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的古文意思是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4-11-21

〞及〞在文言文中是什麼意思?

你好

基本解釋

1、從後頭跟上:來得及。趕不及。

2、達到:及格、合格。及第(古代科舉考試中選,特指考取進士)。普及。過猶不及。

3、趁著,乘:及時。及早。及鋒而試。

4、連詞,和,跟:陽光、空氣及水是生物生存的基本條件。以及。[1]

詳細解釋

【動】

1、會意。甲骨文字形,從人,從手。表示後面的人趕上來用手抓住前面的人。

2、追趕上,抓住。

及,逮也。——東漢·許慎《說文》

使人追宋義子,及之齊,殺之。——《史記·項羽本紀》

無庸,將自及。——《左傳隱公元年》

又如:趕不及(來不及);企及(希望趕上);來得及(能夠趕上);及面(見面);及時應令(與季節令令相適應)。

3.至,達到。

及,至也。——《廣雅》

及期。——《儀禮聘禮》

不及黃泉,無相見也。——《左傳隱公元年》

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陶潛《桃花源記》

及諸河,則在舟中矣。——《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湯熨之所及也。——《韓非子·喻老》

針石之所及也。

將有及。(還來得及。)

駭而圖之,豈將有及乎?——漢·賈誼《論積貯疏》

及是,愈以為誠有。——唐·柳宗元《小石城山記》

禍且及汝。——明·魏禧《大鐵椎傳》

廷益抱誠,噬羶曷及?——黃道周《節寰袁公傳》

4.待,等到。

及日中則如盤盂。——《列子·湯問》

及其日中如探湯。

(袁可立)及長,數有異兆。——明 黃道周《節寰袁公傳》

及敵槍再擊。——清·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及既上。(等到已經登上。及:等到。既:已經。)——清姚鼐《登泰山記》

如:及夫(等到)。

5、遭受。

鐵銛短者及乎敵。(及乎敵,被敵所傷,極言戰爭之激烈。)——《韓非子五蠹》

6、比得上,能與……相比。

徐公何能及君也?——《戰囯策齊策》

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韓愈《師說》

又如:我不及他。

7、連累;關聯。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子梁惠王上》

事如此,此必及我。——《漢書李廣蘇建傳》

又如:罰不及眾;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8、通“給”。供應。

然則大囯內款,小囯用盡,何以及之。——《管子國蓄》

9.到了……的時候

及魯肅過尋陽。——《資治通鑑漢紀》

及為北徐州,時有勢族請姻者。——《梁書· 韋放傳》

及夫秋高氣清,霜露既降。——明·宋濂《看鬆庵記》

10.遍及。

澤及萬世而不為仁。——《莊子·大宗師》

推恩海內,澤及鳥獸。——《東坡先生墓誌銘》

【介】

趁。

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左傳僖公二十二年》

又如:及今(趁現今之時);及蚤(趁早。蚤:通“早”)。

【連】

和,與。

洄曲及諸道橋樑。——《資治通鑑唐紀》

洄曲及四境。

袁(袁可立子袁樞)出家刻十餘種及王覺斯法書以示。——――明 祁彪佳《祁忠敏公日記》

扣其鄉及姓字。——明·魏禧《大鐵椎傳》

音樂及詩歌。——蔡元培《圖畫》

又如:孔子及門徒。

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

【副】

1、表示反問,相當於“豈”。

先君之敗德,及可數乎?——《左傳》

2、表示頻率,相當於“又”。

兒寬家貧,當為弟子都養;及時時間行佣賃,以給衣食。——《史記》

3、表示程度,相當於“極”。

原是本府六案孔目出身,及好刀筆。——《水滸全傳》

【名】

姓。及姓。[1]...

文言文中的“之”是什麼意思?

(一)代詞。

1.第三人稱代詞,他、她、它(們)。有時靈活運用於第一人稱或第二人稱。

①太后盛氣而揖禒。(《觸龍說趙太后》)

②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之:我)(《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數存之。(之:我)(《信陵君竊符救趙》)

④且公子縱輕勝,棄之降秦,獨不憐公子姊邪?(之:我)(《信陵君竊符救趙》)

⑤然語之,又恐汝日日為吾擔憂。(之:你)(《與妻書》)

2.指示代詞,這,此。

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將伐顓臾》)

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前一個“之”,這樣。後一個“之”,它。)(《季氏將伐顓臾》)

③之二蟲又何知。(《逍遙遊》)

④均之二策,寧許之以負秦曲。(《廉頗藺相如列傳》)

(二)助詞。

1.相當於現代漢語的“的”,放在定語和中心語之間。

①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季氏將伐顓臾》)

