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分公元?
公元是什麼竟思?為什麼要分公元前後? 40分
元是指第一年。
公元就是指公曆的第一年,目前世界通用的格里高利曆法就是公曆,以耶穌誕生那一年為元年。當然,也有很多人不認可這套基督教的歷法,而稱公元為西元,意思是西方的第一年。
以公元紀年,純粹是為了計時間方便而已。中國古代用的是年號紀年,每個皇帝用一個新年號就是XX元年,比如康熙皇帝即位第二年就是康熙元年。日本至今還在用中國的年號紀年法。另外中國還用干支紀年法,60年一循環。
辛亥革命後中國曾用過一段時間黃帝紀年,以黃帝誕生那年即公元前2禒97年為元年,2013年就是黃帝4709年。
為什麼中國歷史分為公元前和公元后
公曆紀元,簡稱“公元”,是國際通行的紀年體系。以傳說中耶穌基督的生年為公曆元年(相當於中國西漢平帝元年)。建國以後新中國採用了國際上通用的公曆紀元,但是中國古代是以自己的年曆記錄歷史的,因此公元前、公元后對中國歷史甚至歷史記錄都沒有多大影響
公元前和公元后怎麼劃分?
公元”產生於基督教盛行的六世紀,當時,為了擴大教會的統治勢力,僧侶們把任何事情都附會在基督教上。公元525年,一個叫狄奧尼西的僧侶,為了預先推算七年後(即公元532年)“復活節”的日期,提出了所謂耶酥誕生在古羅馬的狄奧克列顛紀元之前284年的說法,並且主張以耶酥誕生之年作為起算點的紀元,這個主張得到了教會的大力支持。公元532年,教會把狄奧克列顛紀年之前的284年作為公元元年,並將此紀年法在教會中使用。到1582年羅馬教皇制定格里高利曆時,繼續採用了這種紀年法。由於格里高利曆的精確度很高,而為國際通用,所以被稱為公曆。從此,教士所臆造的耶酥誕生的年份便被稱為公元元年。所謂“公元”,就是公曆紀元。年號是中國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紀年的名號。年號發端於中國,後來日本、越南、大韓帝國時期的朝鮮、高麗初年受到中國影響,也都使用過自己的年號。現在的日本仍然使用自己的年號。
新君即位必須改變年號,稱為改元。文天祥《指南錄後序》:“是年夏五,改元景炎”,是指南宋端宗極為,改年號為景炎。同一皇帝在位時也可以改元,如女皇帝武則天在位十四年,前後改元達十二次。明清兩代皇帝一般不改元,一個皇帝一個年號,故往往就用年號來稱呼皇帝,如明成祖朱棣在位年號永樂,稱永樂皇帝;清愛新覺羅•弘曆在位年號乾隆,稱乾隆皇帝。
在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年號出現在西漢漢文帝時期,年號為“後元”(前163年—前156年)。此前的帝王只有年數,沒有年號。此後,每次新皇帝登基,常常會改元紀年,並同時改變年號。一般改元從下詔的第2年算起,也有一些從本年年中算起。
一個皇帝在位時,也可以進行多次改元。明朝以前的皇帝多數都改元兩次以上,一個皇帝年號也有多個。例如漢武帝有11個年號,武則天在位21年有18個年號。也有皇帝在即位時使用前一代皇帝的年號,例如五代時期後梁的“- -”年號、後晉的“天福”年號、後周的“顯德”年號。明朝以後,基本上都是一個皇帝一個年號,因此也常常用年號來稱呼皇帝,例如康熙帝。
年號被認為是帝王正統的標誌,稱為“奉正朔”。一個政權使用另一個政權的年號,被認為是藩屬、臣服的標誌之一。這種現象主要發生在中國分裂的時期。五代十國時,閩國、楚國使用後梁、後唐年號,吳越國使用唐、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和北宋的年號。也因此,許多地方割據勢力、少數民族政權,以及人民起義也常常自立年號紀年。
中國年號的使用情況非常複雜。同一時期並存的政權,往往各有年號。還有的政權一年之中數次改元,幾個年號重疊使用。也有政權自己不建年號,而沿用前朝或其他政權的年號。例如後晉的天福年號用至九年,改為開運元年。3年後,後漢劉知遠稱帝,不自建年號,也不沿用開運年號,而是追承天福十二年。還有許多年號在不同時期重複使用。例如建元就有5個時期在使用。還有因為避諱或者其他原因,一個年號有不同寫法,例如唐殤帝的唐隆年號,又寫作唐元、唐安、唐興。
辛亥革命後,中華民國廢除年號紀年的做法,而改用民國紀年。雖然在袁世凱稱帝時使用過“洪憲”的年號,而愛新覺羅溥儀在擔任滿洲國執政和皇帝時分別使用過大同和康德的年號,但是通常不為中國正統史書所承認,而認為中國皇帝的最後一個年號為清末的“宣統”(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使用世界通行的公元紀年。
為什麼分公元前公元后的啊?
當然都是人為規定的
公元紀年的來歷
公元是“公曆紀元”的簡稱,是國際通行的紀年體系。以傳說中耶穌基督的生年為公曆元年(相當於中國西漢平帝元年)。
公元常以 A.D.(拉丁文 Anno Domini 的縮寫,意為“主的生年”)表示,公元前則以 B.C.(英文 Before Christ 的縮寫,意為“基督以前”)表示。
這種紀年體系開始在歐洲各國採用。中國從辛亥革命後的次年(1912年)起採用公曆月、日,但同時採用中華民國紀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紀年採用世界大多數國家的公元紀年制度,這是1949年9月全國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協商決定的。會上,大家一致認為,應採用現代世界大多數國家公用的紀年制度,即用公元為新中國的紀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的四項決議的第二項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紀年採用公元”。
世界各國關於紀年的方法有很多,不過目前世界上最通用的是公元紀年法。除此之外,還有干支紀年法、天文紀年法、歷史紀年法、帝王年號紀年法等。另外,還有伊斯蘭教紀元、佛教紀元、猶太教紀元以及希臘紀元、日本紀元等。
在中國,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就有了自己的歷法。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中國使用的是“干支紀元法”,即把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分別組合起來,每60年為一個週期。
由於公元紀年的起點是公元1年,而沒有“公元0年”,所以大多數對公元紀年有充分了解的科學家和世界上大多數權威天文機構,都明確支持21世紀始於2001年的說法。
為什麼中國要分公元前後呢?公元年代的意義是什麼
那不是中國要分的,公元紀年是西方紀年,中國只是解放後採取這種紀年法而已。
中國古代紀年都是靠年號紀年。比如洪武元年,康熙三年等。
採取公元紀年,是國際普遍採取的方法,使得與外界溝通更加方便。
中國的公元前後怎麼劃分的
公元紀年是全世互公認的紀年方式沒有國外國內之分,公元元年就是公元1年,是耶酥降生的那一年.當時中國的是西漢平帝劉衎(kan)元始一年.
公元紀年是和中國古代不同的一種紀年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