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溫養是什麼意思?
無為是什麼意思?
無為就是:一切順應自然,按照客觀規律運行,任憑潮起潮落、花開花落、寒來署往、陰晴圓缺,無憂無慮,無思無想,“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礙。”遠離顛倒夢想,心無掛礙,心無恐怖,心無所住,隨遇而安,隨緣而化,隨性而動,隨機而作。與其相反的有為就是:充分發揮和施展自己的聰明才智,最大限度地滿足自己的慾望和所求,用自己的意志來影響、促進和改變周圍的一切,使之按照自己的意願變化轉移。無為是海洋,有為是浪花。
無為什麼意思?
無為(中國道教文化思想)
《道德經》的哲學理念,中國道家文化核心思想·謂之一人正而化天下正。無為不是無所作為,不是無所事事,而是不做無效的工作。不該乾的不能幹,該乾的必須幹,不能反著來;不然就是違背了道啊。《明道篇》有詩云:“自然之道本無為,若執無為便有為。得意忘言方了徹,泥形執象轉昏迷。身心靜定包天地,神氣沖和會坎離。料想這些真妙訣,幾人會得幾人知。”《道德經》中有十二處提到無為。第三章稱“為無為,則無不治”。道家之無為流派為五種,既有為派,以無為求有為派,以有為求無為派,無為派,自然無為派。
莊子是援用寓言的方式來描述道、真人等等概念,其中很多章節的目的是為了展現得道之人的崇高境界,從其本意來說是一點錯都沒有。但是,這就為大家展現了一種價值觀:無慾無為之人最逍遙。那麼在一般讀者看來,無慾無為成了達到這種最高價值的手段。那麼,對大家而言就會向無慾無為靠攏,去刻意地“無為”。而不為人注意的是,“刻意的無為”和“不要刻意的為”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狀態,而後者才是道家的真正精神。
就如同老子說,無為而無不為,這句話只是為了展示個大家一種現象,就是無為會導致無不為。但是,如果很多人帶著有色眼睛去解讀,當“無不為”成了我們的目標時,那麼我們當然應該無為,但這種“應該無為”,則很明顯是一種“刻意的無為”。其結果導致很大一批道家思想的擁躉走上了虛無主義的歧途。
1哲學本義:
無為作為中國道家文化核心思想有五層重要哲學意義:
第一層意義:遵循事物的自然趨勢而為,不爭,即是無為。所以老子說:“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原來要百姓休養生息,讓百姓填滿肚子,強壯骨骼,專心做事,能夠不爭安樂啊。
第二層意義:無為就是能放的下,有所不為。只有有所不為才能聚集精力有所作為,這就是道家的執一、貞一、守一的思想。
第三層意義:無是甲骨象形字與大篆金文中的“樂舞”,為是研究學習。要人們學而知其樂。
無為境界是謙卑者修行的境界;是順應萬物,以順其和。自然和諧的語言與行為表達,是通往成功的必由之路;是聖人教化世人守弱、不爭、快樂,達到“無為”。
《道德經》的哲學理念:無為其實就是無主觀臆斷的作為,無人為之為,是一切遵循客觀規律的行為。無為,就是順應自然科學的作為,就是合理的作為,因而也是積極的作為。指出凡事要“順天之時,得人之
心”,而不要違反“天時、地性、人意”,不要憑主觀願望和想象行事。所以說:“天道無為,順其自然趨勢而為,無親無疏,無彼無己也”。 引自月牙山人《無知錄》。
第四層意義:道家主張“順其自然”,認為法律(法和法律有不同;法好比物理,而法律則是人為)是對人類的束縛,要全部捨棄;法家則主張要用法律去懲治人,認為人類本性頑劣,要用權威去治天下。
第五層意義:無為,道家的核心概念之一。道家自然分“創造自然的自然”和“被自然所創造的自然”,前者比後者更高,是後者的否定,因為它用“人為”否定了“自然”。但它也是同一個自然的“自否定”,因為“人為”、“創造”也是自然,而且更加是自然,所以它是自然的“本質”、也是真正的自然。道家的“自然”概念中的兩個層次,即“無為”層次和“有為”層次。然只有自然無為的自然才是最自然的,因為只有建立在自由意志之上的道德才是真正的道德,才是道家所提倡的道常無為法自然。
道家雖然學派上有所區別,但就其主旨來說是相通的:以“道”為本,自然無為。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老子曾在其著作中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強名之曰道。”。老子提出“道”是宇宙本源......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原指徹底推究事物的道理,透徹瞭解人類的天性。後泛指窮究事理。
人間煉心,山中煉命,
若不煉己,出家無用。
若欲真修,先要窮理,
理若不通,無從下手。
收集經典,博覽群書,
窮究其理,極深研究。
窮理盡性,以至於命。
儘性至命之學,全在窮理上定是非耳。
窮理透徹,則性能全,命能保,直入無上至真之地;
窮理恍惚,則命難修,性難了,終有到老落空之悔。
糊塗出家,糊塗學道,糊塗修行,
生則既然糊塗,死時焉能亮淨?
