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講的什麼內容?

General 更新 2024-11-28

孔子的《春秋》講的是什麼內容【越詳越好】

《春秋》是儒家的經書,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歷史,也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一書的史料價值很高,但不完備,王安石甚至說《春秋》是“斷爛朝報”。

在中國上古時期,春季和秋季是諸侯朝聘王室的時節。另外,春秋在古代也代表一年四季。而史書記載的都是一年四季中發生的大事,因此“春秋”是史書的統稱。而魯國史書的正式名稱就是《春秋》。

傳統上認為《春秋》是孔子的作品,也有人認為是魯國史官的集體作品。《春秋》原本秦代以後已經失傳,現在流行的版本是由《左氏傳》、《公羊傳》、《穀梁傳》三傳中拼湊

的。《春秋》又是魯國史書的專名。現存《春秋》,從魯隱公記述到魯哀公,歷十二代君主,計二百四十四年(依《公羊傳》和《穀梁傳》載至哀公十四年止,為二百四十二年,《左傳》多二年),它基本上是魯國史書的原文。

相傳《春秋》之書出於孔子之手,舊時有“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之說。但後世亦有不同說法,清人袁谷芳《春秋書法論》說:《春秋》者,魯史也。魯史氏書之,孔子錄而藏之,以傳信於後世者也。石韞玉《獨學廬初稿·春秋論》也說:《春秋》者,魯史之舊文也。《春秋》共十二公之事,歷二百四十年之久,秉筆而書者必更數十人。此數十人者,家自為師,人自為學,則其書法,豈能盡同?雖然春秋之作者有爭議,但其經過孔子之手修而改之,則無大異。

事實上,春秋作為一魯國的史書,其作用早已超出史書範圍,春秋用詞遣句“字字針鼎”成為獨特的文風,被稱為春秋筆法,為歷代文代史家奉為經典。《春秋》所記,是二百四十多年的春秋各國大事,目前所存全文,不過一萬六千多字,但據曹魏時的張晏和晚唐時人徐彥引《春秋說》,都說是一萬八千字(張說見《史記·太史公自序·集解》引,徐說見《公羊傳·昭公十二年疏》引),可見《春秋》原文,從三國以後脫露了一千多字。很多大事漏記。

《春秋》裡面是講的什麼?

《春秋》是魯國的編年史,經過了孔子的修訂。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歷史,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一書的史料價值很高,但不完備,王安石甚至說《春秋》是“斷爛朝報”。亦是儒家經典之一。

在中國上古時期,春季和秋季是諸侯朝聘王室的時節。另外,春秋在古代也代表一年四季。而史書記載的都是一年四季中發生的大事,因此“春秋”是史書的統稱。而魯國史書的正式名稱就是《春秋》。傳統上認為《春秋》是孔子的作品,也有人認為是魯國史官的集體作品。

《春秋》中的文字非常簡練,事件的記載很簡略,但242年間諸侯攻伐、盟會、篡弒及祭祀、災異禮俗等,都有記載。它所記魯國十二代的世次年代,完全正確,所載日食與西方學者所著《蝕經》比較,互相符合的有30多次,足證《春秋》並非古人憑空虛撰,可以定為信史。然而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它在文字上難免有論脫增竄之類的問題。

《春秋》最初原文僅18000多字,現存版本則只有16000多字。在語言上極為精練,遣詞井然有序。就因文字過於簡質,後人不易理解,所以詮釋之作相繼出現,對書中的記載進行解釋和說明,稱之為“傳”。其中左丘明《春秋左氏傳》,公羊高《春秋公羊傳》,穀梁喜《春秋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列入儒家經典。現《春秋》原文一般合編入《左傳》作為“經”,《左傳》新增內容作為“傳”。據《漢書·藝文志》記載,為春秋作傳者共5家:

《左氏傳》30卷

《公羊傳》11卷

《穀梁傳》11篇

《鄒氏傳》11卷

《夾氏傳》11卷

其中後兩種已經不存。公羊傳和穀梁傳成書於西漢初年,用當時通行的隸書所寫,稱為今文。左傳有兩種,一種出於孔子舊居的牆壁之中,使用秦朝以前的古代字體寫的,稱為古文;一種是從戰國時期的荀卿流傳下來的。

