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面春風?

General 更新 2024-11-20

什麼面春風

滿面春風

[拼音] [mǎn miàn chūn fēng]

[解釋] 春風:指笑容。比喻人喜悅舒暢的表情。形容和藹愉快的面容。

[出自] 宋·程節齋《沁園春》詞:“滿面春風,一團和氣,發露胸中書與詩。”

[示例] 只見路旁走過兩個老者,都是鶴髮童顏,滿面春風,舉止大雅。

面如春風的意思

春風:指笑容。

面如春風:比喻人喜悅舒暢的表情。形容和藹愉快的面容。

成語春風什麼面

春風滿面 [chūn fēng mǎn miàn]

基本釋義

春風:指笑容。比喻人喜悅舒暢的表情。形容和靄愉快的面容。

褒義

出 處

元·王實甫《麗春堂》第一折:“氣昂昂;志卷長虹;飲千鍾;滿面春風。”

例 句

這次運動會,我班總分第一,大家特別高興,個個~。

近反義詞

近義詞

愁眉苦臉 喜氣洋洋 春風得意 滿面春風

反義詞

愁色難遮

等閒識得春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什麼意思

出自宋代詩人朱熹的《春日》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賞析

人們一般都認為這是一首遊春詩。從詩中所寫的景物來看,也很像是這樣。首句“勝日尋芳泗水濱”,“勝日”指晴日,點明天氣。“泗水濱”點明地點。“尋芳”,即是尋覓美好的春景,點明瞭主題。下面三句都是寫“尋芳”所見所得。次句“無邊光景一時新”,寫觀賞春景中獲得的初步印象。用“無邊”形容視線所及的全部風光景物。“一時新”,既寫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煥然一新,也寫出了作者郊遊時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覺。第三句“等閒識得東風面”,句中的“識”字承首句中的“尋”字。“等閒識得”是說春天的面容與特徵是很容易辨認的。“東風面”借指春天。第四句“萬紫千紅總是春”,是說這萬紫千紅的景象全是由春光點染而成的,人們從這萬紫千紅中認識了春天。這就具體解答了為什麼能“等閒識得東風面”。而此句的“萬紫千紅”又照應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時新”。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語言具體寫出光景之新,尋芳所得。

首句點明出遊的時令、地點,下三句寫“尋芳”的所見所識。春回大地,詩人耳目一新。正是這新鮮的感受,使詩人認識了東風。彷彿是一夜東風,吹開了萬紫千紅的鮮花;而百花爭豔的景象,不正是生機勃勃的春光嗎?詩人由“尋”而“識”,步步深化,統率全詩的則是一個“新”字。但泗水在山東,孔夫子曾在泗水之濱講學傳道;而南宋時那地方早已淪陷於金國,朱熹怎能去遊春呢?原來這是一首哲理詩。詩中的“泗水”暗喻孔門,“尋芳”暗喻求聖人之道,“東風”暗喻教化,“春”暗喻孔子倡導的“仁”。這些意思如果用哲學講義式的語言寫出來,難免枯燥乏味。本詩卻把哲理融化在生動的形象中,不露說理的痕跡。這是朱熹的高明之處。

畫圖省識春風面是什麼意思啊?

畫圖省識春風面:只依憑畫像漢元帝豈能識別昭君的美麗。

[出處]

詠懷古蹟五首·其三

[作者] 杜甫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夜月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典故]漢元帝的宮女很多,於是就派畫工去畫下她們的模樣,想要召喚她們時,就翻看畫像按圖召見。宮女中相貌一般的人,都賄賂畫工。王昭君容貌非常美麗,不願用不正當的手段去乞求,畫工就醜化了她的容貌。後來匈奴來媾和,向漢元帝求賜美女,元帝便拿昭君當做皇族女嫁去。召見以後又很捨不得她,但是名字已經告訴了匈奴,不想中途更改,於是昭君還是去了匈奴。而開始漢元帝將畫師都斬首了。

春風佛面的意思是什麼

應該是

春風拂面

就是春天的風吹拂著臉啊

那種意境是快樂和幸福

===供朋友參考

春風不寒楊柳面的上一句是

夏雨無傷荷蕊雨/春風不寒楊柳風!

“畫圖省識春風面”的“省”字什麼意思?

