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主義是什麼意思?

General 更新 2024-12-25

改良與改良主義的區別

這兩者區別可就大了 改良”與“改良主義”決不能混為一談 “改革”和“改良”是同義詞,而“改良”與“改良主義”則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 改良是相對於革命而言的。列寧指出:“從馬克思主義觀點來看,革命究竟是什麼意思呢?這就是用暴力打碎陳舊的政治上層建築,即打碎那由於和新的生產關係發生矛盾而到一定的時機就要瓦解的上層建築。”(《列寧選集》第1卷,第616頁)“革命是一種最基本最根本地摧毀舊事物的改造,而不是審慎地、緩慢地、逐漸地來改造舊事物,儘可能少加以破壞。”(《列寧選集》第4卷,第575頁)這也就是說,革命是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的統治的暴烈的行動。而改良則是統治階級在保持其統治的條件下,對被統治者所做出的局部的、點滴的讓步。“改良行動通常是緩慢地、審慎地、逐漸地前進”(《列寧選集》第4卷,第576頁)。斯大林也說:“由於從下面來的壓力、群眾的壓力,資產階級有時候可以實行某些局部的改良,而依然保存現行的社會經濟制度的基礎。他們在這樣行動時,認為這些讓步是為保存自己的階級統治所必需的。改良的實質就在這裡。革命則表示政權從一個階級轉移到另一個階級。因此,任何改良都不能叫做革命。”(《斯大林選集》下卷,第366頁)無需多加解釋,革命導師已經把什麼是改良講得十分清楚了。 改良主義則是相對於馬克思主義而言的。它具有特定的階級實質和時代特徵。改良主義是十九世紀後期,在資本主義高度發達和工人運動迅速發展的情況下產生的,是資產階級用來反對社會主義革命的反動思潮。正如列寧在《俄國社會民主主義運動中的改良主義》一文中所說:“社會主義(按此指科學社會主義的思想體系,亦即馬克思主義)成長了,在整個文明世界已經保住了生存的權利,它現在是為爭取政權而鬥爭了;而資產階級日益腐朽,看到自己必然要滅亡,於是就竭力用不徹底的虛偽的讓步來延緩這種滅亡,以求在新的條件下能保持住自己的政權。”(《列寧選集》第2卷,第403頁)這時的資產階級“不是用自由主義來反對社會主義,而是用改良主義來反對社會主義革命”。他們的口號就是:“用改良來反對革命,用局部修繕行將滅亡的制度來反對用革命推翻資產階級政權,以分化和削弱工人階級,保持資產階級的政權。”(同上)這個口號清楚地表明瞭改良主義的階級實質。由於資產階級思想的影響,在工人運動中也不斷出現改良主義這一修正主義的流派。列寧在《馬克思主義和改良主義》一文中說:在工人運動中,“改良主義實際上就是拒絕馬克思主義,用資產階級的‘社會政策’來代替它。”(《列寧全集》第19卷,第375頁)改良主義者竭力用小恩小惠來分化和欺騙工人,使他們不去進行推翻資產階級統治的鬥爭。他們象修正主義頭子伯恩施坦鼓吹“最終目的是微不足道的,運動就是一切”一樣,認為改良就是一切,最終目的是微不足道的。二十世紀初期,俄國的自由資產階級和社會民主黨內的取消派,就是這樣的改良主義派別。可見,我們決不能把任何條件下的任何的改良統統稱之為改良主義。 另外,改良與改良主義在同革命的關係上,也具有根本的區別。改良和革命雖然是對立的,但是兩者之間並沒有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互相轉化的。列寧在論述改良同革命的關係時指出:“無產階級取得勝利以前,改良是革命的階級鬥爭的副產品。取得勝利以後,如果取得勝利的國家經過極度緊張的鬥爭,其實力顯然不夠用革命手段來實行某種過渡,那末改良(在國際範圍內仍然是‘副產品’)還是一種必要的合理的喘息時機。”(《列寧選集》第4卷,第581頁)列寧又說:“改革的概念,無疑是同革命的概念相對立的;忘記這個對立,忘記劃分兩種概念的界線,就會經常在一切歷史問題的推斷上......

