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看破是什麼意思?

General 更新 2025-01-03

佛法說的真假是什麼意思??

要想理解這個問題,你必須理解佛法貳為空。事實上,佛法所講的無常是空的本有之意。從哲學來講,並不能說是假的,而是不能永恆的就是沒有意義的。你明白了嗎?

佛法中的破四見是什麼意思

一、異、常、非常等之義總有四句,一切之妄計,必墮於其一,名為四見。智度論七曰:“復有四種見,世間常,世間無常,世間亦常亦無常,世間亦非常亦非無常。我及世間有邊無邊亦如是。”又華嚴經疏三,謂外道之所見,不出四見:一、計一,數論師,計因中有果,以因果不異之故名為計一。二、計異,勝論師,計因中無果,以因果不同之故名為計異。三、計亦一亦異,勒裟婆論師計因中有果,亦計因中無果,以有無雙計故名為亦一亦異。四、計非一非異,尼犍子,計因果,亦非是一亦非是異,故名非一非異。【又】凡夫常樂我淨之四顛倒稱為四見。

外道所計,不出四見。謂數論計一,勝論計異,勒娑婆計亦一亦異,尼犍陀、若提子計非一非異。(梵語勒娑婆,華言苦行。梵語尼犍陀,華言離系。若提,母名,母子兼稱,故名若提子。)

〔一、計一〕,謂數論師計:因中有果,因果不異,故名計一。

〔二、計異〕,謂勝論師計:因中無果,因果不同,故名計異。

〔三、計亦一亦異〕,謂勒娑婆論師計:因中有果,名一;因中無果,名異;有無雙計,故名亦一亦異。

〔四、計非一非異〕,謂尼犍陀、若提子計:因果亦非是一,亦非是異。不同計一計異,故名非一非異。

四見有三種,單四見,復四見,具足四見也。

一、單四見。

一、執有。

二、執無。

三、亦有亦無。

四、非有非無。

二、復四見。

一、有有有無。

二、無有無無。

三、亦有亦無有,亦有亦無無。

四、非有非無有,非有非無無。

三、具足四見。

一、有有有無,有亦有亦無,有非有非無。

二、無有無無,無亦有亦無,無非有非無。

三、亦有亦無,有亦有亦無,無亦有亦無,亦有亦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

四、非有非無,有非有非無,無非有非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非有非無。

四見有三種:單四見、復四見、具足四見。

一、單四見

一、有。 二、無。 三、亦有亦無。 四、非有非無。

二、復四見

一、有有有無。 三、亦有亦無有,亦有亦無無。

二、無有無無。 四、非有非無有,非有非無無。

三、具足四見  一、有有、有無、有亦有亦無、有非有非無。

二、無有、無無、無亦有亦無,無非有非無。

三、亦有亦無有、亦有亦無無、亦有亦無亦有亦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

四、非有非無有、非有非無無、非有非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非有非無。

佛法看怎麼珍惜當下?離當下一切諸相,看破當下虛妄嗎

轉世為人 不易 要好好把握機會 勇猛精進修行佛法才對!!

當然了 大、小、顯、密都是修行 我空 法空為主的 只是入手點輕重不同而已

有兩個願是必發的!

1、我此生一定要修成正果!

2、百年後一定要去極樂世界!此願一發,佛菩薩就會知道的,就會給你安排修行程序!

守戒、安心、入定、生慧、慈悲救渡。

圓滿一切善行!

順利返回極樂!