2003年12月份的《語文月刊》刊登了一篇題為《<杜甫律詩五首>註釋辨誤》的文章,作者嶽澤和指出,對杜甫《詠懷古蹟》的“畫圖省識春風面”,教材註釋為“從畫像上可以約略看到她的青春容貌。……省識,不識”欠妥。他認為王力主編的《古代漢語》把它注為“‘省,察。省識,等於說辨認。……大意是說,由於元帝只憑借畫像辨認美人的容貌,因而使王昭君遠嫁匈奴,只有死後的魂靈在月夜歸來”才算正確。

而我認為,這種解釋仍然不完全符合詩的原意。筆者翻閱了大量的書籍,找到了有力的佐證。先從語言詞彙的社會發展來看,“省”應是杜甫生活時代的通用口語,《文史》第二十五輯第294頁這樣寫道:

未省是六朝以迄唐宋時期的俗語詞,意思是未曾,沒有,《敦煌變文字義通釋》言之詳矣。有時又作“不醒”,如唐人傳奇《裴航》:“女曰:‘裴郎不相識耶?’航曰:‘昔非姻好,不醒拜侍。’”有時又作“不醒”,如張文成《遊仙窟》:“未曾飲炭,腸熱如燒;不憶吞刃,腹穿似割。”不憶與未曾對舉,不憶即不曾也。有時又作“未記”,如敦煌《佛說阿彌陀經講經文》:“下至寸草不曾偷,未記黃昏偷他物。”未記與不曾對舉,未記猶未曾也。其在朗讀,則如高適《在哥舒大夫幕下請辭退託興奉詩》:“自從嫁與君,不省一日樂。”岑參《函谷關歌送劉評事使關西》:“野花不省見行人,山鳥何曾識關吏。”杜甫《秋雨嘆》:“秋來未曾見白日,泥汙后土何時乾。”仇兆鰲《杜詩詳註》於曾字下注雲:“陳浩然本作省。”則未曾即未省也。又元稹《代九九》:“每常同坐臥,不省暫參差。”白居易《放言五首》:“北邙未省留閒地,東海何曾有定波。”不省、未省,猶言不曾、未曾也。

上述引文所舉例子說明,在唐代,“未省”是常用的詞語,當時無論是詩歌還是小說,作家均有以“未省、不省”代替 “未曾、不曾”的用法。張相先生所著的《詩詞曲語辭匯釋》在第572頁也明確提到對這首詩的理解。

省,猶言曾也。茲以唐詩為例,先舉省與曾對舉者。除上文所舉幾例後,還有賈島《寄賀蘭朋吉》詩:“會宿曾論道,登高省議文。”再如元稹《有鳥》詩:“有鳥有鳥名燕子,口中未曾無泥滓。”……複次,杜甫《詠懷古蹟》詩,其《明妃村》雲:“畫圖省識東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此省識字,解者多從省之本義而作略識解,然上句雲省識,下句雲空歸,句法開合相應,故此省識字以作曾識解為對勁。且證之周邦彥《拜星月慢》詞雲:“畫圖中舊識春風面,誰知道自到瑤臺畔。”周詞脫胎杜詩,舊識正曾識也。

張相先生先舉唐詩中的許多例子,說明在唐代“省”字的意思經常等同於“曾”,再將杜甫的詩句與周邦彥的詞相比較,指出兩者意思相近,“省識”的意思相當於“舊識”,即曾經認得。

以上兩處引文充分說明,“畫圖省識東風面”中“省識”的含義既不是課文下面所注的“不識”,也不是嶽澤和老師理解的“辨認”,它的正確解釋應該是“曾經認得”。

再從杜詩的風格來看,詩聖杜甫的作品稱為“詩史”,一貫注重對歷史事實的真實記錄,並在詩歌中寄託自身的肝膽情志。據《後漢書·南匈奴傳》記載,傳說漢元帝只憑借畫像辨認美人的容貌,於是畫師大為吃香,許多宮女為了博得皇帝的青睞,紛紛賄賂畫師,讓他將自己畫得美麗一些。王嬙豔冠群芳,畫師毛延壽用畫筆真實地再現她的美麗,隨後向昭君索賄,遭到痛斥後惱羞成怒,將畫好的美人圖加以醜化,以至昭君入宮數年,不得見君主一面。而後昭君主動請求遠嫁匈奴,漢元帝在朝廷上見到風華絕代的昭君,驚為天人,大為不捨,意欲留之,但不能失信他人,遂成千古憾事。“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夜月魂”就是諷喻此事。杜甫的詩題叫《詠懷古蹟》,顯然他在寫昭君的怨恨之情時,是寄託了自己的身世家國之情的。......

相關問題答案
什麼面春風?
滿面春風是什麼?
春款風衣都是什麼面料?
風衣是什麼面料?
什麼面料的風衣比較好?
春天為什麼會颳風?
什麼面料的風衣好?
乾性皮膚用什麼面霜好?
女士用什麼面膜好?
粘纖是什麼面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