什麼是改良?什麼是改良主義

自上而下的變革

簡述早期改良主義思想的內容及其意義

中國資產階級早期改良主義思潮是隨著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產生和發展逐漸形成的,早期改良主義思想正是反映了從地主、商人、官僚、買辦中正在轉化為民族階級的願望和要求。

早期改良派代表人物有馮桂芬、王韜、薛福成、馬建忠、鄭觀應等,所處的時代是鴉片戰爭至甲午中日戰爭,我們從他們的輿論鼓吹、著書立說中,可以歸納出其政治思想的主要內容並對其做出評價:

一、反侵略的愛國主義思想

首先是愛國的熱忱。早期改良派對中國日益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感到憂慮,對外國侵略表示極大憤慨。認識到中國的民族危機日益嚴重。為了挽救民族危機,一個個“太息痛苦流涕”,“夢寐不安,行愁坐嘆”,表示“一息尚存,尚思報國”,這種愛國熱忱是很可貴的。

其次是揭露外國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種種罪行。要求國家獨立,抨擊清政府同外國資本主義所簽訂的不平等條約,特別反對外國人把持海關,控訴海關的掌權者總稅務司英國人赫德的罪行。他們指出,海關大權掌握在外國人之手,洋貨進口稅輕,國貨出口稅重,造成了嚴重入超,民族資本家無法同外資競爭。對外國傳教士在華的文化侵略進行了抨擊。他們指出,外國侵略有兩種方法:通商是經濟上掠奪財富,傳教是精神上奪取民心。

早期改良派的愛國主義思想難能可貴,但具有侷限性。他們的反侵略的愛國主義思想並沒有發展到同外國侵略者作堅決鬥爭的程度,認為外國侵略中國,是由於中國本身太弱,如果中國自強,外國便不敢侵略了,模糊了對西方國家侵略本質的認識。並且沒有具體的好的對付侵略的方法。具有妥協和軟弱的一面。

二、要求發展資本主義的思想

早期改良派探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富強的原因,第一階段,認為外國強盛的主要原因是船堅炮利。第二階段,開始認識到西方國家富強不在船堅炮利,而在振興商務,他們開始不滿足於製造槍炮武器,認為應像西方那樣振興商務,發展資本主義,才能使中國富強起來。要求提高民族資產階級的政治地位,掃除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

他們提出了許多具體的建議和主張:

1.要求改革稅制和廢除厘金。王韜指出:“數十里之地,關卡林立,釐廠稅廠徵榷煩苛,商民交病,行旅怨諮。”後來他們還指出,厘金的設立是為了軍需,而太平天國已被鎮壓下去,厘金為何不取消呢。

2.要求去掉官督。他們反對官督商辦,提出“去官督”。,要求商民自辦企業。鄭觀應說:“名為保商實剝商,官督商辦勢如虎。”形象地揭露了洋務派之凶狠面目。薛福成提出導民生財、為民理財,用機器殖財養民等觀點,著眼放在利民上,他希望學習西方資本主義的經濟制度,鼓勵商民自己籌款設立公司。

3.要求提高商人的社會地位。在封建社會,士農工商,商居末位,社會上重農抑商。早期改良派羨慕西方商人社會地位高,他們反對重農抑商的封建主義觀念,要求政府設立“商部”,成為中央各部之首,地方應設立“商務局”,保障地方商務的勃興。

4.要求發展工業,崇私。他們都主張發展機器工業生產。薛福成寫了一篇《用機器殖財養民說》,這是對資本主義機器工業精煉生產的頌歌,他說機器生產的好處是生產力高、產品多,成本低、節省勞力,民可富、國可強。他們還宣揚崇私的理論,認為“私”是人的天性。自己替自己打算叫“私”,這是人人正當要求,人各得其私,天下便公了。

這些意見雖未成系統,卻給後來戊戌變法時期資產階級改良派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三、對封建政治腐敗的揭露和君民共主思想

(一)對封建政治弊病的揭露

首先是對官僚制度的揭露,認為官僚制度的弊病有三:一是機構重疊,冗員太多。馮桂芬說:“國家多一冗員,不......

是社會主義還是改良主義

這兩者區別可就大了 改良”與“改良主義”決不能混為一談 “改革”和“改良”是同義詞,而“改良”與“改良主義”則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 改良是相對於革命而言的。列寧指出:“從馬克思主義觀點來看,革命究竟是什麼意思呢?這就是用暴力打碎陳舊的政治上層建築,即打碎那由於和新的生產關係發生矛盾而到一定的時機就要瓦解的上層建築。

“改良主義”的結果怎樣?給我們什麼教訓?

在面臨千年大變局的時候,僅僅改良一下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外部夠強大,內部夠腐朽,他們的保守程度足以掐滅任何一點點的改良,何況改良帶來的效果本來就很不夠?