佛教中觀是什麼意思

初學佛的人,看見佛法內,有所謂大乘、小乘;有所謂法相宗、三論宗、天台宗、華嚴宗、禪宗、淨土宗、真言宗、律宗,乃至所謂俱舍成實等宗;已覺得歧路多歧,不知何從措足。再加想求得一位善知識,能原原本本不黨不偏的,將各宗各派的概要,開示一下,真不易得。便是想求得這樣解說各宗宗旨的一本書,也不易尋求。初學者的這種困難,實在不小。 原來佛法的目的是求「覺悟」;可是在求達到「覺悟」底目的地以前,必定有許多途徑,也可說是求達目的底方法和歷程。在佛教底目的上,原是一樣;在途徑上,自不妨有法相三論天台華嚴禪淨真言戒律俱舍成實等宗的不同。所以法相宗的求覺悟,有法相宗的方法和歷程;三論宗求覺悟,有三論宗的方法和歷程;其他各宗,亦莫不皆然。佛法既有了這許多的途徑,於是佛法的上面,就有了這許多的宗派。 佛法在印度,小乘雖有部執之分,大乘雖有空有之辯,卻並未立許多門戶;到中國後,才宗派繁興。隋唐以來,各宗的著述和流傳的法門,大都各具有本宗的特質;及至今日,宗派劃然,各宗有各宗的內容,各派有各派的藩籬。尤其是各宗派傳來的源流,若不加以考察,決不能得根本的明白:如姚秦鳩摩羅什法師,翻譯了中論百論十二門論,後來研究三論的,就成為三論宗;羅什法師又翻譯了成實論,後來研究成實論的,就成為成實宗;慧遠法師在廬山唸佛,後來這一流,就成為淨土宗;樑代菩提達磨祖師,所傳的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就謂之禪宗;隋代智者大師,依著法華智度等經論,成立天台宗;唐代玄奘三藏,翻譯解深密經瑜伽唯識諸論,成立法相宗;又翻譯俱舍論,成俱舍宗;南山道宣律師,成立四分律宗;賢首國師,立華嚴宗;善無畏金剛智,傳出了真言宗;還有曇無讖所傳的涅盤宗,菩提流支所傳的地論宗,真諦三藏所傳的攝論宗等等。最多時有十六宗派之多,其中也有不久絕響的,也有融入他宗的;到現在普通常說的:所謂教下,就是指天台宗;所謂宗下,就是指禪宗;所謂律下,就是指律宗;這三宗以外,多已授受無聞,經籍不完。若要研究各宗的概要,應先明瞭各宗承傳的源流,盛衰的背景;然後再辨別他們的內容。 既然各宗隨時興起,各宗要發揚本身的精妙,少不得就有判教一法。現在通常所說的:俱舍成實二宗是小乘。四分律原也是小乘,而自從南山律師義宗唯識,就變成通大小乘了。法相是大乘有教,三論是大乘空教,這二宗爭論最多。天台華嚴自標位置,在法相三論兩大乘之上;天台就謂之一乘圓教,華嚴更謂為別教一乘;禪宗是頓教,淨土是他力教,真言宗是祕密教;這三宗又別有境界,不同恆蹊。這還是粗講大略,再詳細說各宗本身內部:天台還有山內山外之爭;南山還有會正資持之異;三論法相,皆有新古;五家七派,皆是禪宗。若講「宗宗皆是求覺悟的途徑」的話,我們究竟走那一條途徑求覺悟呢? 我原也是初學尋不著門路的人:見著人學法相,也跟著去學法相;聽人說唸佛容易,也曾跟著唸佛;忽然又出了幾位密教大阿梨,一般人都驚歎著神異,我也曾跟著學誦真言,學結手印;連那些無宗無派隨便談說的比丘大德,在家菩薩,我多也曾跟著眾人膜拜隨喜;不是我見異思遷,老實說,我本來也並不明白這些宗派是怎樣的一回事;我學了許多時,依然不瞭解我到底要怎樣學是好。我看看同學們也有感於同樣的困難,漸漸退了初心的;也有起初很勇猛,後來雖還持續著,卻勉強得有些不見興味。所以我深深的覺得:初學佛的人,真有先當明瞭各宗大概之必要。縱然你從上入手,丟開各宗,直接研究經論;然而一看註疏,各宗有各宗的見解。從好的方面說,各有發揮獨到之處;你若不明各宗大要,就不易領會。從壞的方面說,各有門戶偏執之談;你若不明各宗大要,也就難免誤會。 所以我就展開大藏,想尋一......

