸,天然氣的儲量為39萬億立方米。據不完全統計,海底蘊藏的油氣資源儲量約佔全球油氣儲量的1/3。預計在本世紀,海底油氣開發將從淺海大陸架延伸到千米水深的海區。
世界海洋石油的絕大部分存在與大陸架上。據測算,全世界大陸架面積約為3000萬平方公里,佔世界海洋麵積的8%。關於海洋石油的儲藏量,由於勘探資料和計算方法的限制,得出的結論也各不相同。法國石油研究機構的一項估計是:全球石油資源的極限儲量為10000億噸,可採儲量為3000億噸。其中海洋石油儲量約佔45%,即可採儲量為1350億噸。
半坐底式平臺(用於深水開採)
波斯灣大陸架石油產量較早進入大規模開採,連同附近陸地上的海洋石油產量,供應了戰後世界石油需求的一半以上。歐洲西北部的北海是僅次於波斯灣的第二大海洋石油產區。美國、墨西哥之間的墨西哥灣,中國近海,包括南沙群島海底,都是世界公認的海洋石油最豐富的區域。
在海洋進行石油和天然氣的勘探開採工作要比陸地上困難多。必須具備一些與陸地不同的特殊技術,如平臺技術、鑽井技術和油氣輸送技術等。
工作平臺有固定式平臺和移動式鑽井平臺,移動式鑽井平臺克服了固定式平臺建、柴禾不能重複使用的缺點,並大大增加了工作深度。移動式海洋石油鑽井設備擁有自己的浮力結構,可以有拖船拖著移動。有的還擁有自己的動力設備,可以自航。移動式海洋鑽井設備包括:座底式平臺、自升式平臺、半潛式平臺和鑽井船。其中半潛式平臺是目前適合於較深水域作業的先進平臺,它既能克服鑽井船的不穩定性又能在較深水域中作業。
為向深水石油開發進軍,研究穩定有廉價的深水平臺和深水重力平臺。張力推平臺用繃緊的鋼索繫留,工作水深刻達600--900米。後兩種平臺都是從海底直立到海面的固定平臺,其特點主要是採用縮小橫斷面等技術,降低造價,其工作深度可達500--600米。
海洋生物資源開發
中國海域的生物種類豐富多樣,已有描述記錄的物種達2萬多種。海產魚類1500種以上,產量較大的有200多種。漁場面積280萬平方公里,水產品年產量達2800多萬噸,居世界首位。
我國海洋生物的物種較淡水多得多,有記錄的3802種魚類,海洋就佔3014種。此外,我國還擁有紅樹林、珊瑚礁、上升流、河口海灣、海島等各種海洋高生產力的生態系統,對各類海洋生物的繁殖和生長極為有利。
經濟學家預言:21世紀將是海洋的世紀。“海洋水產生產農牧化”、“藍色革命計劃”和“海水農業”構成未來海洋農業發展的主要方向。
海洋水產生產農牧化
就是通過人為干涉,改造海洋環境,以創造經濟生物生長髮育所需的良好環境條件,同時也對生物本身進行必要的改造,以提高它們的質量和產量。具體就是建立育苗廠、養殖場、增殖站,進行人工育苗、養殖、增殖和放流,使海洋成為魚、蝦、貝、藻的農牧場。中國目前已是世界第一海水養殖大國。隨著海洋生物技術在育種、育苗、病害防治和產品開發方面的進一步發展,海水養殖業在21世紀將向高技術產業轉化。
藍色革命計劃
是著眼於大洋深處海水的利用。在大洋深處,深層水溫只有8℃~9℃,氮和磷是表層海水的200倍和15倍,極富營養。將深層水抽上來,遇到充足的陽光,就會形成一個產量倍增的新的人工生態系統。溫差可以用來發電或直接用於農業生產。美國和日本已經在進行這種人工上升流試驗,認為將引發一場海水養殖的革命,所以稱為“藍色革命”。
海水農業
是指直接用海水灌溉農作物,開發沿岸帶的鹽鹼地、沙漠和荒地。“藍色革命計劃”是把海水養殖......
海洋垃圾的簡介
海洋垃圾是指海洋和海岸環境中具持久性的、人造的或經加工的固體廢棄物。這些海洋垃圾一部分停留在海灘上,一部分可漂浮在海面或沉入海底。僅是太平洋上的海洋垃圾就已達300多萬平方公里,甚至超過了印度的國土面積。在太平洋上形成了一個面積有得克薩斯州那麼大的以塑料為主的“海洋垃圾帶”。如果不採取措施,海洋將無法負荷,而人類也將無法生存。
如何當百度管理員
我想如果為人正派`帖子每個都有價值自然就會被錄取吧!