為什麼說列寧是改良主義者,他是如何改良的,有何意義

新經濟政策是用一種改良主義的辦法來解決蘇維埃國家過渡時期經濟發展戰略任務的政策。這裡的“改良主義”指的是允許多種經濟並存,大力發展商品經濟 ~

新經濟政策是列寧根據俄國經濟落後、生產力低下的國情,探索建設社會主義新道路、新方法的偉大實踐。是對傳統社會主義理論的一次重大突破,創造性地發展了科學社會主義~

如何正確認識近代中國的改良主義

(1)首先,我認為,不管是革命與改良,都是近代中國社會的時代要求。也就是說,革命與改良,不是某一部分人主觀地造成的,而是社會發展的客觀現實造成的。近代開啟以來,中國遭受到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侵略,本身的社會制度和社會經濟文化遭到西方先進的資本主義文明的衝擊。在這種衝擊下,國內的腐朽勢力愈益擡頭,並與侵略勢力結成聯盟,阻礙中國的發展壯大。中國只有改變現狀,奮發自強,才能自立於世界。那麼革命與改良就成了改變現狀的兩條不同的道路。 來自西方的資本主義衝擊是一把雙刃劍。它一方面給中國人民帶來了苦難,造成了中國的落後,並壓制中國的發展;但另一方面,它又促成了中國人民的覺醒。正是在四面受敵、即將遭肢解的情況下,中國人民才意識到必須改變現狀才能求得生存和發展;也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才能虛心地吸取西方的先進文明。 (2)改良應該是首選之法。因為改良可以在不流血的情況下,通過逐步的、有序的制度改革,使一個國家和平地過渡到資本主義社會,成為強國。改良可以使傳統與現代不完全脫節,也可以使變革更持久有效。相反,革命要流血,要帶來民眾的苦難,還可能造成國家民族的分裂。革命後,可以實施較大規模的變革,但是變革的效果卻往往因為傳統的阻礙勢力、因為革命的不徹底而變得微不足道。當然,改良也有它的不利之處,但從長期來看,改良是比較可取的。(其實,革命的即時效果就是推翻了一個政權,但只有在新政權有力推行改革的時候,這種革命才是有效的。也就是說,革命和改良兩者可以歸結到一點:那就是都需要有效的改革。) 但是,近代中國的具體歷史條件卻使它偏向了革命的道路。首先,是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太緊太深,它們不希望中國走向富強的道路。所以它們也不會真正希望中國通過改良而改變現狀;其次,統治階級中的頑固勢力太強大,不甘心在改革過程中喪失其原有的利益。於是,他們便千方百計地阻撓或延緩改革的步伐;再次,改良者本身的弱點及改革過程中的失誤,從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改良的流產。 因此,革命形勢不是天然的,也不是革命者人為造成的,而是由中國近代各種主客觀條件造成的。 (3)改良與革命有著緊密的關係。革命者的革命活動,促使當權者必須以改良來壓制革命。比如慈禧太后就明確表示過立憲的目的就是要杜絕革命。反過來,改良的很多措施也客觀上為革命的興起提供了有利條件。從某種意義上說,改良就是革命的先聲。比如,戊戌變法運動促成了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使西方民主進步思想大量湧入,客觀上為民主革命提供了思想基礎;清末新政中,清政府實行廢科舉、興學堂、派遣留學生、編練新軍等措施,本意是為了維護其統治,但實際上卻為自己培養了一批掘墓人。改良如果能順利及時地進行,能夠得到有效的控制,則其改良的措施無疑是必要的;但當改良受到延遲阻礙,則其已經實行的措施必然造就推動繼續改良的勢力,如果不能對這些勢力進行有效疏導的話(其實最有效的方法還是繼續進行改革,實現其最初的承諾),那麼這股勢力必然要尋求體制外的道路。此道路便是革命。辛亥革命便是在這種情況下爆發的。 在清末, 康有為的改良沒有成功、梁啟超的改良也沒成功。其實最根本的原因是他們沒有看到和了解到,當時的根本病因,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不能相適應。改良已經無法滿足生產力的與生產關係的適應。他只能做到在一定範圍內調解,但是當時社會,在調和的作用下也不可能改變現狀的。 所以,只有革命!!才能達到這一目的。 但是,改良也有它積極的意義。在那個時期,他是很多新的思維滲透到當時的社會當中。為後期的革命奠定了很好的思想基礎。 而革命則是徹底的打碎了,兩千多年的封建體制,和部分封建文化,但不是全部的......

相關問題答案
改良主義是什麼意思?
人道主義是什麼意思?
法西斯主義是什麼意思?
黷武主義是什麼意思?
綏靖主義是什麼意思?
拿來主義是什麼意思?
納粹主義是什麼意思?
門羅主義是什麼意思?
相對主義是什麼意思?
客觀主義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