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恨歌白居易在恨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4-11-14

長恨歌白居易在恨什麼

長恨歌是白居易寫的,但不是寫白居易恨什麼。恨是遺憾悔恨的意思.是說李隆基還在為貴妃的死去而遺憾和悔恨。唐玄宗六軍不得不在馬嵬賜死楊玉環,他對此產生恨。從“臨邛道士鴻都客”至詩的末尾,寫道士幫助唐玄宗尋找楊貴妃。 忽而上天,忽而入地,“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後來,在海上虛無縹緲的仙山上找到了楊貴妃,讓她以“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現,殷勤迎接漢家的使者,含情脈脈,託物寄詞,重申前誓,照應唐玄宗對她的思念,進一步深化、渲染“長恨”的主題。詩歌的末尾,用“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結筆,點明題旨,迴應開頭,而且做到“清音有餘”。他一直都是將對楊玉環思念化成恨。

下面附網友文章:

昨天去臨潼了,朋友說有幾張華清池“長恨歌”的門票,沒有人去,後來,我們就約了幾個朋友去看了

其實,去年已經看過了,對於朋友的邀請,只好就又去了一次,下雨天,很冷,剛好男友去臨潼辦事說他不回來,這兩天我們就一直在吵架,去吧,順便和他和解,就這樣我們去了,不錯,我們是中區,雖然下雨,不過人家給每人發雨衣,這段流傳千古的愛情悲劇,藝人們把這部歷史用歌舞更加精彩的記錄了下來,其實的確很龐大,不過更讓我深思的是,他們的那段感情,我不是一個善於研究歷史的人,不解真實的貴妃與李隆基是怎樣的感情,但從這部舞劇來說,他們的愛情值得人們去學習,感動,不管紅顏帶來的禍水有多麼的大,不管盛世是如何走向衰落,只是一點就足夠,或許這只是我這個世俗的女人來評判的,但是我真的是很羨慕,一個女人,活著的時候能夠守在自己的愛人身邊,死後能夠擁有愛人的無限思念......結尾時,安史之亂,貴妃被白綾處死,魂飛湮滅,李隆基牽腸掛肚,宮中到處出現了他們曾經偏偏起舞的影子,到處都是貴妃,最後,李隆基累了,躺在地上夢到了貴妃變作比翼鳥........兩人在鵲橋上相見,那種想一想戀,讓人真的感動,那麼長恨歌他是在歌唱愛情還是諷刺愛情呢?長恨歌“恨”什麼?唐代詩人白居易的《長恨歌》,是一篇久為傳誦的千古絕作。《長恨歌》是一篇長篇敘事詩,所詠的是歷史上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故事。但對這樣一篇為大家所喜讀的作品,它的主題思想卻一直是古今研究者所爭論的問題。從研究者的評論來看,不外乎有三種意見。一是認為這篇持的主題是諷喻,“譏明皇迷於色而不悟也”,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這首詩是諷刺唐明皇的荒淫誤國的。二是認為這篇詩的主題是“愛情說”,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這首詩裡對李隆基和楊貴妃愛情的歌頌和同情,“不過述明皇追憶貴妃始末,無他激揚”。三是雙重主題說,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詩的前一部分是諷刺唐明皇的荒淫誤國,後一部分是對唐玄宗、楊貴妃堅貞專一愛情的歌頌。到今天,對這個問題,始終還有達到比較統一的認識。

本人也曾想過只支持其中一方,然而,這讓我始終心有不捨,也難以立場堅定。我覺得一部好的作品,尤其是悲劇色彩十分濃厚的作品不會只有一種主題思想。如果只有一種主題思想的話,它對讀者不會有這麼巨大的吸引力。首先隨著年代的久遠,作者創作時的社會背景和心中感受已經難以考究,而有流傳下來關作品主題思想的資料也不過是一些見仁見智的隻言片語,根本不能作為某種說法十足的憑證。加上每個讀者以何種心情、何種角度去賞讀作品,更是視個人而定,正如莎士比亞所說的“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又怎能一錘定音呢?因此,我覺得《長恨歌》的主題思想不是具有雙重性,而是具有多重性。在此限於能力,只能列舉一些比較普遍的說法以作大家參考。

首先我們要知道,白居易《長恨歌》所要表達的思想......

