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現代化是什麼意思?
農業現代化建設是什麼意思?
發展非農產業,推進農村工業化、城鎮化,擴大勞動就業,使農民儘快富裕起來 。依靠科技教育,加大智力投入,推穿農業集約化,發展優質高產高效農業 。保護與改善農業資源與生態環境,促進農業與農村的可持續發展。
以上,希望能夠對你有所幫助。
現代農業與農業現代化的區別?
現代農業
一般認為,今天意義的現代農業始於二戰後(將1840年英國工業革命完成至二戰前這段時期的世界農業發展稱為近代農業,此前的統稱為傳統農業或者古代農業),是在近代農業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以現代科學技術為主要特徵的農業,是廣泛應用現代市場理念、經營管理知識和工業裝備與技術的市場化、集約化、專業化、社會化的產業體系,是將生產、加工和銷售相結合,產前、產後和產中相結合,生產、生活和生態相結合,農業、農村、農民發展,農村與城市、農業與工業發展統籌考慮,資源高效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高度一致的可持續發展的新型產業。
農業現代化,是現代農業所具備的特徵。
(1)生產過程機械化:生產過程的機械化,是指運用先進設備代替人力的手工勞動,在產前、產中產後各環節中大面積採用機械化作業,從而降低勞動的體力強度,提高勞動效率。所謂全過程的機械化,應包括選種、育秧、耕地、播種、施肥、除草、灌溉、收割、脫粒、烘乾、倉儲、加工、包裝、運輸等從種植到餐桌所有環節的機械操作。機械化不等於現代化,但它在現代化的構成中確實佔有重要的地位,它是實現現代化的基礎,或者說是充分的必要條件。沒有機械化的支持,也就不可能有農業現代化。
(2)生產技術科學化:科技,是農業向現代化進化的動力源泉。農業生產技術科學化,其涵義是指把先進的科學技術廣泛應用於農業,從而收到提高產品產量、提升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保證食用安全的效果。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過程,其實就是先進科技不斷注入農業的過程,不斷完善農業的基礎科研、應用科研及推廣體系,不斷提高科技對增產貢獻率的過程。21世紀,是科技的世紀。新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的出現,將使農業現狀發生巨大的變化,科技將在對傳統農業的改造過程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離開科技的注入,農業的現代化就會停滯不前。
(3)增長方式集約化:現代農業與傳統農業相比,傳統農業是落後的,集約經營與粗放經營相比,粗放經營是落後的。粗放經營與傳統農業有一定的對應關係;集約經營與現代農業有一定的對應關係。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方向進化,一個基本的同步條件是農業增長方式要從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轉變,摒棄傳統的粗耕簡作,推廣現代的精耕細作,在化肥、農藥、灌溉等方面的投入邊際效益遞減,外延擴大生產餘地變小的情況下,把增產的基點轉到挖掘內部潛力,降低生產成本,提升產品檔次,提高綜合效益,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
(4)經營循環市場化:現代農業的一個顯著標志是,市場成為農業經濟運行的載體。面向市場來組織生產,投入一產出一消費的經營循環都要在市場上得以實現。這是農村經濟由傳統的自給自足自然經濟形態走上現代的、商品的市場形態的必由之路。在資源的配置上,行政手段的退出與市場功能的發揮,是現代農業的一個基本特徵。在生產的目的上,產品自給自足的消亡與純粹用於商品交換的轉換,是現代農業的又一基本特徵。這個“發揮”和“轉換”的量變過程,是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趨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產品的商品率如果達不到一個較高的程度,農業的現代化就“化”不起來。
(5)生產組織社會化:所謂生產組織,就是對微觀經濟單元的組合佈局進行引導、對社會分工進行協調,對專業化生產進行管理的實施過程。立足於整個社會來設計這種過程、實施這種過程,就是生產組織的社會化。它意味著農業生產與流通活動的各個部門、各個環節,必須和社會上的有關部門、市場主體有機地聯繫起來,並要隨著現代化的不斷推進提高這種依賴程度,以達到揚長避短,優勢互補,提高勞動生產率的目的。現代化的生產,應該是社會化大生產。它排斥生產的小而全和封閉型經營狀態;青......