佛學的最高境界是什麼?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出自一則佛教典故。

據宋代釋普濟《五燈會元》記載,當時有位高僧名叫景岑,號招賢大師,其佛學造詣極高,常被各地請去傳道講經。一天,他應邀到佛寺講經時,有僧人施禮請他解答關於佛教最高境界——十方世界的問題。為了說明十方世界究竟是怎麼回事,招賢大師當場唱了一句偈語:“百尺竿頭不動人,雖然得入未為真。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意為如果道行的修養到了百尺竿頭那樣的境地不再前進,那麼,雖然了得,卻還不是純真,即使修到百足竿頭的頂端,仍然不能鬆勁,絕對不能自滿,也絕對不能中輟,繼續用心去做,仔細去做,才會取得更大的進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語出自《景德傳燈錄》,講的是景岑禪師的故事。

景岑禪師是唐朝時湖南長沙人,師從於南泉普願(溈山),法號「招賢大師」,世人稱為「長沙和尚」。

一日,一僧見過了南泉普願,景岑派小和尚去問話。曰:“和尚見南泉後如何?”默然。再問。曰:“未見南泉時如何?”曰:“不可更別有也。”

景岑禪師聽了小和尚的彙報,作了一偈:“百尺竿頭不動(坐的)人,雖然得入未為真;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白話佛法破迷開悟中的呢代表什麼

智者一語,能令眾生,破迷開悟。

今天用生活的語言與佛法結合起來給大家講解,引申擴展開,引導大家破迷開悟。

大家一定要明白自修自得,要懂得修大乘佛法,要修根本的東西,要用心來修。拜師是為了學到更多的東西去救更多的人。收徒弟是為了讓你們開悟,提高你們的思想境界。如果你的境界高,你就容易消除妄念執著。境界越高,看到的煩惱越少,反之,境界越低,看到的煩惱就越多。不論是拜師也好,拜觀世音菩薩也好,一個目的就是要好好地修,修掉自己身上的無明習氣。拜佛、唸經、修心,都是很自然的,是靠你們大家的悟性來修。

人身上的肉是媽媽給的,骨頭是爸爸給的。損傷了皮肉,孽障一般來自於媽媽。損傷了骨頭,孽障一般來自於爸爸。

“生命的序曲是幾聲哭泣,而終結卻只是一聲嘆息!”也就是說人的生命是在幾聲哭泣中開始,在幾聲嘆息中結束。大家想一想什麼東西可以執著?眼睛一眨過去的都過去了,一切都不復返了。人的悲哀以出生時的啼哭開始,死的時候隨著一聲嘆息就走了,都不知道去了哪裡。所以,一定要懂得修心念經,來延長自己的壽命。延長壽命是為了救更多的人還清業障,而不是為你自己,哪怕是救自己的孩子,也是在救眾生當中的一個。“生命是一口氣,快樂是一個念頭”。

一口氣上不來這生命就結束了。快樂就是一個念頭。如果想到好的開心的事,馬上就會快樂起來。如果恨一個人,這個念頭就不會使你快樂。道理很簡單。快樂或悲哀就在一念之中。人都是因為一念之差才會做出愚蠢的事。所以要學會控制自己。

“要使生命開花結果,必定要經過患難的洗滌灌溉,經常在安逸的空氣中,反會使生命花朵的枝條,柔弱無力,一遇意外摧折,便會凋落。”

一個不經過磨鍊的人是不會長大的,是不會有悟性的。只有吃過苦的人才知道珍惜。一個生活在安逸環境中的人是不會想到好好修心的。人生經受一點挫折和磨難是好事,可以磨鍊人的意志和提高識別能力。世上沒有永遠不變的事物,不論任何事只要真誠唸經,請求觀世音菩薩保佑和幫助都可以轉好。唸經的時候要觀想,要用心來念,觀想觀世音菩薩用淨瓶水從你的頭上澆到你的身上。做任何事都要用心去做,才能做好。大家都知道我們周圍生活中的例子是很多的。苦的時候要能看到光明,只有苦中才能得樂,樂中也包含著苦——樂極生悲。你們大家一定要體悟其中的道理。