②子而思報父母之仇,臣而思報君之仇。(《勾踐滅吳》)

2.放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①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燭之武退秦師》)

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③不患其眾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恥也。(《勾踐滅吳》)

④王無異於百姓之以王為愛也。

3.放在倒置的動(介)賓短語之間,作為賓語提前的標誌。

①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師說》)

②譬若以肉投餒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竊符救趙》)

③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齊桓晉文之事》)

4.放在倒置的定語與中心語之間,作為定語後置的標誌。

①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

②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傳》)

5.用在時間詞或動詞(多為不及物動詞)後面,湊足音節,沒有實在意義。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於國也》)

②餘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項脊軒志》)

③頃之,煙炎張天。(《赤壁之戰》)

(三)動詞,到……去。

①胡為乎遑遑欲何之?(《歸去來兮辭》)

②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逍遙遊》)

③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齊桓晉文之事》)

④卒之東郭墦間,之祭者,乞其餘;不足,又顧而之他。(《齊人有一妻一妾章》)

之有時後在文言文中無詩意

"及"在古代是什麼意思

及,甲骨文像一隻手從背後抓住前面的人。造字本義:趕上並抓住。

不謂及此 在文言文中是什麼意思

不曾說過到過這裡的意思。

jí① <動> 趕上;追上。《餚之戰》:“及諸河,則在舟中矣。”② <動> 至;到;到達。《歸去來兮辭》:“農人告餘以春及,將有事於西疇。”《伶官傳序》:“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③ <動> 遭遇;遇到。《叔向賀貧》:“略則行志,假貨居賄,宜及於難。”④ <動> 推及;涉及。《齊桓晉文之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⑤ <動> 來得及。《荊軻刺秦王》:“方急時,不及召下兵。”【又】 <名> 指充足的應付時間。《論積貯疏》:“乃駭而圖之,豈將有及乎?”⑥ <動> 趕得上;比得上。《鄒忌諷齊王納諫》:“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⑦ <介> 等到;到了。《蘭亭集序》:“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⑧ <介> 趁著。《子魚論戰》:“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⑨ <介> 跟,與。《左傳·僖公四年》:“屈完及諸侯盟。”⑩ <連> 和,與。《陳情表》:“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

古文的之是什麼意思

(一)代詞。

1.第三人稱代詞,他、她、它(們)。有時靈活運用於第一人稱或第二人稱。

①太后盛氣而揖之。(《觸龍說趙太后》)

②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之:我)(《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數存之。(之:我)(《信陵君竊符救趙》)

④且公子縱輕勝,棄之降秦,獨不憐公子姊邪?(之:我)(《信陵君竊符救趙》) ⑤然語之,又恐汝日日為吾擔憂。(之:你)(《與妻書》)

2.指示代詞,這,此。

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將伐顓臾》)

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前一個“之”,這樣。後一個“之”,它。)(《季氏將伐顓臾》)

③之二蟲又何知。(《逍遙遊》)

④均之二策,寧許之以負秦曲。(《廉頗藺相如列傳》)

(二)助詞。

1.相當於現代漢語的“的”,放在定語和中心語之間。

①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季氏將伐顓臾》)

②子而思報父母之仇,臣而思報君之仇。(《勾踐滅吳》)

2.放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①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燭之武退秦師》)

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③不患其眾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恥也。(《勾踐滅吳》)

④王無異於百姓之以王為愛也。

3.放在倒置的動(介)賓短語之間,作為賓語提前的標誌。

①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師說》)

②譬若以肉投餒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竊符救趙》)

③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齊桓晉文之事》)

4.放在倒置的定語與中心語之間,作為定語後置的標誌。

①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

②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傳》)

5.用在時間詞或動詞(多為不及物動詞)後面,湊足音節,沒有實在意義。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於國也》)

②餘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項脊軒志》)

③頃之,煙炎張天。(《赤壁之戰》)

(三)動詞,到……去。

①胡為乎遑遑欲何之?(《歸去來兮辭》)

②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逍遙遊》)

③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齊桓晉文之事》)

④卒之東郭墦間,之祭者,乞其餘;不足,又顧而之他。(《齊人有一妻一妾章》) 之有時後在文言文中無詩意

相關問題答案
及的古文意思是什麼?
加的古文意思是什麼?
若的古文意思是什麼?
即的古文意思是什麼?
謂的古文意思是什麼?
嘗的古文意思是什麼?
亂的古文意思是什麼?
候的古文意思是什麼?
志的古文意思是什麼?
鹹的古文意思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