什麼是三農問題?現代農業和農業現代化的區別是什麼
所謂“三農”問題,是指農業、農村、農民這三個問題。
實際上,這是一個居住地域、從事行業和主體身份三位一體的問題,但三者測重點不一,必須一體化地考慮以上三個問題。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三農”問題關係到國民素質、經濟發展,關係到社會穩定、國家富強。
農業問題,主要是農業產業化的問題。市場經濟是以市場為導向、根據市場配置資源的經濟形態,農業的購銷體制不暢是農業不能快速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常常聽到農民兄弟抱怨種了東西賣不出去或賣得過於低廉,根子在沒有遵循市場規律。產供銷形成一條龍是當前農業在市場經濟中大有作為的一著好棋,黨和政府在創設“產―供―銷”鏈條的活動中起著關鍵作用。農業產業化的另一個問題是中國農業目前基本上屬於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沒有形成規模經濟。加入世貿組織後,如何應對國外的集約型農業的挑戰?這將是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面臨的嚴峻問題。從現在看來,目前中國應在解放剩餘勞動力的同時,通過加快農業機械化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拋棄小農經濟的自給自足,迎接入世挑戰。
農村問題,目前突出表現的一個問題是戶籍制度改革。以往戶籍制度將城鄉予以二元分割,形成了城鄉之間經濟發展、文化水平的較大差異。這種戶籍制度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是自上而下行政管理的必要,在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今天已經受到理論界的一致質疑。目前,各地興起的戶籍制度改革紛紛向這種不合理的制度“開刀”,希望能夠藉此進一步解放農村剩餘勞動力。但需要前瞻的是:戶籍制度改革以後,解放的剩餘勞動力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安置和疏導,形成的移民潮會給社會治安造成相當大的壓力。因此,城市化的步驟需要控制,小城鎮是消解城鄉二元對立、改革戶籍制度的必要配套措施。
農民問題,可以分為素質和減負兩個問題。農民素質問題,主要是指文化素質。據統計,截至2000年底中國義務教育即普九中人口覆蓋率達到85%,在普九未能覆蓋人口中,農村人口占大多數。同時,計劃生育政策在農村也受到一定抵制,在“放一隻羊是放,放一群羊也是放”的錯誤觀念指導下形成的便是“越窮越生,越生越窮”的惡性循環。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如果沒有一定文化素質的國民如何與強國競爭?因此,提高農民素質是富民強國的重要舉措。
農民問題的另一個重大問題是減負問題。黨中央國務院再三強調要減輕農民負擔,但個別地方“令不行禁不止”——農民負擔照原樣,引發農民抗交國稅和集體上訪等事件發生。農民負擔重直接影響農民收入的增加,農民負擔重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政府改革力度不夠,目前還有些地方政府部門仍是“管事的人不多,吃飯的人不少”。因此,減輕農民負擔首先應該考慮加大力度進行機構調整,減員增效,把農民增收放在第一位。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接近9億,佔全國人口70%;農業人口達7億人,佔產業總人口的50.1%。“三農”問題的解決必須考慮農業自身的體系化發展,還必須考慮三大產業之間的協調發展。“三農”問題的解決關係重大,不僅是農民兄弟的切盼,也是目前黨和政府的大事。
解決“三農”問題關係國民經濟全局,要把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作為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雖然解決“三農”問題的許多措施都與資金的投入密切相關,但是近幾年來的金融體制改革所存在的問題在相當程度上削弱了對農村經濟的支持,對縣域經濟,特別是對農村經濟的信貸投入相對不足。農業產業本身的體制問題也影響金融資本向其流動,不利於農村經濟的發展。
一、農業經濟沒有形成規模化的經營,加上基礎設施差,難於容納較多的金融資金
目前我國的農業體制主要是......
什麼是農業現代化,中國在農業現
中國農業化的瓶頸應該是中國 農民朋友 的觀念轉變。----怎麼轉?你種過地麼?中國農民有多少發言權?他們思想轉變?配套措施呢?貸個款有多少難你知道不?銀行的貸款有多少是給農民的?農民的議價能力有多麼薄弱你知道嗎?成立農會有多麼難你知道嗎?他們有的只是1畝三分地,怕被徵地又得不到合理的補償,做釘子戶可能成了刀下鬼;怕價格隨時跌,血本無歸,沒有社會保障,沒有全民醫療,進城打工怕被趕來趕去,一不小心怕成孫志剛第二.中國老百姓不容易,中國的農民更不容易啊!不要老站在城裡人的角度高高在上,行不?中國農業的現代化沒有農民的參與是不可能成功的,觀念不是說轉就轉的,農民不是傻子也有自己的考量,現代化,必須要有利於老百姓,為民生計.否則,如為城市美化市容計,斷了小販生計,則不現代,也罷.畢竟,人的生存是最重要的,此為生存權是矣.
農業現代化的主要標誌是大機械生產,借於中國農田的分散性及以家庭為單位的使用權,很難實行大機械生產。---的確.中國實現機械化大生產的困難在於:人多地少;改變現有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建立大農莊後,無地農民如何安置,有這麼多的勞動力哪裡去?城市?似乎鴻溝重重.不管是制度上,還是現有城鄉二元的結構上,乃至城市的承受力(:就業安置、戶籍制度、社會保障、雙方的心理觀念上;硬件:基礎建設住房醫療等供給性),談何容易.牽一髮而動全身.儘管,國家在努力城市化,但畢竟農村人口基數太大,不單單是身份的轉變問題,更是需要一系列保障措施配套,必須解決無土農民的生存問題.否則,城市化就沒有意義.