“人間之大智,在乎洞悉本身之缺點”。

聰明才智的人,才會知道自己本身的缺點,才會時時掩蓋自己的缺點。其實,知道掩蓋自己本身的缺點是好事,是聰明的。人一定要懂得學會洞悉自身的缺點。要明白掩蓋是第一步,改正是第二步,知道了自己本身的缺點能改正是最重要的。化解是第三步,改正之後能化解才是最聰明有智慧的人。許多學佛的人也是從這“三步曲”開始的。

“人的價值在於他懂得善盡他的義務”。

人活著的義務是什麼?義務就是救人。讓你周圍所有的人都能感受到有這麼好的佛法,有這麼好的觀世音菩薩在濟世救人,你們要知道救人的範圍是很廣的。大到社會,小到家庭,你們每個人在家裡敬老愛幼,煮飯、清潔等等,都是在善盡你們的義務。救人也是人的價值之一。

“心地安詳的快樂,比世間一切財物的價值都高”。

大家知道快樂有很多種,喝酒是快樂,和朋友聚餐是快樂,老年人喜歡打麻將這也是一種快樂。但是,這些能算是“心地安詳”的快樂嗎?什麼是“心地安詳”的快樂?平安、祥和、沒有三毒煩惱,這才是“心地安詳”的快樂。唯有無我,才能快樂。

“安詳的精神境界——就是以豁達淡泊、順應自然的心態,來面對人生的種種無常變化,將痛苦憂傷的情緒降伏到最低點,於每一分、每一秒中都具足喜悅、滿足,內心一片安寧,沒有任何不滿、懷疑、抱怨在心頭。”

“貪慾、瞋恨......

請問在佛學的思想中,業障是什麼意思?

【業障】

(術語)惡業之障礙。惡業妨正道者。涅槃經十一曰:“業障者,五無間罪重惡之病。”俱舍論十七曰:“一者害母,二者害父,三者害阿羅漢,四者破和合僧,五者噁心出佛身血。如是五種名為業障。”華嚴經世主妙嚴品曰:“若有眾生一見佛,必使淨除諸業障。”

FROM:【《佛學大辭典》 【丁福保 編】】

佛家所講的"度"是什麼意思?

www.bm8.com.cn/Buddha/show.asp?id=13582從佛學大詞典上查得:

度釋義

(術語)渡也。生死譬海,自渡生死海又渡人,謂之度。又梵語波羅蜜,譯曰度。渡生死海之行法也。

從這個釋義來看,度的意思就是幫助別人走向成功的彼岸的意思了。

佛教說的無明究竟是什麼意思?怎麼破除無明?

無名所在處要知道在哪裡,人在生活中體現在一念中。當我們遇見一些逆境事物的時候,首先是對事物進行簡單的瞭解,然後是自然本能呢的排斥,或者本能的悲哀,或者憤怒。

在瞭解事物之後,與悲哀憤怒的0夾縫中下功夫。把握住自己的心。也叫因地修持。就在這裡下功夫用功才會破除無名。在遇到事情的時候心能定住不悲不喜不為事情所轉並非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成就修持這個關口必須要破才會升入更高更深得層次中。

假設學佛之後還是我行我速絲毫沒有改變,沾火就著,那麼最終學多少世也是嘴頭功夫。

用功之後就會知道學佛深入與嘴頭學佛的區別了。而這個過程需要很漫長,需要對一切事物進行定性知道什麼樣的心算犯戒。什麼樣的心不算犯戒如果這個都不瞭解是不可能破無名的。

相關問題答案
佛學看破是什麼意思?
佛學自觀是什麼意思?
醫學倫理是什麼意思?
佛教上供是什麼意思?
產學研醫是什麼意思?
佛中的渡是什麼意思?
佛子禪心是什麼意思?
心理學悅納是什麼意思?
數學合併是什麼意思?
佛教雙修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