長恨歌中到底誰在恨

一樓說的有道理,但不全面。

除了唐玄宗還有楊玉環在恨:

她一個弱女子,沒有政治上的野心,有的只是一個女子對美好幸福的愛情的追求,安史之亂是她的錯嗎?是紅顏禍水嗎?都不是。高力士說的對:“貴妃誠無罪!”她恨社會對她的不公,她恨有情人不能在一起,她實在是懷恨而死。恨得長,也是因為她愛得真愛得深。所以後來的仙山上的貴妃依舊以淚洗面。

除了主人公在恨,還有和作者一樣的世人:

他們的恨又兩種,一種是恨唐玄宗重色誤國,釀成安史之亂,讓強盛的唐王朝一蹶不振。二種是恨他們美好的愛情卻以悲劇收場,愛情是美好的,世人都希望愛情大團圓,作為世人的焦點李楊的愛情更是成了一種典範。

這恨不管誰在恨,愛得深才恨得深,一句話“此恨綿綿無絕期”!

長恨歌 恨什麼

恨有情人不能長相廝守

長恨歌恨的是什麼

恨,故名思議就是不喜歡的意思,比如說,我恨你,但是在這裡這個恨字,有它自己的意思,恨充滿了遺憾和無奈之感,是對歷史的一種態度,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希望你能採納我說的這個

白居易的《長恨歌》中“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中的“恨”是什麼意思?作者究竟在恨什麼?

這裡的恨是惋惜遺憾的意思,不是仇恨 的意思,楊玉環和唐玄宗之間的愛情雖然很濃烈,很甜蜜,有詩為證“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玄宗為了寵妃可謂做盡荒唐事,只為博紅顏一笑,然而他卻忽略了身為一國之君所應承擔的責任和義務,做了一名徹頭徹尾的昏君,因而引來了國家動亂,他與楊玉環的愛情也因為這場動亂而幻滅,他心愛的妃子以36歲的芳齡魂歸離恨天,情斷馬嵬坡。縱使如此濃烈的愛情到了最後,也只落得“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的悲哀和“鴛鴦瓦冷霜華重,翡翠衾寒誰與共”的淒涼孤獨。他們當年的愛情誓言,天長地久生死與共的真情,到了陰陽兩隔生死相離之時,剩下的也只能是無盡的悲哀和思念,天長地久也終有盡時,而他們愛情不能長久之恨,和勞燕分飛陰陽兩隔的遺憾確是永永遠遠也不能消失的了。

這就是對這句詩的大體理解,這裡的恨是愛情不能長久的憤恨,是生死相隔,真情難續的遺憾,這份遺憾隨著楊玉環的死亡成為了永久的遺憾,再也沒有盡頭。

白居易《長恨歌》中的“恨”你如何理解?

恨:1.唐玄宗情愛誤國,引出了政治悲劇——天下大亂,而政治悲劇又導致了李楊愛情不能廝守到老“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承歡代言無閒暇,春從春遊夜專夜”看似喜劇,但君王極度的樂,反襯出無盡的悲與恨。2.主人公之恨,恨不能長相廝守,相伴到老,“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正是這種恨,而此恨是基於感性而言,是對人性真摯情愛的讚美和惋惜,也就是說作者寫了真摯請愛之恨,也寫了憂國憂民之恨。3.前者居於情愛纏綿之恨,後者居於思想理性之恨江山。4.與愛情,孰輕孰重?倘若選擇了愛情,無異於贏得一個風流皇帝的談資笑料外加“亡國之君”的千古罵名;選擇了江山,便意味著從此放棄自己一生的情愛幸福,在追悔和孤寂中度過餘生。當然,歷史也容不得他的選擇。在一代帝王的身上,愛情作為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被權力的需求殘酷無情地抹煞。

白居易的長恨歌說的什麼

《長恨歌》是白居易詩作中膾炙人口的名篇,作於元和元年(806),這首詩是他和友人陳鴻、王質夫同遊仙遊寺,有感於唐玄宗、楊貴妃的故事而創作的.在這首長篇敘事詩裡,作者以精煉的語言,優美的形象,敘事和抒情結合的手法,敘述了唐玄宗、楊貴妃在安史之亂中的愛情悲劇.

相關問題答案
長恨歌白居易在恨什麼?
詩人劉禹錫被白居易稱為什麼 ?
白居易長恨歌多少字?
白居易晚號是什麼?
白居易是詩魔嗎?
白居易草堂是什麼意思?
白居易的稱號是什麼?
白居易是哪代詩人?
白居易的草是什麼季節?
白居易的美稱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