關於海洋的資料
海洋麵積約362,000,000平方公里(140,000,000平方哩),近地球表面積的71%。海洋中含有十三億五千多萬立方千米的水,約佔地球上總水量的97%。全球海洋一般被分為數個大洋和麵積較小的海。四個主要的大洋為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北冰洋(有科學家又加上第五大洋,即南極洲附近的海域),大部分以陸地和海底地形線為界。
連綿不絕的鹽水水域,分佈於地表的巨大盆地中。面積約362,000,000平方公里(140,000,000平方哩),近地球表面積的71%。海洋中含有十三億五千多萬立方千米的水,約佔地球上總水量的97%。全球海洋一般被分為數個大洋和麵積較小的海。四個主要的大洋為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北冰洋(有科學家又加上第五大洋,即南極洲附近的海域),大部分以陸地和海底地形線為界。四大洋在環繞南極大陸的水域即南極海(又稱南部海〔Southern Ocean〕)大片相連。傳統上,南極海也被分為三部分,分別隸屬三大洋。將南極海的相應部分包含在內,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分別佔地球海水總面積的46%、24%和20%。重要的邊緣海多分佈於北半球,它們部分為大陸或島嶼包圍。最大的是北冰洋及其近海、亞洲的地中海(介於澳大利亞與東南亞之間)、加勒比海及其附近水域、地中海(歐洲)、白令海、鄂霍次克海、黃海、東海和日本海。
海洋 海和洋的區分
廣闊的海洋,從蔚藍到碧綠,美麗而又壯觀。海洋,海洋。人們總是這樣說,但好多人卻不知道,海和洋不完全是一回事,它們彼此之間是不相同的。那麼,它們有什麼不同,又有什麼關係呢?
洋,是海洋的中心部分,是海洋的主體。世界大洋的總面積,約佔海洋麵積的89%。大洋的水深,一般在3000米以上,最深處可達1萬多米。大洋離陸地遙遠,不受陸地的影響。它的水文和鹽度的變化不大。每個大洋都有自己獨特的洋流和潮汐系統。大洋的水色蔚藍,透明度很大,水中的雜質很少。世界共有4個,即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
海,在洋的邊緣,是大洋的附屬部分。海的面積約佔海洋的11%,海的水深比較淺,平均深度從幾米到二三千米。海臨近大陸,受大陸、河流、氣候和季節的影響,海水的溫度、鹽度、顏色和透明度,都受陸地影響,有明顯的變化。夏季,海水變暖,冬季水溫降低;有的海域,海水還要結冰。在大河入海的地方,或多雨的季節,海水會變淡。由於受陸地影響,河流夾帶著泥沙入海,近岸海水混濁不清,海水的透明度差。海沒有自己獨立的潮汐與海流。海可以分為邊緣海、內陸海和地中海。邊緣海既是海洋的邊緣,又是臨近大陸前沿;這類海與大洋聯繫廣泛,一般由一群海島把它與大洋分開。我國的東海、南海就是太平洋的邊緣海。內陸海,即位於大陸內部的海,如歐洲的波羅的海等。地中海是幾個大陸之間的海,水深一般比內陸海深些。世界主要的海接近50個。太平洋最多,大西洋次之,印度洋和北冰洋差不多。
海洋 海洋的形成
海洋是怎樣形成的?海水是從哪裡來的?
對這個問題目前科學還不能作出最後的答案,這是因為,它們與另一個具有普遍性的、同樣未徹底解決的太陽系起源問題相聯繫著。
現在的研究證明,大約在50億年前,從太陽星雲中分離出一些大大小小的星雲團塊。它們一邊繞太陽旋轉,一邊自轉。在運動過程中,互相碰撞,有些團塊彼此結合,由小變大,逐漸成為原始的地球。星雲團塊碰撞過程中,在引力作用下急劇收縮,加之內部放射性元素蛻變,使原始地球不斷受到加熱增溫;當內部溫度達到足夠高時,地內的物質包括鐵、鎳等開始熔解。在重力作用下,重的下沉並趨向地心集中,形成地核;輕者上浮,形成地殼和地幔。在高溫下,內部的水分汽化與氣體一起衝出來,飛昇入空中。......
海洋沉積物的介紹
海洋沉積物(marine sediments)是指各種海洋沉積作用所形成的海底沉積物的總稱。以海水為介質沉積在海底的物質。引 沉積作用一般可分為物理的、化學的和生物的3種不同過程,由於這些過程往往不是孤立地進行,所以沉積物可視為綜合作用產生的地質體。 傳統上,按深度將沉積物劃分為:近岸沉積(0~20米),淺海沉積(20~200米),半深海沉積(200~2000米),深海沉積(大於20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