公羊傳和穀梁傳與左傳有很大的不同。公羊傳和穀梁傳講“微言大義”,希望試圖闡述清楚孔子的本意(作者認為《春秋》是孔子所作),有人認為有些內容有牽強附會的嫌疑。左傳以史實為主,補充了《春秋》中沒有記錄的大事,一些紀錄和《春秋》有出入,有人認為左傳的史料價值大於公羊傳和穀梁傳。

春秋講的是什麼

《春秋》是儒家五經之一,是孔子據魯國史書《魯春秋》修訂的

講的是什麼內容

“四書五經”中分別講的是什麼內容

幾百年來,“四書”在我國廣泛流傳,其中許多語句已成為膾炙人口的格言警句。“四書”指《論語》《孟子》《中庸》《大學》四部書。其中,《論語》、《孟子》分別是孔子、孟子及其學生的言論集,《大學》、《中庸》則是《禮記》中的兩篇。首次把它們編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學者朱熹。不過,在朱熹之前的程顥、程頤兄弟已己大力提倡這幾部書了。他們認為,《大學》是孔子講授“初學入德之門”的要籍,經孔子的學生曾參整理成文;《中庸》是“孔門傳授心法”之書,是孔子的孫子子思“筆之子書,以授孟子”的。這兩部書與《論語》、《孟子》一起表達了儒學的基本思想體系,是研治儒學最重要的文獻。正是根據這樣的觀點,朱熹把《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這四部書編在一起。因為它們分別出於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曾參、子思、孟子,所以稱為“四子書”,簡稱即為“四書”。朱熹分別為這四部書作了註釋,其中,《大學》、《中庸》的註釋稱為“章句”,《論語》、《孟子》的註釋因為引用他人的說法較多,所以稱為“集註”。值得注意的是,朱熹所編定的《四書》次序本來是《大學》、《論語》、《孟子》、《中庸》,是按照由淺入深進修的順序排列的。後人因為《大學》、《中庸》的篇幅較短,為了刻寫出版的方便,而把《中庸》提到《論語》之前,成了現在通行的《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順序。

“五經”指《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五部。《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共收錄周代詩歌305篇。原稱“詩”或“詩三百”,漢代儒生始稱《詩經》。現存的《詩經》是漢朝毛亨所傳下來的,所以又叫“毛詩”。

據說《詩經》中的詩,當時都是能演唱的歌詞。按所配樂曲的性質,可分成風、雅、頌類。“風”包括周南、召南、邶風、庸阝風、衛風、王風、齊風、魏風、唐風、秦風、陳風、檜風、曹風、豳風組成,稱為十五國風,大部分是黃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貴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雅”基本上是貴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來自民間。“頌”包括周頌、魯頌和商頌,共40篇。頌是宮廷用於祭祀的歌詞。一般來說,來自民間的歌謠,生動活潑,而宮廷貴族的詩作,相形見絀,詩味不多。《詩經》是中國韻文的源頭,是中國詩史的光輝起點。它形式多樣:史詩、諷刺詩、敘事詩、戀歌、戰歌、頌歌、節令歌以及勞動歌謠樣樣都有。它內容豐富,對周代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如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各個方面都有所反映。可以說,《詩經》是周代社會的一面鏡子。而《詩經》的語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前6世紀漢語概貌的最重要的資料。

《周禮》

《周禮》亦稱《周官》或《周官經》,它是儒家的經典之一。儒家把《詩》、《書》、《禮》、《易》、《樂》、《春秋》作為六經。孔子收徒講學時,選用了這些典籍作為教材。不過,孔子所講授的禮、樂和舊的富有鬼神迷信色彩的禮、樂已有很大的區別。他認為,《樂》教,可以使人“廣博易良”;《禮》教,可以使人“恭儉莊敬”(見《禮記·經解》)。孔子還說過:“不學禮,無以立。”(《論語·季氏》)在孔子看來,不學禮,便沒有立足社會的依據。因此,必須“立於禮”(《論語·泰伯》)。禮所包括的四書五經範圍很廣,從國家的典章制度,直至個人的行為準則。現在我們所能見到的禮書,有《周禮》、《儀禮》和《禮記》。《周禮》是講周朝官制的,《儀禮》是講各種典禮節儀的(如冠、婚、喪、祭等具體儀式),《禮記》是孔子學生以及後人傳習《禮經》的記錄,內容有關禮的性質、意義和作用。東......