性命何事,而乃如此妄為耶!
修行之道,包羅天地之道也,竊奪造化之道也,
至尊至貴,至神至妙,非容易而知。
學人不想自己性命為何物?不辨祖師法言是何義?
飽食終日,無所用心,妄想一言半語之妙,即欲成道,
日則浪蕩打混,夜則高枕安眠,
以經書為無用之言,以子書為哄人之套。
詐稱有道者,以錯引錯,妄冀成真者,以盲誘盲。
即有一二信心之士,亦不過是走馬看花,
何嘗深用心思,窮究實理。
古人曰“若還紙上尋真義,遍地都是大羅仙”之語,
是特為不求師者而發,非言經書為無用。
後人不知古人之意,多借此為憑證,
而即置經書於不問,大錯大錯。
祖師法言,一字一意不敢妄發,一言半語盡藏妙義,
不知費盡多少老婆心,為後人作階梯,與教門留眼目。
而反毀之謗之,其罪尚可言乎!
即後之高人賢士所作所為,總在古人範圍之中,
究其實落,未必高過於古人。
今之高人不哄學人,則古之聖真不誤後世也可知矣。
要取古人之法言,細窮細究,
求師一決,通前達後,毫無一點疑惑,方可行持,
慎誤自恃聰明,而有己無人;
亦勿專聽梆聲,而任人誤己;
此窮理之學,不論賢愚,人人可做,
果能功夫不缺,日久自有所悟。
但所悟者一己之私見,不得貿然下手。
倘遇明師,必須徹始徹終,追究個清白,
真知灼見,得心應手,方不誤事。
若知前不知後,知後不知前。知陰不知陽,知陽不知陰。
知體不知用,知用不知體,或知有為而不知無為,
或知無為而不知有為,或見元關而不知藥生,
或知藥生而不知老嫩,或知結丹而不知服丹,
或知結胎而不知脫胎,或知文烹而不知武煉,
或知武煉而不知文烹,或知陽火而不知陰符,
或知進火而不知止足,或知溫養而不知抽添,
毫髮之差,千里之失,未許成真。
不但此也,且陰陽有內外,五行有真假。
性命工夫兩段,先後二天各別,
有真有假,有真中之假,有假中之真,有真中之真,有假中之假。
此等機關究之不徹,即行之不到;辨之不清,即作之不成。
是以呂祖三次還丹未成,後得崔公《入藥鏡》而始完功;
紫清有夜半風雷之患,重複修持而方了事。
如二翁者,神仙中之領袖,些子不明,猶有不虞,而況他人乎?
學者須當三思之。
我建議:若真修,見窮其理,明道之後,先在人間煉心,
煉己純熟,復見本來面目,神全氣足,方能出家。
我是過來人,希望你能如此而行。
若無師指人知的,
天上神仙無住處。
饒君聰慧過顏閔,
不遇真師莫強猜。
誠哉!性命之學,必有師傳,非可妄猜私度而知。
昔道光頓悟圓通,自知非向上事,後得遇杏林而成大道;
上陽即得緣督之訣,不敢自足,猶必見青城而備火候;
三豐嵩山苦歷十餘年,一無所得,後感鄭呂二仙指點,方知大事。
雖世間微藝薄技,尚賴師傳而知,況性命大事,豈能無師而曉?
蓋性命之道,乃竊陰陽、奪造化、轉生殺、扭氣機。
先天而天弗違之道,鬼神不能測,蓍龜莫能佔,
得之者立躋聖位,直登彼岸,
是天下第一件大事,是天下第一件難事,
苟非聖師附耳低言,如何知之?
獨是旁門三千六百,丹法七十二品,以邪害正,以假亂真,
誰為盲師,誰為明師,甚難辨別。
然辨別亦易,大凡高人出世,自命不凡,獨弦絕調,
不濫交,不諂世,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