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山為什麼遭禁?
電影《盲山》海外版和國內版有區別嗎?結局一樣嗎?這部電影和盲井一樣被禁封了嗎?
電影《盲山》海外版和國內版有區別,海外版多了幾處暴露鏡頭,最重要的是結局不一樣,國內版結局是女主角被警察營救出來,海外版結局警察被村民圍堵也無能為力,只能把女主留下,女主最後舉刀砍向丈夫,是個黑暗的結局。這部電影國內版並沒有明文被禁,但現在很難找到。
姐剛看完解禁片《盲山》被拐了姐該怎麼逃出去
你在被拐的途中嗎?已經被拐了?如果被拐了的話 有空問求助 不如打110嘿 一般來說 自救沒啥希望 不如留點信號
誰能告訴我`盲山好看嗎?
盲山》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因為在網上是很難下到的。講述被拐賣女大學生如何上演大逃亡,其契而不捨的精神,可謂是中國女版的“越獄” .
拐賣婦女已經不再是什麼新鮮事,但電影所展示的,卻遠不止是拐賣婦女這一現象。而在於發掘社會及人性的盲點 .
這是一部需要靜觀而看完後又不能平靜的電影。一開場便是沉靜的字幕,沒有任何背景聲音。因為是紀實風格的影像,所以配樂方面只是插入了幾首當地唱腔的民歌,結束時的幾句聽得尤其真切:“……相見時難別也難,東風無力百花殘……”!畫面上一邊是哭泣的孩子和奔跑的追捕者,一邊是終於逃出牢籠的女人,詩意的歌詞道出的卻只是苦澀無奈的人生。
《盲山》中的人生是苦澀的,因為人的屬性是多面的,好比是“橫看成嶺側成峰”。作為倫理的人,傳宗接代是千百年以來的第一件大事,所以貧窮的男人們在新婚喜宴上賭誓發咒般強調“誰不喝完這酒,誰就一輩子打光棍,兒子孫子也打光棍,下輩子還是打光棍!”其對光棍的忌憚與恐懼穿透歷史深入骨髓!作為法治的人,因為拐賣婦女是不容置疑的違法之事,所以一旦衝破重重障礙,公安人員還是要翻過盲山來解救。作為商品的人,既然人是花錢買來的,那麼人不想留的時候可以走,但是錢得還來。作為動物的人,男女皆有慾望,而女人卻多了一層母性,所以在得到解救時,一些女人拒絕了離開——因為她是一個母親,聽不得孩子的哭聲!
如此的錯綜複雜,種種屬性的交織衝突就導致了許多事是說不清、道不明、管不了、沒辦法的,就如片中常常提到的“我也不知道你們誰說的是真話”。於是,雖然女大學生一再對人們曉以法律之利害,可是拐了還是拐了,又能咋的,拐的人多了!雖然明明是強迫地買來的生育工具,可是她的“婆婆”還是一而再的“曉之以理”——女人,嫁誰也是嫁,“嫁”給我兒,我們不會虧待你的!雖然一而再反抗、逃跑,可是有了孩子以後也就漸漸踏實了。雖然郵遞員一而再的接受了女人託付他寄出的求救信,可是他也只是留一點希望給她,然後便轉身把信交給買她的男人。
文明與野蠻的衝突是影片的重要主題。女大學生是一個文明的象徵,她之所以到最後還是死也要離開這裡,而沒有像其他女人一般,為了孩子而留下,很大的原因就是她把這裡定為一個野蠻之地,她與這裡是格格不入的!那位只有高中文化的懦弱的小學教師“黃德誠”(好有意味的名字)最終也是選擇了離開。可是文明與野蠻有時又是模糊的,雖然她的學問在這裡是最大的,可是照樣被文明人從文明的世界拐騙到這裡,可見知識有時也是雙刃劍,既可以助人也可以害人。那些可以與外界接觸的郵遞員、稅務員、村委領導等公務人員們,無疑也是文明的象徵,可是他們對盲山裡的事還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面對著敲窗呼喊的女人,只能說一聲“你們家的事我們管不了”。在這邊盲山中,許多事都是模糊的,可這又太悲觀了,畢竟女大學生在這盲山裡教出的一位小學生幫她寄出了求救信,是解救她最大的功臣。或許,這可以看作是導演留下的一點對文明的希望吧。
導演李楊一再的強調他拍攝這部片子,只是為了表現人的複雜性和生活中的盲點,所以《盲山》裡的事沒有判然區別的黑白二元之分。有一個很荒誕的隱喻,逃跑的女人在盲山之中問一位扛著柴火的老人大路在哪邊,老人毫不猶豫的指給了她;下一個鏡頭中,追捕者問老人看到一個女人跑過去沒有,老人又毫不猶豫的指給了他們!“我不是刻意揭露我們中國人的醜陋面,這樣的事情全世界都有。我只是揭露人性!”李楊如是說,因為他也有他的盲點,他能做得只能像那個老人一樣,對所有觀看影片的人,有什麼就指出什麼!即便這是一個悲劇,總比不指出它、不承認它的存在要好一些!
根據《盲山》在法國上映時......
電影《嫁給大山的女人》不但公開上映,還特地組織觀看學習,《盲山》《盲井》怎麼禁了
《盲山》《盲井》反映出的問題太真實太現實,不利於社@@會河@@蟹 發展
嫁給大山的女人——可以說是三觀不正的片子嗎? 不過正因為宣揚 以德報怨
更加主旋律更合乎GD的口味吧