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的意義和價值?
勞動對人的意義和價值是什麼
勞動是人類社會存與發展的基本前提,勞動創造了人,勞動創造了社會,勞動創造了文明;透過紛繁複雜的商品現象,只有人類勞動才是價值的惟一源泉。
勞動價值與勞動力價值二者的區別 40分
勞動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搐類勞動,也可以說是人力成本
勞動力價值是企業方支付給勞動者的報酬,它與勞動力價格非常近似
通常情況下,勞動價值會大於勞動力價格,如果可能,老闆都會拿這個差價,但在其它地方(比如售價與購進價格差額等)也同樣是企業追逐利潤的關注點
也就是說,通常情況下,廣義上說,剩餘價值會大於勞動價值與勞動力價格的差額
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及其意義是什麼?能講的通俗點不
馬克思通過商品之間按相同勞動時間的比例進行交換,推導出價值(金錢原子)是一種人支配人,人玩人權力關係上的勞動本身。那麼它代表的不是財富,而是權力(奴役),把它當成財富、蛋糕的,被《資本論》批為商品(貨幣)拜物教。價值是一種人類勞動,就與俗約語言定義的有用性嚴重衝突,這一點大家要明白。但它就是衝著金錢遊戲去的,即價值可以理解成金錢原子或者說商品原子。這種原子不是物質屬性人的原子,而是人與人社會關係上的原子,是權力關係的反映。
價值(金錢原子)所代表的權力關係,我舉一個例子,比如我是資本家,人支配一個女工1小時勞動,我可以讓她用拖拉機挖土1小時,也可以讓她用鋤頭挖土1小時,還可以讓她脫了衣服給你跳裸舞1小時,她的行為(勞動)不屬於他,而屬於我,這就是價值所代表的權力關係,在這種權力關係中,你找不到具體的實物蛋糕,因而找不到像新古典那樣的生產蛋糕的邊際生產力。
而商品生產中的人類勞動存在二重性,第一重,就是作為自然力一部分引導其它自然力改變物的形態以轉化物的有用屬性上的人類勞動。這一種不是價值。而使用價值(物的有用屬性)是物在那種形態下的客觀存在,並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創造,並不是因為所謂的產權或者所謂勞動的狗屁功勞,物質基礎才存在或者不存在,地球引力才有或者沒有。
第二重就是人支配人,人玩人權力關係上的勞動(即社會關係上的勞動),這一種人類勞動就是價值。可見價值代表的是人與人的權力(社會)關係,總量價值完全與技術關係無關,純粹是人支配權力關係的反映。對資本家來說工人就是全自動的機器人,但是如果機器人是人格化的人,它會說你支配了我,我也要支配你。金錢關係是人與人之間的權力關係,不是什麼物的屬性演化關係。大自然是質能守衡的,難道在人類之前或者人類滅亡之後金錢(價值)就存在並且質能守衡。
而剩餘價值邏輯則是,假如當資本家支付工人工資,即工人勞動力的價值是4小時勞動,而資本家讓工人實際幹8小時,那麼剩餘價值=8-4=4小時勞動。虧損企業,只是剩餘價值未轉化成利潤而已,但系統整體的總利潤=總剩餘價值。
價值的增值源於剩餘價值生產,勞動價值論聯立剩餘價值理論,揭示和攻擊整個商品生產或者說金錢遊戲,這種邏輯露骨的說出來,也就是說追求分配金錢(價值)的實質,就是追求分配他人被支配的勞動本身,金錢(價值)增值的過程,就是越來越多的人勞動時間不屬於自身的異化過程。價值也不是代表的不是財富、蛋糕,而是奴役(權力)!可見一個追求價值(交換價值)的社會極端邪惡。
正如該死的企業追求的是更高的利潤,是更高的產值,而不是最小勞動消耗下的最大化生產使用產量,因此企業造就了階級鬥爭,是階級鬥爭的產物。
正如企業的成本,是花多少錢用多少錢代表的交換比例,而不是工人勞動的消耗,工人累死累活與資本家無關,它的成本不是什麼工人勞動的消耗,而是用更少的工資(金錢)去交換工人更長的勞動時間,其成本才更低,如資本主義的減員增效,就是這麼回事,不是提高單位勞動時間內的實物產出,而是讓工人更長的時間不屬於自身,開除一定的工人,讓剩餘的工人,相應工資下幹更長勞動時間,或者相同勞動時間給更低的工資,當然這一點經常為與利潤率有關的市場價格波動所掩蓋。
同時價值不是什麼勞動的成果、貢獻、功勞,而是被支配的勞動本身,馬克思認為功勞、貢獻、成果是對相應對像而言,正如日軍驅使一個人去剝他女兒的人皮做皮鞋,日軍也參加勞動,對日軍來說是成果、貢獻、功勞,對被驅使的人來說就是自身勞動異化的痛苦折磨。這與資本主義的金錢增值是一回事,對資本家來說,價......