主要講了什麼內容

簡單的說法,四書指的<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這四種著作;五經指的是<易>、<書>、<詩>、<禮>、<春秋>這五部典籍。

雖然這些經書在我國封建社會中是作為經典來遵奉的,但其實也有時代的不同,我們今天把儒家學派的經書統稱為十三經是源於南宋時代,而在之前又分幾個時期,不同的時期對經書有不一樣的說法, 這是要加以注意的。

其中,禮經在漢朝是指儀禮,主要講士大夫階層的禮儀,在漢朝時叫<士禮>,晉朝時始稱<儀禮>,同時還有兩部講禮的:<周禮>和<禮記>。至東漢時,學者鄭玄為這三部禮書作注,合稱三禮,唐以後都列入經書。

另外我們最容易錯誤的是春秋一書,<春秋>本是魯國史書,我們稱春秋一般是指它的註解本<左傳>、<公羊傳>、<穀梁傳>,東漢以後左傳流傳最廣影響最大,通常情況下我們說春秋就是指左傳。

四書在先秦前就存在的,當時尚無四書之說,其中<論語>孔子死後彙編的孔子言行錄,<<孟子>是記述舊中國時代孟軻的政治思想的書,而<大學>與<中庸>本來是禮記裡的兩篇文章,講作學問和修身之道的,到南宋時,學者朱熹把它們分別獨立出來加以註解,並且和<論語>、<孟子>合編為一套叢書,作為學習儒家經典的初級入門教材,叫做<四書章句集註>,簡稱“四書”,也叫四子書,此外還有個別稱叫“學庸論孟”。

另外,我要給大家講的是這四書五經內容涉及面廣,包括文學、史學、哲學、政治、經濟、教育、倫理、道德、天文地理、藝術科技等各個方面。

儒學最初的課程有四門功課,是儒生的必修課,它們是詩、書、禮、樂,時稱為四術,約相當於今天的文學課、古代史課、政治課及音樂課。後來增設了易和春秋,相當於當時的哲學課和近代史課,這已經是孔子晚年的時期了,後人稱之為“六藝”,也叫六經。其中因為古代沒發明樂譜而致使樂經在戰爭中失傳,到漢朝時只剩下了其他五經,漢文帝時開始設立各經學博士至武帝時代完成系統學府,五經之說至此流傳至今。

而所謂國學中儒學的十三經一說,則是在唐朝的科舉發明以後,前面提到的禮分三禮,春秋分三傳,分開計算則是九經,唐太學裡作為標準的經文由前九經再加<孝經>、<論語>、<爾雅>,最後到宋朝時崇文抑武又把孟子列入經書,共十三種,以後再沒增加,但十三經名字的由來更晚,大致在明朝匯刻<十三經注疏>和<十三經古注>才正式有了現在通用的十三經之說。

最後提提爾雅,該書實際上是漢朝人在戰國時代學者們積累的訓詁資料的基礎上編定的一部按意義分類解釋的古典字典,因為對讀古經(嚴格意義上講,中國人一直在讀古書)很有幫助,所以被尊為經書。

古代有個對子:三星日月光,四詩風雅頌。其中風指國風,詩經的一種,雅是大雅小雅的統稱,頌也詩書中的一種載體。關於此節,將在以後論及對聯的藝術一節談及。

參考資料:www.qglt.com/...eid=17

都說關羽熟讀春秋,那春秋到底講的是什麼?

《春秋》是儒家五經之一,是孔子據魯國史書《魯春秋》修訂的,藉由記載各諸侯國重大歷史事件,宣揚王道思想

相關問題答案
春秋講的什麼內容?
歡樂頌講的什麼內容?
老九門講的什麼內容?
千字文講的什麼內容?
周易易經講的什麼內容?
水滸傳講的什麼內容?
鶴唳華亭講的什麼內容?
龜兔賽跑講了什麼內容?
《異度空間》主要演的什麼內容? ?
春秋裡面有什麼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