故,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中國農業現代化的困難其實就是中國城市化的困難,因為解決農業現代化,關鍵是安排剩餘勞動力的問題,即便大農場模式中農民可以以股東身份參與解決一部分農民的出路,但現實是基數的過於龐大決定了不可能吸收大部分農民參與其中,若大量參與則中國農業現代化的經濟效益無從體現,也就失去了現代化存在的意義,無非就是新瓶裝舊酒的大鍋飯!
解決三農問題,任重道遠,關係全體國人,決定了中國能否成為一個真正穩定繁榮強國的關鍵所在!不僅是糧食安全這麼簡單,它牽一髮而動全身!
什麼是農業現代化
設備、生產、銷售等多方面的現代化。比如說播種機、收割機等機械設備;還有關於管理方面,如溫度啊,溼度啊什麼的,電腦控制以及銷售網的建立。在網上進行銷售和打款。
現代農業現代化農業和農業現代化三者的區別和聯繫
共同點:都是指農業
不同點:現代農業 現代化農業的側重點都是農業
前者指時間上的
後者指技術上的
農業現代化側重點是現代化
什麼是現代農業發展?
1 現代農業概述 1.1 相關概念 1.1.1 現代農業與傳統農業 現代農業是指廣泛應用現代科學技術、現代工業提供的生產資料、設施裝備和現代科學管理方法的社會化農業,它是在採用大機器生產的現代工業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農業現代化大約從從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到20世紀七八十年代完成。 現代農業是與傳統農業相對的一個概念。在傳統農業生產中,農民以直接經驗技術為基礎,使用手工製造的鐵木農具和人力、畜力以及水力和風力進行生產,農業生產社會化程度很低,基本上處於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狀態,由於粗放式耕作與勞動密集型精耕細作相結合,農業生產效率低下,技術進步緩慢。 1.1.2 農業現代化 現代農業與農業現代化是相一致的概念,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現代農業是相對成果而言,農業現代化是相對過程而言。而且農業現代化的內涵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深化,具有典型的動態性,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具有不同的含義,截至目前為止,學術界對這一概念仍缺乏一個規範、統一的認識。 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我國學者廣泛吸收國內外的發展經驗,對農業現代化的內涵有了更為深入的理解,主要集中在以下在三個方面:第一,以科學化、集約化、社會化和商品化來概括農業現代化的內涵和特徵;第二,用現代科技(尤其是生物技術)、現代裝備、現代管理,現代農民來概括農業現代化的內涵;第三,認為生態農業或可持續發展農業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農業現代化,以區別於以往農業現代化等同於“石油農業”的傾向。 20世紀90年代初至中期,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不斷完善,沿海發達地區的勞動力成本提高,農業勞動力由農村向城鎮和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第三產業轉移,農業現代化的內涵被理解為商品化、技術化、產業化、社會化、生態化等多方面變革的集合體。 1.1.3 現代農業制度 現代農業制度建設應包括以下主要內容: 一是穩定的農業經營制度。依法賦予農民長期有保障的土地經營權,在承包期內,非經農戶同意,不得收回、調整農戶的承包地,不得徵收農戶的承包地。 二是穩定的投入保障制度。對農業發展長期起作用的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重大科學技術的研究和技術推廣,必須由國家增加投入。國家建立穩定的農業投入保障制度,符合世界貿易組織農業協議的要求,也是國家對農業支持保護的有效途徑。 三是完善的市場經濟制度。依法確立農戶作為生產經營主體的地位,充分發揮市場對要素配置的調節作用,擁有全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農產品市場以及農產品現貨交易市場、批發市場和期貨市場相配套、功能互補的市場體系。 四是健全的質量標準制度。擁有與國際農產品質量有機銜接、符合我國國情的農產品質量標準。以法律法規為保障,技術標準為依據,例行監測和認證為手段,實現農業的標準化。 五是科學的疫病防控制度。具有法律約束力的重大動植物疫病防控制度,包括疫情的預測預報,重大動植物疫病的快速診斷和監測,動植物疫情的鑑定和鑑別,動植物疫病預防和控制,重大動植物疫情的緊急處理,防控物資的籌備、防控人員的動員和組織、防控資金的落實制度等。 六是健全的風險防範制度。進一步明確農業保險政策性的性質、業務範圍、財政支持的水平和具體辦法,農業保險的經營組織形式和運行機制,政府對農業保險的管理體制,保險公司和參保農民的權利和義務及法律責任等。 1.1.4 農業產業化 農業產業化,就是按照產業化要求組織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其基本特徵是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在保持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穩定的前提下,對農業農村經濟的重點產品、主導產業,按產供銷、種養加、貿工農、經科教一體化的要求,實行多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