勞動價值理論和要素價值理論的區別與聯繫
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是馬克思經濟學思想的基礎和核心內容之一。馬歇爾的均衡價值論和以龐巴維克為代表的邊際效用價值論則是近代西方經濟學的價值基礎理論和核心內容之一。後二者是作為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對立物而出現的,其意圖在於批評和否定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在總體上相互對立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體系中,如何看待三者之間的區別與聯繫是理論經濟學者關注的問題。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西方經濟學思想的不斷傳入,均衡價值論和邊際效用價值論使國內一些人在價值決定問題上發生了動搖。不斷有以此否定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文章刊出,批評者多持以下觀點,他們認為商品市場價格是由市場的供給和需求決定或認為商品市場價格是由物品滿足主體慾望的能力決定的,即主張效用是價值的源泉。這些批評使許多並不真正瞭解西方兩種價值論的人產生了疑惑,這裡我認為有必要通過對這三種價值論的比較分析來提供一種正確的認識。
三 種 價 值 論 的 基 本 觀 點
一、 馬克思勞動價值論
馬克思勞動價值論認為,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生產商品的勞動具有抽象勞動和具體勞動二重性。商品的二因素由勞動的二重性決定,具體勞動創造使用價值,抽象勞動即人類無差別的勞動創造商品的價值。價值的實質是抽象勞動的凝結。馬克思認為使用價值(同義與西方經濟學中的“效用”)是商品價值的物質承擔者,是載體。沒有使用價值的物品不可能成為商品。在這裡馬克思並未否定使用價值(效用)在交換中的重要作用。以勞動價值論為基礎的價值規律要求:商品的價值由生產該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交換要以價值量為基礎實行等價交換。馬克思還認為以商品價值量為基礎的市場價格會受到市場供求相互作用的影響而上下波動。顯然馬克思也沒有否定供給與需求對價格的影響作用。馬克思認為商品價值不僅有質的規定性而且有量的規定性。商品的價值實體是處於凝結狀態的抽象勞動。商品交換表面上是物與物的交換,但背後卻體現了物的外殼掩蓋下的利益關係的交換,而交換必然要求量和質的等同。勞動的天然尺度是勞動時間,而決定商品勞動價值量的勞動時間又必須是社會範圍內一定階段的平均勞動時間,而不是個別勞動時間。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是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及整個馬克思經濟學的基礎。馬克思正是從勞動價值論這一基礎出發,區分了必要勞動和剩餘勞動,從而揭露了資本主義生產的實質。而這乃是一切資產階級經濟學家所不願承認和企圖迴避、否認的。因為一旦承認了勞動價值論,就必須承認馬克思經濟學的整個體系。
二、 馬歇爾的均衡價值論
馬歇爾的均衡價值論是建立在局部均衡論基礎上的均衡價格論。均衡價格論是馬歇爾經濟理論的核心和基礎。他通過商品的均衡價格衡量商品的價值。因此均衡價格論亦稱馬歇爾價值論。馬歇爾認為一種商品的價值,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是由該商品的供給狀況和需求狀況共同決定的。馬歇爾主要通過均衡價格來衡量商品的價值。所謂均衡價格是指商品的供給與需求相均衡,從而它的供給價格與需求價格相一致的價格。需求價格是指消費者對一定數量的商品所願意支付的價格,它由一定量商品對消費者的邊際效用決定。由於邊際效用遞減規律的作用,因此隨著商品供給量增加,邊際效用遞減,從而需求價格也是遞減的。需求曲線是一條向右下方傾斜的曲線。供給價格則指生產者提供一定量商品時願意接受的價格,它由生產一定量商品所需支付的邊際成本決定。由於邊際成本遞減規律的作用,隨著需求量增大,商品的供給量也要增加,而邊際成本遞增必然導致供給價格遞增,從而供給曲線是向右下方傾斜的。均衡價格的分析是通過將需求曲線和供給曲線置於同一座標平面中分析而得出的。供給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