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是一個怎樣的人?
傅雷是一個怎麼樣的人
好友 樓適夷:“傅雷的藝術造詣是極為深厚的,對古今中外的文學、繪畫、音樂各個領域都有極淵博的知識。但總是與流俗的氣氛格格不入,他無法與人共事,每次都半途而去,不能展其所長。”
好友 楊絳:“傅雷滿頭稜角,動不動會觸犯人又加脾氣急躁,止不住要衝撞人,他知道自己不善,在世途上園轉周旋,他可以安身的‘洞穴’,只是自己的書齋。”
畫家 黃苗子:傅雷非常愛這個國家,所以對這個國家的要求也很嚴格。他愛他自己的文章,愛他所翻譯的作家的作品,所以對它們非常認真。[8]
妻子 朱梅馥:“我對你爸爸性情脾氣的委曲求全、逆來順受,都是有原則的。因為我太瞭解他。他一貫的秉性乖戾、嫉惡如仇是有根源的。修道院似的童年,真是不堪回首。到成年後,孤軍奮鬥,愛真理,恨一切不合理的舊傳統和殺人不見血的舊禮教。為人正直不苟,對事業忠心耿耿。我愛他,我原諒他。”
石西民:“傅雷是個有個性、有思想的鐵漢子、硬漢子,他把人格看得比什麼都重。”
傅聰:“其實我父親並不是天生喜歡在書齋裡的,他是很關心國家的。關心世界,關心國家,關心人類。1956年的時候,他曾經真的覺得中國有希望。”
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朱維錚:“傅雷這個人,我覺得是,在反右裡面,應該講是最沒有反黨情緒的,最想我們的黨變得好一點的人。結果後來,在反右以後被批判的是最厲害。這個我想傅雷的理想的頭,碰了一個那麼大的釘子,碰到的頭破血流,跟他後來不斷地失望,到最後走上自殺的道路,是應該有關係的。”[9]
傅雷作為一個翻譯家,別人說“沒有他,就沒有巴爾扎克在中國”,他譯介羅曼·羅蘭的《約翰·克利斯朵夫》深深影響了幾代中國人;作為音樂鑑賞家,他寫下了對貝多芬、莫扎特和肖邦的賞析;作為文學評論家,他對張愛玲小說的精湛點評,為學界作出了文本批評深入淺出的典範;他寫給長子傅聰的家書《傅雷家書》自80年代出版至今,已經感動了數百萬讀者。[10]
傅雷先生一生在文學、音樂、美術理論、美學批評等領域多有建樹,體現出勤奮、正直、熱心、嚴謹、慈愛的美德,凝聚成了獨特的“傅雷精神”
傅雷是一位怎樣的父親?
如果問傅雷是怎樣一個人,相信有人說他一個嚴父,也有人說他是一位慈父。這兩點看似矛盾,但卻都在傅雷教導兒子的過程及他給兒子的家信中體現了出來。首先說嚴父,他在兩個兒子小時候就擔當起親自教育的責任,而正如傅雷在對己對人、對工作、對生活的各方面都要求認真、嚴肅、一絲不苟的精神一樣,他對待幼小的孩子也是十分嚴格的。他親自編制教材,給孩子制定日課,一一以身作則,親自督促,嚴格執行。傅聰和傅敏都怕他,這是眾所周知的,然而就是在這種教育環境下,他的兩個兒子都走上了成功的道路。不得不說傅雷在教導孩子方面很出彩,傅聰8歲學習鋼琴,最後被稱作鋼琴詩人,傅敏也喜愛音樂,但傅雷卻不允許他走這條路,說他是塊教書的料,果然十年後傅敏傅敏在英語教學上小有名氣了。不得耽說,正是傅雷的“嚴”,為祖國增添了兩個棟樑。其次是慈父,傅雷在兒子的事業慢慢走上正軌後就放下了父親的嚴肅,而轉身變為他們的“朋友”。兒子有煩惱時他告訴他們要樂觀、勇敢,兒子取得成績時他給予鼓勵並勸導他們不要驕傲,在藝術方面他也會把兒子當作一個難得的知己。細心的人也會發現,他以前說的“你們”已經變為了“我們”。他自己也說過說:“我高興的是我有多了一個朋友,兒子變成朋友,世界上有什麼事可以和這種幸福相長的。”而且,他謙虛誠懇地說:“我與兒子的相處中,學得了忍耐,學到了說話的技巧,學到了把感情昇華。教會我們如何和孩子相處,以怎樣的一種姿態交往。”一封封家信,包含著一位父親對遠在他鄉的兒子濃濃的思念與關愛,在家書中傅雷和現實中大不相同,完全顛覆了那個冷酷而嚴肅的傅雷,而向我們展現了一個慈父的形象。由此可見,傅雷在教導兒子的方面下了無數的心血,或者說,每一位父母都是一樣的,只不過不為孩子所知道罷了。但確實,是父母,為孩子照亮了前方的路,引導這孩子走向光明的未來。
在《傅雷家書》傅雷是一個怎樣的人
教子有方
傅雷教導兒子要做怎樣的人
信中首先強調的是,是一個年輕人如何做人、如何對待生活的問題。傅雷對祖國的經歷現身說法,教導兒子待人要謙虛,做事要嚴謹,禮儀要得體;遇困難不氣餒,獲大獎不驕傲;要有國家和民族的榮譽感,要有藝術、人格的尊嚴,做一個“德藝俱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同時,對兒子的生活,傅雷也進行了有益的引導,對日常生活中如何勞逸結合,正確理財,以及如何正確處理戀愛婚姻等問題,都像良師益友一樣提出意見和建議。拳拳愛子之心,溢於言表。
傅雷是什麼樣的人
傅雷作為一個翻譯家,別人說“沒有他,就沒有巴爾扎克在中國”,他譯介羅曼·羅蘭的《約翰·克利斯朵夫》深深影響了幾代中國人;作為音樂鑑賞家,他寫下了對貝多芬、莫扎特和肖邦的賞析;作為文學評論家,他對張愛玲小說的精湛點評,為學界作出了文本批評深入淺出的典範;他寫給長子傅聰的家書《傅雷家書》自80年代出版至今,已經感動了數百萬讀者。
參考資料:baike.baidu.com/view/39180.html?wtp=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