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什麼情況下會發燒?
孩子發燒什麼樣情況會燒壞腦子
適當發熱,或更利於康復
位於大腦下丘腦的體溫調節中樞,通過調控人體的散熱和產熱,實現體溫的自我平衡。正常情況下,小兒肛門溫度為36.5~37.5攝氏度,腋下溫度為36~37攝氏度,傍晚較清晨為高,哭鬧、飲食過多及劇烈運動後會輕微升高。特別是新生兒和小嬰兒,由於其體溫調節功能尚未成熟,外界氣溫、哭鬧、餵奶、衣服厚薄等因素,均可能引起體溫波動。
發熱,是由於體溫調節中樞的調控點上調所致。當病毒、病原菌(包括一些預防接種的菌苗)入侵時,為抵抗這些外來物,機體會即時啟動一系列防禦機制,如迅速調集具備殺菌作用的白細胞、淋巴細胞等到達感染部位。而發熱,就是機體防禦系統示警的最主要信號之一。
當親吻或觸摸孩子前額感覺比較燙,探測體溫發現肛溫超過37.8攝氏度,或腋溫超過37.5攝氏度時,就可以認為孩子發熱了。這是兒科許多疾病的一個共同徵兆,也是孩子機體防禦炎症,抵抗病毒或細菌入侵的一種免疫、生理反應。從這個角度看,發熱既有利於殲滅入侵的病毒或細菌,抑制病毒或細菌的生長和繁殖,也可提高T淋巴細胞的免疫活性,增強機體的應激反應能力。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小兒發熱並不完全是壞事,不要太積極地採取退熱措施,反而可能利於孩子康復(這也是醫生主張發熱38.5攝氏度以下不用退熱藥的主要原因)。
燒壞腦子的情況很少見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發現,往往孩子一發熱,父母就焦急萬分,千方百計想將孩子的體溫迅速降下來,有的甚至擔心孩子會燒壞了腦。其實,發熱燒壞腦子,很多時候並不單純由發熱本身引起,絕大多數兒科感染屬普通內源性感染,它所致的發熱,體溫很少超過41攝氏度,這類發熱並不會造成腦細胞損壞,導致燒壞腦子。
至於可能累及腦子的發熱,多見於腦炎、腦膜炎、敗血症等情況;或是中暑時的超高熱(體溫往往接近42攝氏度),導致腦細胞蛋白質發生不可逆的高溫變性。
發熱降溫有法則
小兒發熱時,當體溫介乎37.5~38攝氏度之間時為低熱,38~39攝氏度為中熱,超過39攝氏度為高熱,超過41攝氏度為超高熱。一般來說,體溫不超過38攝氏度時,無須急著退熱,特別是沒有明確診斷之前,盲目使用退熱藥可能掩蓋病情,干擾診斷;當體溫達到38.5攝氏度以上時,方考慮在兒科醫生指導下退熱。
體溫在38.5攝氏度以下者,最好選用物理降溫。如多飲水,可將病兒置於室溫為21~22攝氏度的環境中,讓其儘量少穿衣服,使皮膚通過與空氣的傳導、對流,輻射散熱,從而達到降溫目的。此外,還可用溫水加酒精(乙醇)擦浴。具體可用75%的醫用酒精(乙醇)兌一倍溫水,將小毛巾浸泡後取出,擦洗病兒頸部、腋窩、大腿根、手足心等處各數分鐘。應注意:①不要擦胸、腹部等處,以免體溫下降幅度過大;②同一部位不可連續反覆擦拭。因為皮膚會吸收一部分酒精(乙醇),小兒肝臟功能不完善,容易發生酒精(乙醇)中毒。在孩子發熱伴寒戰時,不要急著使用物理降溫,以免增加孩子的不適感。
當腋溫高於38.5攝氏度時,則可在醫生指導下選用美林(布洛芬)、泰諾林(對乙酰胺基酚)、小兒退熱貼和小兒退熱栓等退熱藥物。中藥如柴胡、小兒牛黃散、紫雪丹、羚羊角和清熱解毒口服液等,也可酌情選擇。但要注意,3歲以內的嬰幼兒過度使用退熱藥,易誘發驚厥、虛脫,甚至導致消化系統及肝腎功能損害,故應儘量少用。
對於體溫超過39.5攝氏度者,可採用雙氯芬酸鈉栓劑塞肛、肌注複方氨基比林等退熱藥物,冰鹽水灌腸等方法降溫。
若高熱達40攝氏度或以上,且伴高熱驚厥時,應考慮使用氯丙嗪和異丙嗪等冬眠藥物。
對家長來說,是否需要馬上看醫生或作積極的退熱處理,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